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王入闽将士之我见》连载2
王文棱著
唐末“随王入闽”姓氏始祖
共计一百三十八人,其中不含“十八将”二十一人以及待补证十一人(加李相)。详述如下:
王延简,“三王”族人。王审知当政时被署为安远使,有劳烈于闽国。其后裔居留侯官。
王焱:唐宰相王溥之子,通文史,积官至同平章事。
陈檄,官太尉,唐末随王潮入闽,子孙仕于王审知,多显达。陈檄长子陈令容,字仲化,位大中大夫,补阙上柱国,封颍川郡开国伯;次子陈令图。
陈夔,唐末随“三王"入闽,居福清县南阳乡新丰里,称“南阳陈氏",后分派闽县、长乐、潮阳等地。
陈道原,唐末随王潮入闽,“居于榕城石开巷”。——长乐塔峰《陈氏族谱》
陈图,于908年从固始入闽,先至古灵,旋迁石门。——长乐[石门营田胨氏宗祠]述源
陈豹,唐末随王氏入闽。——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陈勇,据许氏族谱记载,唐末与姐夫许十一随“三王”入闽。龙纪元年(889年)陈许两家入永泰,过闽清渔坑灵洞,开山架屋,营置田地,后移居溪源。——据许氏族谱记载
陈峤,王审知时任殿中侍御史、大理司直、大理评事。——《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陈岘,初事太祖为孔目使,后迁支计官。——《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林延皓,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氏入闽,肇基闽侯。
王审知受封闽王后,林延皓任为拱辰都指挥使。
林穆,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官左朝奉大夫。林穆先居枕峰,后徙永庆里(今尚干,以林穆十三世孙林津龙举进士尚书干办,遂以官名乡)。陶江林氏世代簪缨,近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著名的“二七”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工人运动领袖林祥谦也系其裔。
林一郎,于“光启乙已年(885)迁福建永春机原大杉林保。其后一支入泉之清溪,至明分居安溪之虎丘。
林揆,闽王延政时为永顺场官,南唐升场为顺昌县,擢为县令。时当乱世,政尚简易,县人德之。子林特。
林嵩,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刘存,光州固始人,其子刘昌祖为王潮部将,父子从王氏入闽。
刘文静,唐末入闽,徙居武荣(南安),其后裔刘恒于宋氏为候彬开基祖。——芦川《刘氏族谱》
刘山甫,彭城人。太祖入闽,署山甫威武军节度判官。时海口黄崎岸横石巉峭,常为舟楫之患。太祖思去之,惮于力役。乾宁中,夜梦金甲神,自称吴安玉,许助开凿。因命山甫躬往设祭,具所梦事。三奠未毕,海内灵怪俱见。山甫乃憩僧院,凭高视之,风雷暴兴,见有黄鳞赤鬣,非鱼非龙者,凡三昼夜,风雷始息,已别开一港,甚便行旅,即所赐号“甘棠港”者是也。——《十国春秋》卷九十五
刘琼,光州固始人,王氏部将。天德初(943年)为永平镇将,南唐入侵建州,刘琼统兵入援。师至镛州(今将乐一带),闻王延政已降南唐,众兵欲推刘琼为王,刘不肯,自刎死。部将收其尸葬山麓,乡人建祠祀之。
刘恕,唐末随王氏入闽。——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刘錡,于梁太祖开平间(907),“避地入闽,居建安,又居甫阳。 ——《刘氏大宗世谱》
郭显忠,光州固始人,王氏部将。闽王延政时为西镛州刺史,政尚清简,以德化民。凡丧不能举者,捐俸赙之。岁歉,发廪赈,民不知饥。及卒,州人立祠祀之。
郭嵩,字维太,唐汾阳王、太尉中书令郭子仪之孙。唐末自光州固始随“三王”入闽(据《郭氏源流考略》称唐末自光州固始随“三王”入闽(据《郭氏源流考略》称是为“王审知移固始之民而邑闽”),定居于长乐芝山,是地后名郭坑。
郭镕,唐郭子仪第四子,唐末与侄郭嵩同时入闽,定居同安郭山锣鼓山下。
郭钰,唐末随“三王”入闽。——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郭初学光州固始人,嗣奉汾阳王(郭子仪)香火,从玉审知从弟想入闽。——台北县汐止镇《蓬岛郭氏家谱》
