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审知的“开闽”五策(上)

2013-10-15 16:14:00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王植伦
 
    已经存在了一千年的福州庆城寺的“忠懿王”庙和庙里的《琅琊王德政碑》,仍在热情地接待四方游客,絮絮绵绵地诉说着闽王一一王审知的业绩;每届清明节,无数的八闽儿女都要冒着霏霏细雨,顶着阵阵严寒,涌上福州北郊的莲花峰,为他扫墓祭奠;近年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福州华林路闹市区的街心公园出现了王审知的高大塑像,以及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王审知的研究成了热门话题,就足以说明王审知的治闽对福建现代化仍然存在着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
    闽国,是唐末天祐三年朱温灭唐到宋初建隆以前(907—959年),中国分裂成为五代十国中的一国。它建立在我省的版图之上,它的创始人王审知(及他的兄长王潮、王审邽)被后世称为“开闽王”。闽国传了六主,时近53年,值得称道的是王审知执政期间的29年间,他对开发闽疆,振兴福建作了重大的贡献,对后世治闽极具教育和启发作用。
    统观王审知的治闽国策,我以为主要者有五:一曰:保国者,臣服中原,息兵安民;二曰:建国者,宾贤礼士,兴学重文;三曰:立国者,发展农耕,衣食无虞;四曰:强国者,发展工商,奖励贸易;五曰:兴国者,廉洁勤俭,亲为表率。以上治闽的五策,令闽中在极为混乱的五代时期有了三十三年(893—925年)的安静。
 
一、保国者:臣服中原,息兵安民——宁作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
    唐光启元年(885年),王审知兄弟三人随军南下福建。唐景福三年(893年),昭宗授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审邽为泉州刺史,算是他们兄弟统治福建的开始。景福四年(897年)十二月,王潮卒。次年光化元年(898年)三月,唐朝授王审知为福州威武军留后、校检刑部尚书,十月又升其为威武军节度使,开启了王审知治闽的序幕。此时,天下大乱,四方窃据,有人劝他称帝,他却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也。”始终臣服唐朝,以及替代唐朝的后梁、后唐。《十国春秋》赞他:“迺卒之臣服中原,息兵养民,岂非度量有过人者远哉!”
不当天子,只当节度使,奥妙何在呢?就在于“闭门”和“开门”一字之差上。乱世时代,争当皇帝的人多点,可一当上皇帝,便成为众矢之的,人人都朝着你打了。王审知不当这“闭门”天子,既可以不与梁、唐“中央”矛盾,又可以藉这些“中央”的优势,保护自己的边境安全。战火既熄,就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下,“开门”(即放心地)管理好自己的辖地,全力整理好内政。闽国当时与吴越、吴(后为南唐)、南越为邻,王审知也同他们平等交往,即所谓“四邻共守,盖当偃草之期;七德方修,必假御冲之备。”(见《琅琊王德政碑》)有的还实行联姻外交,如梁贞明二年(916年),吴越武肃王钱镠之子、牙内先锋都指挥使钱传珦,来闽聘妇。王审知从之。从此,闽与吴越通好。(见《资治通鉴》卷269)次年(917年)王审知又让次子延钧娶了南汉王刘隐的次女。因此,两国除了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在汀漳边境上有点小磨擦外,也一直没有战争。(见《资治通鉴》卷273)相反,自王审知逝后至闽国灭亡的廿年间,内乱外患不断,也从反面论证了王审知保境息兵安民的政治路线正确性。
 二、建国者:宾贤礼士.兴学重文——大量接纳中原流亡知识分子,培养选拔本地人才
     王审知兄弟来自田间和行伍,亲故和部从也以农产和行伍者为多。人闽后,由于“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清陈衍语)。因此,王审知的“开闽”,首先遇到的是知识和知识人才匮缺的难题。不过,此时中原大乱,大批的文人南逃。王审知让其弟审邽、侄延彬在泉州设招贤院收纳,令福建成为他们理想的庇难所。根据黄滔为王审知撰写的《丈六金身碑记》云:天祐四年(此年朱温灭唐改梁)正月十八日,王审知“设二十万人斋”,在座的贵宾中便有原唐朝中央的右省常侍李公洵,翰林院承旨知制诰兵部侍郎昌黎韩公偓,中书舍人王公涤,右补阙崔君道融,大司农王公标,吏部郎中夏侯公淑,司勋员外郎王公拯,刑部员外郎杨公承休,弘文馆直 士杨公赞图,弘文馆直学士王公倜,集贤殿校理归公傅懿。而他们都是“文学之奥比偃、商,待从之声齐裒、向,甲乙升第,岩廊韫望”  的著名文人。经过逃离中原,“东游荆襄,南游吴楚”之后,他们都 觉得“安莫安于闽越,诚莫诚于我公(指王审知)”,于是乐意在闽生 活和工作。《新五代史。闽世家第八·王审知传》也云:“审知好礼下士。王倓,唐相溥之子(溥为朱温所杀);杨沂,唐相涉从弟;徐寅,唐时知名进士。皆依审知仕宦。”
     王审知拯救唐知名进士徐寅生命的例子十分典型。徐寅是我省莆田人,他在长安登进士第后南归,经过大梁(开封)时,徐寅向朱温献了自己的作品《游大梁赋》,中有“一眼匈奴,望英威而胆落”一语,明显地讨好了朱温,讥笑了李克用(当时的大军阀朱温、李克用互结为仇人。李克用出身沙陀族,瞎了一只眼。)。后来,朱温的梁朝为李克用的儿子存勖所灭。存勖称帝时,对闽使者说:“你回去告诉王审知,徐寅侮辱了先帝,闽中是把他的头送来,还是把人押来?”王审知却表示:“今后我不用徐寅就是了,要杀他,我断不敢奉诏!”(见薛居正《旧五代史·王审知传》注引《五代史补》)大批避乱文人在王审知的庇护下,在开拓和发展闽国政治、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比如,王审知以他们的建议和力量,创办了“四门学”,培养闽中秀士,“幼己佩于师训,长皆置于国庠。俊造相望,廉秀特盛”;让他们推行诗教,唱和切磋,启迪后人;请他们“亟命访寻,精研缮写”,“次第题签,森罗卷轴”,恢复佚书;还为他们刊刻出书,如《钓矶文集》等。对此,福建师大教授朱维干在他的《福建史稿》中曾说:“文化如奇卉名苑,也须有人培植护持,才会枝叶扶疏,而有万紫千红的绚烂。闽中为什么到宋代会有杨亿、柳永的诗词,郑樵、袁枢的史学?这些能不归功于审知兄弟为闽中文化之花尽过培植护持的心力么?”这个结论,确为至当!《石遗诗话》作者一一陈衍在《补订{闽诗录)叙》中也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人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十国春秋》的作者,清吴任臣则评论说:“太祖(指王审知)昆弟,英姿杰出。据有闽疆,宾贤礼士,衣冠怀之,抑亦可谓开国之雄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