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黄厥的传说与地方志资料
王审知是位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在福州百姓中知道王审知的其人其事者不少。福州地方文史工作者中知道王审知有位任夫人者亦大有人在,因为任夫人的墓志铭仍在。然而据说王审知有位妃子叫黄厥,对此福州百姓中知之者甚少,在治福州地方史者中亦有不知者。但在泉州地区却流传着不少关于王妃黄厥的传说。
人物传说大多是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的产物,与史实相距甚远,但由于故事性强,有很浓厚的趣味,因此在民间历代相传,同一个传说常常会因相传者的不同而“走样”。人物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一个部分,有的反映了百姓的爱憎,有的反映了人类对事物起源的探寻、有的传说则源于始作俑者怀有某种特殊的心理与目的。
一、关于王妃黄厥的传说
1992年7月惠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惠安县分卷》以文字形式“固定”了关于黄厥的传说三则,并冠以“‘臭头皇后’黄厥的传说”总题。
中选做王妃
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闽王王审知选妃的消息在闽南传开,也传到了泉州府黄田境(现惠安县张坂乡后边村)工部待郎黄讷裕的侄女黄小厥的耳中。
这天早晨,黄小厥和往日一样,牵着一头黄牛,抱着一捆麻皮,来到灵秀山黄氏墓院附近的溪边放牧。这时,一个女伴对她轻声说道:“小厥,你听到没有?闽王再几天要到咱县来选妃,听说还要到咱境来呢!”
“到咱境来?”小厥感到有点奇怪。她把牛放到溪边啃草,自己坐在石上边撕麻,边想着……
自从小厥父亲黄毅裕逝世后,叔父讷裕当了工部侍郎,哥哥黄发陪叔父和叔母上京赴任去,至今已有三四年没回家过。家中只有她和嫂嫂两个人。嫂嫂柯氏出身富户,脾气很不好,动不动就在小姑身上出气。小厥总是忍气吞声,不敢顶嘴。想到闽王选妃,她不觉有些脸红。的确,以她的脸容、身段来说,并不输人,使她苦恼的是头上那蚝壳般的一层疮痞,不但惹人看不起,而且也常常被村里的几个顽童讥笑过。
想到这里,忽然听到咀嚼声音,抬头一望,她惊呆了!黄牛什么时候跑来把她身旁的一捆麻皮全部嚼光了!回去如何交差呢?她不觉失声痛哭。两三年来,她总得边放牛边撕麻,好让嫂嫂织布,如果撕少一点,就免不了一场臭骂,何况连麻也丢了呢?她越哭越伤心,黄牛好像懂得她的伤心,摇晃着尾巴,舔着她撑在地上的尖尖的手指。不久,竞从嘴里吐出了一捆捆雪白精细的麻丝来。她看了欢喜得不得了,赶紧拾起雪白的麻丝,一直抚摸啊,玩赏啊,直到日头西下,才抱着麻丝,牵着黄牛,高高兴兴回家来。
这天吃午饭时,小厥想起早晨刚刚听到的消息,就轻声对嫂嫂说道:“嫂嫂,听说闽王大人今天就要到咱境选妃,一定很热闹吧?!
“呸!王大人要娶你去当王后。”她嫂嫂一听怒从心来,边哼道,边用手中的筷子朝小厥头上打去。这一打不要紧,却打出了一件怪事来:小厥头上厚厚的一层疮痞,突然裂开,露出绿云般的一头鸟发,长长的拖到地上,足足有七尺七寸长。这使柯氏惊呆,也使小厥乐坏了!
突然,一阵铿锵悦耳的锣鼓声传来,是谁喊了声“闽王来了!”小厥慌忙捡条红绸带绾住长发,飞快地跑出门,钻进村口大道两旁的人群中看热闹。
顷刻间,一群差役拥戴着四乘大轿自西往东而来,才到村头,王审知从轿帘往外望,看到黄田境山清水秀,民风纯朴,不禁欢喜。来到村中,偶一抬头,突然瞥见人群中一个标致的少女直望着自己。只见她脸如桃花,齿若含贝,腰若束素,一头绿云般的秀发随地,虽然淡装素裹,却掩盖不住她那美妙动人的姿容。王审知不禁击掌赞叹道:“真是山清水秀人也秀呀!”侍从听到王大人击掌叫绝,慌忙喝了停轿,叫里正前来面谈。里正叩头之后,王审知问道:“请问老人,前边那位小姐乃谁家之女?” 里正回头一看,禀道:“此系工部侍郎黄讷裕之兄黄毅裕之女,名叫小厥。”
王审知一听是黄侍郎的侄女,不禁赞叹道:“真是地灵人杰呀!”
