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家世第三篇第五章王羲之的父辈族人(33世)
王羲之的父辈,是晋王朝时代叱咤风云的一代。正是他们这一代赢得了当时“王与马共天下”的社会声誉,并为子孙后代参与其后数百年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铸就一枚“家族品牌”。
在这一代王氏族人中,对东晋王朝的建立和始政发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七人:王导、王含、王敦、王舒、王邃、王旷、王翼和王彬。当然,他们的正负面作用各不相同,导致自身的人生结局以及对家庭、家族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或为堂兄弟(即从兄弟)或为胞兄弟。对于王羲之来说,有的则是他的堂伯叔父(从叔父),有的则是他的亲伯叔父。而他的生父,即是王旷。王旷乃是“晋室南渡”的“首创其议”者。
1.大房世系简表
堂伯父
(从父)
2.大房堂伯父:王导
王导,字茂弘,大房裁长子。生于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北)。其生活年代在公元276—339年间。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云:“曾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后依琅琊王司马睿,任安东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今江苏南京),他相偕南渡,主动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政权。他官居宰辅,总揽元、明、成三朝国政,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敦乱平,他以司徒进太保,党亲连体,势终不衰。”
王导,是晋室南渡的策划者之一。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起,灾难连年,王导与族弟王敦商议应对之策,时王羲之父亲王旷闯入密室;旷提出劝说琅琊王司马睿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之议,受到他们二人一致赞同.,并一起付诸实施。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晋怀帝任命睿为安东将军,坐镇建邺(后改名建康,今江苏南京)。王导率琅琊王氏举族南迁,成为司马睿的重要拥护者。
相传,司马睿初到南方,名望不高,大半年时间过去,还没有一个南方士人主动求见。王导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与族弟王敦商议,决定利用自己作为北方名士的声誉,辅佐司马睿打开江南局面。三月初三上巳日,王导特安排司马睿坐肩舆出巡,自己和王敦等北方名士骑马簇拥。南方士族顾荣、纪瞻等闻讯大惊,相继赶到路旁拜迎。此后,王导又建议司马睿招揽任用南方重要士人。首批顾荣、贺循等,分别被任命为军司马和吴国内史。之后,南方士族纷纷归附的局面便出现了。
太兴元年(公元318年),西晋已亡,司马睿在相随渡江的北方士人和南方士人的拥戴下继任帝位,是为晋元帝。出于为东晋王朝的长治久安计,王导主持制定并推行了“侨籍法”,即朝廷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专门安置北方来的士族和百姓,使北方流亡者有了新的创业基地和安定生活的环境,同时避免了对南方士族和百姓的利益侵犯。
由于王导及其族弟王敦为东晋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勋,晋元帝司马睿数番特委二人以重职。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以王导为骠骑将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以王敦为大将军;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加王导骠骑大将军,王敦江州牧。自此,晋元帝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的格局形成。时人谣云:“王与马共天下”。
晋元帝司马睿登位受百官朝贺,多次邀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都坚辞不受。他深知历史的教训,一个王朝建立之后,如果处理不好帝室与几个关系密切的强大氏族的关系,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维系伦纪,义固君臣”,王导决意处处以此为准则。
