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彦纪念文集(连载1)
第一辑·忠端述略
甲申祭坛上的孤独背影
——明季忠烈名臣王家彦述略
王 鸿
王家彦(1588—1644),字开美,号尊五,福建莆田人。明崇祯十七年甲申北京殉难文臣时任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
对现今大多数闽人甚或莆仙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只要你懂得上网,输入“王家彦”三字搜索一下,你便能浏览到几百个与他有关的网页。相信对明史稍有常识的人,在阅读部分网页后,将和我一样得出如下结论:这是晚明一位绕不过去的历史名人,一位政绩卓著的廉吏贤臣,一位铁骨铮铮的伟丈夫。今天的我们却对他知之甚少,即使在他的故乡。
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状,我无法确认。或许是清初“截界迁民”政策对东南沿海经济文化的破坏摧残所致,或许是上世纪特定年代的意识形态藩篱造成了历史观的扭曲。总之,近现代以来,这位曾经闻名全国的甲申名臣,被他故土的人民所淡忘忽略。他的墓园及多处纪念祠未得到有效保护而湮灭或毁坏。渐渐的,他的生平及传说只局限传播于莆阳侯山王氏及其派衍出的几个村庄里,躺在几册发黄残损的手抄家谱里,凝固在一两句莆仙戏文和俗语里,日趋扭曲、变形,有的变得匪夷所思。作为侯山王氏的后裔,我打小从父辈的口头相传中,得知我们忠门凫山王氏迁自平海湾北岸的东峤山美村,明朝出过一位叫王家彦的尚书,为官清廉,忠贞爱民,死后皇帝赠他“四世尚书”。此外,我只能从王氏宗祠那发黑的“四世尚书”匾额,写着“宫保司马”的纸糊大宫灯,隐隐感到这位先辈之非比寻常及曾经的显赫威严。然而他到底是我们直系或旁系的祖先,无人知晓。祠堂的厅壁上有这么一对长联:“凫山脉接侯山,分派同源,忠义当年垂宇宙;西海地邻东海,敦诗说礼,科名指日自后先。”随着年岁渐长,我约略觉得这对长联与王家彦有关。1996年我大学毕业,偶然从村里一位老人那边读到一本刚转抄自侯山宗亲
的《王氏家谱》,才知道王家彦是明崇祯年间协理京营戎政的兵部右侍郎,十七年甲申于北京城头殉难。南明弘光朝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端。后来,我又从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读到关于他的大篇幅章节。1999年,借助互联网,我终于找到一个通往明朝的入口,下载到《明史·列传》中关于他的传略。2009年底,我还从网上购得一套11卷本的《王忠端公文集》。在披阅其文集及大量史料后,王家彦的面容与身影,在我脑海中一天天清晰起来。我感觉到他时时抚摸着故国山河的关切目光,感觉到他深忧民瘼时艰的无边愁绪,以及独力难支、纵身一死的激烈与悲哀。我感觉家彦逝后的三百六十多年,只不过是阴阳一瞬。
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向世人介绍他的生平与思想。其一生可从以下五个阶段进行追辨。
一、挑钱赴任的县令
“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此乃人尽皆知的官场俗语。在我家乡莆田,也广泛流传这样一句俗语:“挑钱兰溪去做县”。内容都跟古代县令有关,然折射出的意蕴大相径庭。前句
说知县是个难得的肥缺,即使号称清廉一任也能捞银十万。后句的寓意则复杂些,一可理解为自己挑钱去兰溪当县令,寓意为官清廉,不取治内一针一线。二可理解为兰溪是个穷县,去那儿当县令没啥油水,借喻作贴本生意。
小时候我常听村里人说这句俗语。有一回去邻村看莆仙戏,演的正是《挑钱兰溪去做县》。时过二十多年,我才偶然得知:这句俗语的源头,即来自明代兰溪县令王家彦!在腐败成风、大厦将倾的明末,居然出了个挑钱赴任的县令。这是万历名臣海瑞辞世三十多年后,大明帝国再次出现的一个廉吏神话。当然也是最后一个。
