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羲之家世第三篇第六章王羲之的兄弟辈族人(34世)

2014-04-08 08:03:18来源:绍兴名士家世丛书 王云根著

打印 字号: T|T
    本章记述王羲之的兄弟辈族人共21人:
    大房王导一支6人,即:悦、恬、洽、协、劭、荟。
    二房王含一支2人,即:瑜、应。因王含弟王敦无子,王应过继王敦为嗣。按传统惯例,王应传略当列在王敦名下,考虑到王敦、王应一支已中绝,为行文方便不再单列。
    三房王舒一支2人,即:宴之、允之。
    四房王旷一支2人,即:王羲之与胞兄籍之。
    四房王翼一支4人,即:颐之、胡之、耆之、羡之。
    四房王彬一支5人,即:彭之、口之、彪之、兴之、翘之。
    王导一支世系简表
          堂兄弟
         (从兄弟)
 
 
 
 
2大房堂兄弟:王悦
       王悦,字长豫。导长子。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附王悦传云:“弱冠有高名,事亲色养,导甚爱之。导曾共悦弈棋争道,导笑曰:‘相与有瓜葛,那得为尔邪?’导性俭节,帐下甘果烂败,令弃之,云:‘勿使大郎知’。悦少侍讲东宫,历吴王友,中书侍郎,先导卒,谥贞世子。  
     “悦与导语,恒(经常)以慎密为端。导还台(公署)及行,悦未尝不送至车后。又恒(经常)为母曹氏襞敛箱箧中物。悦亡后,导还台(公署)自悦常所送处哭至台门。其母长封作箧,不忍复开。”
       悦无子,以弟恬子琨(一作混)为嗣。
3、大房堂兄弟:王恬
       王恬,字敬豫。导次子。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附王恬传云:“少好武,不为公门所重。导见悦辄喜,见恬便有怒色。州辟别驾不行,袭即丘子。性傲诞,不拘礼法。谢万曾造(访)恬,即坐,少顷,恬便入内。万以为必厚待已,殊有喜色。恬久之乃沐头散发而出,据胡床于庭中晒发,神气傲迈,竟无宾主之礼。万怅然而归。
    “晚节更好士,多技艺,善奕棋,为中兴第一。迁中书郎。帝欲以为中书令,导固让,从之除后将军,魏郡太守,加给事中,领兵镇石头。
    “导薨,去官。俄起为后将军,复镇石头,转吴国、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卒赠中军将军,谥曰宪。”
      王恬生子:琨(一作混),继与其兄悦为嗣。
4、大房堂兄弟:王洽
      王洽,字敬和。导三子。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附王洽传云:“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中军长史、司徒左长史令、建武将军、吴郡内史、征拜领军。寻加中书令,固让,表疏十上。穆帝诏曰:‘敬和清裁贵今,昔为中书郎,吾时尚小,数呼见,意甚亲之。今所以用为令,既机任须才,且欲时时相见,共讲文章,待以友臣之义,而累表固让,甚违本怀。’其催洽令拜,苦让,遂不受。
    “升平三年(公元359年)卒于官,年三十六。二子:珣、珉。”
      据《世说新语》所附《王氏谱》,王洽生子三:浩、珣、珉。
5、大房堂兄弟:王协
     王协,字敬祖。导四子。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附王协传云:“元帝抚军参军,袭爵冈侯。早卒。无子,以弟劭子谧为嗣。”
6、大房堂兄弟:王劭
     王劭,字敬伦。导五子。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附王劭传云:“历东阳太守、吏部郎、司徒左长史、丹阳尹。劭美姿容,有风操,虽家人近习,未曾见其堕替之容。桓温甚器之,迁吏部尚书、尚书仆射、领中领军,出为建威将车、吴国内史。
    “卒赠车骑将军,谥曰简。”
     王劭生四子:穆、默、恢、谧。第四子谧继与兄协为嗣。
7、大房堂兄弟:王荟
      王荟,字敬之。导幼子。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附王荟传云:“……时年饥粟贵,人多饿死,荟以私米作黏(音:沾。意:稠)粥,以饴饿者,所济活甚众。征补中领军,不拜。徙尚书领中护军,复为征虏将军、吴国内史。顷之,桓冲表请荟为江州刺史,固辞不拜。转督浙江东五郡、左将军、会稽内史,进号镇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卒于官,赠卫将军。”
     王荟生三子:皙、怿、钦。
8、二房王含一支世系简表
 堂兄弟
(从兄弟)
 
 
 
9、二房堂兄弟:王瑜
 
     王瑜,含长子。
10.二房堂兄弟:王应
     王应,含次子。生于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前后。
     少时,与王导长子王悦、王旷次子王羲之一起,被时人美誉为“王氏三少”。
     其叔父王敦“清君侧”举兵时,随父王含一起投奔。后兵败,父子一起逃奔族叔王舒,被沉之于江。
11.三房王舒一支世系简表
  堂伯父  堂兄弟
  (从父)  (从兄弟)
 
