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如何造就天才宝宝》(连载7)

2013-01-23 22:37:51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五) 教育孩子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教育态度宽严并济
    在培养教育孩子过程中,既让孩子感到你和蔼可亲,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又让孩子感到你严肃可敬,意识到你所坚持的原则和做法不容违背。既不能严厉过度,让孩子望而生畏;又不能过于放纵,让孩子毫无约束,为所欲为。
    培养教育孩子犹如管理树苗,不仅要为其施肥、浇水,还要为其修枝、打叉;不仅要让其沐浴春风、阳光、雨露,有时还要让其经受严寒酷暑的洗礼。
    爱因斯坦16岁时,由于整日与一群调皮贪玩的孩子在一起,致使几门功课不及格。一个周末的早晨,爱因斯坦正拿着钓鱼竿准备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钓鱼,父亲拦住了他,心平气和地对他说:“爱因斯坦,你整日贪玩,功课几门不及格,我和你的妈妈很为你的前途担忧。”
“有什么可担忧的?杰克和罗伯特他们也没有及格,不照样去钓鱼吗?”
    “孩子,你千万不能这样想。”父亲充满关爱地望着爱因斯坦说,“在我们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预言,我希望你能认真地听一听。”
    “有两只猫在屋顶上抱着一起玩耍,不小心掉进了烟囱里。两只猫从烟囱里爬出来时,一只猫的脸上沾满了黑灰,另一只猫的脸却干干净净。脸上干净的猫看见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黑,立刻跑到水边去清洗。那个满脸黑灰的猫看到自己的伙伴很干净,便以为自己的脸是干净的,就大摇大摆地去玩了。”
   “爱因斯坦,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天才也会照成傻瓜。”
    从此,爱因斯坦时常拿过去的自己作为镜子来和现在的自己做比较,并不断告诫自己:我只能比以前的自己越来越好。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没有必要像别人那样。
    这就是爱因斯坦成功的秘密。
    (2)生活安排张驰关系
    孩子的学习生活要内容充实、丰富多彩,要兼顾玩耍、学习、劳动、休息等方面。不要一味地只强调学习,不给以充分的休息和玩耍的时间,造成孩子身心疲惫,而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和心理健康。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论语心得》讲述人于丹,在回忆爸爸对她的教育时说: 我觉得我们家最重要的教育,不在于内容而在于方式,不在于让我记了多少东西,而在于让我从来没有反感过,我一直就认为是玩儿着的,如果他正说到一半我跑了,我从来没被爸爸拎着耳朵给揪回来过,跑就跑了,下回再说。我现在还记得,我接触诗词是四五岁的时候。春天爸爸抱着我,看枝头上的花,我爸爸说你从这边看,这花好看吧,再换一个角度,你看这儿,再看那儿,每次看花是不一样的,就是跳来跳去的。爸爸会跟我说,你知道这个春意在枝头为什么用一个“闹”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为什么不说春意放,春意绽,春意开,要用一个“闹”字? 就是在不同的变化里头你觉得它活起来了,这就叫“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就是我小时候接受教育的方式。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关系
    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取决于智力(聪明程度),还取决于非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胆识、自信心等)的因素。要对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重进行培养。目前,人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非常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往往注意得不够,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发展,出现成长缺陷,“问题孩子”不断出现,少年犯罪屡屡发生。
    (4)奖励与惩罚的关系
    3岁以前的孩子,对精神奖励缺乏认识和体验,因此,不妨采取物质奖励;3岁以后,要逐渐增加精神奖励的成分,最终过渡到以精神奖励为主要手段的奖励方法。孩子大了以后,精神上的奖励比物质上奖励更有效果。一个未成年人,他拥有的物质过剩,必定在潜意识里产生满足感,这种感觉会导致人精神的懒惰,物质奖励刺激的意义也因此大大减弱。对孩子的奖励,不仅要注意奖励的方法,还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不仅达不到愿望,还会适得其反,造成恶果。有两位妈妈给孩子分苹果,采取了不同的奖励方法,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结果,令人深思。
    有一位妈妈拿来几个苹果,放在桌子上,红红的,大小各不相同。大儿子一眼就看见中间又红又大的那个苹果,非常想要。这时,妈妈问兄弟俩:“你们想要哪个?”小儿子抢先说出了哥哥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小儿子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大儿子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大儿子脸上亲了一下,夸奖他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大儿子。大儿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此他学会了撒谎,直到被送进了监狱。
   另一位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相同。兄弟三人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拿在手中,对孩子们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谁都想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兄弟三人比赛除草,结果,大儿子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从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直到最后成为白宫的著名人士。
    孩子做错了事,施行惩罚,必须避免某些有害的形式,比如打骂、恐吓、不准吃饭等,这样容易产生反感情绪,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 马卡连科认为:“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后代相类似。”惩罚可以采取不让看电视、不给糖果吃、不带上街等方式。如果有的家长确实改不掉打孩子的坏习惯,可千万不要打孩子的脑袋。国际著名脑科学家池谷裕二指出:当头部遭到重创的时候,就会造成大量脑神经细胞的死亡。经常受到打击的拳击运动员,会更容易痴呆。
    (5)理智与情感的关系
  要善于把爱与溺爱区别开来。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由于溺爱孩子,处理不好理智和感情的关系,妨碍了对孩子的德育培养。如有的父母明知孩子挑吃、挑穿不好,但又怕“苦”了孩子,总是把家里好吃的东西给孩子吃。大人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穿上满意的服装。日久天长,孩子不仅养成了挑吃挑穿的毛病,还养成了只知道享受别人的关爱,而不知道关爱别人的习惯。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这种现象已不少见。当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长大就好了。其实孩子长大以后更难改变。

(六)教育孩子应注意的问题
    1.禁止实施有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做法
    要避免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学,强制性学习,机械式识字、算题等,特别是恐吓、体罚,以及不适当的物质奖励等,这些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没有好处。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吗?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无休止的去满足孩子的欲望”。当我们无休止的满足孩子欲望时,往往毁了孩子。
    不要带孩子到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去,以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德国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患癌症几率与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有密切关系,即便是孕妇吸入这些废气,胎儿出世后也更容易患上癌症。值得一提的是,汽车尾气中含的铅一般分布于地面以上1米左右的空间,正好是少年儿童的呼吸带,因而铅污染对少年儿童的危害更严重。澳大利亚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少年儿童的铅污染,所有大汽车的排气管安在汽车尾部的上方。而不是我们常见的尾部下方。
    2.不对孩子讲不该说的话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每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而伤害性的语言是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德,把父母责备孩子的伤害性语言归纳为10种:
恶言——傻瓜,没用的东西。
污蔑——你简直是个废物。
责备——你又做错事了,简直坏透了。
压制——住嘴!你怎么连我的话都不听?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你想走就走吧!我和你爸再也不会管你!
