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审知在福州大事记

2014-03-20 09:04:34来源:王审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萧忠生

打印 字号: T|T
▲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壬午,一岁。
    是年,王审知生于河南固始县,有兄弟三人,长兄王潮,次兄审邽(《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页)。
▲乾符三年(876年),丙申,十五岁。
    是年,山东爆发了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福建历代名人传略》第11页)。
▲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庚子,十九岁。
    十一月,忠武军{华变,河南蔡州上蔡人秦宗权便乘机割据蔡州。为王绪据光州制造了时机,王绪又为王审知人闽创造了条件(《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32页)。
▲中和元年(881年),辛丑,二十岁。
    秋,安徽寿州崛起一支以屠户王绪为首的起义军,打到河南来,占领了光州,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皆投奔王绪起义军(《福建历史名人传略》第1I页)。当时王审知兄弟以才气知名,被邑人号日:“三龙”(《资治通鉴》卷二五四)。
    八月,王审知长兄王潮,为光州(河南潢川)刺史王绪军的军政使(《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39页),主管库粮,这为以后审知兄弟割据福建之张本。
▲光启元年(885年),乙巳,二十四岁。
  正月,秦宗权下属,光州刺史王绪,不能如命徵缴租赋,以供军资,宗权便出兵攻讨王绪,王绪恐惧,便率领寿州、光州兵五千人.弃城南奔,以妹丈刘行全为前锋,经江西的九江、南昌、南康,沿广东东北境,进入福建的汀州(长汀)、漳州(龙溪)。该军军正使王潮亦举家随军南行(《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49页)。途中,王绪猜忌贤能,排挤“勇略逾已者”(《通鉴纪事本末》卷39),凡军中有才勇或魁伟的,都借故杀掉,连妹丈刘行全也被杀,使人人自危不安(《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49页)。王审知兄弟对此非常不满。
    八月,队伍行军到南安县,王潮兄弟便与前锋诸将谋划,发动军变,一天,派几十个士兵埋伏在竹林里,把王绪扣留,王绪被幽禁后自杀,王潮取代军权(朱维干:《福建史稿》上册,第145页)。
▲光启二年(886年),丙午,二十五岁。
    八月,王潮兄弟攻下泉州城,杀了为政贪暴的泉州刺史廖彦若,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只得疏请唐朝委任王潮为泉州刺史(《福州地方志》,简编,上册,第44页);(《通鉴纪事本末》卷39)。王氏兄弟进据泉州后,“招怀离散,均赋借兵,吏民悦服(《闽忠王王审知年谱》第58页)。使泉州生产迅速恢复。
▲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辛亥,三十岁。
    冬,福建观察使陈岩病急,欲以泉州刺史王潮代己职务,掌管军权,但书信未到泉州,而陈岩于次年(892年)正月二十九日卒。岩妻弟范晖,拉拢将士推自己为留后(《闽忠懿王王审审知年谱》第70页)。范晖骄傲奢淫,不得人心(朱维干:《福建史稿》第145页)审知兄弟对此很气愤。
▲景福元年(892年),壬子,三十一岁。
    二月,王潮以从弟王彦复为都统,审知为都监,发兵攻福州。对此福建人民,自请输米助饷,平湖洞及濒海“蛮夷”,都派兵船助战(《资治通鉴》卷259)。范晖以裙带关系,向浙江唐威胜节度使董昌取授兵五千,负隅顽抗,彦复和审知,以福州城坚,援兵且至.士卒死伤多,向王潮要求罢兵。王潮回答说:“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吾当自来,”彦复,审知两昆从,亲犯矢石急攻之(《资治通鉴》卷259)。
▲景福二年(893年),癸丑,三十二岁。
    五月,福州城中食尽,范晖知不够守,于夜间弃城逃走,至沿海都,被部下所杀,董昌的援兵亦向浙东撤退(朱维干:《福建史稿》第146页),王潮兄弟于二十一日,攻克了福州城(《福建历代名人传略》第13页)。王潮自称留后。为了收拾人心,王潮兄弟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资治通鉴》卷259),取得安定局面,随后,审知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闽王金石土木营造考略》第29页)。这样,王潮兄弟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统一。
    十月,唐朝政府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76页),王潮以弟审知为副使(《福州地方志》,简编,上册,第44页),以弟审邽为泉州刺史(《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75页)。
▲乾宁元年(894年),甲寅,三十三岁。
    是年,黄连洞饥民(即今福建宁化县南潭飞磉)二万围汀州(长汀)。王潮派李承勋带一万人至汀州解围(《资治通鉴》卷259),王审知随军亲自到该地,向占据崖穴的饥民喊话:“吏实为虐,尔复何辜”(于兢:《琅琊王德政碑》)?!使饥民接受招抚,“闽地略定”(《资治通鉴》卷259)。
    王潮兄弟遣僚佐巡州县。劝课农桑,定租税,交好邻道,保境息民(《资治通鉴》卷259)。据《开闽忠懿王族谱》云:“福州城郊‘爱亭’,就是王潮劝农之所在”。
 ▲乾宁三年(896年),丙辰,三十五岁。
    九月,唐朝政府升福州为威武军,以福建观察使王潮为节度使,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十国春秋》卷九十)。
▲乾宁四年(897年)。丁己,三十六岁。
    四月,唐政府加王潮检校右仆射(《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   97贝)。
    冬初,王潮病重,命审知知军府事。