闽王选妃的当夜,里正便满脸春风地到工部侍郎府中报喜。一进门,他向柯氏拱手道:“恭贺恭贺,令姑已被闽王选中,不日就奉送聘金,务请不必推辞。”不必说柯氏不会推辞,就是黄小厥姑娘也没有什么异议。里正得讯连忙飞报闽王,定于八月十二日隆重迎娶,中秋之夜共赏团圆之月。
当柯氏办妥一切,小厥整装完毕就要离别的时候,姑娘不免有依依难舍之情。彼此交代一些要善自保重的话。临行,小厥又郑重地吩咐嫂嫂把她日前所脱的疮痞收藏瓮中,加以密封,八八六十四日之后,瓮中自有金银奉送。吩咐毕便登轿挥泪而去。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黄昏,黄小厥来到王府,热闹盛况自不必说,就是王府上下,也为小厥的品德和容貌所倾倒。不久,便被王审知立为王妃。
再说柯氏在小姑别后的第六十三日便把瓮打开,心想只差一天,金银该早已变成,哪知不看则已,一看懊悔不及。只见瓮中的疮痞,片片凝成巴掌大的蚝壳,黄白相间,分明是金银的颜色。大怒之下,连夜把瓦瓮掷到上塘港中坂海中。这便是千多年来人们在上塘港海滩中挖掘不尽的大壳。这种壳烧成的灰,性坚质白,是惠安一带群众所喜用的优质壳灰。
闽南房屋皇宫起
现在闽南一带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皇宫式”房屋,据传也是由臭头皇后的关系而来的。
一年,天公不作美,一连下了十多天大雨。皇后思念家乡地处海滨,父老们身居茅屋,海风吹来时,经常是茅飞屋塌,苦不堪言。现在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想到这里,不觉伤心流泪。闽王问她是何缘故。她便把家乡情况说了一遍。
闽王听罢,便说:
“爱妃,既然如此,寡人赐你府上建皇宫式的房屋吧。”
皇后听后,当即跪下谢恩,并对传旨太监说道:
“陛下赐我府可建皇宫式房屋,快去传旨吧。’’她故意把“府上”的“上”字省去,以荫整个泉州府。传旨太监如此照传。泉州府的有钱人家便大兴土木,赶建皇宫式房屋。后来闽王听密报说泉州府有人准备造反,竟敢建皇宫式房屋时,方才省悟到,只好下令停建。命令传到南安地界时,有的屋盖已经粘盖三行瓦筒了,也只好停下来,所以南安的古厝都只有三行瓦筒。闽南从此就不敢再建皇宫式房屋。后来,闽南人迁移到台湾,还是建造了许多这种房屋.
劝儿杀奸臣
闽王王审知死后,由他的长子王延钧继承,还称了帝,就是闽惠宗。
那时闽国中军使薛文杰是一个奸滑的人,烂舌头能说会道,常常对闽帝献媚讨好,深得惠宗的宠信。他借宠胡作非为,经常克扣军饷:还施毒计,谋杀了深得人心的内枢密使吴勖。朝中的人敢怒而不敢言。这时恰好北方的吴国派兵南下攻打闽国,占去了闽北的要地建州城。惠宗命令他的弟弟王延政率领闽国将士开赴前线反击。因为多数将士很早受过薛文杰的欺压,在行军途中,他们就纷纷要求处死薛文杰,才肯行军。惠宗进退两难,要杀不忍心,不杀又不能平息众怒。黄皇后知道这事情后,就同福王王继鹏劝惠宗除掉薛文杰。
惠宗还是犹豫不决。皇后流着泪说:
“皇儿,薛奸欺君弄权,枉害无辜,上下怨怒已久。现在吴兵深入闽国腹地,众士卒不肯进兵,社稷危在旦夕。为今之计,须当机立断,斩除奸邪,方能保闽国江山社稷!”
惠宗听后,才下了决心,把薛文杰交给众将士。愤怒的士兵把他杀死,砸成肉酱,又暴尸三天。然后,队伍开赴建州前线,英勇杀敌,打退了吴军的进攻,保住了闽国的江山。
据惠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者的篇尾注释:“黄厥(一937),惠安黄田里(今张坂后边村)人,唐昭宗时国子学正黄毅裕之女,工部侍郎黄讷裕之侄女。王审知封闽王后,聘黄氏妃。以聪慧贤德见宠;子延钧称帝后尊为太后。卒葬于福州琊山之麓。”
二、有关传说的地方志资料
第一则传说颇有“灰姑娘”、“丑小鸭”的韵味,这类型的民间故事世界各地都有之,这是人性中善的体现,寄托了弱者的一种希望。该传说也企图解释海滩上挖掘不尽的蚝壳之来历。第二则传说也是企图解释事物的起源,对“皇后”关心乡梓的美誉。这类传说各地亦有,如福州关于“懿旨菜”(荠荠菜)传说,说的是朱元璋的大脚皇后而非臭头皇后。第三则传说也是美誉“皇后”。王延钧并非审知长子,他也并非直接继承王位,民间传说的随意性由此可见一斑。但杀薛文杰却有史志记载,太后也的确劝子杀薛,延钧称帝之后,更名鏻,《八闽通志》是这样记述的:
