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审知及其闽国

2013-09-03 10:57:57来源:王审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打印 字号: T|T
林  萱  治
    五代十国的形成有其复杂因素。先从契丹说起一一契丹当时作为外族入侵,自唐武后以来,就开始支配中国政局。二是唐太宗时建立的国家制度逐渐被破坏,内政紊乱,全国版图,尽为藩镇所割据。藩镇凭借势力,肆意扩充军备,争城略地,年年发动战争。于是弱者逐渐消灭,强者日益壮大,大家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三是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区之间经济、地理条件大不相同。这样就必然造成后来五代十国的政治局面,整个中华民族分裂了。
    所谓五代,是史书上记载的:“唐亡后迭据中原之梁、唐、晋、汉、周”。而在长江、浙江、闽江、珠江流域,又有吴、南唐、前蜀、后蜀、楚、吴越、闽、南汉、荆南,加上太原之北汉,故称十国。五代十国的“闽”,成立较晚,论资排辈,它排在吴国(杨行密)之后,吴越(钱镠)之前,是第七位了。“总之,皆唐代藩镇割据之延续也。”① 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以说是最混乱的时代.正如欧阳修所指出的:“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弒相寻”②这当然是传统的观点。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
    上溯到唐光启元年(885年)左右,关中藩镇与宦官勾结作乱,已是明目张胆的了。尤其是朱全忠(原名朱温,当黄巢农民军退出长安后,唐僖宗改其名为全忠),并委为唐宣武节度使。其实他一点也不忠,借着藩镇势力,早有篡权之志。天复元年(901年)十月,他大举发兵大梁(古开封名),乃问鼎于中原。他曾假惺惺地表请唐帝迁都洛阳,天祐二年(905年)四月,唐昭宗被骗至洛阳,八月就被全忠所弒,立13岁的太子祝(有的书写作祚),是为昭宣帝。翌年九月,全忠遣将攻取襄阳,下荆南(江陵),乘胜东击淮南,乃于天枯四年(907年)三月逼昭宣帝禅让,自己在同年四月在开封即帝位,改元开平,国号大梁。(都城称汴京)而唐朝(历经290年)自此灭亡了。这时候,四方割据势力之强有力者,四川尚有王建,是年亦称帝,号蜀王。淮南有杨行密,后称吴王。两浙有钱镠,为越王。河东有李克用,日后也强大起来,并河北之地为已有,至其子存勖,也称皇帝,国号后唐。还有福建王潮(潮死后,王审知继之)。整个中国形势就此进入五代十国矣。
    五代统治时期,自梁太祖朱全忠开平元年(907年)至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分裂五十四年,最后为宋所统一③。
 
 
    严格地说,闽国是由王潮开创的。王潮原为河南固始县佐,随王绪起义军南下。绪猜刻不仁,为军中仕士所擒(后自杀),选潮继任领导。“五代乱世,凡人投身行伍,稍有功勋,即任命为刺史乃至节度使”④。光启二年八月,潮先克泉州,得其地。景福二年(893年),潮人福州。九月间,唐帝以潮为福建观察使。“乾宁初……闽地略定。潮乃创四门义学,还流亡,定租税,遣吏巡州县,劝课农桑。友好邻道,保境息民,人皆安焉”⑤。这一切都为王审知治闽打下良好基础。乾宁三年(896年)九月,唐升福建为威武军,拜潮为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四年十二月,潮死后,由王审知接任。
    王审知字信通,乾宁初期原为福建观察副使。“潮病,命审知权知军府事。及潮殁,让其仲弟泉州刺史审邽,审邽以审知有功,不受。审知乃自称福建留后,表于朝”⑥。
