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羲之家世之王羲之年谱

2014-04-11 08:11:30来源:绍兴名士家世丛书 王云根著

打印 字号: T|T
●晋惠帝司马衷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
     王羲之1岁。
     农历七月十一日,在琅琊国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北孝友村)诞生。
     父王旷,时年28岁;母卫氏。其时羲之已有一兄长,名籍之。
●建武元年·永兴元年甲子(公元304年)
     王羲之2岁。
     琅琊王司马睿为避战祸,从邺城逃到洛邑,迎其母夏侯太妃返居封地琅琊国。羲之祖母夏侯氏,与司马睿之母夏侯太妃系胞姐妹。
●永兴二年乙丑(公元305年)
     王羲之3岁。
     父王旷时任丹阳太守。丹阳郡治设在秣陵(今江苏南京,后改名为建邺、建康),与扬州刺史刘机治于同城。
     右将军陈敏作乱,王旷与刘机皆弃城而走。
光熙元年丙寅(公元306年)
     王羲之4岁。
     叔父王翼(本作王虞),拜尚书郎,出任濮阳太守。
     农历十一月,惠帝崩,48岁。司马炽即位,是为怀帝。
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元年丁卯(公元307年)
    王羲之5岁。
    农历三月,父王旷参与讨平陈敏之乱。
    堂伯父王导、王敦密室议事。时逢“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父王旷闯入提出“南渡”之策。不久,琅琊王司马睿采纳王旷谋,决定南迁江左。
 农历七月,掌握朝廷大权的太傅、东海王司马越批准司马睿的请求,以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邺(今江苏南京)。从睿南渡者百族。琅琊王氏举族南迁。
    农历九月,司马睿大部抵达建邺。王旷助睿选用军府幕僚。
    王旷一家落户建邺乌衣巷。
●永嘉二年戊辰(公元308年)
    王羲之6岁。
    父王旷33岁,出任淮南内史,以屏障江左。
    叔父王翼所守濮阳沦陷。王翼奉母携弟弃郡渡江,投依司马睿。睿大悦,任王翼为安东司马。
   小叔父王彬依扬州刺史刘机,为建武长史。
   王翼教羲之书法。王旷以笔法秘籍授羲之。
●永嘉三年  己巳(公元309年)
    王羲之7岁。
  “八王之乱”最后得胜者司马越自荥阳入洛阳,以王敦(羲之堂伯父)为扬州刺史。
   农历七月,司马越遣王旷率淮南兵马赴并州(今山西太原),抗拒汉主刘渊兵马。
   王旷兵马渡黄河,于太行与刘渊之子刘聪的兵马相遇,大战于长平之间。旷兵大败,下落不明,从此正史不予记载。
永嘉四年庚午年(公元310年)
    王羲之8岁。
    羲之失父,一家陷入悲痛之中,朝野对此不作声张。
    郗愔出生。其父郗鉴,姐郗璇(后成为羲之的妻子)。郗愔字方回,高平金乡人。成年后历任要职。与羲之关系甚为亲密。《王羲之传》云:“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愔妻傅氏,亦善书。
●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
    王羲之9岁。
    怀帝诏下东海王司马越罪状,布告方镇共讨伐。司马越忧急病危不战自死于项(今河南项城)。
    羲之远房堂伯父(从父)王衍护司马越棺柩还东海(今山东郯城),在苦县宁平城附近被汉刘聪部下石勒追上。王公士庶被杀10余万。王衍等皆遇害。
    汉刘聪部下刘曜、王弥攻陷晋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烧、杀、掠、奸。怀帝司马炽被俘,押送平阳。
    怀帝被俘前诏以司马睿为镇东大将军,兼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
    司马睿以羲之堂伯父(从父)王导为镇军司马,以羲之小叔父王彬为镇东参军。
    名士周凯奔司马睿,睿以为军咨祭酒。
    相对北方而言,江左(江南)政局较为稳定。羲之父王旷“首创其议(晋室南渡)”的正确性越来越为南渡百族上层人士所认识。
    羲之从卫夫人学书。
永嘉六年壬申(公元312年)
    王羲之10岁。
    汉刘聪部属攻太原。其部属石勒屯兵于葛陂(今河南新蔡县北),课农造舟备战,将攻建邺(今江苏南京)。司马睿及南渡士族遭到威胁。
    司马睿布檄四方,以镇东长史纪瞻为扬威将军,都督诸军,宣称勤王,主动迎战。
    时羲之堂伯父(从父)王敦为扬州刺史,领江州刺史,镇豫章(今江西南昌)。
    羲之成年后所尊敬的晋重臣桓温出生。桓温少羲之九岁,字元子,谯国龙亢人。出仕后累迁琅琊内史、征西大将军。
