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别用“内疚感”控制孩子 否则Ta会失去自己

2015-03-31 16:04:53来源:胡适之心理

打印 字号: T|T
 我们总是认为,一个孩子有了内疚感,说明他知道自己错了,便不会"坏"到哪里去。如此,内疚似乎是一种良性情感。因此,我们有时会有意无意地给 孩子制造一些内疚感。但我要说,别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内疚感,尤其是本不属于他的内疚感。即使他有了过失,请允许他做出弥补的行动之后,让内疚感从此结账买 单。这样才能让他成为他自己,也才能重新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错误制造孩子内疚感一:

   妈妈无意识的感情流露

  商场里,男孩指着一个玩具猴子央求妈妈买。"妈妈买不起啊,你爸爸都没有给钱我们。"妈妈想到自己的婚姻,想到丈夫对家庭对自己没有负责,越想越伤心,自己竟留下了眼泪。

   男孩看到妈妈哭了,很惊恐,自己反而不哭了。他走到妈妈面前,拿自己的衣服袖子帮妈妈擦了一下眼泪,异常懂事地说:"妈妈,我不要了,你不要哭,我以后 长大了给你钱买很多东西。" 当妈妈说"懂得疼爱妈妈,真是个好孩子" 并亲了他一口时,小男孩也满足了,因为妈妈给予自己奖赏了。

  内疚感虽是一种"良性情感",却每每让人心里不好受。为了消除内疚,孩子经常会去做很多并不是自己想做的事。甚至因此,被内疚"牵着鼻子走"。家长或许暗自窃喜,孩子因为内疚,做出迎合你的事情,事实上他只是受到内疚感控制,已经失去自己了。

  大人们自己有时就是这样,因为生活、婚姻不尽如人意,而感觉恐惧和无力,而恐惧和无力直接的反应就是对身边的人有强烈的期待感,事实上是在期待身边的人来拯救自己,哪怕只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内疚只能是因为"犯了错",或者没做到该做的事情,但这个小男孩却承当了本来不属于他的内疚感,虽然他的妈妈也许是无意识的。

  错误制造孩子内疚感二:

   妈妈有意识展现痛楚

   但有时候,我们还会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内疚感,让他变成一个孝顺听话的孩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做功课,妈妈在旁边做家务,并不时停下 来敲敲自己的背,神情有些痛苦。孩子站起来说,妈妈我来吧。这时妈妈就会说,不用,只要你听话,妈妈累点没关系,因为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你。

  孩子这时候就只好埋头努力做功课,因为他的心里有了内疚感。为了逃避这种让人不舒服的内疚感,他就必须去报答那个使他内疚的人。但是他想帮妈妈干活的念头已经被剥夺了,于是他只能想,我要为了妈妈努力学习。

   孩子为了回避内疚感做出了努力学习的行动,而父母就这样控制了自己孩子的行为——孩子去做功课了,这就是内疚感控制。内疚感控制的结果往往是,孩子经常 性地去做取悦或者报答你的事情,而不是原本就是他想去做的事情。这个因为内疚而去做功课的孩子,他似乎显得很乖很听话了,但事实上,他学习的动机已经不单 纯了,而是内疚感控制下,"为了妈妈"所做的行动,而不是他自己想要去学习。

  你或许因为孩子听话而心里舒服了,但他已经失去自己了,因为他已经没有空间去做自己了。

  错误制造孩子内疚感三:

   用暴力的方式表达"爱"

   棍棒下出孝子,也是类似道理。家长暴力的惩罚有两个目的:第一,让孩子体会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这样孩子就因为违背自己的道德感让自己内疚。第二,就是 让孩子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他好,用暴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然后告诉孩子,"要用我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你对我的爱"。说到底,还是在让孩子体会内疚 感。

  我们的传统所似乎倾向于这种"孝顺"的培养,而这个培养过程往往就是给孩子制造内疚感觉的过程。这个过程带来的后果,或者就是培养出只为"报答、补偿"的愚孝子,失去自己;或许就是另一个极端,彻底逃避内疚感的纠缠,放任自流。

  让内疚感及时结账买单:

   "应该的内疚感"也要有期限

   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不压抑孩子的"自我",孩子就可以完全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用为自己的过失感到内疚。譬如他欺负了邻居家的小妹妹,他把教室 的地板给弄脏了,我们还是希望他在接受批评之后可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因为心里的内疚感而做出弥补的行为。因为这才说明这个孩子在这次犯错时,获得了 初步道德评判能力。

  但即使如此是这种"应该的内疚感",也应该有限期,不应该持续存在,更不应该持续地受到内疚感控制。否则孩子便会 一直处在内疚与逃避内疚的怪圈中,处在"内疚控制中",一直在做许多自己不愿意,却必须去做的事情。而人生的本质便会因此发生变化:本来是自由追求快乐的 过程,为了逃避内疚,变成逃避痛苦的过程,整个行程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宛若背上沉重的十字架,鲜有快乐可言。

  其实,内疚只是回避自己错误的方式,或者是不承担责任的台阶。适当内疚感所促使的行动或许可以为你的过失有所补偿,但持续的内疚感并不能对人际关系带来任何实质的好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子之间,也只有不存在所谓权力,没有谁亏欠谁,平等相处才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