    光化元年(898年)春,唐以审知充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同年冬,授金紫光禄大夫、右仆射、本军节度使。天祐元年(904年)夏四月,唐遣右拾遗翁承赞加审知检校太保,封琅琊王。就这样一步步升至闽国之主一一开平三年(909年)四月梁加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长史,进封为闽王。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里说:“唐末和梁、唐、晋、汉四朝,黄河南北广大地区遭受严重的战争破坏。唐末杨行密割据淮南,阻止北方的战乱波及长江流域,南方诸国得以稳定内部,发展经济,虽然不免也有战争和暴君,比起北方来,却显得较为安宁”。当时在经济上,南方的繁荣和北方的萧条贫困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果从文学上来看,就更为清楚。“五代文学的代表,是新兴的词。五代词在中国韵文学发展上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的。而当时词的创作,主要是在西蜀和南唐,花间词的绮丽繁缛和南唐词的清秀俊逸,一直为后代的词人所艳称。这种风格的词不可能在当时战乱频仍的黄河流域产生,其道理是十分明白的”⑦。
    闽国的环境也与此相似。它在地理上有自己的独立性一一可凭借武夷山脉和高耸的仙霞岭以及广阔的闽江作为天然屏障来巩固国防。五代末年,全国户数共约二百余万,仅仅是唐玄宗开元时代的三分之一强。其中以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人口较密。如果社会不安定,人民不拥护,闽国是很难统治的。同时,还必须在经济上自成一个单位。十国中以吴与南唐势力最强,他们对中原之五代朝廷,始终采取敌视态度,对四邻亦怀有兼并的企图。这样的形势,不能不使王审知为防患吴、南唐之入侵而宁愿臣服于中原五代,以谋抗制。于是王审知就开辟位于闽江口的甘棠港,便于对外通商、发展贸易,并将贡品通过海道献给中央统治者。但在当时条件下,海道通航是危险的事业。每岁出闽江口渡大洋,然后经山东登、莱人贡汴京,“没溺者有什四五”。关于这一点,台湾民间报纸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开门揖盗王审知》,文章(大意)说:因闽国左右邻都是强大的割据势力,王氏不容易与中原政权取得联系,后来他打通了海上交通,而且利用沿海贼寇和日本海盗的力量,才能把贡品送往开封,表示服从朱梁中央政权的领导,所以不惜以财宝付与日本海盗,借助其力量,使得日本人后来长期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有了基础。这事尚须深入研究,姑存其说。   
    《旧五代史》云:五代时,“朝廷任人,率多滥进,称武士者不闲计策,虽披坚执锐,战则弃甲,穷则背军。称文士者鲜有艺能,多无士行,问策则杜口,作文字则请人。所谓虚设其员,枉耗国力”。加上北方战火纷飞,生活不安宁,人民群众则相率向南方逃亡。传说河南固始有“黄、陈、林”等八姓随员来闽,或有其事,因为“毛锥子”没用了。《五代史》载:“张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大剑长枪。若毛锥子奚用哉”?毛锥子,谓笔也。
    王审知重视人才、兴学、刻书、传播中国文化。天祐二年夏,唐学士韩偓挈族来奔,审知接纳之。韩偓京兆(今西安)人,仕至翰林承旨、工部侍郎,以触忌于朱温,故挚族来闽。还有一些中原社会人士为避乱来到福州,也为审知所留。甚至唐朝公卿子弟多依以仕宦。这样,在池身边辅佐的人就多了,因此后人都称赞王审知“礼贤下士,选贤任能”。而且受到南唐的影响,有了一批文化人,文化也得到发展了。闽国诗人陈陶以战争为题材,写过四首《陇西行》(七绝),其中第二首: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青闺梦里人。”至今尚脍炙人口,当代评论者认为:在宋代,有杨亿、柳永的诗词,郑樵、袁枢的史学一一这是闽中文化之花,不能不归功于审知兄弟的尽心培植和扶持打下的基础。
    但王审知也不是完人,天祐二年九月间,“淮南遣使来修好,因使者倨慢,审知斩之。并上其书于梁,淮南自此与闽绝交”。原来他是害怕得罪朱温,为取得朱的信任才出此下策。有人劝王审知做皇帝,审知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而不同意。这倒是聪明的做法,是当时整个形势所使然。后来,淮南并于吴国,吴国势力大振。它的统治地区东临海,西至夏口(今汉口),南至大庾,东南临太湖,北滨淮水,占有今江苏、安徽大部、江西全境及湖北之一部。像吴国割据这么大的地域,王审知是有后顾之忧,他怎敢称帝呢?!