   十二月,王潮卒,审知以让其兄泉州刺史审酆继位,审邽以审知有功,辞不受,审知就自称福建留后,表于朝廷(《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97页)。
    是年王审知为福州观察副史(《福州府志》卷38,封爵,第6页)。
▲光化元年(898年),戊午,三十七岁。
    三月,唐朝政府授王审知为威武军留后,兼检校刑部尚书(《十国春秋》卷90),十月,唐朝政府授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闽侯县志》大事记,第3页)。
    王审知执政后,先后在雪峰山,用钱五千万缗,创造雪峰寺法堂、方丈、廊庑等几十问;又延请义存和义存首徒玄沙山寺师备到府中论说“佛”“心印”,随着,再舍施钱四十万缗,与建雪峰大殿及堂宇百余间(《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99页。
▲光化二年(899年),巳末,三十八岁。
    是年,王审知送银交椅给雪峰寺义存(《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02页)。
▲光化三年(900年)庚申,三十九岁。
    二月,唐政府加王审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笥司徒(《十国春秋》、《太祖世家》卷90)。
▲天复元年(901年),辛酉,四十岁。
    是年,王审知在福州城西北隅,灵山开元寺,建造“寿山塔,,和“塔院”,并在寺中藏经二套,每套有五百四十一函,每函十卷,计五千四十八卷(《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09页)。
    是年,王审知在子城外广筑罗城,周围四十里,设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三山志》卷四,地理类四,第4页)。同时挖护城濠,建去思桥,津通门桥等。筑城用的砖上,有的印有长溪县,古田或中正,中平、太平等乡里的名。或印有张邻、陈祥、程斌等筑城者名字。但建城的每块砖的大小以开元尺为准,长一尺八寸,厚三寸,砖面皆印有“威武军式样制造”七字(见《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
▲天复三年(903年),癸亥,四十二岁。
    是年,王审知为雪峰寺高僧义存建造塔龛,取名“难提塔”(《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18页)。
▲天佑元年(904年),甲子,四十三岁。
    四月,昭宗遣左拾遗翁承赞为册史,加王审知为检校太保,封琅琊王,食邑四千户,实封一百户(《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22页)。
    是年,王审知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于福卅“建四门学,以教闽中之秀者”(《十国春秋》卷95),黄滔任“四门博士”,王审知为了广泛搜集各种资料,命管内军州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唐政府(《十国春秋》闽太祖世家),同时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朱维干:    《福建史稿》,上册,第157页),为保藏祖国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是年,“三佛齐使者蒲诃栗到福建”(《福卅I地方志》下册,第129页)。
    是年,王审知建万岁寺于法云寺之西(《闽都记》卷五,第5页)。
▲昭宣帝天{;占二年(905年),乙丑,四十四岁。
    是年,王审知在福州罗城南北两面,扩筑南夹城与北夹城,计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城墙皆以钱纹磷砌成,因附于罗城形如半月,所以又称南北月城(《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25页)。王审知在建筑南北夹城时,曾在福州郊区战坂乡后山设置陶灶,烧制陶    砖,供筑城用(《闽都记》卷25)。
    是年,王审知在福州城东南九仙山(于山)建造“报恩多宝定光塔”,建七层,建塔寺几百间,并藏经三套,有一千六百二十三函,总计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八卷(《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25页),又在雪峰山兴修枯木替和开凿大池,此池,因花费万余工,池才挖成功,故名“万工池”。又建造鼓山禅院(今名鼓山涌泉寺),为义存十二高徒之一的神晏居住修道之所(《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26页)。
    是年,王审知把连江的黄岐半岛,开辟为对外贸易港,称为“甘棠港”(于兢:《王审知德政碑》)。这时,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经常与福建通往(《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26页),舶来品如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
▲天祜三年(906年),丙寅,四十五岁。
    七月,王审知为开元寺铸金铜佛像一座,高一丈六尺,接着,又铸菩萨像二座,各高一丈三尺,十二月完工置奉于开元寺正殿(《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32页)。
    是年,王审知在福州正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32页;又建安泰桥(在今八一七北路朱紫坊口)。沃桥(去思桥),津通门桥等。王审知筑城时,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并建有拦河闸门,蓄水便利舟航。
    是年,于兢撰《王审知德政碑》(闽侯县志》四十九,金石,石三、石四,每二页)。
▲天{右四年(907年3月止),后梁太祖开元年(907年4月起),丁卯,四十六岁。
    四月,朱温纂唐建大梁国,在开封称帝后,审知把九仙山定光塔,为梁王朱温“祝鳌”,朱温便赐塔寺额扁为“寿山”。五月,加审知兼侍中(《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34页)。