……即皇帝位,更名铙国号闽,改元龙启,追谧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立五庙,置百官。地狭,国用不足,命中军使薛文杰为国计使。文杰性巧佞,以聚敛求媚,鏻亲任之。文杰阴求富民之罪,籍其财。被榜捶者,胸背分受,仍以铜斗火熨之。建州土豪吴光入朝,文杰利其财,将治之。光怨怒,帅其众且万人叛吴。文杰又说鏻抑挫诸宗室。其从子继图不胜忿,谋反坐诛,连坐者千余人。文杰又言日:“陛下左右多奸臣,非质诸鬼神不能知也。盛韬善视鬼,宜使察之。”文杰恶枢密使吴勖。勖有疾,文杰省之曰:“主上以公久疾,欲罢公近密。仆言,公但小苦头痛,将愈矣。主上或遣使来问,慎勿以他疾对也。”明日,使韬言于鏻日:“适见北庙崇顺王讯吴勖谋反,以铜钉钉其脑。”鏻以告文杰。日:“未可信也,宜遣使问之。”果以头痛对。即收下狱,遣文杰治之。勖自诬服,并其妻子杀之。由是国人益怒。吴光请兵于吴。吴信州刺史蒋延徽引兵会攻建州。镌遣其将王延宗救之。兵士在道不肯进,曰:“不得文杰不能讨贼。”鏻惜之不与。太后及福王继鹏请与之以纾难,乃以槛车送文杰军中。文杰善术,自占云,过三日可无患。送者闻之,疾驰二日而至。士卒脔食之。明日,鏻使人赦之,已不及。初,文杰为鏻造槛车,谓古制疏阔,乃更其制,形如木柜,攒以铁芒内向,动辄触之。既成,首被其毒。
黄厥中选王妃的过程史不可考,这个民间传说起于何年代亦不可考。清代地方文献上有过这样的记载:
[唐]黄氏者,工部侍郎纳裕侄女也。生时肤肉粗粝,轵唇苔发不啻也。然照影水中,则自见凤冠翠帔,内自喜焉。忽尔病甚,适瘥,而肌壳肤脱,光彩勃生,望之,若九天神女降凡。闽王审知纳为妃子,延钧僭帝,尊为太后。世传脱耳环以钓龙,是其遗事。卒,归葬邑之灵鹫山,今名美女峰。
【见嘉庆《惠安县志·卷册一·列女》】
对比传说与方志记载,两者有共同点,即黄厥小时候是“臭头”。但在明代黄仲昭的《八闽通志》、何乔远的《闽书》中都找不到关于黄厥的直接记载。在嘉庆《惠安县志·卷六.山川》列有“美女峰”:
美女峰在镇在铺,旧名灵秀山,唐工部侍郎黄讷裕祖坟在焉。其女 为王审知妃,延钧僭号,追崇为后。伪龙启二年,延钧来谒黄氏家庙.次 日复登是山,谒黄祖墓,见峰峦削拔,易今名。
此处并无说明黄厥葬处。何乔远的《闽书·方域志》载有“灵秀山”:
灵秀山在县南。阎王延钧母家在焉。母黄姓,黄滔之家也。父日讷裕,仕工部侍郎。王审知聘母为妃。及延钧僭号,追崇日后,龙启二年十有一月癸丑,延钧来谒黄氏家庙,黄田铺缇锦,木被缲缯。次日登是山,见峰峦削拔,因改号日美女峰。已,见第宅周迥,甲乙翼翼,有锦绣之烯,因名里锦里,驿曰锦田,居曰锦第,溪曰锦溪,墓院曰锦院。 次日晓起,问黄家人日:“夜来窗风剪剪,瓦霜棱棱,地如斯时,暂乎常 乎?”有克宗者日: “兹地滨海,遇秋之日,如城郭之冬也。”延钧乃命沿海居民屋瓦悉得黏土。斯会也,山顶设帝座,置离宫,山石刓“万岁龟, 千年鹤,钟旭(馗]附鹿驱鬼于上。”又镌“通帝座巍是天”于前后,而延钧 又命镌书于山日:“凡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平稳之地则不跌。”其 东有锦田山,山前有田万顷,相传唐张清溪居此,后为漳州刺史,还乡,乡人以“昼锦”名之。按泉屋黏瓦,始自王延钧,而皇朝王世懋《闽部 疏》:“漳泉间烧瓦皆黄色。郡人以海风飞瓦,奏请用筒瓦,民居皆俨似黄屋。盖行部使者,徒问之隶人与卒,何以得其风土故实耶?又江右钟允复初登第,梦作一县,县中都是黄屋,不知何祥也,寻铨晋江令。”
这则资料可能是嘉庆《惠安县志》“美女峰”条所本,也为第二则传说“闽南房屋皇宫起”提供了民间创作的源头。
在道光《惠安县续志》卷九艺文志上刊有“黄氏家谱序”:
由此看来,若《惠安续志》中的黄氏家谱序确由宋黄宗旦所撰,乜许《闽书》“灵秀山”则是以该家谱序为依据。
但是令人发生疑问的是:黄厥是黄讷裕之女亦或是仲兄裕公之女?文献资料有矛盾。家谱序中为毅裕公之女,而《闽书》则以其为讷裕之女。嘉庆《惠安县志》亦以其为“纳[讷]裕侄女而非“纳裕之女”。
承蒙惠安县方志办主任林瑞峰学兄协助抄寄现存有关《锦田大宗族谱》中的有关资料如下:
唐 一世祖
十一邓肃公,字曰严、号娱山,以孙为侍郎赠正议大夫。又以曾孙 女为闽后追赠殿前左翼将军。建中壬戌年生。妣余氏,赠庄德淑人。 合葬后田东山。谶云:一穴坐落十九都,左右日月旗四方,形似孩儿地 上坐,化出人家富贵郎。后出待郎及第。一子,忠。
二世祖
忠公,字效用,号仰斋,肃公长子也。以子侍郎封正议大夫,累赠银青光禄大夫,以女孙为闽后,追赠镇远侯。元和戊戌年生。妣李氏,赠贤淑郡夫人。合葬于美女峰下。四子,刚裕、毅裕、木裕、讷裕。
三世祖
刚裕公,字介夫,号逸庵,忠公长子也。以侄女为闽后,封上骑都尉。生会昌辛酉年。妣陈氏,封静肃宜人。合葬美女峰东,三子,孝,睦、智早卒。
毅裕公,字道夫,号散湖,忠公次子也,由太学生授国子学正,以女为闽后,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封琅琊郡镇静侯,食邑本郡。生会昌乙丑年。妣萧氏,封贞明夫人。合葬美女峰下,闽帝敕建福胜院为墓道院。三子,友、娴、义。
木裕公,字质夫,号幽轩,忠公三子也。以侄女为闽后,赠车骑都尉。生大中戊辰年。妣柯氏,封宜人,合葬美女峰下。二子,任、仁。
