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彦纪念文集(连载11)
第四辑·丰碑永矗
铮铮铁骨铸丰碑
王许聪
我的家乡在莆田东峤山美村。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逢年过节,村里那座古老的庙宇总是香火氤氲,鞭炮声不断,乡亲们扶老携幼竞相去朝拜、祈福,古庙成为乡里最热闹的地方。幼时,曾有好几回,我一个人静静地端详着庙堂中那尊庄严肃穆的神像,脑海中总会闪烁着这么个疑问:这究竟是天国中哪位呼风唤雨的神灵?待长大后,我才渐渐知晓了其中的缘由。原来,那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传说,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值得骄傲的神圣传奇。传奇的主人公便是山美王氏名贤、家族先祖王家彦。
时间追溯到明朝明神宗万历初年,家彦出生于莆田合浦里(今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先锋村山美自然村)。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家彦参加乡试,中举人;翌年,赴京参加省试,因其才华横溢,文才出众,遂荣登文震孟榜进士,调任浙江省开化知县。他从此开始了艰难而悲壮的仕途生涯。
此时的明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江河日下。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冤杀股肱重臣,自毁长城,朝野上下结党营私,勾心斗角,整个国家内忧外患,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从小就身怀远大抱负的家彦,从踏上仕途的第一天起,就决心做一个好官,做一个有所作为、忠国爱民的清官。从被百姓美称为“神君”的开化知县到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兰溪县令,家彦无时不心系民生。他殚精竭虑,恪尽职守,积极上疏指弊,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表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大无畏勇气。回顾历代封建专制王朝难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官场贪墨成风,即便铁血重典也无法根治。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而且贪官恶吏历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因此在封建时代要做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确实比登天还难。在明末那个朝政腐败的年代,敢于挺身而出为民请命,当一个清廉刚正的好官无疑更弥足珍贵。
甲申之变,正当李闯王兵临北京城下,明廷濒临灭亡的危难之际,大批宦官朝臣选择弃城投敌之路,家彦却选择了坚守,坚守他一生的信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与死的抉择无疑最能考验人心,家彦用他那不屈与忠贞彰显了伟岸的人格。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己经死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家彦以耿耿丹心铮铮铁骨铸就了一座丰碑,成为一位永远彪炳于史册的忠烈名臣!
近读王公行状诗文,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回荡于心头,总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激励着后来者奋然前行,那是一种精神的感召,那是一腔正义的呼唤。鲁迅先生曾经热情赞颂:“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的,“中国的脊梁”值得国人骄傲,而家乡的英雄更值得故里后人纪念与颂扬。我真诚地期冀,“中国脊梁”的风骨能深深植入人们的心灵。尤其在物欲横流、世道浇漓的当下,每一个青少年的成长,更需要先哲风范的熏陶,高尚情操的滋养。愿子孙后代谨记先辈的谆谆教诲,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应挺然寒霜松柏,勇作须眉男子,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值得别人和自
已尊重的人。
王家彦诗《城头秋感》赏析
王元凤
城头秋感(二首)
其 一
漠漠寒云起暮笳,烟尘犹未退戎车。
辟门明月临青海,朔野霜风卷白沙。
幕府夜阑蛩复切,严城秋老菊无花。
可怜关塞凄凉甚,荒冢垒垒数万家。
其 二
铁笛齐吹汉月秋,壮夫有志竟悠悠。
凄凉关塞寒风集,杳渺河山积雪留。
匹马曾过青草冢,大军昔驻皋兰洲。
平生最厌推卫霍,百战无封亦便休。
这是明末忠烈名臣王家彦所写的两首诗。王家彦,字开美,号尊五,福建莆田东峤山美人,天启壬戌进士。授开化知县,调兰溪,擢刑科给事中,弹击权贵无所避。性忠厚,历官廉慎,在谏垣救掖善类,锄抑奸邪,不少假然,据事直陈,不为风闻。上述两首诗当作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深秋,明家彦拜右司马,协理京营军队事务。当时国事坠坏,无复可为,家彦受命于危难之间。他勤于军务,督师城门,补救不遗余策。
第一首诗主要写他巡视城头军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登上城头,看到的是一派十分凄凉的景象:那“漠漠寒云”和凛冽的“朔野霜风”,以及那官军与清军激战所扬起的滚滚“烟尘”和那“垒垒”“荒冢”;听见的是那深沉的黑夜中从幕府墙根下传来的一阵阵凄切的蟋蟀的叫声。此情此景,作者再也无心欣赏那一轮临照青海的明月,他深感大明王朝已经危象环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可怜关塞凄凉甚”的一字一血的悲号!
