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郡王王审知
琅琊郡王王审知
林祥彩 林大协
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上是分崩离析的局面。但在福建历史上王审知和建立的闽国,在偏安割据下却有显著的成就。王审知,是闽国创始人之一。他治闽二十九年,影响很深,被后世誉称为:“开闽王”。王审知光州固始人,父恁,世为农,兄潮为县佐。唐末各地农民起义,王家三兄弟投奔王绪,辗转来闽,有众数万,军次南安。王潮鼓动前锋把生性暴泪滥杀部下的王绪扣押,激起兵变,绪自尽,潮遂为统帅。光启元年(885年),王潮围泉州杀了泉州刺史廖彥若。二年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只得疏请唐朝廷委王潮为泉州刺史。唐末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潮遣审知攻福州范晖,晖被杀。唐朝政府即以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以审知为副使。王潮在职四年,乾宁四年(897年)卒,审知代立。唐以福州为威武军,军拜审知为节度使。唐亡梁太祖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建为大都督府。审知同光三年(925年)卒,治国共二十九年。
王审知治闽廿九年,主要政绩可归纳为四条:其一是“守地养民”。所谓“守地”就是,因为中原藩镇混战,只有南方半壁江山比较安定,王氏为了巩固安定,防御外侮,巩固疆土,就必须整顿城池,以防御邻藩入侵。所谓“养民”就是,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他在七年的时间就建城两次。先建罗城后建夹城,而且建的很考究,都是专门烧有“钱纹”为记的砖,以建城。其二:是对外开放,积极推行海外贸易,开辟甘棠港“招来海外舶沽”是比较突出的事例。其三是:大力发展生产的富民政策,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鼓励垦荒政策。山区则“草菜尽僻”。沿海则“围垦造田”。内地则采取利用当时洲地遍野,进行“插栖”、“培育洲田”。所以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景象。其四是:礼贤下士延揽中原文学之士如任用开闽宰辅翁承赞。设“招贤馆”。其五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四门学”。并任用徐寅掌书记,陈峤为“大从事”,黄滔任节度使,韩偓、崔道融等“中土诗人,时有流离人闽者,诗教乃益昌”。王审知采纳翁承赞等建议“开设四门学”使教育事业越出门阀子弟而推广到民间。
王审知治闽定下为“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省刑惜费”的政策。鼓励垦荒,倡修水利,兴办学校,建设海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招抚中原大量流民前来定居,共同开发福建。自古罕通中国的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等国),这时也来福建贸易。于是,国库充盈,民用富足。王审知个人生活俭朴。他“府舍卑陋,未尝葺居”、“劳不坐乘,暑不张盖”。经常穿着麻履深人民间,听取群众意见。走远路者也只骑白马出行。故有白马三郎之称。他治闽廿九年中把一向文化比较落后的福建地区,就成为“雅道靡靡,儒风优优”的礼仪之邦。还在上层集权中采取“安置功臣,整顿吏治”,在此之前,跟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多是没有文化的劳动人民,他们在战场上汗马功勋。但对如何施政安民则非其所长,他们只能在战场上武将提刀定太平,对当治国执笔安天下的计划文官水平差,经验不足,对治国安天下的措施就需要高、精、尖的人才。著名的学者专家,采纳宰辅翁承赞的倡议:由招贤馆抽选出杰出英才。进人中央集权,要实行上层建筑主要部门换班,“以位让贤”。就必要把老功臣的席位退出,以让贤者。他们在整顿吏治中,对原有勉强安排在文官职务,他们往往不能贯彻上级意图,如何执行施政方针,不但执行不力,而且时出差错。按翁承赞的安置功臣的计划,在凰岗里、上街、沙堤等地建造功臣府第。