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编者荐语:
王大良教授,著名姓氏与家谱文化研究专家,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大学教授。曾任中央电视台百家姓特别节目总顾问,公安部姓氏统计及姓名登记项目专家。出版“中华姓氏通史”《中国的百家姓》《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等书。
以下文章来源于姓名与家谱 ,作者大良教授 一、历史上真实的太子晋
关于太子晋,历代文献中都不乏记载。其中与历史上真实的太子晋相关的资料,最早出自春秋末年的《国语·周语下》,在战国中期的《逸周书·太子晋》中又有了更多的记载,这些也是后来多种文献中相关资料的基本来源。
在《国语•周语下》中,所记载的太子晋被后人称为“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其中几乎全是太子晋对父亲周灵王的谏语。大意是说,在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时,因周王城附近谷水与洛水的水位同时暴涨,将要淹毁王宫,周灵王打算采用壅堵的办法加以治理,太子晋则认为疏浚河道更有效,并为此举出多种理由加以谏诤。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周灵王最后还是壅堵了河道,结果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而在《逸周书•太子晋》中,所记载的则是晋平公先后派叔誉、师旷入周觐见太子晋之事。当叔誉见到太子晋后,其能言善辩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都让叔誉感到惊奇,回去后便向晋平公夸赞,还建议早日归还以前侵占的周王室土地,否则等到这位储君将来继位有了天下,晋国就会大祸临头。晋平公本想听从他的话,一旁的师旷则不以为然,要求入周见太子晋后再作打算,结果也发现叔誉所言属实。文中还提到叔誉所言“太子晋行年十五”、师旷说“王子,汝将为天下宗乎”“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等与太子晋相关的重要资料,只是没有明确记载发生在哪一年,后来有研究者推断是在“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的前一年,而师旷归晋后的“未及三年”大约是周灵王二十三年(前549年),故而认为太子晋的生卒年是公元前565—前549年,享年17岁。这样的生卒年至今仍是大多数王姓人认可的说法,由此也可见上述两书中的资料对研究历史上真实的太子晋的重要价值。
《国语》《逸周书》都是我国早期文献中的重要史书,书中与太子晋相关的记载被认为是基本可信的,此后的不少文献中所见的太子晋资料大多出自其中。当然,后世的一些文献在引用上述两书资料时也加入了其他内容,所加入的内容中有些还被认为是对太子晋事迹的补充,同样基本可信。其中如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在引用了《国语•周语下》和已不见今本《逸周书》的相关记载后,补充了稍晚于太子晋的孔子在看到太子晋去世的消息后,说出了“惜夫!杀吾君也”这样表达悲愤和对他英年早逝惋惜的话,既近乎人情又显示了太子晋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便有一定的可信度,因此同样的补充资料又被后来的应劭《风俗通•正失》所引用,也可证诸如此类的资料补充虽是只言片语,但对于今天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太子晋仍然弥足珍贵。
综合上述距离太子晋生活时代较近的相关记载可知,太子晋不但史有其人,而且还是一位聪明早慧、忧国忧民的王家太子,可惜生在多事之秋,年纪轻轻便忧郁而终。后来的王姓人之所以尊奉他为祖先,便是因为他“是王家之太子,遂称王氏”,或“以王子之后,因为氏焉”,显然都是事出有因。
三、太子晋被附会之后的身份认同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二、太子晋被附会为仙人王子乔始末
上一部分所述见于《国语》《逸周书》等文献中的资料,便是关于太子晋的最为基本的记载,可知这些记载中的太子晋事迹还没有太复杂,还基本就是历史上真实的他。但也是从《潜夫论》《风俗通》等作者所在的汉代开始,随着早期道教逐渐脱胎于民间神仙信仰,其中所宣扬的得道成仙、未卜先知、神仙方术等与《逸周书》中所记载的太子晋见师旷时的预知死期等不谋而合,从而又把他附会为神仙一样的人物,甚至还被与众多的仙人王子乔混淆在一起。对此,我们也有必要对相关附会进行梳理,找出事实真相并还他一个真实身份。