第二首诗主要写作者在城头的所感所思。尽管此时作者仍可听到从军营里传来的激越的“铁笛”(指军号)齐吹声,但毕竟大明王朝的大势已去,作者空怀一腔报国的“壮夫”之志。因为此时,不仅在部队里(关塞),官兵们的心头充满着一种丧失了与城墙共存亡的斗志和悲观失败的情绪(“寒风集”),而且在全国百姓心中,由于时政凋弊,酷吏横行,使得民不聊生,积重难返(“杳渺河山积雪留”)。忠心报国之志让作者的心飞向那曾经辉煌的往昔的情景:英勇抗击匈奴入侵者的卫青霍去病,曾经率领强大的汉朝军队驻扎在皋兰洲(今兰州)一带,他们曾单枪匹马越过青草冢,去追击匈奴入侵者,打得匈奴入侵者望风而逃,那是何等的英雄,何等的豪壮!然而眼下呢,却充满着一派肃杀的秋气!“最厌”(最推崇)的卫青霍去病又在哪里呢?作者不禁想到,倘若在当年(指卫霍时代),我也能象忠烈流芳卫霍那样驰骋疆场,英勇杀敌,那怕身经百战得不到应有的封赏,我也心甘情愿啊!而如今,思也悠悠、恨也悠悠!
让我们再来看看王家彦《城头秋感》的写作特点。秋天本是个收获的季节,然而在作者的笔下,秋天的景象又是何等的悲凉!何等的肃杀!何等的令人窒息!且不说那凄切的蛩鸣声和早已凋谢的菊花,那“漠漠寒云”和“朔野霜风”就足以令人不寒而怵,更有那虽经激战而敌军仍未撤退所卷起的滚滚烟尘(“烟尘犹未退戎车”)和敌我双方所留下的战死者的尸骨(“荒冢垒垒数万家”),更是令人毛骨悚然!由此,“关塞凄凉”便跃然纸上!
作者不仅用自然景色来描写肃杀的深秋景象,而且用“关塞寒风”和“河山积雪”来暗喻大明江山所面临的危象,大厦将倾,卫霍不再,纵有“百战无封亦便休”的壮志,又有何用呢?是啊,秋深了,大明王朝的严冬即将来临了!
王家彦汶上诗咏
村酩
据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政协文史资料《王家彦诗与赈饥碑铭浅译》一文载,明崇祯十三年(1640 年),时任大理寺少卿的莆田籍官员王家彦,受崇祯帝之命巡视各地,过汶上县见路氏兄弟赈济饥民,“闻赞颂声不绝”,感慨殊多,于是作一诗题为《汶上咏淮阳同知路东皋赈饥事有序》。兹录全诗(并序)如下:
岁庚辰自春历夏,畿内接齐鲁皆旱灾,流离枕籍者几满于道。汶阳路东皋先生乃倒囊橐饭而药之,糜数千金,全汶者以万计。呜呼!世不乏富贵人,率以金钱为性命,即邻里乡党莫之救恤,况异乡道路之人乎?先生独能为人之所不能,为齐鲁仁人天下义士也。予奉简命过汶上闻赞颂声不绝,因为之记。
年饥若见化二偏,载道哀鸿孰为怜?