   堂伯父王导赠钟繇《宣示帖》之书帖于羲之,当在本年前后。
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元年癸酉(公元313年)
    王羲之11岁。
    怀帝被杀害于平阳。太子司马邺即位于长安,是为愍帝。改元建兴。
    为避司马邺讳,建邺改名建康(今江苏南京)。
    诏以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
    羲之叔父王翼出任丞相军咨祭酒。
    羲之堂伯父(从父)王导为丹阳太守,振武将军。
    羲之未来的岳父、前中书侍郎郗鉴率高平千余户难民移居峄山(今山东邹滕交壤处)。司马睿闻其德行,以其为兖州刺史,镇邹山。
   从事中郎彭城刘隗雅习文史、善伺候,为司马睿所重用,出任丞相司直。刘隗一上任就弹劾多人,其中一本弹劾羲之兄长、琅琊王世子文学王籍之,指责他在叔母丧期中结婚。同时遣责籍之岳父周嵩、叔父王翼、王彬。
建兴二年甲戌(公元314年)
    王羲之12岁。
    晋辖黄、淮两岸大部地区陷落。汉刘曜兵马围逼长安,愍帝被困于京都。
    羲之成年后的好友支遁(字道林)降生。
●建兴三年乙亥(公元315年)
    王羲之13岁。
    左丞相、琅琊王司马睿进为丞相、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
    羲之堂伯父王敦进为镇东大将军,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
    王敦自此拥有选配辖地刺史及以下官员的权利。以堂阿弟、羲之叔父王翼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并命湘州刺史甘卓、豫州刺史周广等出兵助王翼进驻荆州。
    王敦重权在手,“浸益骄横”,扩张东晋辖地,客观上对巩固东晋政权起到重大作用。
    名士周凯设宴,羲之随同长辈前往。其兄籍之后娶周凯侄女为妻。宴席间,周凯以牛心炙先让羲之品尝。时牛心炙为珍贵佳肴,主人先敬谁,说明主人对谁看重。由是传为佳话。
●建兴四年丙子(公元316年)
    王羲之14岁。
    愍帝司马邺出长安东门向汉将刘曜投降。
    丞相司马睿闻京都长安失守,宣告北征。
    丞相司直刘隗恐王氏势力壮大,一再弹劾王氏,数奏王导、王含过失。引起以王敦为代表的王氏族人“深忌疾之”。
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
    王羲之15岁。
    愍帝司马邺被汉将刘曜虏往平阳。
    丞相、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接到愍帝密诏。诏令司马睿“统摄万机”。
    传诏者系平东将军宋哲。哲乃王兴之岳父。
    在群贤拥戴下,司马睿宣称晋王,改元“建武”。东晋自此始。
    晋王司马睿以王敦为大将军;王导为骠骑将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周凯为吏部尚书;贺循为中书令。又封“百六掾”。
   东晋王朝以一群中青年为栋梁,呈现一派新气象。时司马睿本人42岁,王敦52岁,王导42岁,贺循58岁,郗鉴49岁,王翼42岁,温峤(羲之姑夫)30岁,庾亮29岁,庾冰27岁。
元帝太兴元年戊寅(公元318年)
   王羲之16岁。
   愍帝被刘聪杀害。晋王司马睿即皇帝位,史称元
   帝。改元太兴。
   汉刘聪死,刘曜为帝,改国号后赵。
   元帝加大将军王敦江州牧,进骠骑将军王导开府仪同三司。《通鉴》卷九十一云:“元帝之始镇江东也,王敦与从弟王导同心翼戴,帝亦推心任之。敦总征讨,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时羲之叔父王翼任辅国将军、散骑常侍,调回建康。王翼画《孔子十弟子图》赠给羲之,云:“余兄(王旷)子羲之,幼而歧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羲之,可不冒哉!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又各为汝赞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
    时羲之兄籍之2l岁,由世子文学迁安城太守,娶新安太守周嵩女(一说籍之19岁结婚)。
●太兴二年己卯(公元319年)
   王羲之17岁。
   羲之祖母夏侯氏逝世。
   羲之叔父王翼曾为母立屋过制,元帝流涕止之。《晋书·礼志》云:“元帝姨广昌乡君丧,未葬,中丞熊远《表》曰:‘臣以为广昌乡君葬殡日,圣恩垂悼……宜废冬至小会……’”
●太兴三年庚辰(公元320年)
   王羲之18岁。
