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十八将随王 九十姓从军(二)

2015-09-15 10:18:51来源:王光辉 著者 王祖麟 编辑

打印 字号: T|T
九十姓从军者皆炎黄子孙
    远古年代,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生息繁衍着有巢氏、神农氏、轩袁氏、防风氏、华胥氏等上百个氏族和部落,有熊氏部落英俊青年少典娶了峤氏部落美女附宝,生下二个儿子,生长于姬水的公孙,居轩辕(造车之地),因有土德之瑞,后来称黄帝,创业后建都河南熊邑;在姜水长大的,建都于河南陈地(后迁曲阜),因善于用火,故称炎帝。
    在南方还有一个大族叫九黎族,首领名蚩尤,曾在黄帝手下当过开路先锋,这个人比较野蛮,想不劳而获,欺侮弱小部落时杀人如麻。
    为发展经济,有一天,黄帝召开会议,建议抽调人马,派出官员到少昊,太昊两个地方,炎帝请求去太昊,蚩尤前往少昊,后来一到少昊就大掠民财,弄的民怒沸腾,黄帝只好命炎帝派部队驻兵空桑(开封一带)监视。贵尤见炎帝势力单薄便联合夸父部落进攻空桑。炎帝不敌,祇好求援于兄长。
    黄帝闻讯,劝他收兵,因其顽固不化,只好调兵遣将,由虎、豹、熊、熊等组成的勇猛之师干他。蚩尤见状,马上通知八十一个部落首领,诱引在一个叫涿鹿旷野进行决战。黄帝不知这个地方经常起雾障,那一天,蚩尤利于弥天大雾攻击黄营,力牧、常先、大鸿等几个首领,因辨不出东西南北而失利,幸风后带来新研究的指南针(车)才卫出包围圈,部将应龙早在堰塞湖口守候,见蚩尤到便挖湖淹之,手擒后立即政头。
奎尤死后,因有人挑拨,炎帝也想当老大,兄弟二人各不相让,众首领建议通过决斗,以三战两胜者为长。地点定在阪泉谷(面积八平方公里),此地有山林,有湖塘。一战,黄帝竖七彩旗,用战车列七星阵法,因阵法变化无穷,弄的对手眼花缭乱,不知从哪里破阵,人马一钻进去就死定了。二战,炎帝不搞阵法,命祝融备火器用火攻之,黄帝命应龙挖开堰塞湖以水克火。炎帝首战阵法搞不过黄帝,二战用科技又被黄帝制伏,因没折了只好认输。
    因公孙主张行仁义之道,又以勇武和谋略战胜了炎帝,所有部落首领缠五十三战,无不成服。均请公孙为盟主,因其生长在黄河边黄土坡上,故尊称为黄帝。
    最后以黄河中游地区一个叫华夏的地方为名,称为“华夏”,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之雏形。过上安定生活的人们尊炎黄为天下共主,时至今日仍称自己为黄命子孙和炎黄之后了。相传黄帝生有“姬、任等二十五个儿子和姬瑶、女娃等四个女儿。炎帝女的子女更多。
    炎黄二帝效法天地,生下颛顼、帝喾、尧、舜等圣人,先后相继立下法度。
    颛顼帝高阳,为黄帝之孙,昌意的儿子,即位后热爱人民,方施仁政。
    尧,为炎黄之后又一个最有权威的部落首领,治理国家,勤于政事。
    舜,人品好,尧不但将女儿嫁与、还将帝位禅让给他。
    大禹,巡行九州岛治理河川,九过家门不入,受封夏伯,因称夏禹。
    契,乃商王朝之始祖,世代相续成汤。
    纣王,商朝末代君王,因丧失王道以至周武王兴起。
    周的始祖后稷,名弃,开创种植各种谷物。
    文西(西伯)遵照弃,公刘的志业,效法古公、公季之成规而兴周。
    文王逝世,太子姬即位,武王拜太公吕望为师,继承其未尽事业。
    成王死后,康、昭、穆继位,夷王死后,子姬胡继之,称周厉王。
    宣王死,子周幽王继位,因昏庸,使周王室衰败。
    秦的祖先伯翳辅佐大禹,从穆公传到昭襄王,才奠定了帝业。
    赢政,庄襄王之子,统一中国,称之始皇,在位焚书坑儒,修造长城;亥继位,与其父一样残暴。
    刘邦,陈涉起义,项羽接续因败自刎鸟江;刘邦平定三秦,奠定汉代功业,最盛时期为第五代汉武帝。
    李渊,瓦岗寨起义,成立大唐,太宗李世民称帝时出现贞观盛世。
    五代残唐出现十国,王审知为闽王,王建蜀王,钱缪越王……。

中华人祖
    一世 黄帝      二世 玄嚣
    三世 峤极      四世 帝喾
    五世 弃        六世 不窟
    七世 鞠        八世 公刘
    九世 庆节      十世 皇朴
    十一世 差弗    十二世 毁隃
    十三世 公非    十四世 高圉
    十五世 亚圉    十六世 祖类
    十七世 古公    十八世 季歴
    十九世 文王    二十世 武王
    二十一世 成王  
二十二世 康王
    二十三世 昭王  二十四世 穆王
    二十五世 恭王  二十六世 懿王
    二十七世 夷王  二十八世 厉王
    二十九世 宣王  三十世 幽王
    三十一世 平王  三十二世 泄父
    三十三世 桓王  三十四世 庄王
    三十五世 僖王  三十六世 惠王
    三十七世 襄王  三十八世 顷王
    三十九世 定王  四十世 简王
    四十一世 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