谢文乐,字季远,光州固始人,唐末挈家随“三王”入闽。王审知为闽王,辟为王府长史。后移居邵武禾坪鹤树下。再徙建州黄连镇。其子谢望(字汝标)、孙谢彦斌相继为黄连镇将。谢彦斌,黑面长须,以功累官招讨使。后裔分布闽西、江西。广东等地。
谢彦肘,字正一,光州固始人,唐末随“三王”入闽,后定居柘荣溪坪。
吴祭,字孝先广光州固始人。唐末与堂兄弟六人一起随“三王"入闽。后人称他们为吴氏六祖。后裔起初分居福州、泉州之间,以后散布全省各地。台湾《吴氏族谱》记载,祭公“固始县清云乡井兜人也,唐僖宗中和四年(884), 兄弟一行二十余人,随王审知据闽地,住福州候官县。
吴英,闽国枢密使。尝主闽兵,得军心,后受诬被杀。
吴十一郎,始祖讳潜,字起龙,唐垂拱年问赐进士第,累官大司马兼兵部尚书。其后居河南固始。因“广明之乱”潜公五世孙吴十一郎携眷随王绪入闽。——石狮《入闽吴氏象畔祖祠》
吴文贤,唐末随“三王”入闽。 ——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吴文卿,随王审知入闽。——福州《西园吴氏宗祠》述源
吴卓,与父亲随王,审知授长汀县令,弃官后迁居南平。——《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张延齐,世居光州固始。唐末兄弟三人随“三王”入闽,后定居宁化,今福建上杭、南靖、广东蕉岭多其裔。台北《张氏家谱》记载:“张延齐兄弟三人随王潮入闽,居隶州之惠安、安溪等地,支派甚繁”。
张孺,沙河张氏始祖,十万公之子,原居江西信州,后居河南光州固始。唐僖宗时,随王审知入闽。后裔开先公之长子慈公徙居沙县。——永泰县《阳谷张氏宗祠》述源
张觊,政和县张氏始祖,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魏陵乡祥符里三井村。因受官福建都团练招讨使,遂居福州,生五子,葬资福寺右边。
张睦,原仕唐朝中央光禄大夫,闽王授尚书右仆射,建第福州仙塔,领榷货务(财贸),配祀忠懿王祠。——《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黄敦,光州固始人。唐末奉父黄霸、偕弟黄膺从“三入闽,初居清流梓潭村,不久黄霸病逝,葬当地白塔桥头。光化元年(989年),黄敦请地,徙居梅溪场(今闽清县)盖平里凤楼山,兴创庐舍,垦辟田亩,生六子,后称“黄氏六叶”,裔传闽清、永泰、闽县、宁德等地。后称“黄氏六叶”,裔传闽清、永泰、闽县、宁德等地。黄良璧,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福安市《阳头察阳黄氏宗祠》述源
黄梧,唐末随“三王”入闽。——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黄子棱:王审知时任侍御使。——《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周启文,闽王审知时管城丞。任内于闽都外筑罗城四十里,复筑南北夹城,即南、北月城,使福州城“若鳌之负,如瓯之置,轩轩然,翼翼然,天设之府,神开之地也。”
周梅林,于唐中和三年(883),自固始从王潮入闽。——《铭山周江族谱》
周举元,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后定居于福州,成为福建同姓始祖。——宁德蕉城《周氏宗祠》述源
周生,唐末随“三王”入闽。——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许侍御,唐末奉旨入闽,镇守漳州诏安,其后移居虞都。——《湖头,虞都许氏家谱》
许弘钦,王氏将领,以军功历汀州刺史。
许文缜,王氏将领,以军功历汀州刺史。
杨关右,“吾杨氏之宗,世传以为本关右之裔”。
“唐昭宗时,王潮入闽,固始巨姓,从由之闽浦城、崇安、建安、南剑,分徙入莆,始居壶之东,遂以其居始名日:“杨山”。固始也有“杨山"。——平潭《梧井杨氏谱序》
杨猛,唐末随“三王”入闽。——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苏益,字利用,光州固始人。乾符中(874—879)为隰州刺史。光启元年(885年)随“三王”入闽,居泉州大同场(今同安县)葫芦山下。子苏光诲。