 
 
12.三房堂兄弟:王宴之
    王宴之,舒长子。苏峻作乱时为护军参军,被害。
    生有一子:崐之。崐之袭祖父王舒所封彭泽县侯。崐之卒,其子陋之袭封。
    晋亡,国除,其后代未见仕于宋。
13.三房堂兄弟:王允之
    王允之,舒次子。相传其幼年时为族伯王敦所喜爱。有一次与王敦夜饮,他喝醉睡下,朦胧中听得王敦与其心腹钱凤商议反朝廷之事。不料发生响动,引得王敦入内室来看。情急之中他忙作呕吐,并卧在吐出的秽食中。使得王敦未对他生疑。后,他将此事告诉其父王舒,王舒向明帝作了奏报。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王敦之乱”平定后,朝廷欲让王允之出仕。其父王舒以其尚年幼而谢辞。
    苏峻反时,王舒奉命起兵征讨,但屡打败仗,倒是允之替他另领一军屡打胜仗。因他们平定苏峻之乱有功,允之受封番禺县侯,起家建武将军、钱唐令。
    允之父过世,待守制期满,除宣城内史,监扬州、江西四郡事。后升西中郎将,迁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官至四品。
    时悉其族兄王恬将拜豫章太守,认为他不宜远出任官,向朝廷提出愿意将自己所任的江州刺史与其对换。由是朝廷作了调整,改任王恬为吴国内史,改任王允之为卫将军、会稽内史。
    未到任,卒年四十。来不及展其所长。
    王允之生子二:唏之、仲之。
14.四房王旷一支(王羲之本家)世系简表
   胞兄弟
 
 
 
15.胞兄:王籍之
    王籍之,旷长子。约生于晋惠帝元康八年(公元298年)。长于胞弟羲之5岁。
    少时,籍之父王旷在朝为侍中。籍之与父母同居京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惠帝太安元年(公元302年)随父母回故乡临沂。
    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籍之父王旷在扬州丹阳太守任上。时年六、七岁的籍之已有年一、二岁的弟弟羲之。
    翌年,有名陈敏者作乱,陈斌(陈敏弟)攻扬州。籍之随父弃城还临沂。一家团聚数年。 
    怀帝司马炽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琅琊王司马睿采用王旷计谋,南迁江左。琅琊王氏举族相随,籍之跟着父母、相偕胞弟,来到建邺(后改名为建康,今南京)。
    翌年,籍之父王旷被任命为淮南内史。时籍之与母、弟留在建康。
    第三年,司马越(八王之乱中最后得胜者)攻入京都洛邑,执掌朝政,命王旷率淮南兵马赴并州(今山西太原),抗拒刘聪。王旷军在长平战败。从此王旷失去音讯。失父后的籍之,奉母携弟,承担起家庭责任。这一年籍之11岁,羲之8岁。成年后的王羲之在《告辞文》中云:“母兄鞠育,得渐庶几。”
    愍帝司马邺建兴三年(公元315年),王籍之被征为世子文学。不久,娶汝南名族周嵩的女儿周氏为妻.时其岳父为镇东参军。
    后王籍之迁安城太守,离开了京城乌衣巷故居。
    明帝司马绍太宁二年(公元324年),头尾长达四年的“王敦之乱”进入末期,籍之的岳父周嵩遭到王敦杀害。此前,周嵩之兄、名士周凯亦遭杀。时王籍之任职安城太守,地处豫章西面,兵微道远,无力为岳父报仇。
    “王敦之乱”平定后,有人参奏王彬和王籍之为敦同党,要求罢其二人之官。明帝未予准奏。
     籍之早卒,年34岁。时王羲之在临川任上。其时为咸和六年(公元311年),二人之母亦于此年亡故。当时灵柩均埋于临川。后王羲之有帖云:“坟墓在临川,行欲改就吴中(会稽)”。
     籍之妻周氏死于永和年间。这位长嫂性贤惠,待人和善。王羲之有文对其哀悼:
    “亡嫂居长,情所钟奉,始获奉集,冀遂至诚,展其情愿,何图至此?未盈数旬,奄见背弃,情至乖丧,莫此之甚!追寻酷恨,悲惋深至。痛切心肝,当奈何奈何!”
16.传主: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号雪园,别号澹斋。旷次子。晋惠帝司马衷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生于琅琊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北孝友村);穆帝司马聃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辛酉五月十日卒。
    王羲之五岁时,琅琊王氏举族在族长王导率领下随晋室南迁江左,落户建邺(后更名为建康,今南京)乌衣巷。
    起家秘书郎,是年23岁。此后历任会稽王友,临川太守,庾亮幕府参军,征西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41岁至45岁期间辞官家居;朝廷公卿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期间忙于儿娶女嫁,怀尚子平之心。
    46岁,出任护军将军,发表《临护军教》。该文是他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期的佳作之一,又是体现其政治主张的代表作。    一
    49岁,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初入越中,便有终焉会稽之志。自此起,生活在会稽国山阴县头尾长达8年之久。其中5年从政,3年悠游山水。相传,生命的最后阶段隐居剡县金庭。
    从政期间,勤于政务,体恤部属百姓,被后世称为“清官循吏”。并在民间留下诸多佳话,如“黄庭换鹅”、“题扇躲婆”、“挥毫入木”等。穆帝司马聃水和九年(公元353年),与谢安、孙绰等同志亲友共42人修禊兰亭,曲水流觞,写下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千古美文《兰亭集序》。
    辞官归隐之后,遍巡自家庄园和周游东土。相传,东晋初朝廷鼓励北方士族购置田产庄园,以与南方土著长期和谐共处,其时王羲之家族置有山阴、上虞、剡县多处田庄。
    羲之与夫人郗璇生有七子:长子玄之、次子凝之、三子涣之、四子肃之、五子徽之、六子操之、七子献子,生有一女孟姜。
17.四房王翼一支世系简表
 