讷裕公,字信夫,号梗南,忠公四子也。唐乾符元年进士第,初授江州录事,累官至工部侍郎、银青大夫资治尹。龙启元年闽王称帝,赠工部尚书加检校少保楚国公,谥匡直。生大中辛末年。妣何氏,累封硕德助国夫人。合葬福胜院,美女峰正其地,坟上大石刻:故楚国公黄工部墓。二子,恤、圣。
以上族谱资料有助于我们认识黄厥的家世,及认定黄厥为毅裕公之女、讷裕公之侄女。然而又有一则资料令人疑窦萌生。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七十六补编中的“唐仕赜”记载了黄讷裕:
黄讷裕,字信夫,惠安锦田人。唐乾符元年进选举志自来未载,疑自他处移居。弱冠博通经史,为文奇丽,应制科害蛊之千言。初授江州录事,著声其明亮不回,有古大臣风,中外翕然望之。累官至工部侍郎、银青大夫资始尹。卒谥匡立。
乾隆《泉州府志》认为“选举志自来末载”黄讷裕为唐乾符元年进士,固而怀疑他是“自他处移居”锦田的。笔者查《八闽通志》卷之五十·选举·科第,泉州府中确无黄讷裕其人,《闽书》中亦查不到其人。在《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锦田山”和“美女峰”条中也无提
到黄讷裕:
锦田山在二十五都。山前有田数顷,相传唐张西湖居此,后任漳州刺史,还乡,乡人以为昼锦,山因以名。
美女峰在县南二十五都。旧名龙秀山。唐末锦田黄氏立有容色,闽王审知纳为妃,人谓美女峰之应。后妃卒,葬于此。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八闽通志》在校注中,对“锦田山”的校注如下:
嘉靖《惠安县志·山川》:“五代漳州刺史张清溪居此。昼锦归,号其山为锦山,溪为锦溪。”《闽书》:“唐工部侍郎黄纳裕亦家于此。”
此校注中所引《闽书》文,笔者在《闽书》方域志惠安县“山”部分没找到,该部分只有笔者前引“灵秀山”而无“锦田山”。
黄厥故里日锦田,方志的依据最早的当为宋黄氏后裔黄宗旦所撰“闽帝游山记”(全文见乾隆《泉州府志》卷之七山川)。《八闽通志》、《闽书》均有载黄宗旦其人,如《八闽通志》卷之五十选举志载:
成平元年戊戌孙权榜 黄宗旦见《人物志》 李庆孙水都都中(俱惠安人)
卷之六十七人物志载:
黄宗旦字权才。晋江人。总角时,祖父禹锡全赋《早春诗》,有“就中喜有龙门客,路出洪波只待雷”之句,声称籍甚,后以文赞寇准、王禹俑诸名公,皆器重之。咸平初进士第二人。晚直史馆,欧阳修尝称为闽中文士,有集十卷。同县李庆孙与宗旦齐名,同中甲科。
这儿我们见到了同是一部《八闽通志》,卷五十和卷六十七将同一个黄宗旦分别记作惠安人和晋江人,晋江人显然有误。
作为晋江人的何乔远,在其所修《闽书》卷之八十九“英旧志。缙绅”将黄宗旦列在“泉州府·惠安县’’之下,而非“晋江县”。
黄宗旦有文集十卷,想必清代方志引黄宗旦文是有根据的。但同样的一文大同小异,在乾隆《泉州府志》卷之七“山川”称“宋黄宗旦闽帝游山记”,到道光《惠安县续志》卷九“艺文”,则题为“铺锦记”。
另外,出土的任夫人墓志铭刻载王延钧为其第三子,而方志及传说则云是黄氏之子。至于黄厥葬于何处,也是个疑问。笔者因条件限制无意对王妃黄厥的有关史实进行考证,上引传说、方志资料意在说明二点:一,民间传说归民间传说,历史是历史;二,不同的方志资料,因其依据不同或编志者的出发点不同,也充满了矛盾,其真相有赖于文史工作者在占有大量的资料后进行科学地考证。
注:本文所引方志,《八闽通志》和《闽书》分别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和1995年12月出版,其他为泉州、惠安地方志委所印。
(作者单位:福州市社会科学院)
人物传说大多是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的产物,与史实相距甚远,但由于故事性强,有很浓厚的趣味,因此在民间历代相传,同一个传说常常会因相传者的不同而“走样”。人物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一个部分,有的反映了百姓的爱憎,有的反映了人类对事物起源的探寻、有的传说则源于始作俑者怀有某种特殊的心理与目的。
一、关于王妃黄厥的传说
1992年7月惠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惠安县分卷》以文字形式“固定”了关于黄厥的传说三则,并冠以“‘臭头皇后’黄厥的传说”总题。
中选做王妃
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闽王王审知选妃的消息在闽南传开,也传到了泉州府黄田境(现惠安县张坂乡后边村)工部待郎黄讷裕的侄女黄小厥的耳中。
这天早晨,黄小厥和往日一样,牵着一头黄牛,抱着一捆麻皮,来到灵秀山黄氏墓院附近的溪边放牧。这时,一个女伴对她轻声说道:“小厥,你听到没有?闽王再几天要到咱县来选妃,听说还要到咱境来呢!”