   堂伯父王敦赞羲之云:“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王敦以阮裕比侄子,既是对其主簿的看重,亦是对羲之的看好。
   司马睿幼子司马昱生。数年后,司马昱受封会稽王,羲之任其“王友”多年。
   羲之成年后的挚友谢安出生。
   郗昙出生(后成为羲之的内弟)。
太兴四年辛巳(公元321年)
   王羲之19岁。
 《世说·赏誉》载:“阮光禄云:王家有三年少,右军、安期、长豫。”
   右军,即王羲之。安期,王含子王应也。长豫,王导长子王悦也。三人同为琅琊王氏堂兄弟,其时以才华出众而被并称为“王氏三少”。
   阮光禄,即阮裕。是西晋大名士阮籍的后人。曾任王敦主簿,又任王导从事中郎、王舒抚军长史,司空郗鉴亦曾请为长史。后来羲之第六子操之女嫁于阮裕次子阮宁为妻,故羲之书信多次提到“阮新妇”、“阮甥”。
   时元帝“引刘隗、刁协以为心腹,稍抑损王氏之权,王导亦渐疏外。”诏以丹阳尹刘隗为镇北将军、青州刺史,镇淮阳。假节领兵,名为讨胡,实备王敦。
   王敦致书刘隗,责其“丞圣上顾眄”而离间朝廷与王氏的关系。刘隗甚轻视之,回信称自己愿为元帝
“竭股肱之力,效之以忠贞”。王敦“得书,甚怒。”
永昌元年壬午(公元322年)
   王羲之20岁。
   堂伯父王敦以“清君侧”名义,自武昌举兵东    下。王含投奔胞兄王敦。刘隗、刁协劝元帝“尽诛王氏”。
   羲之堂伯父王导率王氏族人二十余“每旦诣台待罪”。羲之相随其中。
   元帝听从名士周凯劝奏,诏示在京王氏俱无罪。先后命王翼、王彬前去会见王敦,劝其退兵。
   王敦攻入建康,杀刁协。刘隗出逃,投奔石勒,后官至太子太傅,彻底背叛晋王朝。事实表明,刘隗原先所称愿为朝廷“竭股肱之力,效之以忠贞”乃一派谎言。
   王导不愿危及司马氏政权,王敦达到“清君侧”目的后,便自领丞相,退兵武昌去了。王翼病故。
   经历动乱,元帝忧愤病亡,年47。王导受遗诏辅政。太子司马绍即位,年24,史称明帝。
●晋明帝太宁元年癸未(公元323年)
   王羲之21岁。
   王敦自武昌移屯于湖(今安徽芜湖),自领扬州牧(扬州地处京畿,为王朝重地),以堂弟、司空王导为司徒。由于堂兄王彬曾反对自己,不便重用,故放任他为豫章太守,转徙江州刺史。
   明帝册立妃子庾氏为皇后。皇后之兄庾亮为中书监。诏征郗鉴还京为尚书令。
   郗鉴升迁有王敦顺水推舟之功。郗鉴道经姑孰(今安徽当涂)同王敦政见不合被软禁。后获放行。
   郗鉴派人到王氏府选婿。选中王羲之。当年,羲之与郗璇结婚。
   明帝召见郗鉴,商议对付王敦。
●太宁二年  甲申(公元324年)
  王羲之22岁。
  明帝决定讨伐王敦,诏加司徒王导大都督、领扬州刺史,实施“以王制王”策略。
  王敦病重卧床,派遣爪牙钱凤等迎战。
  双方大战于秦淮河畔、朱雀桥边、越城内外。
  由于临淮太守苏峻参战,援助王导兵马,王敦兵马大败。
  王敦疾甚,愤恨而死。敦胞兄王含及子王应亡命荆州,投奔族兄王舒。舒“沉含父子于江”。
 《晋书·王彬传》载:“敦平,有司奏彬及兄(王旷)子安城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皆除名。”此乃王敦之乱平定后,涉及到对羲之叔父和羲之胞兄的一桩公案。有司认为王彬和王籍之是王敦的族亲,应当免除他们的官职。幸而明帝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诏曰:“司徒王导以大义灭亲,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皆公之近亲乎!”
   王彬和王籍之虽是王敦的族亲,可他们也是王导的族亲呀!
●太宁三年乙酉(公元325年)
   王羲之23岁。
   经郗鉴等举荐,王羲之初入仕途,任秘书郎。
   下半年,明帝司马绍病故,年27。太子司马衍即位,时年5岁,史称成帝。
   庾太后临朝称制,以司徒王导录尚书事(相当于宰相),与中书令庾亮、尚书令卞壶参辅朝政。
●晋成帝咸和元年丙戌(公元326年)
   王羲之24岁。
   羲之好友周抚被王导任命为从事中郎,出为宁远将军、江夏相。羲之《十七帖·与益州刺史周抚书》云:“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所别之年当从本年算起。
  羲之堂伯父、尚书仆射王舒出任会稽内史。
  朝廷议及历阳太守苏峻可能谋反,加固石头城防其叛乱攻打。
●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
    王羲之25岁。
    时庾亮38岁,因年轻气盛,主观武断,以元舅决事禁中,而颇失人心。
    历阳太守苏峻获悉庾亮对自己不信任而已有防备,即起兵造反,驱师姑孰。
    时琅琊王司马昱8岁。朝廷徙封其为会稽王。羲之始任“会稽王友”。