太子晋被附会的仙人王子乔,在不同文献中又称王子侨、王子晋、王晋、王乔、王侨、子侨、王太子侨、王孙子乔、王子巧、王子巧父、正伯乔、征伯乔等,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不同的传说和身世。其中最早也最明确的说法出现在东汉或魏晋时期,见于传为西汉末年的刘向之手、实为东汉或魏晋人补入的《列仙传·太子晋》中,首先明确说“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其后接入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游历伊洛并被仙人浮丘公接去修炼、30多年后的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向众人招手告别、乘坐白鹤升天而去等故事,这也是后来俗称的“王子登仙”传说的最原始出处。另在前述《潜夫论•志氏姓》和《风俗通·正失》中,在引用《逸周书》中的相关记载之后,也都说“灵王太子晋,……后世以其自豫知其死,传称王子乔仙”,同样认为太子晋就是王子乔。由于这种附会越来越被信以为真,后来还有人在缑氏山上为他建祠立庙,唐代女皇武则天不仅专门前往祭拜,封他为“升仙太子”,还亲自撰文书写了“升仙太子碑”保留至今,其中有“升仙太子者,字子乔,周灵王之太子也”“凤笙流响,恒居伊洛之间”等句,可知她是认可这种附会的。其他如东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魏晋人阮籍《咏怀》“王子十五年,游衍伊洛滨”,南朝江淹《王子乔》“子乔好轻举,不待炼银丹”,唐代李白《感遇》“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白居易《王子晋庙》“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宋之问《王子乔》“王子乔,爱神仙,七月七日上宾天”,沈佺《凤笙曲》“忆昔王子晋,凤笙游云空”,许浑《缑山庙》“王子求仙月满台,玉箫清转鹤徘徊”,北宋司马光《缑山引》“王子吹笙去不还,当时旧物化缑山”,清朝乾隆皇帝《登缑山》“缑岭茏嵸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也都是把王子乔当成太子晋。而在把他奉为神仙的道教中,不仅把他升仙的缑氏山当作天下72福地中的第60福地,他本人也不断被加官晋职,除武则天封他为“升仙太子”外,还有东晋葛洪《元始上真众仙记》中的“金阙侍中”,五代时加封“元弼真君”,宋徽宗封为“元应真人”,宋高宗加封“善利广济真人”,明代《道藏》说他是“右弼”。另在不同时期的道教著作中,如南朝陶弘景《真诰•延象》说“子晋,太子也,是为王子乔”,元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王君名晋,字子乔,亦名乔,字子晋”,也都同样把王子乔当成了他。
历史上,除了把上述这位“王子登仙”的仙人王子乔附会为太子晋外,还有其他多种附会见于记载。其中如在东汉人蔡邕《王乔录》及其撰写的“仙人王子乔碑”中,所说的“王孙子乔者,盖上世之真人也”,与托名为屈原所作、实出自东汉人之手的《楚辞•远游》中“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以及时人王逸为《楚辞·天问》所作的注中提到的“崔文子学仙于王子侨”,都被认为是古仙人王子乔;在东汉高诱《淮南子•齐俗训》“今夫王乔”注中说“王乔,蜀武阳人也,为柏人令,得道为仙”,被认为是汉代成仙的蜀人王子乔;在前述《风俗通·正失》中提到的“孝明帝时,尚书郎河东王乔迁为叶令,乔有神术”,被认为是东汉时成仙的叶令王子乔。另外,还有西汉卜千秋墓的壁画中所绘的升仙王子乔,时人刘安《淮南子•齐物训》中的“今夫,王乔赤松子”,马王堆汉墓出土竹简《养生方》中所记载的向彭祖问养生的王子巧,魏晋乐府《王子乔》中“参驾白鹿云中遨”的王子乔,以及被东晋葛洪《玉函方》“王子乔变白增年方”、佚名《太清导引养生经》“王子晋导引法”“王乔导引图”等记载的擅长导引养生的王子乔,等等。上述这些不同时代和身份的王子乔,都与历史上真实的太子晋相去甚远,今天的王姓人尊奉祖先时应认真加以辨别。
总之,太子晋与王子乔本来毫无关系,其中一个是辅佐父王治国的王家太子,另一个甚至一些是因为擅长养生而得道成仙的神仙,因为汉代以来的崇仙尚道而被附会在一起。对于这些张冠李戴式的附会,即使以最有影响的“王子登仙”传说而言,西晋人裴秀《冀州记》在引用《淮南子•齐俗训》“今夫王乔”东汉高诱注后,明确说“缑氏仙人庙者,昔有王乔,犍为武阳人,为柏人令,于此得仙,非王子乔也”。意思是说,缑氏山上供奉的是一个在汉代靠养生成仙的蜀人王乔,而不是春秋时期那个忧国忧民的太子晋。同样的说法在明朝李蓘《黄谷琐谈》、清代景日昣《说嵩•王子乔墓》等书中也都有所见,他们一则指出“不指为王子晋矣”“似别是一人矣”,一则认为“王子乔非周灵王子晋也”,世上混为一谈不过是“道流剿袭附会之谈”,说明他们都很清楚这种附会。至于对于其他附会,也同样有人不以为然,说明附会毕竟只是附会,完全不能认为太子晋与王子乔就是同一个人。各地王氏所应拜祭的祖先是太子晋而非王子乔,这一真相是必须明辨的。