“到咱境来?”小厥感到有点奇怪。她把牛放到溪边啃草,自己坐在石上边撕麻,边想着……
自从小厥父亲黄毅裕逝世后,叔父讷裕当了工部侍郎,哥哥黄发陪叔父和叔母上京赴任去,至今已有三四年没回家过。家中只有她和嫂嫂两个人。嫂嫂柯氏出身富户,脾气很不好,动不动就在小姑身上出气。小厥总是忍气吞声,不敢顶嘴。想到闽王选妃,她不觉有些脸红。的确,以她的脸容、身段来说,并不输人,使她苦恼的是头上那蚝壳般的一层疮痞,不但惹人看不起,而且也常常被村里的几个顽童讥笑过。
想到这里,忽然听到咀嚼声音,抬头一望,她惊呆了!黄牛什么时候跑来把她身旁的一捆麻皮全部嚼光了!回去如何交差呢?她不觉失声痛哭。两三年来,她总得边放牛边撕麻,好让嫂嫂织布,如果撕少一点,就免不了一场臭骂,何况连麻也丢了呢?她越哭越伤心,黄牛好像懂得她的伤心,摇晃着尾巴,舔着她撑在地上的尖尖的手指。不久,竞从嘴里吐出了一捆捆雪白精细的麻丝来。她看了欢喜得不得了,赶紧拾起雪白的麻丝,一直抚摸啊,玩赏啊,直到日头西下,才抱着麻丝,牵着黄牛,高高兴兴回家来。
这天吃午饭时,小厥想起早晨刚刚听到的消息,就轻声对嫂嫂说道:“嫂嫂,听说闽王大人今天就要到咱境选妃,一定很热闹吧?!
“呸!王大人要娶你去当王后。”她嫂嫂一听怒从心来,边哼道,边用手中的筷子朝小厥头上打去。这一打不要紧,却打出了一件怪事来:小厥头上厚厚的一层疮痞,突然裂开,露出绿云般的一头鸟发,长长的拖到地上,足足有七尺七寸长。这使柯氏惊呆,也使小厥乐坏了!
突然,一阵铿锵悦耳的锣鼓声传来,是谁喊了声“闽王来了!”小厥慌忙捡条红绸带绾住长发,飞快地跑出门,钻进村口大道两旁的人群中看热闹。
顷刻间,一群差役拥戴着四乘大轿自西往东而来,才到村头,王审知从轿帘往外望,看到黄田境山清水秀,民风纯朴,不禁欢喜。来到村中,偶一抬头,突然瞥见人群中一个标致的少女直望着自己。只见她脸如桃花,齿若含贝,腰若束素,一头绿云般的秀发随地,虽然淡装素裹,却掩盖不住她那美妙动人的姿容。王审知不禁击掌赞叹道:“真是山清水秀人也秀呀!”侍从听到王大人击掌叫绝,慌忙喝了停轿,叫里正前来面谈。里正叩头之后,王审知问道:“请问老人,前边那位小姐乃谁家之女?” 里正回头一看,禀道:“此系工部侍郎黄讷裕之兄黄毅裕之女,名叫小厥。”
王审知一听是黄侍郎的侄女,不禁赞叹道:“真是地灵人杰呀!”
闽王选妃的当夜,里正便满脸春风地到工部侍郎府中报喜。一进门,他向柯氏拱手道:“恭贺恭贺,令姑已被闽王选中,不日就奉送聘金,务请不必推辞。”不必说柯氏不会推辞,就是黄小厥姑娘也没有什么异议。里正得讯连忙飞报闽王,定于八月十二日隆重迎娶,中秋之夜共赏团圆之月。
当柯氏办妥一切,小厥整装完毕就要离别的时候,姑娘不免有依依难舍之情。彼此交代一些要善自保重的话。临行,小厥又郑重地吩咐嫂嫂把她日前所脱的疮痞收藏瓮中,加以密封,八八六十四日之后,瓮中自有金银奉送。吩咐毕便登轿挥泪而去。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黄昏,黄小厥来到王府,热闹盛况自不必说,就是王府上下,也为小厥的品德和容貌所倾倒。不久,便被王审知立为王妃。
再说柯氏在小姑别后的第六十三日便把瓮打开,心想只差一天,金银该早已变成,哪知不看则已,一看懊悔不及。只见瓮中的疮痞,片片凝成巴掌大的蚝壳,黄白相间,分明是金银的颜色。大怒之下,连夜把瓦瓮掷到上塘港中坂海中。这便是千多年来人们在上塘港海滩中挖掘不尽的大壳。这种壳烧成的灰,性坚质白,是惠安一带群众所喜用的优质壳灰。
闽南房屋皇宫起
现在闽南一带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皇宫式”房屋,据传也是由臭头皇后的关系而来的。
一年,天公不作美,一连下了十多天大雨。皇后思念家乡地处海滨,父老们身居茅屋,海风吹来时,经常是茅飞屋塌,苦不堪言。现在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想到这里,不觉伤心流泪。闽王问她是何缘故。她便把家乡情况说了一遍。
闽王听罢,便说:
“爱妃,既然如此,寡人赐你府上建皇宫式的房屋吧。”
皇后听后,当即跪下谢恩,并对传旨太监说道:
“陛下赐我府可建皇宫式房屋,快去传旨吧。’’她故意把“府上”的“上”字省去,以荫整个泉州府。传旨太监如此照传。泉州府的有钱人家便大兴土木,赶建皇宫式房屋。后来闽王听密报说泉州府有人准备造反,竟敢建皇宫式房屋时,方才省悟到,只好下令停建。命令传到南安地界时,有的屋盖已经粘盖三行瓦筒了,也只好停下来,所以南安的古厝都只有三行瓦筒。闽南从此就不敢再建皇宫式房屋。后来,闽南人迁移到台湾,还是建造了许多这种房屋.