   晋制,被封王须到封国就任。因东晋时,淮河以北大片疆土失陷,司马昱原任琅琊王只空名而已。而本年所封会稽王已有实地,无论根据“礼,八岁出就外傅”,还是因苏峻作乱,“朝士以京邑危殆,多遣家人入东避难”,司马昱都极有可能于本年末前往会稽。而作为“会稽王友”的羲之,也就有可能相随司马昱出行。如此说成立,那么,羲之“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当始于本年。
●咸和三年戊子(公元328年)
   王羲之26岁。
   羲之为“会稽王友”,有可能随侍司马昱居会稽山阴。
  上半年,苏峻叛军攻人建康蒋山(今南京钟山)。尚书令卞壶等遇害,死者数千。庾亮战败于建阳门(乌衣巷所在地),遂携其诸弟逃奔于寻阳。叛军攻入台城,驱役百官,羲之叔父、“光禄勋王彬等皆被捶鞑,令负担登蒋山。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苦草自障,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
  下半年,陶侃、庾亮、郗鉴、温峤集结兵马攻讨叛军,斩苏峻于石头城。
  本年,袁宏生。袁宏字彦伯,小字虎,陈郡人。《晋书》有其传。后羲之书信中多次出现“袁生,,即其人。
  本年,李式卒。李式字景则,江夏钟武人,官至侍中。系卫夫人的侄子,羲之的表兄弟。亦善书。羲之的叔父王翼曾为平南将军,善书,有一回李式被羲之美称为“李式。平南之流……”
●咸和四年  己丑(公元329年)
  王羲之27岁。
  年初,温峤剿灭苏峻余党苏逸。
  大乱平,宫阙灰烬,朝廷暂以建平园为宫。温峤主张迁都豫章(今江西南昌);三吴豪族请都会稽;司徒王导认为迁都不妥。议罢。
  郗鉴平乱有功被封为侍中、司空、南昌县公;郗鉴次子郗昙被封为东安县开国伯。
  庾亮失职肇祸有罪,求外镇以自儆。
  羲之由会稽王友改授临川太守(一说改授临川太守在翌年)。
  羲之堂伯父王舒卒,以讨苏峻功,赠车骑大将
●咸和五年庚寅(公元330年)
  王羲之28岁。  
  鄱阳太守庾翼,字稚恭,有书致羲之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因丧乱遗失,尝谓人曰,妙迹永绝。今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庾翼兄长乃庾亮,庾亮曾向羲之求书,羲之曾谦虚地答书云:“稚恭(庾翼)在彼,岂复假此?”
  庾翼书艺原在羲之之上,善草、隶(今楷),尤长于章草。在羲之改革章草推出行草书体而被社会广泛接受之初,庾翼对其有过非议:“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骛,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在见了羲之答庾亮的书信之后,庾翼对羲之的书艺从抱有成见变为了大为叹服。
●咸和六年辛卯(公元331年)
  王羲之29岁。
  羲之在临川太守任上,母亲卫氏及胞兄籍之先后病故。
  灵柩初埋于临川,后羲之有一帖云:“坟墓在临川,行欲改就吴中(会稽)”。
●咸和七年壬辰(公元332年)
  王羲之30岁。
  一说羲之因母去世辞官守丧。一说羲之辞去临川太守之职后改任吴兴太守。吴兴(今浙江湖州)治所在乌程县。
●咸和八年癸巳(公元333年)
  王羲之3l岁。
  行踪同上年,有二说。
●咸和九年  甲午(公元334年)
  王羲之32岁。
  八州(荆江等)刺史、长沙公陶侃卒。平西将军庾亮进号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江荆六州诸军事,领江、豫、荆三州刺史,镇武昌。
  羲之应庾亮之请,入其幕府为参军。
  其时,在征西幕府的还有:羲之堂弟王胡之、王兴之,好友范汪、孙盛、孙绰、庾翼、孟嘉、殷浩等。后来羲之在书信中提及“武昌诸子”,即指上述诸贤。
 《世说·容止》记载有庾亮与诸贤在武昌“南楼理咏”之雅事。后羲之回建康兴致勃勃地向堂伯父、丞相王导言及此事,可见理咏之雅事对羲之影响甚深。
●咸康元年乙未(公元335年)
   王羲之33岁。
   羲之仍在武昌庾亮幕府,任征西参军。
   时王导偶疾,不堪朝会。幼主成帝(15岁)亲临其府,拜王导并其妻曹氏,以示对王氏尊重。
   为此,侍中孔坦呈密表切谏不可,被王导闻知。后孔坦被出为廷尉。
   羲之著名的《孔侍中帖》即指孔坦。
   本年,后赵石虎兵临历阳(今长江北安徽和县),威逼建康。
   王导进为大司马,出兵御石虎。石虎兵退襄阳。
   王导妻曹氏卒。
●咸康二年丙申(公元336年)
   王羲之34岁。
   尚书仆射王彬卒,年59。羲之回建康协助料理叔父丧事,下柩于建康象山王氏墓区。
   王彬与发妻生有五子。长子彭之,次子佚名,三子彪之,四子兴之,五子翘之。据郭沫若倡导兰亭论辨之后发现的《夏金虎墓志》记载,王彬与继室夏拿虎还生有一子,名企之,官为卫军参军(载《南京出土六朝墓志》)。
   本年,羲之与郗璇喜得第五子,取名徽之。
   本年,郗情子,郗璇侄子郗超出生。