历史从来不乏颇有意味的巧合。明万历十六年(1588),也即海瑞辞世的第二年,王家彦出生于兴化府莆田县合浦里山美村(今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先锋村)。山美王氏源出仙游奎山王氏,其先世为北宋徽宗朝中顺大夫王震四世孙德祐公,因从父授徒于莆田五侯山麓,遂从仙游锦井迁居山美,人称侯山王氏。生七子,以第六子王琼任广东副使赠中宪大夫。世代耕读传家,书香不绝。宋明以来人文炳蔚,中举登进士第、入仕封荫者达20多人。家彦系德祐公十五世孙。父王维箕,母林氏。兄弟五人,家彦居次。少即颀颖好学,且事亲至孝。曾课业于五侯山麓度岭之众妙园书院,与同窗徐嘉奋、林佳鼎友善。据地方志及时人别史记述,这位自幼饱读圣贤书的莆阳才子,“素有大志,不拘小节,与人谈义侠事,辄心向往。谓丈夫自期待,应如汉伏波将军。居恒不忘马革裹尸,龁龁者无庸也。”一年除夕,林佳鼎出“除夕过溪桥,足踏漫天星斗”句,家彦以“新春挂画轴,手扶万里江山”对。塾师以为气象峥嵘,日后必成大器。家彦早年即游郡庠,然至天启元年(1621)也即 34 虚岁,才得中举人。所幸翌年赴京会试,一举奏捷,登壬戌科文震孟榜进士。本科取进士409人,其中有文震孟、倪元璐、王家彦、孟兆祥、赵洪范、蒋德璟、黄景昉、方岳贡、黄道周、卢象升、冯元飚、吴麟徵、祁彪佳、张国维、汪乔年、王铎、李明睿、陈廷谟、罗元宾等,后来都是晚明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堪称藏龙卧虎,集一时伟器。其中为辅相者五位,为尚书督抚者二三十位,为侍郎、京卿者更比比皆是。他们或文章名世、翰墨流芳,或力挽颓局、壮烈殉国,或致力恢复、坚持抗清,大多高风劲节,堪称末世之真品。当然其中也有临敌变节、招辱致死的奸贰之臣,最典型者如前大学士、内阁首辅陈演。
家彦登第后,即授浙江开化知县。计六奇《明季北略》载,家彦下车伊始,即召集当地父老,坦诚宣布自己的执政理念:“昔人以刺史县令为亲民官,所关利病不细。吾承天子命,令兹上,期与若等更始,若等其敬听令言。”他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取利民者行之。其有不便,辄为厘之。”只一年,邑民不谋而同称他为“神君”。天启三年(1623)春,因见城墙渐圯,每遇马金溪涨水,必漫过断垣殃及城内居民,遂带头捐三年俸薪,倡议修筑邑城。城中绅衿感其义举,踊跃乐输,捐资竟达三千余两。为一劳永逸,决定改筑土城为石城,并于凤凰山脚建造官窑,烧制城砖以筑雉堞。本次修建工程浩大,然二月动工,当年十月即告竣。新城坚固壮观,不仅抵御马金溪水冲激之势,且以建置雄伟,竟成钱江上游胜地。四年(1624)夏,北乡大水,冲毁田地堤坝,尤其马金溪沿岸庐舍一扫而尽,百姓淹死无数。家彦一面向上行文请求蠲赈,一面跋涉各乡亲自查看灾情,鼓励乡民自救,并请富户出钱出粮救济。在他极力申救下,不少外逃的乡民得以重返家园。灾后,民众感其恩德,自发于玉屏山最高处建造王公亭,志其功绩。是年秋,担任浙江乡试考官,誓必得人,为天子报。及撤棘放榜,独家彦所得士称知名,共中六人。次年参加会试,联捷者竟达三人。
天启五年(1625),家彦调兰溪县令。兰溪系浙江中西部穷县,地瘠民薄。家彦早有耳闻,立志不取民一钱,尽力为地方造福。据莆阳民间相传,家彦因家道贫寒,无奈赴任前动员夫人说:“此去兰溪,只饮当地一杯水,家财留十分之三赡养父母,其余尽数收拾,以资任上所用。”夫人陈氏为之动容,遂变卖家中首饰细软,一并让仆役挑运带上。到达兰溪后,家彦即带衙役到处视察民情,发现县城破烂不堪,水利失修袁民生凋敝。即下令革除种种积弊,并向上申请减轻赋税。同时贡献家资倡议清理护城河,修筑旧城墙,大力兴修水利。当地官绅富贾目睹县令如此清廉爱民,不禁深受感动,纷纷解囊相助。只二三年,兰溪面貌便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无不称颂家彦。《明季北略》云:“有惠政,一如其令开化者。”家彦的同乡兼同年蒋德璟(福建晋江人)所撰《墓志铭》云:“予向道兰溪,见公批判如流,
称英敏比见。”
崇祯元年(1628),家彦兰溪任满,以治绩优异应行取,赴京考选北科给事中。家彦家素寒俭,居官又至廉,常将有限的俸禄资助治所穷困。至此令开、兰两县首尾六载,家中依然贫约。本次北上,在京居无半方之邸,无奈借贷于富人,才觅得一住处。考选结束后,家彦得假回乡省亲。次年冬,擢刑科给事中。闻命将趋朝之际,取家中旧年贷券一看,才知道数目巨大,积数十年俸禄也无力偿还,不禁忧从中来。幸亏他的好友林计曹慷慨解囊,竟捐所积为他一夕了之,且以余者资其家用,家彦这才得以放心赴任。未几计曹公因病辞世。此后十余年,家彦一直怀其恩德,深以未报为憾。后其次子赓靖娶计曹公女,两家结为姻亲。林氏和婉柔懿,内外咸备,然为妇三年,家彦在京均未识面,孰料崇祯十七年初竟因难产殒命。家彦时任兵部右侍郎,因寇警分守安定门,城头闻变,不禁悲痛万分,特设位于寓,亲撰《祭媳妇林氏文》以诔之。祭文云:“余给事琐垣六载,稍纾俯仰,则姻翁之造也……今唯愿林、王世世缔为姻缘,以报吾太姻翁桥梓,亦吾媳妇冥冥意也。”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