劝儿杀奸臣
闽王王审知死后,由他的长子王延钧继承,还称了帝,就是闽惠宗。
那时闽国中军使薛文杰是一个奸滑的人,烂舌头能说会道,常常对闽帝献媚讨好,深得惠宗的宠信。他借宠胡作非为,经常克扣军饷:还施毒计,谋杀了深得人心的内枢密使吴勖。朝中的人敢怒而不敢言。这时恰好北方的吴国派兵南下攻打闽国,占去了闽北的要地建州城。惠宗命令他的弟弟王延政率领闽国将士开赴前线反击。因为多数将士很早受过薛文杰的欺压,在行军途中,他们就纷纷要求处死薛文杰,才肯行军。惠宗进退两难,要杀不忍心,不杀又不能平息众怒。黄皇后知道这事情后,就同福王王继鹏劝惠宗除掉薛文杰。
惠宗还是犹豫不决。皇后流着泪说:
“皇儿,薛奸欺君弄权,枉害无辜,上下怨怒已久。现在吴兵深入闽国腹地,众士卒不肯进兵,社稷危在旦夕。为今之计,须当机立断,斩除奸邪,方能保闽国江山社稷!”
惠宗听后,才下了决心,把薛文杰交给众将士。愤怒的士兵把他杀死,砸成肉酱,又暴尸三天。然后,队伍开赴建州前线,英勇杀敌,打退了吴军的进攻,保住了闽国的江山。
据惠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者的篇尾注释:“黄厥(一937),惠安黄田里(今张坂后边村)人,唐昭宗时国子学正黄毅裕之女,工部侍郎黄讷裕之侄女。王审知封闽王后,聘黄氏妃。以聪慧贤德见宠;子延钧称帝后尊为太后。卒葬于福州琊山之麓。”
二、有关传说的地方志资料
第一则传说颇有“灰姑娘”、“丑小鸭”的韵味,这类型的民间故事世界各地都有之,这是人性中善的体现,寄托了弱者的一种希望。该传说也企图解释海滩上挖掘不尽的蚝壳之来历。第二则传说也是企图解释事物的起源,对“皇后”关心乡梓的美誉。这类传说各地亦有,如福州关于“懿旨菜”(荠荠菜)传说,说的是朱元璋的大脚皇后而非臭头皇后。第三则传说也是美誉“皇后”。王延钧并非审知长子,他也并非直接继承王位,民间传说的随意性由此可见一斑。但杀薛文杰却有史志记载,太后也的确劝子杀薛,延钧称帝之后,更名鏻,《八闽通志》是这样记述的:
……即皇帝位,更名铙国号闽,改元龙启,追谧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立五庙,置百官。地狭,国用不足,命中军使薛文杰为国计使。文杰性巧佞,以聚敛求媚,鏻亲任之。文杰阴求富民之罪,籍其财。被榜捶者,胸背分受,仍以铜斗火熨之。建州土豪吴光入朝,文杰利其财,将治之。光怨怒,帅其众且万人叛吴。文杰又说鏻抑挫诸宗室。其从子继图不胜忿,谋反坐诛,连坐者千余人。文杰又言日:“陛下左右多奸臣,非质诸鬼神不能知也。盛韬善视鬼,宜使察之。”文杰恶枢密使吴勖。勖有疾,文杰省之曰:“主上以公久疾,欲罢公近密。仆言,公但小苦头痛,将愈矣。主上或遣使来问,慎勿以他疾对也。”明日,使韬言于鏻日:“适见北庙崇顺王讯吴勖谋反,以铜钉钉其脑。”鏻以告文杰。日:“未可信也,宜遣使问之。”果以头痛对。即收下狱,遣文杰治之。勖自诬服,并其妻子杀之。由是国人益怒。吴光请兵于吴。吴信州刺史蒋延徽引兵会攻建州。镌遣其将王延宗救之。兵士在道不肯进,曰:“不得文杰不能讨贼。”鏻惜之不与。太后及福王继鹏请与之以纾难,乃以槛车送文杰军中。文杰善术,自占云,过三日可无患。送者闻之,疾驰二日而至。士卒脔食之。明日,鏻使人赦之,已不及。初,文杰为鏻造槛车,谓古制疏阔,乃更其制,形如木柜,攒以铁芒内向,动辄触之。既成,首被其毒。
黄厥中选王妃的过程史不可考,这个民间传说起于何年代亦不可考。清代地方文献上有过这样的记载:
[唐]黄氏者,工部侍郎纳裕侄女也。生时肤肉粗粝,轵唇苔发不啻也。然照影水中,则自见凤冠翠帔,内自喜焉。忽尔病甚,适瘥,而肌壳肤脱,光彩勃生,望之,若九天神女降凡。闽王审知纳为妃子,延钧僭帝,尊为太后。世传脱耳环以钓龙,是其遗事。卒,归葬邑之灵鹫山,今名美女峰。
【见嘉庆《惠安县志·卷册一·列女》】
对比传说与方志记载,两者有共同点,即黄厥小时候是“臭头”。但在明代黄仲昭的《八闽通志》、何乔远的《闽书》中都找不到关于黄厥的直接记载。在嘉庆《惠安县志·卷六.山川》列有“美女峰”:
美女峰在镇在铺,旧名灵秀山,唐工部侍郎黄讷裕祖坟在焉。其女 为王审知妃,延钧僭号,追崇为后。伪龙启二年,延钧来谒黄氏家庙.次 日复登是山,谒黄祖墓,见峰峦削拔,易今名。