咸康三年丁酉(公元337年)
   王羲之35岁。
   年初,国子祭酒袁瑰、太常冯怀请兴学校,成帝从之,立太学,征集生徒。
   羲之书信中称“冯公”者,即冯怀。
   羲之自建康返武昌,疑在本年迁任征西长史。
   庾亮作《释奠祭孔子文》:“维咸康三年,荆、豫州刺史,都亭侯庾亮,敬告孔圣明灵……”(见《兰苑类聚》卷三十八)。
●咸康四年戊戌(公元338年)
  王羲之36岁。
  王导、郗鉴、庾亮成为朝廷三巨头。诏以司徒王导为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郗鉴为太尉;征西将军庾亮为司空。
  王导欲召羲之入朝为官,羲之“不乐在京师”。后羲之在致殷浩书信中谈及这段历史:“吾素。自季廊庙志,直王丞相果欲纳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
●咸康五年己亥【公元339年)
  王羲之37岁。
  年初,征西将军庾亮紧锣密鼓地欲开收复中原之战。朝议结果,取胜把握不大。成帝乃诏庾亮,不准移镇。
  年中,羲之堂伯父、丞相王导卒.,年64。参用天子礼葬之。
《通鉴》云其“简素寡欲,善因事成功,虽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余。辅相三世,仓无储谷,衣不重帛。”
   继而,羲之岳父、南昌公郗鉴卒。
   羲之奔丧回建康,恰遇谢安应庾冰之召抵京。二人同登治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主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已,岂清言聂致患邪?”邪?”(见《世说·言语》) 
    时谢安20岁,少不更事,崇尚清谈,报国意识尚望:而羲之身为庾亮僚属,正相助庾亮策划北伐之国家大事,故有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之言。
   本年,郗璇生下第六子操之。羲之特请姨表淑女毕氏相助妻子哺育。羲之书信中提及毕氏日“毕”。操之成人后历任秘书监、豫州太守。
咸康六年庚子(公元340年)
   王羲之38岁。
   年初,使持节、都督江豫益梁雍交广诸军事、司至、郡孕侯厌亮卒,时年52。
   庾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此当指上年秋季前后,庾亮提出将自己所领之江州刺史让于羲之担任。 
羲之任江州刺史只二年多,出任的具体时间,史有多说。
    半年左右时间,羲之先后失去堂伯父王导、岳父郗鉴、府主庾亮,这心理打击可谓极大。故在一封写信中云:“庾虽疾笃,谓必得治力,岂图凶问奄至。惋情深!半年之中祸毒至此,寻念相摧,不能已已!
    本年十月十八日,王彬之子、羲之堂弟王兴之卒(《王兴之夫妇墓志》于1965年1月19日在南新民门外人台山出土)。
●咸康七年辛丑(公元341年)
    王羲之39岁。
    羲之辞去江州刺史之职,还建康。继任者为王舒次子、羲之堂兄王允之。
    本年,朝廷对编户制度实行改革。往年,侨寓江左的王公庶人皆为临时户口;今均以土著为断,著以白籍。即一律立为当地正式户籍。
●咸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
    王羲之40岁。
    年初,豫州刺史庾怿以酒饷江州刺史王允之,允之有疑,以犬试饮,犬死。庾怿饮鸩卒,史称畏罪自尽。
    朝廷拟命允之堂兄王恬接任豫章太守,允之闻讯认为王恬不宜远宦,提出愿以自己所任江州刺史与其对换。朝廷作出调整,改任王恬为吴国内史,改任允之为卫将军、会稽内史。
    允之未到任卒,时年40。
    年中,成帝司马衍病亡,年22岁。其同母弟琅琊王司马岳即位,史称康帝,时年2l。
●晋康帝建元元年癸卯(公元343年)
  王羲之41岁。
  庾翼筹划北伐,朝议多以为难,庾冰、桓温等赞成。
  庾翼违诏北行打开局面,复上表请镇襄阳,朝廷乃许之。诏加都督征讨诸军事。
  羲之有书信回庾翼:“一昨得安西(代指安西将军庾翼)六日书,无他,无所知说,故不复付遂。《让都督表》亦复常言耳。”
  闻悉庾翼兵马进至襄阳,羲之以在野者口气致书原会稽王、时为执政者之司马昱,云:“羲之死罪:伏想朝廷清和,稚恭(庾翼)遂进镇,东西齐举,想克定有期也。羲之死罪死罪!”对于庾翼经略中原表示赞赏和欣喜。
●建元二年  甲辰(公元344年)
  王羲之42岁。
  年中,康帝司马岳病亡,年23岁。年初,刚出生的皇子司马聃由中书监何充建议立为太子,由是司马聃即位。
  年末,车骑将军、江州刺史庾冰卒,年49岁。故世前,庾冰已回朝中执政。羲之对其评价颇佳。
  本年,郗璇生下第七子献之。献之字子敬,初为谢安属下,任长史;后为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书名同父,被后世并称为“二王”。