苏某,光州固始人。曾祖苏奕,本武功人,唐宪宗朝(806—820年)为光州刺史,后定居固始,唐末中原动乱,苏某随“三王”入闽,为泉州押衙都统,遂定居泉州,其后裔遍布闽南。
詹缵,世居光州固始,仕唐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前锋检点使。唐末从“三王”入闽,既而谢事,隐于仙游之植德。今泉南詹氏多为其裔。
詹贤,任唐“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点检,从王潮入闽”。 ——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詹环,唐末随“三王”入闽。——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薛文杰,原为中军使,张睦卒,擢升国计使。聚敛专以私察民间阴事,致富人以罪,而籍没其资财,闽人皆怨。
薛从仁,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姚建,五代闽国盐铁副使,勘择长溪松源洞(今属福安县),采矿冶炼。其洞旧有巨木香炉,相传神人居之,人莫敢近。姚建移香炉于溪旁,见洞中有大蛇沿 流而出,众疑顿释,炉矿遂举。
姚源,唐末随“三王”入闽。——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朱厚氏:淮阳人,学士出身,随王入闽,居福州左二坊。——《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李泳“光州固始县人也,同王审知入闽,遂卜于县南人(仁)舆里地山保家焉”。——《同安地山李氏家谱引序》
李寿,唐末随王氏入闽。 ——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郑诚,官龙聋骧大将军,唐光启间随王审知入闽。——《桂阳郑氏宗祠》
郑湘,王氏将佐,以军功历任建州刺史。
郑韶,唐末随“三王”入闽。 ——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郑可远,唐末举族随王审知入闽。——永春《鹏翔郑氏族谱》
郑和市,及郑威,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随王潮入闽。
郑摄,与叔杰、兄琼、弟琏避黄巢乱,由郑州入光州,居固始县峄(戈)阳山下。光启元年,公与兄弟偕同十八人随王审知七大姓渡江入闽。
郑彧,字天贵,唐懿宗咸通壬午进士,建州刺史,由固始县邑西郊十里许郑上庄迁闽。
郑负图,自固始随王入闽,居龙岩、长汀。——《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程贵,唐末随“三王”入闽。 ——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
程彦,固始人,先任王审知司马官,后任漳州刺史,944年遇难任上。——《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严迅,王氏军将。南唐保大四年(946年)为泉州开元寺建造陀罗尼经幢捐铜钱一千文。
孟威,一作孟咸,王氏部将,由都押衙擢升都指挥。天祜中(904—907年)为建州刺史。任内增筑南罗城,多旌善政,有德于民。宋开宝二年(969年),吴越钱氏为王审知立祠,以孟威与榷货务张睦等26人配祀忠懿王庙。
孟岩,世居丹阳,乾符问入闽,居龙岩。——《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连善,唐末从义乌迁闽,居龙岩。——《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湛温,光州人。嗣王时官御使大夫,国子祭酒。是时,太祖养子延禀守建州,与嗣王有隙,遣使来觇虚实,嗣王命温往钱,且鸩之。温惧开衅,道经高安山西岭,饮鸠自毙。国人哀之。名其地“祭酒岭”。——《十国春秋》卷九十六
戴九郎,光州固始戴家巷人。唐末与其弟随“三王”入闽。仲弟居惠安,季弟居永泰。其后裔散居八闽及台湾、安徽、浙江等地。
蔡炉,“戈阳郡光州固始人”,“乾宁四年(897)为建阳县长官,同妹夫刘皋暨据河西节度使翁郜率领五十三姓入闽”。
