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略谈王审知业绩

2013-10-31 10:45:12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略谈王审知业绩
林炳钊
    唐末藩镇割据,各地爆发农民起义。中和元年(881年),寿州(今安徽寿县)屠户王绪,聚众起兵,攻陷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审知三兄弟投奔王绪起义军。不久,唐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节度使秦宗权发兵攻讨王绪,王绪被迫带队伍渡江南下,从江西、广东进入福建,连陷汀州、漳州等地。王绪生性猜忌,滥杀将士,连与他同起兵的妹丈刘行全也被杀害,弄得军中人人自危。审知兄弟乘机鼓动兵变。众推审知为帅,审知不受,恭奉长兄王潮以帅其众,兄弟同心协力,整顿队伍。审知平易近人,关心士卒,深受爱戴,军中号为“白马三郎”。
    王氏队伍军纪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得到了福建人民拥护。当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民不聊生。光启二年(886年)、八月,王潮率兵攻下泉州,杀了廖彦若。福建观察使陈岩上表荐王潮为泉州刺史。在王氏兄弟治理下,泉州生产得到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景福元年(892年),陈岩卒,其婿范晖自称留后。王潮命审知攻福州,审知亲督士卒苦战一年多,于景福二年五月进入福建州。接着,闽中各地农民军纷纷来归。唐朝廷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审知为副,王氏兄弟遂据有福建全境。乾宁三年(896年),唐朝廷建威武军于福州,任王潮为节度使。翌年,王潮病卒。唐朝廷授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后加平章事,封琅琊王。唐亡,后梁立。审知向后梁进表纳贡,梁太祖于开平三年(909年)加授审知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开平四年(910年),又封他为闽王。
    王审知统治福建后,以福州为治闽基地,不少中原人士相率来此依附,所谓“十八姓从王”。他采取了“保境息民”政策,使福建保存了不少元气,促进了生产发展,繁荣了经济。他极力提倡节俭,以身作则力行之。他的“府舍卑陋,未尝茸居,恒常蹑麻履”;“衣袖祷败,乃取酒酢而袋补之。”“劳不坐乘”,“暑不张盖”。由于吏治的清廉、社会风气的转变和生产迅速恢复,出现了太平繁荣的景象,所谓“贞观盛世,斗米三文”又在八闽出现。这时,曾有人劝王审知趁比良机,割据称帝,但王审知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毅然谢绝说:“吾宁为开门节度使,不愿作闭门之天子。”
    王审知治闽业迹主要的有如下几方面:
     一、“守地养民’’,两度拓城
 
    他为了防止战乱,决定把福州的城垣进行扩建。其目的是为了了“守地养民”。所谓“守地”,随着中原藩镇混战,生灵涂炭;而南方半壁江山比较安定,要巩固统治地盘,必须整顿城池,防御邻藩入侵。所谓“养民”,是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时的福州,已形成商业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出现“填郊盈郭,击毂摩肩”现象。王审知便两度把城垣加以扩建。
     第一次,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他在子城外复加修筑城墙,周围达40华里,称为“罗城”。这个城成为东西宽、南北狭的椭圆形。东西两端想距约有3000米,南北两端相距2000多米,城设有大门及便门16个。
    罗城建成后,城里住户大为增加,除王公贵族官吏士卒外,老百姓也能得到住处,主要的民房,分别安置在大街的左右两旁,且分段围以高墙,称为“坊”。今日见到南街和南后街一带的“坊”、“巷”,即当年罗城所遗留下来的居民区。
     整个罗城建筑工程,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造而成的。当时在全国还是少有的。若以“长安”古都来说,唐代建筑还是“土城而非砖城”。
     第二次,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距“罗城”兴建不过7年,可是,王审知又觉得城区太小,便决定把原有椭圆形的南北两端稍加扩大,将“罗城”夹在里面,因而称为“夹城”,但比旧城面积扩大7倍。“夹城,,扩大范围又叫做“南月城”与“北月城”,南月城大门2个,还设有悬门,建有楼橹70间,此外还辟有便门6个、水门2个,并疏浚护城壕与江潮相通;北月城也设有2个大门及便门5个。