赖有春风吹齐鲁,能除菜色润山川。
金钱散尽还无倦,玉粒糜空尚惄然。
一片心涵千古意,沛然霖雨补青天。
序文的大意是:庚辰岁即崇祯十三年春夏间,自京畿到山东一带皆遭遇严重旱灾,流离枕籍者几乎沿路都是。汶上县路允修(东皋)偕其弟路允釐慷慨解囊,捐款数千金施粥赈济饥民,救活汶邑人民数以万计。世上不乏富贵人,皆视金钱如性命,即便是邻里乡亲也不想去救助,何况是外乡路人呢!路氏兄弟独能为人所不能为,真是齐鲁仁人天下义士,因感其事作诗赞颂之。
王诗起句痛陈由于京师附近及齐鲁大地久旱不雨,禾苗枯焦,造成严重饥荒,哀鸿遍野,嗷嗷待哺,有谁可怜?那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只顾自己发财,为富不仁,表现了作者极其悲愤的心情。颔联由衷赞颂路氏兄弟的义举,他们以救恤苍生为己任,慷慨解囊,赈济灾民,如阵阵春风吹遍齐鲁大地。他们散尽金钱连续救灾,尽管粮米耗尽,但看到还有很多饥民得不到救恤,为此而深感忧愁。尾联再一次赞扬路氏兄弟的一片好心蕴涵了千古仁人义士之意,其赈饥义举如沛然滋润人间的及时雨,补救了青天久旱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灾难。全诗情感朴实真挚,爱憎分明,既抨击了为富不仁的权贵见死不救的罪恶,又讴歌了路氏兄弟傾囊赈济苍生的义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汶城淮安同知路允修,字万备,号东皋,系兵部尚书路迎之元孙,湖广布政使右参政路周道之次子。他“偕弟允釐设厂北部,煮粥以济,就食者数千人。”(《汶上县志·人物志》)据《路氏族谱·传志》载:“路氏兄弟赈饥撄疾者,投以刀圭(代指医药);号寒者,被以缟纩(代指衣服);饿殍而道路僵者,殣以棺榇。博施普济,覃及遐迩。……方其煮赈北部时,中产衣冠之家,耻就食者野外,多踵门持卷以田易粟者。至则应之,不抑其值,得田一千余亩。公避乱旋里后悉取诸卷毁之,更不一过问也”。
为了表彰路氏兄弟之盛德,坟上县耆老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在路公兄弟施粥赈饥处立了一道赈饥碑铭,记载“明季辰巳叠罹饥馑,惟公兄弟捐赀发赈,倾仓指囷,曾不少吝,病医死殣,历久颂声洋溢远近”,因“爰勒贞砥”以志纪念。诗作者王家彦,字开美,福建省莆田县孝义里合浦里山尾(今属秀屿区东峤镇先锋村)人,明天启二年(1622 年)进士。始授开化知县,调兰溪,后迁户科、吏科给事中,升大理寺少卿,迁太仆寺卿,升户部右侍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逼近北京,崇祯帝命王家彦守安定门。北京城陷后,王家彦投城下自杀未遂,后自缢于民舍。南明赠其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忠端。清初赐谥忠毅。其事迹详载于《明史》。
王家彦是晚明一位清廉端慎的贤吏,一位精忠爱国、舍身取义的孤臣,他为官勤政恤民,关心民瘼,为赈济灾民曾接连上《救灾疏》、《赈救难民暂罢额赋疏》等奏疏,呼吁赈灾蠲赋,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王家彦壮烈一生始终秉持爱国爱民的崇高风范,上述“汶上诗咏”就是生动的例证。
纪念诗词楹联集锦
读王家彦忠端史迹有感
王 琛
食君之禄报君恩, 千古伦常似北辰。
信国幽燕歌正气, 鲁公斧钺见丹心。
成仁取义忠端又,继往开来气节新。
珉坊遭毁终难毁,更矗家山照宦魂。
明季忠烈名臣王家彦颂赞
林金松
外患内忧明季时,莆阳王氏一男儿。
兰溪做县烝黎颂,白雪巡城将士知。
挺立两间成峻峤,拼将七尺树丰碑。
舍生取义人天仰,又见忠端念海湄。
纪念明末忠臣王家彦殉难365周年
刘福铸
文献名邦地自奇,奎山王氏衍繁枝。
明廷末世苦廷祚,家彦雄才艰济时。
既倒狂澜何可挽,将倾大厦孰能支。
荩臣一死报天眷,万古忠端清誉垂。
依王家彦公城头秋感原韵(二首)
王 鸿
一
安定门楼绕暮鸦,凄凉关塞似无家。
勉为戎政孤臣志,强作秋光朔地花。
宁向城头倾碧血,岂安阶下受乌纱。
烈皇多用忠端辈,何至煤山觅树桠。
二
朔野霜风满眼秋,将军无计复登楼。
携钱赴县兰溪令,执炬巡城白雪头。
临死犹思朝汉阙,履冰更耻事胡裘。
存亡兴替成前史,百代难销国士愁。
王忠端颂
黄金明
战云惨淡压京城,累卵艰危谁督营。
挽日虞渊心力瘁,冲霄毅魄死生轻。
杜鹃泣血文山泪,老骥悲风屈子声。
壮烈捐躯扬正气,浩然千载傲虚清。
纪念明忠臣王家彦殉难365周年
余永健
抛胪不惜报朱明,独木难支社稷倾。
碧血向墙书壮烈,白虹贯日识坚贞。
王公无愧忠端号,李闯徒沾骄纵名。
数百年来论义勇,几人得似一书生!