此处并无说明黄厥葬处。何乔远的《闽书·方域志》载有“灵秀山”:
灵秀山在县南。阎王延钧母家在焉。母黄姓,黄滔之家也。父日讷裕,仕工部侍郎。王审知聘母为妃。及延钧僭号,追崇日后,龙启二年十有一月癸丑,延钧来谒黄氏家庙,黄田铺缇锦,木被缲缯。次日登是山,见峰峦削拔,因改号日美女峰。已,见第宅周迥,甲乙翼翼,有锦绣之烯,因名里锦里,驿曰锦田,居曰锦第,溪曰锦溪,墓院曰锦院。 次日晓起,问黄家人日:“夜来窗风剪剪,瓦霜棱棱,地如斯时,暂乎常 乎?”有克宗者日: “兹地滨海,遇秋之日,如城郭之冬也。”延钧乃命沿海居民屋瓦悉得黏土。斯会也,山顶设帝座,置离宫,山石刓“万岁龟, 千年鹤,钟旭(馗]附鹿驱鬼于上。”又镌“通帝座巍是天”于前后,而延钧 又命镌书于山日:“凡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平稳之地则不跌。”其 东有锦田山,山前有田万顷,相传唐张清溪居此,后为漳州刺史,还乡,乡人以“昼锦”名之。按泉屋黏瓦,始自王延钧,而皇朝王世懋《闽部 疏》:“漳泉间烧瓦皆黄色。郡人以海风飞瓦,奏请用筒瓦,民居皆俨似黄屋。盖行部使者,徒问之隶人与卒,何以得其风土故实耶?又江右钟允复初登第,梦作一县,县中都是黄屋,不知何祥也,寻铨晋江令。”
这则资料可能是嘉庆《惠安县志》“美女峰”条所本,也为第二则传说“闽南房屋皇宫起”提供了民间创作的源头。
在道光《惠安县续志》卷九艺文志上刊有“黄氏家谱序”:
家谱序
宋黄宗旦叔才
锦田黄氏,泉之世家著姓也。先光州固始人。始祖隆公,为东部会稽市令。东汉末乱甚,于建康岁弃职避地入闽,席居大尖小尖山之阳。后以里匪宜居,随迁于盘龙山东灵秀山左,名其地黄田。居数世,有孙曰迪公,为袁州判官,嗣是家祚稍振。又三传至赞公,为明州刺史,立家谱,卒葬前会东山麓,允是书香代每有人。而其后有滔公,世重其名,仕庶子中允余列缙绅班朝野尤济先辈也。奈古谱久湮,世次莫详,曷胜惜哉。至特详则肃公,以孙侍郎赠奉训大夫,殁葬后田东山,“孙[孩]儿坐地”乃其谶也。生子忠公,忠公生讷裕公,唐僖宗时入为工部侍郎,而其仲中毅裕公,产厥女,美德敻人。唐晤(昭]宗光化间,闽王王审知聘立为妃,生世子延钧、延政。钧后以时乱称帝,追崇其母为后。来兹谒家庙,铺锦后 山之下,因改斯地田日锦田,溪日锦溪,驿曰锦驿,墓院日锦田[院],大福胜院遗迹尚存。有……[下略]由此看来,若《惠安续志》中的黄氏家谱序确由宋黄宗旦所撰,乜许《闽书》“灵秀山”则是以该家谱序为依据。
但是令人发生疑问的是:黄厥是黄讷裕之女亦或是仲兄裕公之女?文献资料有矛盾。家谱序中为毅裕公之女,而《闽书》则以其为讷裕之女。嘉庆《惠安县志》亦以其为“纳[讷]裕侄女而非“纳裕之女”。
承蒙惠安县方志办主任林瑞峰学兄协助抄寄现存有关《锦田大宗族谱》中的有关资料如下:
唐 一世祖
十一邓肃公,字曰严、号娱山,以孙为侍郎赠正议大夫。又以曾孙 女为闽后追赠殿前左翼将军。建中壬戌年生。妣余氏,赠庄德淑人。 合葬后田东山。谶云:一穴坐落十九都,左右日月旗四方,形似孩儿地 上坐,化出人家富贵郎。后出待郎及第。一子,忠。
二世祖
忠公,字效用,号仰斋,肃公长子也。以子侍郎封正议大夫,累赠银青光禄大夫,以女孙为闽后,追赠镇远侯。元和戊戌年生。妣李氏,赠贤淑郡夫人。合葬于美女峰下。四子,刚裕、毅裕、木裕、讷裕。
三世祖
刚裕公,字介夫,号逸庵,忠公长子也。以侄女为闽后,封上骑都尉。生会昌辛酉年。妣陈氏,封静肃宜人。合葬美女峰东,三子,孝,睦、智早卒。
毅裕公,字道夫,号散湖,忠公次子也,由太学生授国子学正,以女为闽后,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封琅琊郡镇静侯,食邑本郡。生会昌乙丑年。妣萧氏,封贞明夫人。合葬美女峰下,闽帝敕建福胜院为墓道院。三子,友、娴、义。
木裕公,字质夫,号幽轩,忠公三子也。以侄女为闽后,赠车骑都尉。生大中戊辰年。妣柯氏,封宜人,合葬美女峰下。二子,任、仁。
讷裕公,字信夫,号梗南,忠公四子也。唐乾符元年进士第,初授江州录事,累官至工部侍郎、银青大夫资治尹。龙启元年闽王称帝,赠工部尚书加检校少保楚国公,谥匡直。生大中辛末年。妣何氏,累封硕德助国夫人。合葬福胜院,美女峰正其地,坟上大石刻:故楚国公黄工部墓。二子,恤、圣。