太兴四年(公元321年),王导的“为臣”准则受到严重挑战。晋元帝司马睿听信刁协、刘隗等言,有意削弱王氏势力,匆匆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镇淮阳,名为讨胡,实备王敦。并将王导调职,以疏远彼此关系,弱化王导对朝政的影响。
面对这一局势,王敦内心之中的“异志”受到激发。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侧和替王导诉冤为旗号,自武昌举兵东下。消息传到建康城里,朝野震惊,形势对居住在乌衣巷的整个王氏家族极为不利——王氏面临灭族之灾。
其时,王导每天率族人数十,到台府衙门前下跪“候罪”。相传,作为王导的堂侄子王羲之亦一连数天待罪在族人中。王导以非常之举动终获朝廷宽恕。时王敦攻入建康,杀了刁协、戴渊。王导对“清君侧”是赞赏的,但对族弟王敦再有动作表示坚决反对。由是王敦得不到支持,无奈自领丞相,借口追捕刘隗,率兵退回武昌去了。
不久,晋元帝司马睿忧愤崩。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王导辅政。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晋明帝司马绍视王敦为心腹之患,遣兵讨伐,王导辅佐起兵。其时,王敦病,无法亲自应战,派胞弟王含迎战。王含父子败死,王敦病亡。大乱平。
王导赢得帝室信任,由司徒进太保。
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晋明帝病死,年仅8岁的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王导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庾亮以振作帝室为名,杀逐大臣,排斥王导。时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乘机举兵谋反,攻入建康,王导竭力护卫幼主,维护司马氏政权。“苏峻之乱”后为刺史陶侃、温峤平定。
王导卒于咸康五年(公元339年)。
生子六:悦、恬、洽、协、劭、荟。
3.二房世系简表
堂伯父
(从父)
4.二房堂伯父:王含
王含,二房基长子,敦胞兄。东晋开国初,由于其胞弟敦和堂兄长房导立有功劳,王含亦被朝廷委以要职,为光禄勋。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其弟王敦以讨刘隗为名,自武昌举兵东下,攻打建康。王含闻讯逃离建康,投奔其弟,成为其“清君侧”重要帮手,由卫将军迁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五月,其弟敦病,王含将自己的次子王应过继敦为嗣。
时晋明帝司马绍闻悉王敦病重,遣兵征讨。王敦在病床上委派王含领兵迎战。王含领兵直奔建康,战于越城,大败。王含、王应、钱凤、沈充合兵渡秦淮,攻宜阳门,大败。
王含父子败走,投奔族弟王舒,被王舒沉之于江。
王含生子二:瑜、应。
5.二房堂伯父:王敦
王敦,字处仲,二房基次子。生于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北)。其生活年代在公元266——324年间。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云:“东晋大臣。王导从兄。晋武帝之婿。永嘉初任扬州刺史,两晋之际,镇压荆湘流民起义,官至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六州诸军事。东晋初建,拥重兵屯驻武昌。因元帝引用刘隗、刁协等为心腹,排挤王氏势力,心怀不平。永昌元年(公元322年)自武昌举兵东下,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杀刁协等人。回师不久,又自武昌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威逼朝廷。太宁二年(公元324年),晋明帝乘其病危,发兵讨伐,他死于军中。”
早在西晋初年,王敦就已大名赫赫,被选为驸马,尚晋武帝女襄城公主。到了西晋末年,任朝中宰辅的王衍——王敦的远房堂兄,面对“八王之乱”的局面,施行自全之计,在推荐胞弟王澄出任荆州(治在今湖北江陵)刺史的同时,让王敦这位远房族弟当上了青州(治在今山东东阳县)刺史。王衍对其二人私下说:“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这是王敦初居要职。
不久,果如王衍所忧,西晋王朝遭灭。但没有料到他的“狡兔三窟”亦很快自毁。流民杜套起义,晋将王冲、袁遂反叛,荆州刺史王澄无力控制局势,只得应司马睿之召赴任军咨祭洒而放弃荆州之职,在途经江州时跟王敦发生争执,竟被王敦杀死。
