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长乐黄岐澳闽国甘棠港

2014-03-20 14:42:01来源:高宇彤

打印 字号: T|T
        功勋卓越
    《唐故威武军节度使中书令闽王墓志》载:“古有岛外岩崖,蹴成惊浪,往来舟楫,动则败亡。王遥祝英灵,立有玄感,一夕风雷暴作,霆电呈功,碎巨石于洪涛,化安流于碧海,敕号甘棠港。至今来往蕃商,略无疑恐。”(暨南大学出版《闽国史汇》467码)
    2003年2月23日长乐市王审知学术研究会《长乐市王审知纪念堂和活动室简介》千余字短文中,罗列“王审知治闽二十九年”的大事,就有“开辟甘棠港”。
    2003年5月23日,福州王审知研究会《开闽圣王——王审知》一文,高度概括王氏功绩“用中原河洛文化、农耕文明、修齐治平的仁风德政与经世方略”改写福建历史,开创八闽新纪元。在一千年前唐末五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在福建“守藩二十九载”,宁当开闽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维护国家统一和地方安全,发展生产,拓展外贸,招贤兴学,注重民生文化。
    文章从九个方面予以肯定——①他是韬光养晦的政治家,②是发展福建对外贸易与交往的开拓者,③是闽国文化的播种人和奠基者,④是兴农恤民的领导者,⑤是清廉勤俭率先垂范的道德王者,⑥是尊儒崇善的开明统治者,⑦是开发和建设福建的第一大功臣,⑧是福建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人物,⑨是古代治世理政的旗帜和教材。
    国用命脉
    第②点全文“他是发展福建海外贸易和交往的开拓者。疏通百余里的闽江水道,制造出可载六七百人的大船。躬身踏察海湾,修建码头,辟建港口,使福州、泉州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港口。海上航线北至新罗(今朝鲜),南至南海诸岛、印度和阿拉伯地区。活跃的海外贸易,为福建经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注入巨大活力”。文中虽然没有提到闽国“国用命脉和外贸要港”——黄岐澳甘棠港,但用重墨特写“福州、泉州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港口”,“疏通百余里的闽江水道",已经暗示黄岐澳甘棠港的重要地位以及存疑所在。所以未能确指具体区位,因为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地表形势变化,给史实钩沉带来极大困难——难怪,情有可原。
    呼唤甘棠港
    这位海外贸易和平外交的开拓者的基地甘棠港在哪里?解开这一千古之谜,是当代文史工作者和知情百姓共同的时代使命。因为时间愈久,地貌变化愈大,史实遗迹保留愈少,依稀偶有的见识和灵悟日益薄弱而发言权愈小。加之现代设备对历史文物古迹的惊人破坏力和现行文物保护政策保点不及面,足以使本来难觅的民族文化遗址上宝贵的蛛丝马迹连根拔除,只要稍不注意抢救,就很容易留下千古遗憾。
    待到实物史证和真实文证少到“不足以证实”和无法形成“专家共识”的时候,更可能出现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现象。最后只好“两论并存或多论并存”,留待后人不休止的讨论。我们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继续存在,所以要说话。形象史证甚少、甚微、甚弱,所以要说话。欲唤起多学科专家向真址痕迹纵深探索,推动王审知学术研究为建设甘棠港闽都文化公园发展绿色经济新增长点服务,所以要说话。
    希望我们这一代人找到黄岐澳甘棠港所在,以回报有史以来为此课题孜孜以求的辛勤学者,包括尚未找对地方的学者——正因为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才使得这道课题没有被人为扼杀,没有被无视,没有被禁锢——正如地质工作者,他们在找矿路上的所有跋涉都是应当给以报酬的劳动,其精神和期望值得肯定。前驱者的坚守永远值得后步者我借鉴。
    深隐真传
    《长乐王氏族谱》载随王入闽第三姓刘氏。记有刘山甫,负责致祭“连江”琅岐港为“甘棠港”。
     写成连江县,写成琅岐港,不敢苟同。把黄岐澳甘棠港说成“琅岐港”,如果有出处,确切指认长乐上洞江。因为“琅岐”在上洞江,浮岐北面隔江是“刘岐"。《长乐府志》对此两处地名是明白区别的。如果琅岐是“黄岐”(谐音旺岐)之误,即可直接勘误。甘棠港出海口在黄岐澳而非琅岐,更非流岐。
    《刘山甫列传》载:“太祖入闽,署山甫威武军节度判官,时海口黄崎岸,横石峻峭,常为舟楫之患。太祖思去之,惮于力役。乾宁中(894-898)夜梦金甲神,自称吴安王,许助开凿。因命山甫前往致祭…山甫乃憩僧院,风雷暴兴,见有黄麟赤鬣,非鱼非龙者。凡三昼夜,风雷始息,已别开一港,其便行旅,即所赐号“甘棠港”者是也。(暨南大学出版《闽国史汇》110)。