蔡俨,太祖辟为户部郎中。——《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庄森,王潮之甥也,唐光启间随潮入闽。——台湾《青阳庄氏家谱》
(又)唐末有庄森者,居河南光州固始,于僖宗光启元年,随王潮入闽。 ——台湾《新庄镇庄氏族谱》
邓光布,“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朝授殿中侍御史,随王潮入闽,初任候官县,后为崇安镇将,继封剑州路将军,定居沙县。——沙县《将军祠》述源
(又)福建竹山《邓氏家谱》记载,“先世自唐末由固始入闽”。
邓兴,固始人,卜居福州竹屿。——《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柯裕,闽侯柯氏入闽始祖,光州固始人。唐末随“三王”入闽。
柯延,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南塘,后又移居柯仓、鳌岱一带。——《鳌岱柯氏族谱》
沈思礼,河南光州固始人,随王审知入闽,升为驸马都尉,因避王审知“审”音讳,改姓尤。——《蓬莱尤氏族谱》
沈诚,才华出众,随王入闽,娶审知女,官驸马都尉,因避讳审字音,弃三点水,改姓尤。(内容似同沈思礼)。——《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萧荡,萧何三十代孙,自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后移居顺昌县萧厝坑”。——福峰《萧氏族谱》
萧华,萌源萧氏始祖,系河南光州固始县用儒乡进贤里竹洲村人。光启元年,萧公讳华者携家130余口随王审知入闽。华公伯叔兄弟各寻栖稳之地。其子萧丙二,即萌源萧姓祖,携妻带子自福州怀安迁居长溪白鹤岭,天土天土庄元年(疑天祐元年之误,应公元904年——笔者注)移居萌源至今。——周宁县[萌源萧氏宗祠]述源
萧宝,唐末入闽,居柘荣溪坪。——《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孙敏,字永享,唐乾符、光启间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隐居建兴里高洋,旋迁土坎(梓锦)。——连江[富春孙氏宗祠]
高钢,河南固始人,唐僖宗中和元年为躲逃黄巢之战,携家族迁福唐、怀安县,后子孙散居泉州、晋江、安溪等地。——《安平高氏族谱》北宋庆厅二年(疑庆历二年误,应为公元1042年——笔者)——《尚书自叙迁闽事始》
曾延,光州刺史,唐光启间随王潮入闽。——《清源曾氏族谱》
曾延世,进士出身,随王入闽,官闽团练使,为入闽曾氏始祖。(疑同曾延——笔者注)。
卢天禄,唐末随王审知由光州固始入闽。——石狮《沙美卢氏族谱》
卢简能,周始人,随王入闽,任殿前检点录事参军,任泉州。——《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卢皓,自光州随王入闽。——《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释,佛家弟子之通姓。唐末有一僧(名号无考)随“三王”入闽,原打算通过福建入广东,当路过顺昌时,遥望内灵山幽峻,留连不舍,叹日:“可为终焉之计矣,何必远游?”遂留灵山结茅。因躬耕自给,不与物接,故人不知其名。
傅实,由固始入闽后,先定居南安。——《罗峰傅氏族谱》
方廷范,其子“六人,均赐进士”。——《崇正同人系谱·卷二》
(又)唐末“由河南迁于闽之莆田”。《惠州谈水西湖方氏族谱重修序》称:“廷范府君,唐季王审知据闽中,府君六子皆仕于王”。两族谱所载基本史实,与固始《金紫方氏族谱》一致。
方仁岳,王审知时任秘书少监。——《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龚十三,石狮永宁镇西偏村龚氏始祖龚十三,自光州固始首居晋江之龚山,以后分居沙堤、南塘、西偏村。《沙堤蓬莱家谱》记载:今石狮永宁镇沙堤龚氏因王潮自固始入闽,遂卜居于龚山。 ——《西偏西房龚氏家乘》
余黄敦,为今南安诗山镇前山村余氏之先祖,“本居光州固始,唐末五代时迁居南剑新安,后择武荣之北而家焉,其地号称余山,元时其后裔居诗山。——《诗山前山余氏族谱》
余青,“青公”“由河南固始而宰建阳”,“是为入祖也”。 ——建阳《余氏宗谱》