哀求——我的少爷(姑奶奶),求求你不要这样做好吗?
抱怨——你竟然做出这等事,太让我伤心了。
贿赂——你要是都考满分,暑假带你去旅游;你要是考不好,那就在家里呆着吧!
讽刺——你可真替爸妈争光啊,竟然考出40分的成绩。
    上述伤害性的话,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毁了孩子。
    3.不向孩子灌输仇恨
    现时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社会。社会的不公、工作的不顺,家庭的不幸、个人的境遇变化等都会反射到孩子那里。不是每个家庭都那么富足、那么幸福,无忧无虑;不是每个人的工作都那么顺心;不是每个人每天都那么开心。相反,更多的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不愉快。当孩子太幼小时,让他们远离这些问题是明智的。可当孩子已经开始有意识、有判断、会观察时,则需要耐心的以积极的宽容的心态加以正面引导,不要以仇恨来对待。否则,孩子的内心永远不会有阳光,不会有安宁的时刻。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仇恨会吞噬一个孩子的心灵、蒙蔽他的心智,仇恨会使他永远失去安宁,不会有快乐。只有懂得感激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友谊,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才会享受到人生的幸福。要记住:孩子成长的核心是快乐,愉快的心情是孩子身体健康的关键。
    4.不把学历当作人的能力的标志
    学历只是社会认可的学习经历的一种凭证。学历高表明拥有大量丰富的知识,而丰富的知识则仅说明有了转化能力的原料,知识转化为能力还与个人生活阅历及对事物的认识、感悟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学历高的人能力不一定就强。拥有博士学历的人称得上是高学历人士,可并非所有博士都有惊世的业绩。
    获得大量丰富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途径不一定会被社会认可,即学历不一定高。学历低的人只要通过艰苦的努力,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也同样能成就惊世伟业。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满怀理想地考入了喀山大学。因积极投入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活动被大学开除了。
    “你们可以开除我的学籍,但开除不了我求知的心,我要在校外上大学!”
    他在喀山市近郊的一个小村庄,用一年时间自学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后来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了彼得堡大学的毕业考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在所有考生中名列第一,获得了甲等毕业证书。
    爱迪生,仅在学校读了三个月的书,因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他是举世闻名的电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
毛泽东,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仅是中专文化。却成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比尔·盖茨,大学肄业。他却成为新世纪的财富偶像,创造了个人财富的神话。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13年登上福布斯榜首的位置。
    这些伟人、名人虽没有很高的学历,但却都很有能力,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不仅要重视知识,更要重视能力,不仅要重视学历,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重视潜能的开发。
  5.莫触不良教育的“高压线”
  《培养优秀子女的规律》一书,把子女教育过程中,不能触碰的问题,称为“高压线”。所谓“高压线”,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绝对不能触碰的禁区,一旦触碰会使孩子的心灵和情感受到重伤,甚至毁灭孩子一生的前途。
  第一条“高压线”:忽略孩子的心灵和情感。在孩子生命早期(1—3岁期间),有些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对孩子的话语,一点也不在意。总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孩子懂事时,再注意听他说话就可以了。在幼儿园或学校,有的教师工作不细心,不愿意耐心地听孩子的倾诉。这样,孩子会误认为自己不够好,父母或老师不爱自己。结果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条“高压线”:破坏性的批评。破坏性的批评是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大杀手。有些家长和教师总以为,批评是为孩子好,是为了纠正孩子的缺点。事实上,破坏性批评的结果,与希望它达到的结果完全相反。导致孩子在家怕父母,在校怕老师,整天无精打彩。学习精力不集中,成绩上不去。家长和教师希望孩子完美,却把孩子弄得没皮没脸,自尊心丧失殆尽,往往会导致孩子自暴自弃。
  第三条“高压线”:强迫。父母或老师强迫孩子做事情,会扼杀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和学习兴趣,而且会形成被动的习惯。学习是脑力劳动,它需要学习者处于主动状态。孩子主动想学习,感到学习好玩,对学习产生兴趣,大脑便能产生优势兴奋灶,学习才能不感到辛苦和劳累,效果才会好。如果孩子不想学习,厌倦学习,那么,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折磨,是苦不堪言的事情。这时,孩子的精力很难集中,大脑不可能产生优势兴奋灶,要取得优秀成绩是不可能的。而且,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将会成为一个被动的人,那才是他一生不幸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