    是年,王审知在福州又建塔二座,即大中寺的慧光塔和乌石山神光寺的神光塔《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34页)。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戊辰,四十七岁。
    五月二日,福建雪峰山高僧义存示寂,亨寿八十七。王审知遣男刑部尚书延禀赴雪峰奠祭。十五日,全身人葬于“难提塔”。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义存高徒福州玄沙山师备,示寂,亨寿七十四。王审知亦为师备建塔墓于玄沙山(《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37页)。
    是年,梁太祖朱温诏改福州辖内福唐(今福清)县为永昌县(《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38页)。
    是年,王审知建沙合桥(《闽王金石土木营造考略》第五页。
    是年,王审知又筑南北夹城(朱维干:《福建史稿》上册,第166页)。
    是年,梁政府加封王审知为琅琊王(《福建通志》,职官志,卷三,第l页)。
▲开平三年(909年),巳己,四十八岁。
    四月初五日,梁太祖朱温加王审知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十国春秋》卷90)。
    十二月,王审知建寺一所,度僧四十九人(《旧五代史》梁太祖纪五)。
▲开平四年(910年),庚午,四十九岁。
    是年,王审知进封闽王(《五代要会》卷十)。
    是年,王审知重视农业生产,他派颜仁郁负责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是年,他广浚福州西湖四十里,灌溉民田无算(《十国春秋》卷90);同时也给人们提供宽敞的娱乐场所,此外王审知还曾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闽王金石土木营造考略》第3页)。
    鼓楼在县(指福清)南隆仁里,闽王审知调兵筑海堤建楼于此,呜鼓角警夜故名(《闽都记,卷二十七,第25页)。
▲乾化元年(911年),辛未,五十岁。
    安福院在丁戊山上,唐咸通十三年建。是年,王审知建木塔七层,俗呼新塔,今废(《福州府志》卷七十四,寺观,第3页。
▲乾化二年(912年),壬申,五十一岁。
    是年,王审知升梅溪场为闽清县(《三山志》卷3,《地理类》,三)。
▲乾化四年,(914年),甲戌,五十三岁。
  十一月,梁王朱友贞赐号“福州西禅长庆寺’’僧惠棱为“玄悟大
师”,后又赐号“超觉大师”(《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44页)。
▲贞明元年(915年),乙亥,五十四岁。
    是年,王审知在宁化县置铅场。据《十国纪年》云:“王审知为闽王,宁化县出铅,铸铅钱与铜钱并行”。大铜钱文为“开元通宝”(《闽王金石土木营造考略》第31页)。
▲贞明二年(916年),丙子,五十五岁。
    是年,闽王审知第三女琅琊郡君出嫁吴越王钱锣子钱传丑珦为妻,闽和吴越从此通好(《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44页)。
▲贞明三年(917年),丁丑,五十六岁。
    是年,闽王审知次子延钧迎娶大越王刘岩女清远公主(《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45页)。
▲贞明四年(918年),戊寅,五十七岁。
    是年,闽王长妻任氏卒,年五十四岁,葬凤池山(《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45页)。
    是年,王审知于福州城西南,张炉冶十三所《三山志》,以铜三万斤,铸佛像等(《福州地方志》简编,上册,第105页)。
▲贞明五年,(919年),巳卯,五十八岁。
    是年,闽王审知建罗汉寺,寺内有池和双颗桧树,命名为“浴圣”池和“息圣”树(《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47页)。
▲贞明六年(920年),庚辰,五十九岁。
    是年,福州升为大都督府(《福州地方志》简编,上册,第3页)。
▲龙德二年(922年),壬午,六十一岁。
    是年,王审知铸大铁钱,以“开元通宝”为文,仍以五百文为惯《十国春秋·闽太祖世家》。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甲申,六十三岁。
    二月,王审知遣使人贡于唐。六月,唐加闽王审知检校大师,守中书令(《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51页)。
    十月,王审知又为贺唐庄宗“万寿节”(诞辰)和皇后到京,派使者贡献金、银、象牙、香药、金装宝带、锦纹织成菩萨幡等物(《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51页)。
▲同光三年(925年),乙酉,六十四岁。
    五月,王审知得病,命长子威武节度使延翰权知军府。十二月十二日卒,亨年六十四岁,谥日:“忠懿”(《闽忠懿王王审知年谱》第153页)。
    王审知俭约,常着麻屦,府舍卑葺。礼贤下士,收用唐流亡人士为辅佐,建立学校以教闽士。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开辟海港,招来海外商贾,以通有无。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在闽三十九年,境内安宁。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同光四年(926年),丙戌。
    三月,王审知葬于福州城北凤池山(《闽王金石土木营造考略》第24页)。后唐庄宗赐神道碑,张文宝撰文(《闽侯县志》,十六,冢墓下,第1页)。长兴三年(932年)九月十九日,与任氏同迁葬莲花山(《闽王金石土木营造考略》第24页)。为了纪念他的政绩,后人把王审知故宅改“忠懿王庙”,唐侍郎于兢撰德政碑,宋刺史钱昱撰忠懿王碑,二石,一竖门外-,一竖门内。现此庙和碑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地方志》简编,下册,第8l页)。
        (作者单位:福州市社科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