三、太子晋被附会之后的身份认同
太子晋被古今王姓人尊奉为得姓始祖,其说法最早见于前述《潜夫论•志氏姓》中,明确说太子晋的后代“因氏王氏”,但其中又加入了“王子乔仙”的传说,说明在东汉时的太子晋已被与王子乔联系在一起。东汉以后,太子晋即王子乔的说法逐渐在王姓中流传开来,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不断强化,由宋元明清至今依然如此,这不能不说是王姓的遗憾。但也在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记载并未涉及与王子乔相关的传说,而是直接说王姓是因为太子晋而得姓,这虽不能就此认定未涉及者一定不认可附会传说,但如果对相关记载进行具体分析,仍不难发现由汉代开始的太子晋与王子乔的附会中,王子乔的确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
能够反映太子晋与王子乔混淆在一起并影响王姓者,除《潜夫论•志氏姓》的作者王符本身就是东汉时期的王姓名人外,另一个较早的例证见于东晋人孙绰为当时的丞相王导所作的碑文中,其中说“公胄兴姬文,氏由王乔。玄圣陶化以起源,灵仙迁祉以分流”。意思是说,孙绰认为丞相王导的姓氏来源于王乔,这位王乔既是周灵王之子,也是一位神仙。孙绰作为当时的名士,为去世不久的丞相撰写这样的碑文应是有所凭依,说明至少当时也是把太子晋混淆为王子乔。相同的情况还有前举南朝陶弘景《真诰•延象篇》中直接说太子晋“是为王子乔”,以及北魏《王绍墓志》说“姬文以大圣启源,子晋资储仙命氏”,《王诵墓志》说“导遥源于神迹,启盛胄于仙储”,隋《王衮墓志》说“御鹤宾帝,修名肇自伊川”,《王世琛墓志》说“若乃仙储启胄,王家命氏”,《王德墓志》说“周王至德,设明堂以配天;副主登仙,乘白鹤而轻举”,唐李翰《凤阁王侍郎传论赞并序》说“有太子晋者,登仙于伊洛之滨,其后代子孙,遂称为王氏”,刘禹锡《王质神道碑》说“始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宾而天仙,时人号曰王子,因去姬而为王氏”,《王泠然墓志》说“昔周灵王太子晋御六龙之驾,游九天之上,世人旌其道化,以王子之后,因为氏焉”,陈子昂《申州司马王府君墓志》说“太子晋得凤凰之瑞,恭揖群后,上为帝宾”,《王杰墓志》说“淮水灵宗,符景纯之远筮;缑山真派,观子晋之上迁”,北宋邵思《姓解》说“王,周灵王太子曰晋,世传晋登仙,是王家之太子,遂称王氏”,南宋朱熹在《楚辞•远游》“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注中说“王乔,周灵王太子晋也”,从中都可见在东汉到唐宋时期一些代表性的文献或墓志中,无论出自王姓之手还是由社会贤达撰写,太子晋都被与王子乔混淆在了一起。
当然,在太子晋混淆为王子乔之时,也有一些文献仅涉及太子晋而不及王子乔,其中有些仅仅强调王姓得姓和尊奉太子晋的缘由。如在隋《王成墓志》中,便说墓主是“周成康之苗裔,王子晋之后也”。唐代《王智本墓志》中,也说“其先周王子晋之苗裔”。相同的情况还有《王游艺墓志》说“其先周王子晋之后”,《王同人墓志》说“周太子晋之后,因号命族”。而在唐中叶人李珏撰写的《王衮墓志》中,更说“王氏之先,本于周灵王太子晋,以忠谏废,天下之人谓之王家”,其说法与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几乎相同。上述对于王氏得姓和尊奉太子晋原因的大致相同的记载,特别是出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记载从北宋开始至今影响巨大,也是今天许多王姓人自称是太子晋后代的基本依据,其中所说的太子晋基本上还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他,说明即使在他几乎完全被王子乔混淆在一起的历史背景下,真实的他依然深入人心。
四、太子晋的文化遗存与东都洛阳的寻根之路
综上可见,被中华王氏尊为始祖的太子晋从春秋末年开始,在不同的文献中都有记载,汉代以来又逐渐被与仙人王子乔混淆在一起,但这种混淆并没有影响他作为王姓始祖的地位。在王姓的寻根联谊工作越来越走向深入的今天,在系统辨析他真实身份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与他相关的文化寻访,进而追随他当年的足迹,在东周国都洛阳开辟一条寻根之路,也有必要并不乏意义。
作为太子晋当年生活和去世之地的东周国都洛阳,从周平王东迁到周赧王亡国,先后有20多位国王在此执政500多年,这些周王和太子晋所居住的宫殿遗址就在今王城公园内,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该公园也是为保护遗址而专门修建的。公园内还有周王城模拟图、周鼎、朱雀阙、韶乐台、东周故事墙,以及海内外13个国家和地区的寻根者共同竖立的“根在河洛”碑等,处处彰显着东周王气,也被认为是各地王氏来洛阳寻根时最为重要的基地所在。
