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审知的治闽方略考

2013-08-20 11:31:04来源:王审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打印 字号: T|T
黄  新  宪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是唐末五代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在治理福建的数十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方略,积极进行开发活动,使原先比较落后的闽地成为环境相对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区域。
一、维护统一,保境安民
    唐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油,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农民起义失败后,军阀割据势力独霸一方,各自为政,闽地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光启元年(885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部由河南经江西人闽,顺应百姓渴求安定统一的心理,先后消灭了泉州、福州等地的割据势力,并对建州、汀州等地的多股割据武装进行招抚,在不长的时间内,统一了福建全境。
    唐乾宁四年十二月(897年),王潮病逝,王审知执掌福建政权。他在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统一政令的同时,逐步完善了相对独立的地方政权机构,在闽地设福、泉、汀、建、漳五州,至延政天德年间,增镛、镡二州,共辖7州30余县。梁朝建立后,王审知又迅速承认了其中央政权的地位。他注意维护统一,尊重中央政权的权威。曾有人劝他称帝,被断然拒绝,并称:“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①。他多次表示拥护中央政府,并遣使纳贡,呈送象牙、犀牛、珍珠和香料等物品。因此,唐政权及以后的梁政权对他都很器重,先后授予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福建节度使、琅琊王、中书令、福建都督长史、闽王等官职。
    王审知从少树敌、保安宁的方略出发,将输贡作为维系与周边诸割据政权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凡遇内乱,有求于外力帮助,贡奉更是益加丰厚。为了睦邻友好,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将第三女嫁给吴越王钱谬的儿子为妻。次年(917年),又为次子迎娶南汉主刘隐的女儿为妻。在战乱频乃的年代里,王审知通过输贡、联姻等手段巧妙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闽地的安定,形成了民不见兵革殆卅年的局面。
二、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王审知采纳翁承赞的建议,建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他以知名学者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府设府学,县设县学,乡村设私塾;使幼者听从师训,长者置于国庠,并对入学生员“设厨馔以供给”。文化方面,王审知令有关部门收集并缮写了各家遗书,以充实编史资料,还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
    王审知在大力发展文教事业的同时,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重视招聘贤能之士。只要有一技之长,即便是村僻野人,都千方百计地网罗来加以使用,为此还设立了专门的招贤机构。在外做官的闽人,如翁承赞、黄滔等先后返闽,得到重用。中原各地的名士,如李洵、徐寅、王倜等,也纷纷来闽,受到王审知的优待,使他们有“安莫安于闽越,诚莫诚于我公”(指王审知)②的感觉。王审知
以翁承赞为相,徐寅掌书记,陈峤为大从事,黄滔任节度推官。其用人能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尤其注意任用闽人,并非只是任用河南固始的同乡人,不完全如郑樵所说:“以桑梓故,独优固始”。
    王审知对人才的重用与同时期的一些割据政权首领残害人才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将大臣裴枢、崔远、王溥、赵崇、王赞等人悉加贬斥。随后,又将他们和朝中贬官者30余人屠杀无遗,并将尸骸全部抛人黄河。南唐王、吴越王也曾有过滥杀人才的记录。王审知则豁达大度,保护并重用人才。据说名士徐寅曾对沙陀部落首领李克用有过不恭敬的言论,李克用的儿子灭梁称帝后向前来致贺的闽中使者提出:徐寅侮辱先帝,闽中还予以收留么?王审知对此表示,此后可不再使用徐寅,杀则不敢奉诏!③
    王审知对南北诗人、学者、官吏能兼收并蓄,其宽广胸怀为历代闽疆大吏所不及。这些人托庇于王审知,得以逃脱朱温等人的摧残,免却饥寒交迫。诚如《福建史稿》所言,一些诗人方能在榕荫之下,唱和推敲,以诗教启沃闽中后辈。“文化如奇卉名花,也须有人培植护持,才会枝叶扶疏,而有万紫千红的绚烂。闽中为什么到宋代,会有杨亿、柳永的诗词,郑樵、袁枢的史学?能不归功于审知兄弟,为闽中文化之花,尽过培植护持的心力么?”④显然,大量网罗人才促成了闽地的繁荣,这是王审知治闽的重要功绩之一。
三、发展生产,节俭自处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除派专人管理农业外,还要求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在王审知任用的县令中,除有不受馈赠的贾郁和致力于兴学的陈洪济外,还有一批地方官员,如颜仁郁等关心民间疾苦,以招集流亡之名,奖励垦荒,使当地人民在数年之内便达到了衣食无虜的程度。王审知还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回乡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与此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围海造田。闽中、闽南等地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都是在他任内完成的。他曾修浚福州西湖,以灌溉闽县、侯官两县的民田;曾在福清修筑海堤,围海造田,还鼓励农民垦荒造田,栽种茶叶;福清祭苗墩海堤、长乐海堤、连江东湖,以及泉州陂塘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兴建或扩建的。水利设施的完善、耕地的扩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农作物的品种,仅稻谷一类就有10余种之多。他又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发展茶叶生产,每年输出茶叶达五、六万斤,建州和福州鼓山的茶叶被列为贡品。