余章,一世祖余章,河南光州固始人,从王潮入闽。——台湾《余氏宗谱》
袁璜,唐末随王潮入闽,徙居柘荣天井里。——[柘荣县袁氏宗祠]述源
金衡,闽候县[彭城金氏宗祠]述源,金姓本少昊金天氏之后,其入闽始祖金衡乃河南光州固始人氏,随其舅王审知入闽,其子金弼。
(又)彭城人,探花及第,弃官携眷随其舅(审知)入闽,在其麾笔下任中书参军。首居闽侯上街。——《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茅奭,入闽始祖讳奭,号晶寰,累仕江淮,唐光启之乱,由光州随王潮参军入闽。—— [仙游县茅氏宗祠]述源
应世哲,唐僖宗光启元年,应世哲公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卜居峡阳,是应氏始祖。——南平[峡阳应氏状元祠]述源
包廉明,“始祖包廉明公,于唐末随王潮入闽。王审知任廉明公为镖骑将军”,后在屏南县长桥乡发族。——福建屏南县长桥包姓函称。
骆万安,峡阳骆氏始祖,系河南光州固始人,乃“初唐四杰”骆宾王之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南平骆氏宗祠]述源
骆贤范,固始人,随王审知入闽,居住泉州,为入闽骆氏始祖。 ——《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颜洎,于唐时由固始入闽(今永春达埔镇中村颜氏)。 ——《颜氏续修宗谱》
叶四翁,唐末同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来闽之建州,居甘州白石(今闽候白石头),为入闽始祖。后子迁居云龙村山乾头荔枝坪,是为云龙叶氏。——福州市[云龙叶氏宗祠]述源
叶洙,于唐龙纪元年(899)随王审知入闽,卜居同安南郊佛子冈岭下,是为开基祖。——同安[佛岭郡马府叶氏家庙]述源
曹安,为避战乱由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长乐[厚福曹氏宗祠]述源
范大三,为避战乱由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南平范氏高平堂]述源
游藑,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任建阳令。藑之孙榕,迁霞浦土家山。榕子时,于宋初迁柏峰,为柘荣游氏开基祖。——[柘荣县游氏祠堂]述源
阮能,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入闽,后裔衍及闽为闽东宁德地区。
崔道融,湖北江陵人,仕唐朝中央右补阙。诗人。——《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韩偓,京兆人,进士及第,原仕唐翰林学士,谏议大夫。——《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卓敬阳,随王为入闽,任殿前检点录事参军,居住泉州西浦,为入闽卓姓始祖。——《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章仔钧,闽王审知时,任西北行营招讨制置使。——《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廖世洲,固始人,任福州威武军节度使。泉州司马。——《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廖俨,光州人,任小溪场长官。——《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留某,固始人,任补厢使团练。——《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钱隆盛,自河南随审知入闽,定居大同场(同安)。——《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魏忠衍,自固始随王入闽,住泉州石达。——《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马昀,固始人,随王入闽,居住泉州。——《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伍英都,自固始随王入闽,定居泉州。