  羲之与郗璇共生七子一女。徽之、操之、献之三人的生年有史可考,三人之前所生的四子一女据推断如下:长子玄之生于324年,次子凝之生于326年,女孟姜生于328年,三子涣之生于330年,四子肃之生于333年。
●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元年乙巳(公元345年)
   王羲之43岁。
   年初,皇太后褚氏设白纱帏于太极殿,抱刚2兰的穆帝司马聃临朝。
   诏会稽王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执政。
   司马昱辟郗愔(羲之妻弟)子郗超为抚军掾(助理),谢万(谢安弟)为抚军从事郎,郗昙(羲二妻弟)为抚军司马。羲之《十七帖》中有“郗司马未去……”句,即指郗昙。
   庾翼北伐壮志未酬,卒。时官职为都督荆江等七州军事、江州刺史、征西将军、都亭侯。
   中书监何充推荐桓温继庾翼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
   何充又以丹阳尹刘惔监沔中(今陕南汉中一带)诸军事、领义成太守(今湖北襄樊)。
  《世说·言语》载:“刘真长(即刘惔)为丹阳尹,许玄度(即许询)出都,就刘宿,床帷新丽,饮食丰甘。许曰:‘若保全此处,殊胜东山。’刘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王逸少在坐,曰:‘令巢、许由、稷、契,当无此言。’二人并有愧色。”
    羲之虽在野,时时跳动着忧国忧民之心,在走亲访友之中,亦以古代传说中的高士、圣贤的崇高形象评判现实。
    羲之还成人美事。尚书令诸葛恢在世时拒绝尚书谢裒为幼子谢石求亲,理由是谢家门第不高。本年诸葛恢卒,羲之为谢裒前往诸葛府复提亲,使得谢石与诸葛文熊如愿结为伉俪。羲之还欣然资助这桩婚事。
●永和二年丙午(公元346年)
  王羲之44岁。
  年初,何冲卒,年55。时官职为扬州刺史,骠骑将军、录尚书事。  
“左光禄大夫、司徒蔡谟和会稽王司马昱共同辅政。经皇后之父、卫将军、特进褚裒推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为尚书令、前司徒左长史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
  安西将军桓温出兵讨伐蜀汉。襄之有书信云:“十四日诸问如昨。安西(即安西将军桓温)有伐蜀意,复是大事,速送袍来!”  
  羲之“闲居”数年间,朝廷众卿甚惜其才,频召而委重任,如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羲之在此数年间忙于儿娶女嫁:玄之娶庐江何氏,凝之娶谢氏道韫,女嫁余杭刘畅。 
  同时,羲之还在这几年中完成一件大事,将父、母、兄的灵柩迁葬会稽。“坟墓在临川,行欲改就吴,吴中终是归所。”乃其多年宿愿。时王导次子王恬在任会稽内史。“王会稽”与“丘山阴”(指山阴县令丘某),显然给予羲之以有效的帮助。
●永和三年丁未(公元347年)
  王羲之45岁。
  桓温平蜀,振旅还江陵。命益州刺史周抚镇彭模。  
  羲之特致周抚书信询问:“云谯周有孙(疑指孙秀),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严君平、司马相如、杨子云皆有后不?”其对蜀地名贤人文的关切之心跃然字里行间。
  此后,羲之与周抚书信来往甚频。《十七帖》中二十余封书信,多是致周抚的。
  下半年,处于守丧期的前扬州刺史殷浩致书羲之,建议其出任护军将军。羲之回书说明这几年不出仕的原因:“吾素无廊庙志”、“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羲之知道自己“处世(隐居)之道尽矣”,便提出愿望道:“若蒙驱使,关陇(今陕西、甘肃)、巴蜀(今四川)皆所不辞。”
●永和四年戊申(公元348年)
  王羲之46岁。
 下半年,殷浩守丧期满,复任扬州刺史、参综朝政。
  会稽王司马昱引殷浩为心腹,殷浩擢征北长史荀羡为吴国内史,擢羲之为护军将军。
  羲之重又出仕,发布《临护军教》。这既是他关心体恤下属的就职告示,又是他几年来的书艺结晶。
  年末,羲之以三国魏人夏侯玄撰写的《乐毅论》为文稿,挥毫书就一帖,以书艺熏陶时年5岁的第七子献之(小字官奴)。
●永和五年己酉(公元349年)
  王羲之47岁。
  上年,朝廷以桓温功高,加其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而会稽王司马昱以重用殷浩钳制桓温。本年,桓温上疏:拟趁后赵皇帝石虎死,进行北伐。朝廷久不回应。桓温获悉朝廷拟以殷浩抗己,甚愤慨。
  朝廷加褚裒征讨大都督,帅众三万北伐。初战大胜,继而大败。褚裒退屯广陵(今江苏扬州),上疏乞自贬。年末,因惭愤发疾而卒。羲之有书信痛悼:“褚侯遂至薨!”