除太子晋当年的生活之地外,受各地王氏关注的还有他去世之后的墓地所在,这其实还是尚未解开的千古之谜。无可否认,历代传说中“王子升仙”处所在的今洛阳偃师区缑山一带也被认为是他去世和墓地所在之地,但根据本文此前部分的梳理,可知它仅与东汉以来那个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有关,或者更确切地说仅与汉代靠养生成仙的蜀人王乔有关,并非历史上真实的太子晋的去世之处和墓地所在。更何况在清乾隆《偃师县志》引《旧志》中已经说得很明白,在“升仙太子碑”东北1里的所谓王子乔墓只是传说中与他有关的葬剑冢或葬剑城。前举清代景日昣《说嵩•王子乔墓》也不认为是他的墓,还引用明朝李蓘《黄谷琐谈》中的相关说法加以印证。因此,如果想真正揭开太子晋墓所在之谜,还必须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研究成果,客观理性地去另外寻找。
根据截止到目前的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太子晋墓的最有可能之处是在东周王城宫殿遗址西南周山森林公园内的周灵王陵附近。这里的周灵王陵大约是因为发生了“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那场河流泛滥,王宫以东的陵墓区多被淹没,致使周灵王改在地势较高的周山上另辟陵区。对此,曹魏时期的《皇览》中明确记载“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柏亭周山上”,柏亭周山即今周山森林公园。另在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也说“洛水流经周山,上有周灵王陵”,陵东有石碑。此后,清朝乾隆年间的洛阳知县龚松林又在此处立“周灵王陵”碑,而该陵现已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根据当地考古工作者在2002年的实测,发现其用夯土筑成,直径约115米,高约50米,但并没有进一步发掘。不过在该陵以东不远处,又有周灵王子周景王陵、孙周悼王陵、周悼王弟周敬王陵;西南的今公园大门内侧,有子晋亭和王子晋升仙浮雕群,可知如果把当地作为太子晋墓地的所在之处,是有一定的文献依据和考古支撑的。
另外,太子晋墓还有一个可能之处,是在东周王城宫殿遗址东北部的周王城广场一带。当地原是东周王城陵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诸王及其子孙的埋葬之地,2002年以来又先后清理出397座东周墓葬和18座车马坑,其中一座是后来被称为“天子驾六”的王陵陪葬坑,陵主被推断为周顷王,但该陵和其他陵墓都因故被回填,仅该陪葬坑被原地建为博物馆。好在被推断的周顷王是周襄王之子,之后又传位给儿子周匡王,周匡王传弟周定王,周定王传子周简王,周简王长子便是太子晋之父周灵王,这种清晰的传承关系仍可为最终发现太子晋墓提供大致的方向。
上述这样在洛阳寻找并确认太子晋当年的生活和埋葬之地,根本目的在于方便寻根,能够为各地王氏拜祖提供一个切切实实的去处。尽管其中的太子晋墓还因为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缺失而无法确定究竟在哪里,但并不影响各地王氏到东都洛阳寻根,特别是到他当年生活之地的东周王城宫殿遗址所在的王城公园寻根,到他的墓地可能所在的周山森林公园或周王城广场寻根,乃至到传说中与他相关的缑山升仙处寻根。而当地王氏宗亲如果能以这些与太子晋相关的文化遗存为基础,抓住当地近年来对姓氏文化、古都文化和文旅项目高度重视的契机,尤其是要建设东周王城博物馆的重大机遇,组织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太子晋墓地确认、中华王氏总祠兴建、太子晋研究会申报等工作,让各地宗亲来了有祖可祭,有家可回,使洛阳这座与太子晋有千丝万缕联系、承载了亿万太子晋后裔的深厚缅怀和敬意的城市早日成为名实相符的中华王氏祖根地,无疑也是海内外各地王氏和洛阳60多万宗亲之福。
(全文完)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
王姓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中华大姓,主要尊奉周灵王太子晋为祖先。但由 [详细内容]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 · 王成:35年奔波畜牧一线 做一名“动物中医
- · 王都中:苏州史上最年轻的官员
- · 江苏王氏2024掼蛋邀请赛在1865产业园举办
- · 温州小伙王仁炟三个月两夺全国冠军 雪上技
- · 人杰地灵 | 被誉为“人中龙”的温岭探花
- · 福建省太姥山镇书画展王氏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