    随王入闽第四姓张氏。记有张睦任闽国国计使,主管财政贸易和税务,尽忠辅佐闽王,能于扰攘之际,雍容下土,招徕蛮夷商贾,敛不加暴【有日敛不及民】,使国用富饶,公私充实,朝野称颂。——可惜少一句关键词“受命开凿黄岐澳甘棠港”
    幸好《长乐凤池张氏族谱》有载:“先是郡之黄岐港,有巨石,最为舟辑害,蕃舶不通。【审知】公命【张睦】凿之。一夕,忽大风雨,雷电击开为港。人皆以为闽王与【张睦】公德政所致,号日甘棠港。自是,蕃舶之往来,岁无覆溺之患,乐于贸易。闽之财用,曰以富饶,公私充实,皆足国裕民之力也…公佐闽王,以忠翊戴王室,禀唐正朔,岁遣朝贡,舳舻相望,不绝海道二十有九年…开宝中(968.976)吴越王钱氏请于朝,谥闽王为忠懿王,立庙,以建州刺史都押衙孟威与睦公配享庙庭。
    “开宝中”【有日“开宝七年”(974)】,这时闽中还是“吴越国”的割据小朝迁。融杭州为都城的吴越国被大宋统一之后,中央势力,鞭长莫及,闽江以南还是钱侯地盘。这位钱侯是否钱缪且不论,其“钱侯府"就在长乐十三都鹤上【钱四娘故居,今称侯厝】。
  《长乐府志》后人改称《三山志》,新版73码载“太平兴国三年(979)”长乐地方才归大宋版图。
    974年吴越王钱氏“请于朝,谥闽王为忠懿王,立庙”,当在钱氏管辖版图之内,至少是闽江以南。钱侯府第在长乐,首先在长乐大树王审知白马三郎,此后敕建忠懿王庙,一概是为王审知歌功颂德,是为纪念王审知德政。
    钱氏还有树立王审知政治制度给大宋做样榜的意图,也因此引起大宋顾忌,软硬兼施加紧诱逼“钱氏纳土"。在旨准钱氏所奏为王审知立庙仅仅五年,钱氏经营的吴越国宣告灭亡。是否挨到大宋才最终实现“迁城”,彻底放弃越王二度“都此”的吴航热土灵区,这是另外的课题。迁城不是容易的事,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肯定有很多具体资料,不过时间一长,散失愈多,八九百年,散失殆尽是有时间可能的。加上官方权力干预,一定要毁灭某方面的档案是非常容易的。一道圣旨可以乱真,甚至免开金口也会有人揣摩圣上心仪而为之。
    第五十八姓沈氏。“沈诚,随王入闽,才华出众,娶审知女,官驸马都尉。因避“审”字音,弃三点水改尤姓。《崇正同人系谱》载:唐季沈氏从三王入闽居汀州者。王审知称王,沈氏人避审之讳,改沈为尤,故有沈尤同宗之说,民间乃有沈尤不通婚之俗。
    可惜漏记一条重要资料,据尤氏族谱记载,“沈诚受命开通甘棠港”。沈诚卜居长乐甘墩塘下发祖,后裔衍居汀州等地【现代福州学者尤隐森提供】。
    与王氏记载互相呼应互证的,就有张睦开凿黄岐澳甘棠港,沈诚改姓尤诚开通甘棠港,刘山甫致祭甘棠港。长乐黄岐澳甘棠港,名不虚传。
    沧海桑田
    今天看到的黄岐澳甘棠港口,从青屿猫山北望棋山,一派沙壅,广袤数里。再不是千年前【甚至乾隆前】可航可渔、水域茫茫的景象。尽管黄岐澳甘棠港不再,但是身临其境,看海,排浪滔滔,海天无垠,常识之中,宝岛在望,心情澎湃。祖国统一之日,便是中华复兴,中国梦实现之时。看棋山,这里唐代古刹,曾经是刘山甫祭坛所在。想当年,乾宁中(894.898)某夜,王审知梦见金甲神,自称吴安王,许助开凿。因命刘山甫前往致祭,具述所梦事【王审知外贸梦】。刘山甫彭城人,原中朝旧族,著有《金溪闲谈》十二卷,曾撰徐寅墓志铭,情文兼至,为世所称。官终威武军殿侍御史。
    1991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闽国三王文物史迹修复委员会王云游选编、泉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傅金星和泉州市历史研究会会长陈泗东先生校对审阅的《五代闽国三王史料选辑》记甘棠港“为了发展福州的海外贸易,他还开辟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当时我国东南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又说“泉州自唐中期及后期已成国际商港,但急激于发展的王氏认为,海外通商更有助于民生。于是首辟甘棠港,使海舶易于出入,用以招徕海中蕃夷商贾。《唐会要》载,天祜元年(904)六月,福建道佛齐国入朝进奉使都蕃长蒲河粟宁远将军,即由王审知招徕其入朝,而荐授以唐之将军号者。故当时泉福诸港甚多外舶出入”。以上文字看出,作者未明甘棠港位置。
    闽国“贞观”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朝廷就有诏令保护广东、福建、扬州的番客‘‘任其来往,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的局部开放政策。
   “五代时期,王审知开辟了甘棠港。甘棠港不仅北通会稽,南达广州,而且招徕‘番舶’。《十国春秋》记载闽国‘招来海中蛮裔商贾,资用以饶’。梁克家淳熙《长乐府志》(后人改称《三山志》)记载‘伪闽时蛮舶至福州城下’。当时的福州‘外域诸番,赊赆不绝…。(参《福州文史资料》二十八辑陈静兰文)。
    隋代陈塘   闽国甘棠
    长乐人对甘棠港本来不应陌生。其前身就是1400年前隋王朝之前就存在的长乐内海或内河“柳港"。因经隋都督陈公疏浚,遂称陈塘港。比南宋陈文龙疏浚陈塘港早约七百年。
    《闽乐邑游氏族谱土宇志略·陈塘港》按:支海日港,潴水日塘,护田日沟。陈塘港原名南郊港,又日沙港。隋代(581.618)有都督陈公,疏内沟而溶外港。水得而除害兴利,地得而增美安居,记功颂德,世称陈塘。后来沿堤植柳可爱,别号柳塘。游厝“道头下”,旧