——《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庸绮,自豫随王入闽, 卜居福州鳌峰坊,后迁南屿。——《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缪济,唐末入闽,居柘荣。——《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胡卢,固始人,唐末入闽,居尤溪。——《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兰廷瑞, 自固始随王入闽,居汀‘州沙里炉,为入闽兰氏始祖。——《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
以上未引典之条均引自固始《开闽王审知》。
附、唐末“随王入闽”18失考名讳姓氏始祖
随着年代久远,“三王入闽’’这一历史大事件,在后人的心目中有所遗漏。
官方史、志失缺有之,民间谱碟、“书”毁失更有之。个别衣冠入闽姓氏始祖和一些布衣入闽姓氏始祖造成名讳失考。但他们的后裔仍是某地的一大群体。现按“史、志、书、谱”查考至其中风毛麟角,简示下文:
濂江林氏始祖名讳失考;
东皋谢氏始祖名讳失考;
渤海吴氏始祖名讳失考;
桃源前溪周氏始祖名讳失考;
台北李氏始祖名讳失考;
洪塘洪山郑氏始祖名讳失考;
闽侯郑氏始祖名讳失考;
永春蓬壶镇述山吕氏始祖名讳失考:
明处士蔡祚其:先祖从王绪入闽,由兴(化)徙泉(州)为泉人……;
桃源庄氏始祖名讳失考;
泉建竹山邓氏始祖名讳失考;
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丘城柯氏” 始祖名讳失考;
居汀州“崇正同人”沈氏始祖名讳失考;
漳州“紫阳堂”柯氏始祖名讳失考;
武荣傅氏始祖名讳失考;
居福州侯官洪塘欧氏始祖名讳失考;
永安妈氏始祖名讳失考;
朱氏始祖六公“古惊翁”世居毫州之永城,后迁河南固始县,李唐之季随王审知入闽,家福唐,名讳失考。
以上十八氏均引录:固始县史志研究室《根在固始》系列文件中。
唐末随王入闽姓氏
随历史发展,历史上关于“随王入闽"姓氏也有不断新发现,今依据各时期各文件重新汇总,求得尽可能完善。
(一)《台湾省通史》载当年随王入闽姓氏有王、陈、李、张、吴等二十七姓。
(二) 新编,《固始县志》载唐末随王入闽姓氏有郭、许、朱、谢、郑等三十四姓。
(三)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编委会,许伙努、杨清江依《五代史》、《八闽通志》、《闽书》、《福建通志》、《泉州府志》、《八闽掌故》、《中华寻根》等藉考得:王、陈、林、刘、郭、望、吴、彬、黄、周、苏、邹、詹、姚、朱、李、郑、程、严、董、吕、孟、连、湛、虞、庾、戴、蔡、庄、邓、柯、沈、萧、卓、何、孙、缪、赵、高、施、曾、卢、廖、马、傅、韩、释等五十姓。
(四)二O O五年固始县史志研究室主编戴吉强《开闽王审知》一书,增补方、胡、蔡、徐、顾、赖、金、翁、康、欧,丘、白、余、彭、袁,宋、魏、冯、茅、应,包、骆、颜、叶、曹、范、游、阮等二十八姓。
“随王审知开闽将士”的姓氏,从明嘉靖《固始县志》记载的“十八姓”,到1994年出版《固始县志》记载的27姓,到现在考记的78姓,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借此,笔者又依《八闽通志》、《闽国史汇》、《十八将随王·五十姓从军》、八闽《王氏族谱》等藉文件考录新增补十二姓:长孙(山)、夏侯(公淑)、钱(隆盛)、刚(裕)、唐(绮)、兰(廷瑞)、归(传懿)、崔(道融)、伍(英都)、留(某)、黎(某)、夏(某)。
至此,“随王入闽”姓氏已考集:
王、李、赵、陈、林、吴、程、徐、郑、杨、张、郭、黄、刘、许、严、蔡、方、丘、包、阮、卢、高、胡、白、骆、谢、薛、连、萧、廖、苏、董、范、邓、余、翁、傅、朱、虞、何、冯、邹、柯、吕、曾、庄、孟、詹、沈、卓、马、金、魏、游、赖、宋、孙、曹、应、颜、施、顾、姚、康、湛、缪、周、庾、茅、韩、龚、欧、彭、叶、袁、戴、夏、钱、刚、唐、兰、归、崔、留、黎、伍、长孙、夏侯、释(僧通姓)等九十氏。
王文棱
二00八年十一月于北京
——完——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