    天祐二年,王审知开始修筑福州南北夹城。南北夹城又“谓之南北月城,合大城而为三,周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大城之门八,曰福安门、清平门、清远门、安善门、通远门、通津门、济川门、善化门。南月城之门二,曰登庸门、道清门;北月城之门二,曰道泰门、严胜门。”⑧这是一个很大的城池,后来在抵抗南唐军的进攻中起了积极作用。
    审知很信佛教,曾建鼓山涌泉寺。至今在寺内大殿东侧仍有后人塑造的闽王贴金像一尊。他在天祐元年还建报恩定光多宝塔(俗称白塔)於福州于山。并铸金铜佛(俗称铁佛),置于开元寺。乌塔也是闽国时建造的,是国内至今唯一能反映五代风格的石塔,据闻已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王审知自身生活俭朴。《十国春秋》载:“王虽遽有一方,府舍卑陋,未常葺居,恒常蹑麻屦,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境内以安”。又说:“太祖虽起盗贼,而为人俭约,常衣袖袴败,乃取酒库酢袋而补之”。内政方针方面,他提倡廉政。因此他属下的官吏也多清廉。这些,也是值得后人敬仰的。审知死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冬享年64岁。在位工6年。谥曰忠懿,葬于福州城北风池山。长兴三年改葬莲花山。后唐赐有神道碑。宋开宝七年(174年),以太祖旧第为忠懿王庙。钱昱忠懿王庙碑及墓志铭至今还摆在闽王祠中,供后人研究。
 
 
    但是,在“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死后的二十年间,闽国换了五个国主,其中延翰、延钧、延羲、延政,都是王审知的儿子,还有延钧的儿子王昶,这五个人,除延政投降南唐外,都死于宫廷事变之中。闽国政治的混乱,由此可以想见”⑨。
    第一个嗣位的王延翰,系审知长子,却反其父之道,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文物如同天子。在福州西湖筑宫室下余里,号曰“水晶宫”,日携妃嫔游宴,且不停地抢掠民女充斥后宫,天成元年(926年)二月,被其弟延钧与建州刺史延禀合兵袭取福州时斩首。接着,王延钧(即王鏻)称帝,改国号为“大闽”,自称“闽国皇”。但延钧酷信佛、道,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一次就度百姓二万人为僧,把境内土地分作三等,上等农田全部拔给僧、道,因而全国赋税收人大为减少。延禀是审知养子,王延钧为预防他在外自立,准将其召回福州。延禀闻讯,于长兴二年(931年)四月率师南下,但兵败,被延钧所杀。延钧称帝后,也大兴土木,终日与宠妃陈金凤相伴嬉戏,朝政交儿子继鹏处理。金凤原是王审知时之才人,延钧于闽龙启元年(933年)正月立为皇后,并为她建一座长春宫。永和元年(935年)十月,延钧病重,继鹏深恐金风皇后劝父亲另立他人为嗣。就同皇城使一道,率卫士冲人宫中,刺杀了延钧与皇后。    ’
    继鹏即王昶,延钧之子,于通文元年(936年)就位。他也一样宠信佛、道,在宫中建三清殿,铸宝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尹三金像,每日焚香祝祷,求取不老仙丹。王昶生性残暴、荒淫,为怕王位被夺,杀掉宗室二位叔父(延武、延望)和五个侄儿;罢去另一叔父延羲的官,先逐放武夷山,后软禁福州。凡有宴饮,均通宵达旦,并强迫臣下饮酒,暗中令监视醉臣有何过失。嗣位次年,夺王延钧之妃李春燕,立为皇后。为她征发人丁两万,专门造了紫微宫,饰以水晶。因国库空虚,不断地增加赋税,桔园、社酒、禽畜、莲藕、螺蚌、紫薪、乃至枯牛骨等,无不征税。通文四年(939年)七月宫城失火,无端怀疑控鹤军使连重遇参预纵火事件,准备处死他。事为内臣所透露,连就率军作乱。王昶只得躲进他自己掌握的宸卫军中,组织将士抗御。但寡不敌众,潜逃城外,在郊外被缢身亡。兵变后,连重遇请王延羲主政。延羲即王曦,永隆元年(939年)即位,可是王曦亦横征暴敛,滥杀无辜。其弟延政(审知四子)为建州(治所建瓯)刺史,他听人说延政有反心,便派亲信监督,搜集情况。 永隆二年(940年)六月,延政为着自保,遂公开割据,称“富沙王”。此时,闽国实际已一分为二了。于是王曦更为猜忌,唯恐被推翻。永隆三年(941年)六月,他耳闻延政曾致书泉州刺史王继业(族侄),即召继业回宫,赐死于福州郊外。七月,又听说刚赴任的泉州刺史、他的儿子继严很得人心,也立即召归,用药酒毒死。
