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审知造反思想和称臣思想的统一(下)

2013-10-23 15:47:55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王审知人闽之后,便有了一种“保境安民”的称臣思想,正如《十国春秋》所说:“还流亡,定租税,遣使巡州县,劝课农桑,交好邻道保境息民,皆安焉”。这种思想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乾宁二年(895年)二月,威胜军节度使董昌在绍兴称帝,国号“大越罗平”,改元“顺天”,移书令钱鏐为两浙都指挥使。鏐遗昌书曰:“与其闭门做天子,与九族百姓,俱陷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邪”?董昌不听,后钱军至越州城下,董昌出战被钱军部将顾全武所败。昌恐惧,去帝号,复称节度使。顾全武人城遣将执缚董昌舟送杭州,至钱清江南,即杀之,并杀董氏家属200余人,官属百余人。自然,这样不仅仅杀的是300多人口,更惨痛的是许多无辜的老百姓深受兵燹之灾,死伤无数。自王审知诞生以后,北方连年用兵,最大规模的自然是王仙芝、黄巢起义了。
     但更多的是群雄的割据和朝廷的征讨,几乎像走马灯一般的打来打去,置生灵于涂炭王审知是不喜欢这样的战争的。因此自乾宁四年(897年)王审知接王潮为福建留后后,始终不肯为了个人的爵位而影响福建人民的休养生息。也就是说,他始终对李唐王朝称臣,具表奏请。李唐王朝不但对他不以兵戎相见,还屡屡加封,为刑部尚书、威武军留后、金紫光禄大夫、本军节度等。与其相反,同期间北方的几个节度使称王称帝的不乏其人,但年年都在战争的死亡上挣扎,不但苦了自己,而且害的是人民,如乾宁四年(897年),昭宗“恶王建好攻战作乱,削去西川节度使职”,令李茂贞代之。不久又下令削李茂贞西川节度使新职,复王建节度使职;光化二年(899年),上迫于全忠,不得已,(崔)胤至湖南召还,以胤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搏罢为工部侍郎,以道弼监荆南军,务修监青州军。不久又贬搏溪州刺史,再贬为崔司户,道弼长流礶州,务修长流爱州。又皆赐自尽,博死蓝田驿,道弼、务修死于霸桥驿。
     天祐二年(905年),朱温要篡李唐政权,与他不合的文武官员尽被他贬谪,以至于杀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迫得北方连年混战,大开杀戒,民不聊生,于是士族之家,结伙南下到福建来安居。其中著名的有韩偓、杨沂、王倓、王倜、王标、李洵、王涤、王拯、崔道融、杨承修、杨赞图、归传懿、黄滔、徐寅、陈耒、郑良士、翁承赞、黄纳裕等一大批人。福建就因为王审知奉行的是“不作闭门天子,宁为开门节度使”的政策,所以有了一片和平的、明净的天空,使人民安居乐业。
    史家评说:这是王审知的一大贡献。到了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四月,朱温篡唐建大梁国后,各地节度使也纷纷宣告称王(或称帝)独立。当时在王审知左右的张睦等人也劝王审知建闽国,但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的称臣思想仍然不为所动,甚至把在九仙山为其母祝冥福而建的定光塔,改为梁王朱温“祝釐”。朱温果然很高兴,赐塔匾曰:“寿山”。朱温还特派翁承赞持节册封王审知为“闽王”。这样在急剧的政权变革中,福建仍然是一片安静的乐土,使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达到全国最高的水平。这不能不说是王审知的丰功伟绩。
      表面看来,造反思想和称臣思想是相反的两个极端,对人来说,似乎是性格和思想都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在具体的王审知身上,却和谐的统一了起来。这个统一的纽带便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这个原因,王审知成了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正面人物,至今为福建人民所有口皆碑。
      (作者单位:福州市晋安区地方志编委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