时【有柳塘】道头。
    唐大历间(766—779)疏辟陈塘港。“阔七丈,深二丈,延袤十余里。外达海口,内则县东北诸路水道之所会归而相吐纳,其利不仅于能蓄,而亦在能泄”【清光绪初长乐知县徐承禧文】。所云“外达海口,就是南郊港,就是黄岐澳、门口澳,位在棋山与青屿猫山之间。
    上述隋唐时代的陈塘港、柳港、南郊港,就是王审知守藩二十九载的海外贸易名港“黄岐澳甘棠港”的前身。
    《长乐县志》有注,陈塘港“开辟于唐大历年间"。注文日“陈塘港,在二十三都,原系海地。宋里人陈文龙筑田砌塘,故港名陈塘”。
    随唐时期的陈塘港、柳港、南郊港,闽国时期的甘棠港,基本是陈文龙修浚的陈塘港的前身。因有前后二陈,难免世人罕知宋陈文龙身前数百年就有陈塘港之名称。
    可喜这名称惯性依然在游姓后裔中流传,在族谱中传抄,今人得以与方志相佐证,应当感恩游氏先贤。
    甘棠港名称,因后来失却海外贸易功能和黄岐门口二澳沙壅而消失。又以谐音和省字而正常演变:甘棠港——甘棠——甘墩,由港名变易为乡镇名。甘墩或甘垱,即今“中国长乐”商贸名镇金峰镇的通称。
销声千年盛世召唤繁荣人间滨海居仙
    甘棠港作为闽国盛极一时的外贸要港,其地位早已被松下深水港、马尾港、泉州港所取代而消逝。但是甘棠港相关历史文化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蕴涵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哲学意义,值得纪念和研究。其相关文物,诸如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长乐知县贺世骏定界勘语崖刻,黄岐澳等处忠懿王庙,青屿境、黄岐境、赤岐境诸境土谷神祠,棋山寺…值得保护并具有崭新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弘扬历史人文意义。
        甘棠港闽都文化园建设
    闽都文化园建设,有利于在更高起点上打造闽中沿海区域经济强力增长极。
    闽都文化园建设,有利于为已经初具规模的长乐滨海新城继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树立新的标杆。
    闽都文化园建设,有利于为长乐旅游经济永续发展奠定新一桩日益自增厚重的基石。
    闽都文化园建设,有利于与武夷山市无诸汉城开发产生不同主题历史文化互补,深化闽中闽北旅游经济协作,打造旅游经济强力增长点,占领制高点。
    闽都文化园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闽中沿海区域优势和后劲。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加快经济基础建设,凸显黄岐沃门口沃甘棠港区域特色,钩沉闽国外贸历史,回放海上丝绸繁荣,结合长乐纺织名市的创建,增进民生福祉。
    闽都文化园建设,有利于推动更美环境建设,瞄准“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开放开发的突出位置,携手保护生态环境,致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化环境综合整治,为带动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对台迎亲城"构架新彩门。更好融入福州大都市建设。
    近年来,长乐滨海新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还要进一步体现区域经济特色,发挥闽国外贸古港的历史文化遗藏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环境优势、双遗资源优势,项目建设协作和景区整合提效协作的时空优势。促进环境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闽国甘棠港和大明帝国太平港,都具有申报世界双遗产保护的资源基础。
    闽都文化园建设,宜以项目为抓手,国际水准为定位,项目筛选规划、组合布局、长效设计、持续升温、效益管理、文化积累,一切在保证高品位的前提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智慧、勇敢、诚信和勤俭节约办事业的固有精神。充分调动全球长乐人爱国爱乡、乐善好施、能拼会赢、海纳百川、仁慈谦逊、贡献公益、善举积德的聚合创业力量。时刻把握世界双遗开发目标。致力发展绿色产业、文化产业、健康良性环境产业即可持续产业。同时注意发挥人民代表介入全程建设视察监督作用。全方位保证建成一流的新时期文化经济产业项目。
    作为第一步,提请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级各地王审知研究会诚邀海内外甘棠港研究专家学者协作论证,尽快勘定真址。
  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