    “夹城”建成后与罗城连接起来,城市是有相当的规模的。当时建的定光塔(白塔)和坚牢塔(乌塔)已围在城垣内,使福州城市呈现“满月”形。当时节度推官黄滔的“万岁寺”诗有“新城似月圆”之句。
二、发展生产,兴修水利
     王审知采用“轻徭薄赋”政策,减轻赋役。农民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且“莫有出征之役”,调动了农民生产热情,从而,出现了“夜半呼儿趋晓耕”的现象。他大力鼓励农民垦荒,山区“汗菜尽辟”,沿海则围垦造田。福建耕地面积因而进一扩大。王审知又鼓励各地兴修水利、修坝筑堤。福州西湖扩浚后广袤达40里,使西北郊150顷民田受益。福清祭苗墩海堤、长乐海堤、连江东湖,以及泉州陂塘等,均在逡个时期兴建或扩建的。由于耕地的扩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农作物的品种,仅稻谷一类就有十几种之多。他又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发展茶叶生产,每年输出达五、六万斤,建州(今福建建瓯县)和福州鼓山的茶叶被列为贡品。
三、选贤任能,兴办文教
    王审知注意培养和选用人才,发展文化教育。他礼贤下士,在福州、泉州等地设有“招贤馆”招聘贤能。因此,当时在外做官的闽人,如翁承赞、黄滔等先后返闽,得到重用。中原各地的名士,如李洵、韩偓、徐寅、王倜等,也纷纷来闽,发挥他们的才能。王审知不但号召地方“广设庠序”,使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村有私塾,而且采纳翁承赞的建议,于福州建“四门学”作为福建的最高学府,“以教闽士之秀者”。教育事业大大普及,从门阀子弟而推广到民间,从而,使经济文化一向落后的福建,得到大规模的开发,而成为如《恩赐琅琊王德政碑》中所云:“雅道靡靡,儒风优优”的邹鲁之邦。
四、开甘棠港,促海上贸易
     王审知也很重视商业,蠲免苛捐杂税,撤除许多关卡,所以,福建与中原的贸易额不断增长。还特别注意招徕外商,发展海外贸易。陶瓷和铁器是当时主要出口物资,因此陶瓷业和冶铸业首先得到发展。泉州是当时福建制瓷的主要地区,安溪则是银铁矿冶的主要产地。造船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制造长20丈,载有几百人的航洋大船。为发展海外贸易,审知又开辟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以便利中外商旅海市,福州遂成为东南地区发展海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当时,福建北与新罗(今朝鲜半岛),南与南洋群岛以及印度、三佛齐和阿拉伯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舶来品如象牙、犀角、珍珠、香料等应有尽有。福建的物产通过海港转运,每年获利不少。由于海内外贸易的发达,财政收入充裕,人民生活得到提高。
五、笃信佛教,兴修寺塔
    他笃信佛教,兴建和修复了267座佛寺和三座高塔,福州有名的鼓山涌泉寺、于山万寿寺、雪峰崇圣寺、定光多宝塔,大中定慧塔、神光报恩塔等,均是在这个时期兴建成或修复的,还铸造了金铜大佛,缮写了许多佛经,并把不少良田施舍给寺院。这在当时是靡费了大量人力和资财,但为后代留下了有价值的文物。
     审知治闽38年取得了很大的政绩。唐同光二年(924年),被授予检校大师,守中书令。翌年十二月十二日病卒,终年64岁,安葬于福州北郊莲花山南麓。
     公元947年,后人为了纪念他建设福州的功迹,在城里庆城寺右侧修建《闽王祠》,又称“忠懿王庙”。祠内有唐、宋、明等三座石碑。其中,唐碑全称《恩赐部琊郡王德政碑》,天祜三年(906年)闰十二月所立,侍郎于兢撰,王倜书。碑身高4.9米,宽1.87米。碑文记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情况,这些资料对研究五代史有重大参考价值。清郭柏苍在他的著作《竹问十日话》称这个唐碑为“天下四大碑之一”。
    宋碑全称《重修忠懿王庙碑铭》,乃开宝九年(976年)吴越钱氏所立,碑身亦高大。
    明碑为万历廿九年(1601年)重建祠时所立。
   《乞土胜地》碑,此乃福州迎春习俗,自宋至清,每年立春日,郡守(太守)率群僚至祠致祭,取碑下土制为春(土)牛来迎,以发动春耕生产。明曹学唆《迎春》诗有“马从太守分骖去,牛向前王乞土来”的句,即记其事。   
    “闽王祠”与石碑,均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单位:鼓楼区政协文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