    王审知每以节俭自处,省刑惜费,轻徭薄敛,并注意与民休息。他廉朴之风甚佳,劳不坐乘,暑不张盖。据记载:他生活俭朴,不修边幅,平时身上穿的是带补丁的衣服,脚上套的是袜鞋。府署卑陋,不加修缮。有人以玻璃瓶献之,他掷于地说:“好奇尚异,迺奢侈之本。今沮之,俾后代无为渐也。”⑤这些言行对社会风气的转变和生产的恢复,都起了良好的作用。
四、发展贸易,促进商品流通
    王审知利用福建濒海的地理优势,开发了一些重要港口。连江的黄岐是闽越海道的必经之地,但该地怪石惊涛,覆舟害物,交通多有不便。王审知为了招徕蛮夷商贾,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移其艰险,别注平流,将之辟为福州的外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棠港。他还支持泉州地方官对泉州港进行扩建和改造,加强了与南洋诸岛及阿拉伯国家的贸易往来。在他的努力下,福建的一些海港迅速繁荣起来。当时的甘棠港,帆樯云集,各路商人齐聚于此,成为控东瓯而引南粤的著名货物集散地。福州的港口也不断发展,新罗、占城、三佛齐等国家和地区的货船都前来交易。可见,这些港口不仅是区域性的港口,而且是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除与番夷通商外,王审知还大力发展国内贸易,经海路将大量的闽货、番货输往京都及北方的一些地区。
    为了便于贸易,王审知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先是闽疆税重,百货壅滞,王审知尽去繁苛,招徕蛮夷商贾,纵其交易。在短期内使闽地水陆无滞,遐迩怀来,商旅相继。他还委派河南固始同乡张睦出任榷货务(商务管理机构)负责人,具体管理对外贸易。张睦不负期望,体恤商艰,广招商舶,一时对外贸易十分繁荣,商贾拥挤。收人大幅度增加,地方财政不断充实。
    为了促进商品流通,王审知于贞明元年(915年),在汀州宁化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龙德二年(922年),又在福州铸大铁钱,以“开元通宝”为文,以五百文为贯。鉴于陶瓷和铁器是主要出口物资,因此,在王审知主政时期陶瓷业和冶铸业首先得到发展。泉州是福建制瓷的主要地区,安溪则是银、铁的主要产地。造船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的闽地能制造长20丈、载数百人的航海大船。
五、重视城市的基本建设
  在城市建设方面,王审知也颇多贡献。唐天复元年(901年),为了防御外敌入侵,他扩建福州城墙,在子城外广筑罗城,周围达40里,筑有大门、便门和水门,并挖有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桥等。天祐二年(905年),又在罗城南北两面,扩筑南夹城与北夹城,计26里4千8百丈,形如半月,所以又称南北月城。夹城与罗城连接起来,使福州城的规模比旧城面积扩大7倍多。据记载,“是岁,筑南北夹城,谓之南北月城,合大城而为三,周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大城之门八,曰福安门、清平门、清远门、安善门、通远门、通津门、济川门、善化门。南月城之门二,曰登庸门、道清门。北月城之门,曰道泰门、严胜门。复塑北方昆沙门天王以镇之。命唐国子四门博士黄滔为碑文,以纪其事,”⑥天祐三年(906年),在福州正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又建安泰桥。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此外,对福州的江流、沟渠也加以整修和改造,使水上交通更加便捷。
    王审知的治闽方略产生了明显的效果,闽地时和年丰,家给人足.出现了“千家灯火读书夜,万里桑麻商旅途”的升平景象,30年间一境晏然。闽地相对安定的局面与中原地区四分五裂,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紊乱形成鲜明对照。由于经济有所发展,中原人民大举人闽。据统计,从唐末至宋初,福建人口增长了6倍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王审知主政时期迁徙人闽的。宋初,闽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开始步人国内先进地区行列,这与王审知时代奠定了牢固基础不无关系。
    但是,也应该指出,王审知在实行有益于社会和民生的治闽方略的同时,还采取了引起后人争议的崇佛方针。他尊崇佛教,佛事支出十分庞大。先后建造四塔,其中尤以报恩定光多宝塔最大,塔有13层,高20丈,耗资6万余贯。塑造佛像,誊写经文,其费用甚大,仅天祐三年铸1座金铜佛像和2座菩萨像,便用去了3万斤铜和300两黄金。此外,还大力兴建寺院。王审知人闽前,福建寺院的总数为387座。从王审知治闽直到他去世的数十年间,由于大力提倡和扶植,寺院增加310座。这样,全省寺院的总数便达到697座。佛教在福建臻于鼎盛⑦。王审知的崇佛作风影响了下一代,其后人因为禳病许愿,病好以后,除写经五藏,为众多僧人提供生活资助外,并将闽中的上好良田施舍给寺院。结果是“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崇佛使得福建寺院经济和僧侣集团势力恶性膨胀,豢养了一批逃避现实的社会寄生群体,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最终导致了闽国政权的灭亡,这一历史的深刻教训值得记取。
    注释:
    ①[明]何乔远编撰:《闽书》第二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7页。
    ②⑤⑥《十国春秋.太祖世家》卷第九十。
    ③见薛居正:《旧五代史.王审知传》注引《五代史补》。
④朱维干:《福建史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156页。
7林立群、林精华:《王审知入闽、治闽与“崇佛”》,载《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年第3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