纪念忠烈名臣王家彦
王春火
毓秀钟灵山美奇,人文炳蔚独一枝。
惟忠惟毅存浩气,亦慎亦廉济危时。
折地崩天欲作砥,成仁取义怎能支?
英魂已逝三百载,继志追贤风范垂。
沁园春
王忠端牌坊重光感赋
林春铭
肃肃五侯,穆穆珠川,荡荡美澜。看玉坊矗立,泽林山下;馨香缭绕,宫保祠前。展读华章,摩娑残碣,高山仰止不等闲。凝眸处,览壶兰如画,春满湄湾。 堪嗟烈士暮年,正北阙飘摇风雨间。誉兰溪惠政,清风两袖;谏垣指弊,疏救千般。砥柱中流,冰消玉裂,碧血丹心万古传。承遗志,播神州龙种,崛起灜寰。
楹 联 集 锦
重建王忠端牌坊联
玉坊重立家山美
金鼎长铭世彦忠
(王 琛)
国难时艰忘身争赴
地灵人杰有口皆传
(王 琛)
兰溪德政千秋颂
北阙丹心百世钦
(王金良)
司农廉节长承国祚
宫保忠贞永耀宸枢
(王金枝)
山美宗祠联
丹心昭日月 源本奎山柱史直声承国乘
浩气冠古今 汾流琼海司农忠节耀宸枢
奕叶大唐开有宋 宗功祖德流芳远
忠贞明代肃清时子孝孙贤世泽长
崇所祀报所生千年蘋藻三年艾
源奚分流奚自四世尚书七世孙
念祖宗许多勤劳功德须轮奂更新用招禋祀
当子孙不外慈孝恭谦惟诗礼是学克振家声
纪念楹联
1. 史炳丹书,社稷黎民叨德政;
坊萦浩气,忠良猛士镇河山。
2. 大义凛春秋,惟勇惟忠惟毅;
高风昭日月,立功立德立言。
3. 继志追贤,坊阁重光馨世泽;
钟灵毓秀,人文蔚起振家声。
4. 铁马金戈,昭昭忠烈光河岳;
银花玉树,赫赫功勋灿日星。
5. 辅国忠贞,俎豆馨香崇祀典;
历官廉慎,梓桑恭敬仰仪型。
6. 玉石虽焚,湖山尽染真风采;
忠廉恒在,桑梓宏开大画图。
(祁明规)
生不逢时,有心济世,常以忠肝敷庶隶;
死甘尽责,无力回天,拼将碧血写春秋。
(许更生)
家声显耀尚书第
彦士名扬辅国才
(姚 瑜)
处世谦恭忠厚
居宦刚正清廉
(陈象喜)
廉风馨盛世
惠政艳神州
(郑远城)
柱史家声大
尚书世泽长
(范宗良)
魂颂
(莆田方言俚歌表演唱)
唱:壶山肃立树丰碑,兰水长流颂美诗。
请君听我歌一曲,莆阳王氏好男儿。
板:王公家彦好男儿,五侯山美传宗支。
忠烈英名垂青史,成仁取义志难移。
唱:男儿立志出乡关,读书出仕岂为官?
挑钱兰溪去做县,故事至今戏文搬。
板:节衣缩食忍饥寒,为民解忧不辞难。
筑城治水兴教育,造福地方万人赞。
唱:王公博爱在宽仁,百姓苦难最关情。
奏疏连本来告急,赈灾救难尽苦心。
板:家彦正直威名扬,冒死上疏保忠良。
弹击权贵无所惧,平反冤狱费周章。
唱:朱明王朝到崇祯,风雨飘摇气数尽。
孤臣誓死图报国,临危受命守北京。
板:卫戍城防苦经营,雪夜巡逻感人深。
力挽狂澜担道义,遗书言志死生轻。
唱:甲申事变风雨狂,地裂山崩谁敢当?
安定门下倾碧血,王公浩气贯长虹。
唱:文献名邦出名贤,忠端名号震雷霆。
爱国精神千秋颂,继往开来待后生!
(村 酩 作词)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