  羲之友人刘俄卒于官,时年36岁。昔谢安受朝廷重用,乃羲之与刘惔共参与推荐。
  年末,羲之姨母、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卫铄卒于会稽。卫铄,河东安邑人,江州刺史李矩之妻,中书李充之母,侍中李定、李式之婶母,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书法家之一。
  卫夫人享年78岁,但她高龄去世仍使羲之十分悲痛。羲之有一书信云:“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性,奈何奈何。”
●永和六年庚戌(公元350年)
   王羲之48岁。
   朝廷闻报中原大乱,重谋收复。以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
  羲之致书殷浩,认为殷浩不宜与桓温构隙,望其效法蔺相如、廉颇,谋求“将相和”。不久,羲之又密见殷浩,力陈唯内外协和国家可安之理。不被采纳。
●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
  王羲之49岁。
  羲之苦求朝廷出己为地方官。其时会稽内史王述丧母,去职守丧,朝廷遂以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羲之于25岁时为会稽王友,今会稽王司马昱在朝中执政,以封地托付之,表明对羲之极为看重。
  羲之临行有书致司马昱道别,其情深绵。
  羲之在会稽任上,相识佛学大师、清淡名士支遁。支遁,字道林,生活在公元314至366年间,25岁时出家,初居余杭山,后居会稽石城山、剡之沃洲。本年,羲之在会稽听支遁以佛理阐解《逍遥篇》。
  时羲之幼子献之8岁、六子操之13岁、五子徽之16岁,语言皆已吴语化。支道林到会稽,见了王子猷(徽之字)兄弟,对人云:“见一群白颈乌,唯闻唤哑哑声。”这是对徽之兄弟身穿乌衣白领、满口吴语的白描。支道林原是北方人,他知道南下的成年人,北方口音大都未变,可下一代皆南方化了,这使他不住感叹。
  本年,羲之指点幼子献之学书。
  本年,羲之堂兄王洽子王珉出生。王珉字季琰,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接替献之为中书令。后世称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
●永和八年壬子(公元352年)
  王羲之50岁。
  殷浩北征消息传到会稽,羲之审时度势认为必败无疑,有《遗殷浩书》劝止,言辞甚切。殷浩不听。
  羲之又有《上会稽王笺》向会稽王、司徒司马昱力陈殷浩不宜北伐,希望能避免惨败。
  传世《遗殷浩书》、《上会稽王笺》表明,虽然此时羲之身为地方官,不在朝中,却对国家大事了如指掌,对战事胜负极有见地。只可惜执政者未能重视他的真知灼见。
  羲之整顿会稽吏治、开仓赈灾、视察郡属各县均在本年前后。
●永和九年癸丑(公元353年)
  王羲之51岁。
  三月初三,羲之与众亲友42人会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曲水流觞,吟诗作文,修禊迎春。
  在此次雅集中,羲之挥毫写下被后世美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
   羲之对殷浩北伐局势十分关心,屡有书信谈及殷浩退兵之理,并指出姚襄不可靠。
   下半年,姚襄叛,以伏兵大败殷浩于山桑。
   羲之书法,名盛江左。
●永和十年  甲寅(公元354年)
    王羲之52岁。
    殷浩连年北伐,屡战屡败,朝野生怨。征西将军桓温上疏数殷浩之罪,朝廷遂废殷浩为庶人,徙东阳之信安(今浙江衢州)。
    羲之深替殷浩悲剧惋惜:“殷废责事便行也,令人叹怅不已!”
    前会稽内史王述守母丧期满,代殷浩为扬州刺史。
    羲之在王述守丧期间忽视了对其的拜望;引来报复。王述遣下属多次恃势检查会稽政事。羲之下属疲于应对,羲之感到深受其辱。
    羲之遣使者入朝,请求将会稽划离扬州,另设越州。使者不善言词,引来诸多嘲笑。
    羲之关注桓温伐秦局势。
    羲之致谢尚书仆射书,揭示时政弊端,为民请命。
    羲之“题扇躲婆”、“写经换鹅”等佳事发生在本年前后。
●永和十一年乙卯(公元355年)
   王羲之53岁。
 《世说·仇隙》载:“蓝田(即王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
   无论王述是否口授,当王述的属下跑到会稽威胁,我的上司对你王羲之有看法的,你要当心时,羲之岂能忍受如此大辱!三月初九日,羲之跑到父母墓前发誓,从此辞去会稽内史之职,并且永不做官。
  不久,朝廷以其誓苦,准之。
  后王述自感过分,提议让羲之复出。羲之再无出仕之意,朝廷遂不复征召。
●永和十二年丙辰(公元356年)
  王羲之54岁。
  羲之闲居山阴,抄经写字,教子习半
  山阴县令丘某相助羲之购置田庄。