 兄弟
 
 
 
 
 
 
1 8、四房兄弟:王颐之
      王颐之,翼长子。仕至东海内史。为五品官。
19.四房兄弟:王胡之
      王胡之,翼次子。曾任郡守、侍中、丹阳尹。后朝廷收复河洛,被任为西中郎将、司州刺史、假节,官至四品。惜未到任死。
      生时颇受朝廷赏识,与殷浩、谢安极相善。
    《王胡之别传》称其“常遗世务,以高尚为情。”
      生有三子:承之、茂之、和之。
      承之早卒。茂之仕至晋陵太守,为五品官。和之仕至永嘉太守,亦为五品官。
      茂之子裕之,字敬弘,入刘宋为高官。
20.四房兄弟:王耆之
     王耆之,翼二子。仕至中书郎。
     生子一:随之。随之仕至上虞令。
     有孙二:镇之、弘之。镇之入宋为官,弘之不出仕。
21.四房兄弟:王羡之
    王羡之,翼四子。为镇军掾。
    生子一:伟之,仕至郎中令。
    有孙一:韶之。入刘宋出仕。
22、四房王彬一支世系简表
    兄弟
 
 
 
23:王彭之
     王彭之,字安寿,小字虎豚。彬长子。
     袭关内侯爵,仕至黄门郎。
  《世说新语·轻诋篇·注》中载有其简况。
24.四房兄弟:王口之
    王口之,彬次子。1965年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显示:兴之曾有此兄。疑早卒。
25.四房兄弟:王彪之
    王彪之,字叔虎,小字虎犊。彬三子。系祥、览以来王氏第四代中的出色人物。
    起家佐著作郎。后为镇军司马。累迁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侍史中丞、侍中、廷尉、吏部尚书、领军将军、太常、尚书仆射。外用为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
    因得罪桓温,降为尚书。复仆射,迁尚书令,与谢安共掌朝政。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
    简文帝尚为抚军时,常用其谋。一次问其应否放赦,回答“中兴以来,放赦过多,不宜。”出任吏部尚书,掌管百官升降大权时,力主纠正高门子弟升迁太快的弊病。
    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年),桓温与殷浩不和。时桓温抓住机遇,自武昌举兵东下,逼迫殷浩退位。彪之出面,镇静处理,使紧张局势得以化解。
    出任会稽内史八年,治政有方,豪右敛迹,亡户回归计3万余口。
    桓温晚年把持朝政,欲求封王不成,又求九锡,彪之站在反对方,与其巧妙周旋。遇大事,常常判断正确,应对有方。故谢安有赞云:“朝之大事,众不能决者,谘王公,无不得判。”
    生子二:越之、临之。越之仕至抚军参军;临之为东阳太守。临之子二:纳之、瑰之,入宋均为官。
26.四房兄弟:王兴之
    王兴之,字稚陋。彬四子。生于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卒于晋成帝咸康六年(公元340年),终年31岁。
    初为征西大将军庾亮的行参军,后任江州南康郡赣县县令。
    年纪小于羲之三岁。羲之也曾参庾亮军,据推算兴之当与羲之共过事。
    1965年1月19日,南京新民门外人台山出土一块《王兴之夫妇墓志》碑。碑石正面刻云:
    “君讳兴之,字稚陋。琅邪临沂都乡南仁里。征西大将军行参军,赣令。春秋三十一。咸康六年十月十八日卒。以七年七月二十六日葬于丹阳建康之白石,于先考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特进卫将军、都亭肃侯墓之左。故刻石为识,藏之于墓。
    长子闽之,女字稚容。
    次子嗣之,出养第二伯。
    次子预之。”
    碑石背面刻云:
   “命妇西河界休都乡吉迁里,宋氏名和之,字秦赢,春秋三十五。永和四年十月三日卒。以期二十二日,合葬于君柩之右。
    父哲,字世俊  ,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秦梁二州诸军事、冠军将军、梁州刺史、野王公。
    弟延之,字兴祖。袭封野王公。”
27.四房兄弟:王翘之
    王翘之,彬幼子。仕至光禄大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