以上族谱资料有助于我们认识黄厥的家世,及认定黄厥为毅裕公之女、讷裕公之侄女。然而又有一则资料令人疑窦萌生。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七十六补编中的“唐仕赜”记载了黄讷裕:
黄讷裕,字信夫,惠安锦田人。唐乾符元年进选举志自来未载,疑自他处移居。弱冠博通经史,为文奇丽,应制科害蛊之千言。初授江州录事,著声其明亮不回,有古大臣风,中外翕然望之。累官至工部侍郎、银青大夫资始尹。卒谥匡立。
乾隆《泉州府志》认为“选举志自来末载”黄讷裕为唐乾符元年进士,固而怀疑他是“自他处移居”锦田的。笔者查《八闽通志》卷之五十·选举·科第,泉州府中确无黄讷裕其人,《闽书》中亦查不到其人。在《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锦田山”和“美女峰”条中也无提
到黄讷裕:
锦田山在二十五都。山前有田数顷,相传唐张西湖居此,后任漳州刺史,还乡,乡人以为昼锦,山因以名。
美女峰在县南二十五都。旧名龙秀山。唐末锦田黄氏立有容色,闽王审知纳为妃,人谓美女峰之应。后妃卒,葬于此。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八闽通志》在校注中,对“锦田山”的校注如下:
嘉靖《惠安县志·山川》:“五代漳州刺史张清溪居此。昼锦归,号其山为锦山,溪为锦溪。”《闽书》:“唐工部侍郎黄纳裕亦家于此。”
此校注中所引《闽书》文,笔者在《闽书》方域志惠安县“山”部分没找到,该部分只有笔者前引“灵秀山”而无“锦田山”。
黄厥故里日锦田,方志的依据最早的当为宋黄氏后裔黄宗旦所撰“闽帝游山记”(全文见乾隆《泉州府志》卷之七山川)。《八闽通志》、《闽书》均有载黄宗旦其人,如《八闽通志》卷之五十选举志载:
成平元年戊戌孙权榜 黄宗旦见《人物志》 李庆孙水都都中(俱惠安人)
卷之六十七人物志载:
黄宗旦字权才。晋江人。总角时,祖父禹锡全赋《早春诗》,有“就中喜有龙门客,路出洪波只待雷”之句,声称籍甚,后以文赞寇准、王禹俑诸名公,皆器重之。咸平初进士第二人。晚直史馆,欧阳修尝称为闽中文士,有集十卷。同县李庆孙与宗旦齐名,同中甲科。
这儿我们见到了同是一部《八闽通志》,卷五十和卷六十七将同一个黄宗旦分别记作惠安人和晋江人,晋江人显然有误。
作为晋江人的何乔远,在其所修《闽书》卷之八十九“英旧志。缙绅”将黄宗旦列在“泉州府·惠安县’’之下,而非“晋江县”。
黄宗旦有文集十卷,想必清代方志引黄宗旦文是有根据的。但同样的一文大同小异,在乾隆《泉州府志》卷之七“山川”称“宋黄宗旦闽帝游山记”,到道光《惠安县续志》卷九“艺文”,则题为“铺锦记”。
另外,出土的任夫人墓志铭刻载王延钧为其第三子,而方志及传说则云是黄氏之子。至于黄厥葬于何处,也是个疑问。笔者因条件限制无意对王妃黄厥的有关史实进行考证,上引传说、方志资料意在说明二点:一,民间传说归民间传说,历史是历史;二,不同的方志资料,因其依据不同或编志者的出发点不同,也充满了矛盾,其真相有赖于文史工作者在占有大量的资料后进行科学地考证。
注:本文所引方志,《八闽通志》和《闽书》分别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和1995年12月出版,其他为泉州、惠安地方志委所印。
(作者单位:福州市社会科学院)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审知开辟的福州甘棠港——福建最早的海上
- · 随“三王”入闽诸姓考
- · 王妃黄厥的传说与地方志资料
- · 王审知与张睦
- · 王忠义· 宗祠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价值
- · 五代闽国文学探论
- · 王审知入闽、治闽与“崇佛”
- · 王审知生平简介与历史功绩
- · 王审知与惠安
- · 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