  羲之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羲之在本年前后致书吏部郎谢万:“古之辞世者,或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免,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对隐居生活感到满意。
  但羲之并非完全脱离尘世,仍十分关心军国大事,他频频通过书信表达自己的智慧及见解,亦期对亲朋好友有所助。谢万“疾更委笃,深可忧”;桓温大破姚襄,收复洛阳,他“为慰”;“桓公威勋,当求于古,令人叹息”,他便旗帜鲜明地提出:“比当集(聚歼)姚襄也。”
  本年,殷浩郁郁而死,年52岁。羲之上司的特殊感情挥毫“哭之”。
●升平元年丁巳(公元357年)
     王羲之55岁。    
     年初,穆帝司马聃亲政,时年14岁。改元永和为升平。
     镇西将军谢尚卒于历阳,时年50。
     羲之亲家、凝之岳父,即谢尚的堂弟谢奕,迁任使持节、都督、安西将军、豫州刺史。
     羲之幼子献之14岁,由秘书郎转任秘书丞。
     羲之堂弟(王彬之子)王彪之任尚书左仆射。
     羲之与支道林、谢安等雅集谈说、悠游东土山水,与许迈采药服食,皆在本年前后。
●升平二年戊午(公元358年)
     王羲之56岁。
     羲之亲家、凝之岳父谢奕卒于官。
     司马昱以已故谢尚子、吴兴太守谢万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平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羲之致书桓温,认为谢万非将才,可以在朝中为官,不宜统边境悍兵。又致谢万书,劝其与士卒同甘共苦,不要恃才傲物。
    本年,司马昱为相,王彪之为镇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喜获信息,分别致信二人。对前者,感谢其一贯来的“眷顾之至”,向其发出“为国为家”的祝愿;对后者,表达了诚挚等待堂弟前来会稽任职的心情。
    后王彪之在郡八年,其间豪右敛迹。
    本年,王导第三子、羲之堂弟王洽卒,年36岁。
    王洽亦善书,“尤能隶(楷书)、行。”羲之曾评其书云:“弟书遂(竟)不减吾。”
    羲之革新蔡邕、钟繇和张芝以来的书体,创造今楷、今行、今草书体,日臻成熟。幼子献之时年15岁,观念更新,劝父再改书体。
●升平三年  己未(公元359年)
   王羲之57岁。
   谢万率军以啸咏自高,未尝抚众。时兄谢安“以白衣随军”,劝其曰:“汝为元帅,宜数结对诸将,以悦其心。岂有傲诞如此而能济事也!”
   谢万奉命北援洛阳。郗昙北击前燕因病还彭城。谢万误以为燕兵强盛而昙退兵,惧而引兵还,乃全军惊溃。于是,许昌、颖川、谯、沛诸城相继沦没于燕。
   谢万不宜领兵,不幸为羲之言中。诏废谢万为庶人。谢万致书羲之云:“惭负宿顾。”事至如此,羲之面对谢万的自责,便以“此禹、汤之戒”劝慰他。意即夏禹、商汤也有失误之时,关键在于吸取教训。
●升平四年庚申(公元360年)
  王羲之58岁。
  本年,谢安41岁。谢安,字安石,陈国阳夏人,寓居会稽东山(今上虞市区东南、曹娥江畔)。少有重名,朝廷多次征召,皆不就。上年,其弟谢万兵败被黜,始有进仕之意。今年八、九月间,乃应征西大将军桓温召,出为司马。
  谢安曾向羲之学书,羲之云:“卿是解书者,然知解书者尤难。”(见《书断》)此乃羲之谦虚的实话:“您是懂得书法的人,指导懂得书法的人就更难!”
  羲之幼子献之时年17岁,与二舅父郗昙之女郗道茂结婚。
  本年,桓温之弟、江州刺史桓云卒。羲之闻讯致书桓温:“州民王羲之死罪,贤弟逝没,甚痛!奈何!白笺不备。王羲之顿首。”
●升平五年辛酉(公元361年)
  王羲之59岁。
  羲之、郗璇夫妇带第六子操之等离开山阴,去剡县金庭巡视庄园。
  献之岳父郗昙卒。郗昙病重时,羲之就致书表示自己大为悬心。卒讯传来,羲之深受打击。
  献之、郗道茂之女出生不久。夭折。
  羲之长子玄之、次子涣之于多年前病故。
  面对多灾多病之人生现实,羲之与当时诸多名士一样信奉方术之道,试图以采药服食与命运抗争。他在致亲友的书信中,多有“服食”伤身的感慨,也谈及一些治愈常见病的偏方。
  当京都传来穆帝司马聃驾崩的消息时,羲之算了算,穆帝年才19。自元帝司马睿起,羲之已经历6位皇帝壮志未酬而因病早亡。由是,羲之更加觉得“求之内事”神圣无比。然而,祝司马丕即皇帝位的贺表发出才不久,他已无力再追求“性命之理”了。
《太平御览·卷六六六》引《太平经》云:“王右军病,请杜恭。恭谓弟子曰:‘右军病不差(不能痊愈),何用吾?’十余日,果卒。”
  羲之终年59岁。在那个时代,已是长寿。虽尚有一些宿愿未能实现,但他看到“内外孙十有六人”这么一个人丁兴旺之势,足以含笑九泉。
   羲之亡故不久,朝廷赠其“金紫光禄大夫”殊荣,子孙们遵其遗嘱,固让不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