内有花园池馆之胜,让他们退出席位前去享福。俸禄不变,不必到衙门上班,每月上朝议事两次。只要把老百姓的意见与要求转报上来,就算最大的工作。这样一来,就可以选拔贤能之士担任文官职务。其中多系从四门学出来的福建人,由于下情能及时上达,能实现“想百姓之所想”,以现在名词来说是“走群众路线”。由于措施有力,政治修明,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得到很快的发展,使经济落后的福建,赶上国内其他先进地区。在当时历史上是实行“屯兵制”福建是五代十国之一,王审知虽然尽力避免卷入争强夺土战争,得保一方安宁,但不能不防备列强入侵。平时也养有大批防御战士,水陆具备,分布于全胜、百姓、横冲、海路。护生、护营六营(军)。这些要耗费巨大资财。成为国库很大负担,而翁承赞在精兵简政上采取对防卫量缩到最低限度。虽然如此,但所需军费在福建弹丸之地,还是荷负有所困难。于是想出亦农亦兵,且耕且战之策拨出大量土地和洲地分配各营,在保证演兵练武之下进行耕种(好像我们今天的建设兵团),既不影响战斗力又可减少国库开支。福州旧地名有以营字的很多,如丰井管、南营、竹排营、短三营、营房里、小排营、孙老营、龙普营等等这都是当年的耕种旧地。王审知很早在建造罗城和夹城之后还很注意作沿江布署水路防卫措施,为了深入作调查沿江形势,他经常轻车简从,出现闽江之畔,由于骑的一匹白马穿的多是白色衣服,所以人民称之为“白马三郎”,也由福州也很多的地方以白马为名的,如:白马河、白马桥、白马巷等等。
值得一提的:当年王审知曾在台江义洲海湾的内港,白马桥附近,这是台江十景之一的“白马观潮”,建一座比较雄伟的海堤。名曰“新堤”。宫帝册封王审知为“闽王”时候,翁承赞还是捧册大使,当封册礼毕回京复命之前闽王王审知特在“新堤”安排酒宴为他“饯行”。回京之后翁承赞曾寄给闽王一首诗云:(闽王以海舟监相送,翁回京后写诗一首以谢闽王)
月照楼台粉碟明,和风不动鼓瑟声。
重门更漏司开闭,万井人家坐晏请。
台宿静临王霸宅,瑞烟浓盖亚夫营。
此心为感皇恩重,回顾遍舟不忍行。
附近:重门更漏司开闭,万井人家坐晏请。
台宿静临王霸宅,瑞烟浓盖亚夫营。
此心为感皇恩重,回顾遍舟不忍行。
在福州有不少与“白马”有关的地名、文物和民间故事,如白马山、白马河、白马桥、白马庙、白马三郎等等。尽管这些名称的来源都是民间传说,但与福州的文化根源却很有关系。白马一词源出于佛教思想,福州佛教思想则是随着中原文化南移而发展起来的。洛阳中国佛教的中心,我国最早的一个佛教大寺庙“白马寺”就是在洛阳兴建起来的。从此以后佛门弟子都把“白马”一词当作祥瑞的象征。中世纪时代福州是接受洛阳文化最深的一个南方城市。福州的寺庙之多,冠于南方各省,所以有人说福州是中国南方佛教中心。当时的福州,的确是僧多寺庙多神多,佛道两教的思想浓厚。正因如此,民间的风俗习惯也无形中渲染了浓重的宗教色彩,最有趣的是:关于“白马三郎”的传说:所谓“白马三郎”究竟指的何人?福州有两说:其一,是指汉朝的闽越王王郢的第三子,因好骑白马,故称“白马三郎”,后来他为民除害与恶鳝搏斗死于现在的鳝溪;另一说是指五代闽王王审知因常乘白马,军中号称“白马三郎”。这些都是人民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崇敬,遂把经典中的一些祥瑞啲名词和他们的名字联系起来 崇拜和歌颂。
据父老传说,王审知时代福州台江区还是一大片废墟洲地,一派荒凉,他发动人民群众利用瀛洲烂泥地“插栖”垦荒以保境养民。因此现在还有一个地方名为“竹排营”。王审知逝世后,瀛洲人民不忘开发瀛洲的功迹,在洲西(现文艺影剧院处)建造一座白马王庙,每年农历正月廿二日举行隆重祭祀,以资纪念。(在1955年1月20日遭蒋介石飞机轰炸庙圮,后迁于红星村)。
有诗为证:
拜剑开基一世雄,千秋庙食亦崇隆,
瀛洲花月春江夜,来赛三郎社火红。
瀛洲花月春江夜,来赛三郎社火红。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审知开辟的福州甘棠港——福建最早的海上
- · 随“三王”入闽诸姓考
- · 王妃黄厥的传说与地方志资料
- · 王审知与张睦
- · 王忠义· 宗祠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价值
- · 五代闽国文学探论
- · 王审知入闽、治闽与“崇佛”
- · 王审知生平简介与历史功绩
- · 王审知与惠安
- · 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