    宰相余廷英常矫诏掠夺民间子女,御史弹劾无效。因为他以行贿办法一一今天向皇后献钱十万,明日又向王曦献“宴钱”万缗,讨得了帝、后的欢心。更奇怪的是,王曦经常酗酒杀人。宰相李光准曾与曦夜饮,午夜时分,两人都酩酊大醉。醉时发生争执,王曦命左右武士将光准推出斩首,光准被拖到市中,仍醉卧不醒,监斩官不敢行刑,又将他送回狱中,次日早朝,王曦又问臣下:“光准何在?” 完全忘记了昨晚的事。只好又下诏,赦光准无罪,官复原职。当晚,又大宴群臣,王曦又酒醉,令将翰林学士周维岳关进狱中。狱卒们已了解王曦的特性,赶紧收拾好一间屋子,对周维岳说:“相公昨夜也宿于此,请学士宽心睡吧。”过了一会,王曦酒醒,又命人放出维岳。如此糊涂皇帝,使大臣们日夕不安。皇后十分忌恨王曦宠爱尚妃,想杀掉王曦,立自己的儿子为帝。连重遇虽拥王曦,此时却担心总有一天为曦所弃,因此联络控鹤指挥使朱文进与皇后共同谋划,在天德二年(944年)六月三日,乘王曦探视皇后之父时,埋伏途中袭击,将他拉下马斩首。天福八年(943年)即天德元年,王延政称帝,改国号“殷”这是闽国最后一个统治者了。“殷”,侷促建州,国小民贫。且不停地与邻国发生战事,故大肆搜括,以应急需。他铸造大铁钱,以一钱当铜钱百文。还让最亲信的兵部尚书杨思恭想办法增税,百姓叫苦不迭,号思恭为“杨剥皮”:另一方面,王曦被朱文进、连重遇斩杀后,朱文进于天德二年(944年)三月自立为闽王,诛尽王氏子孙,廷政极表愤概,乃调动将士三面围攻福州。各地州府也起兵反叛。这场战争,使建州与福州两城均遭严重破坏,战至同年十二月,朱文进见大势已去,便遣同平章事李光准献出传国之玺投降,福州遂落人王延政手中。三年(945年)正月,延政复改国号为闽,他坐上闽王的宝座,以为从此可长期割据福建全境了,殊不知战争又发生了。邻国南唐元宗李璟得悉闽国内乱不止,便乘机入侵。唐兵从江西开进福建,因道路险阻,行军困难,由于建州老百姓多年来痛恨闽国,反对闽国苛政,就争先恐后伐木开路,欢迎唐军。唐军打了几个月仗,迅速攻克建州。
    泉州刺史留从效(本地人)早已不听闽国指挥,据漳、泉十五年,与民众同生息。这时也投降了南唐,接受清源军节度使之职。但福州城池坚固,唐军久攻不下。而城内闽兵,依靠吴越的援助,继续顽抗,使得唐军伤亡士卒两万人,消耗大批军资器械,元气大损。当时,唐占有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湖北省东部,以及江西、湖南等地,有相当实力可以北定中原,如今失去良机。福州却归吴越钱氏所有。且建州陷时,宫室庐舍尽焚。南唐掳获了王延政,把他和宫眷、亲族,迁往金陵(今南京),曾被委为羽林大将军,保大五年(947年)改封安化军(府治饶州)节度使,旋封鄱阳王,保大九年(951年)徙封光山王。这之后,他在忧悒中死去。闽国比南汉(今两广,基本上系南越旧地)迟两年建立,却早它25年灭亡了(以上摘录拙作:《闽国的建立和灭亡》文字略有改动)
    总的来说:闽国本质上是闽江流域的割据势力。我们对王审知其闽国必须有一分为二的观点。他的对外贸易和拓宽航道等不能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相提并论。不能一提王审知及其闽国,好像一切都好。我们所纪念的应是王潮和王审知,至于其子孙残暴害民等劣绩,则应视为反面教材以教育后人。这样才符合客观实际与历史事实。
注释:
①《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册。
②《新五代史》卷六一。
③《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九册,第372页。
④《中国历代战争史》。
⑤⑥《十国春秋》第1300页,第1301页。
⑦《十国春秋.点校说明》。
⑧《十国春秋》太祖世家。
⑨沈起炜:《五代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