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审知造反思想和称臣思想的统一(上)

2013-10-23 10:24:12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王审知造反思想和称臣思想的统一
林国清
    王审知生于唐咸通三年(862年)。其时中国群雄并起,战乱频乃,民不聊生。袁王《纲监合编》说:“(僖宗)年少,政治臣下南牙(宰相)北司(宦官)互相矛盾。自懿宗(李漼)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早,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于是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十一月,山东濮县人王仙芝,聚众数千,在河南长垣起义。第二年曹州冤句人黄巢也聚众数千,响应王仙芝起义。王仙芝起义的时候,王审知13岁。当时有童谣说:“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王审知深受王仙芝、黄巢造反思想的影响。至僖宗中和元年(881年),王审知20岁,就随他的哥哥王潮、王审邽投靠王绪在寿州起义。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又不能如命替蔡州“奉国军”防御使秦宗权征缴租赋,以供军资,便率领“光州兵”和“寿州兵”弃城南奔,经江西的九江、南昌、南康,沿广东北境,进入福建的汀州、彰州一带。
    王审知的造反思想便是为“百姓计”。当封建统治阶级穷兵赎武,穷奢极侈,逼得民不聊生的时候,他就不得不“官逼民反”,走上造反的道路。当时王审知的“光州兵”属秦宗权麾下。秦又迫“征缴租赋”,王审知等人为“百姓计”,不能,也不忍横征暴敛,因此只好避开与秦宗权的一场恶斗,南奔到福建来。这是王审知造反精神的可贵之处。   
    在南奔途中,王绪以“道险粮少,令军中无得以老弱白随,犯者斩”。要驱散起义军的随军家属,同时排挤王审知兄弟。当时审知的母亲董氏便是家属之一。王审知不听。王绪召王审知兄弟说:“军皆有法,未有无法之军。汝违吾令而不诛,是无法也”。审知兄弟反驳说:“人皆有母未有无母之人,将军奈何使人弃其母”?王绪大怒,下令要杀董氏。王潮、王审知、王审邽皆说:“潮等事母如事将军,既杀其母,安用其子,请先母死”!审知等人的话激起起义军将领对王绪的普遍愤怒。王绪才不敢下手。但自此矛盾日益加深。至南安时,王绪更是滥杀无辜,连他的妹丈刘行全也不能幸免。于是人人自危。为了自己和部将们的生存,王审知兄弟又挺身而出,策划了一次“竹林兵变”,“伏壮士数十人于篁竹中,伺绪至。挺剑大呼跃击,就马上擒之,反缚以徇,军中皆呼万岁”!以后泉州父老张延鲁等人拦道哭诉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罪责,泉州人民水深火热的苦衷,请审知军马围泉州,解救泉州人民于倒悬。当时王审知的兵力不足,又刚除了王绪权力,正想回兵光州,但为了泉州人民计,他们又一次面对强大的残暴的泉州刺史廖彦若,发动进攻,在泉州人民的配合下,果然大获胜利,接着便是“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所以可以说,王审知造反是为人民而造反的。为了人民,不但是一个泉州的刺史,甚至连皇帝老子,他也敢抗颜犯上的。最典型的是王审知保护和重用了韩僱、徐寅等人。《十国春秋》说:“朱全忠忌偓,贬濮州司马……再贬荣经尉,徙邓州司马。昭宗被弒,哀帝复召为学士,还故官。偓不敢入朝,挈族来依太祖(王审知),侨居南安”。当时的朱全忠可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天祐二年(905年)二月,朱全忠遣使安徽院使蒋玄晖置宴九曲池,招待昭宗九个王子。俟酒酣,悉缢杀而死,投尸池中。
    六月。全忠聚枢(敕裴枢)等及朝士贬官者30余人于白驿,一夕尽杀之,投尸于河。过二年(907年),他就篡唐建梁国,成了“梁太祖”,为了保护韩僱,像这样的人,王审知也竟敢得罪,确是难能可贵的。又《莆阳比事》说“徐寅字梦昭,登唐乾宁第。梁祖(全忠)受禅,再试进士第一。梁祖曰:‘是赋人生几何者耶?三皇五帝不死何归,此为何语?盍改之。’寅曰:‘臣宁无官,不可改赋’,遂拂衣归闽。梁祖怒削其名”。徐寅归闽后,王审知即“辟掌书记”。《十国春秋》说:“唐灭梁,闽使贺庄宗登极,庄宗遂问使曰:徐寅无恙乎?归语尔主,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寅指斥先帝,你国何以客之?使回以告太祖曰:如此则上(李存勗)直欲杀徐寅”,原来徐寅尝谒朱全忠,误触讳,恐被杀,乃作《过大梁赋》云:“千金汉将,感精魄以神交。一眼怆夫,望英风而胆落”。全忠大喜。盖“一眼伧夫”讥李克用(李存勗的父亲)只有一只眼睛。时李存勗为“大唐”天子,国号“同光”。王审知仍然无视李存勗的追查,把徐寅放回莆田山野,隐姓埋名,救了他的一条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