王敦败了远房族兄王衍的“谋划”,却为东晋王朝立了大功。他仗着盛气,派遣陶侃、周访等出兵荆州,灭掉了流民杜套的起义部队。由是,王敦以元帅进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安汉侯。不久又升荆州刺史,掌握了镇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上游的重权。此乃王敦以莽横“杀澄“而成为东晋功臣的一个重要事件。
相传,初渡江时,王敦的影响就远在朝中任何大臣之上。其族兄王导谋助司马睿立足江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王敦商议。王导曾这样对王敦说:“琅琊王现在名声不大,我们应该利用你在士人中的威名,帮助他扩大影响。”王敦爽快地答应,在三月初三上巳节,趁江东士人按习俗纷纷到江边活动时机,与王导一起骑着高头大马,簇拥着坐乘肩舆的司马睿,前呼后拥地来到江边,给人造成一种江北名士十分敬重和拥戴司马睿的感觉。其时早有人在前头吆喝开道,闻悉消息的江东大族纪瞻、顾荣、贺循等人大惊,纷纷赶到路边跪拜。之后,这些江东士人相继归附司马睿,成为东晋王朝的坚决拥护者。
在王导以计谋为东晋开国立功之际,王敦不仅立下拥戴之功,还创下战绩。东晋初建,势力所及只有长江下游的三吴地区;长江中游的荆、湘、江、交、广等州,还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是王敦利用手中的军队,用数年时间平定各州,使东晋势力达到江南全境。
由是,东晋初期,王导在朝中身居宰辅,王敦在重镇手握兵权,琅琊王氏家族成员几乎占据了东晋朝廷的所有重要官职,而在皇族司马氏中,除皇帝外,其它亲王宗人皆无行政权也无军事权。在国人心目中,司马氏家族只是皇室的象征,掌握实权的是琅琊王氏。
这种被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如能为双方认可和维护,对于当时社会来说并非是一件坏事。但是晋元帝司马睿由初期的感激王导、王敦相助其登上帝位,演变为要采取措施削弱王氏的势力了。造成这种心理转变,既有他个人认识转变的因素,亦有谋士刘隗、刁协、戴渊等人鼓动的因素。总之,司马睿于太兴四年(公元321年)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镇淮阴,名为讨胡,实是扼制王敦;同时,他还将王导调职,疏远彼此关系。
王敦的秉性脾气,跟族兄王导截然不同。王导能容忍,他不能容忍。他已经习惯于“用兵”解决问题。做了半年时间的准备,时值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便打出“清君侧”和为王导诉冤的旗号,自武昌举兵东下,直逼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王敦全然不顾居住在建康城中乌衣巷的王氏族人会遭受灭族之灾,倒是对胞弟王含潜逃出城来投奔感到精神大振。其时,王敦56岁,这的确是一个使人无太多顾虑的年龄。
王敦挥师攻入建康,杀了刁协、戴渊,只是让刘隗逃走了。
王敦似乎有能力结束这个王朝。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要看族兄王导的态度。武官打江山,文官坐天下,如果王导没有坐天下的意愿,他打下江山又有何用。王敦有野心,但他并非想自己登帝位。
王导对“清君侧”表示赞赏,但反对动摇司马氏的政权。这就使得王敦不好再有什么动作,只得给自己找一个台阶,自领丞相职,借口追捕刘隗,率兵退回武昌。
王敦这一“退兵”,就给东晋王朝拥有104年的天下提供了一个可能,也给他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悲剧性人物打实了基础。
晋元帝司马睿在王敦退兵之后忧愤而死,太子司马绍即位第三年就遣兵讨伐王敦。其时,王敦正患重病,其下属见其气数将尽,逃奔京都,向晋明帝禀报王敦的病情,以及其子侄仍心存异心的情况。晋明帝司马绍抓住这一时机要消除心腹之患了。
王敦患病不能亲自应战,只得派胞弟王含和大将钱凤出征。
王敦本人“幸运”的是:在病床上断气之时,还未听到全军覆灭的消息。
王敦本来可以成为一位名垂千古的人物,由于其“清君侧”的那次“用兵”被时人认为是对正宗皇室的“不忠”,后又因寿命原因成为战败一方,故在历史上的地位大减。
王敦无子,生前继兄王含之子王应为嗣。王含、王应父子后因兵败皆死。
6.三房世系简表
堂伯父
(从父)
7.三房堂伯父:王舒
王舒,三房会长子。
由族兄王敦表其为荆州刺史,监荆州沔南诸军事。系王敦镇长江上游的一支重要力量。
王敦“清君侧”举兵时,未动用王舒。及病亡,王含、王应父子兵败投奔王舒,王舒审时度势,将含、应两位族人沉之于江。从客观上来说,此举使“王敦之乱,,不再留下后患。由是,王舒受朝廷擢用,进位都督江州,平西将军,假节。
但不久,晋明帝司马绍听说王舒所任荆州刺史系乱臣王敦所安排,便下诏迁其为广州刺史。王舒接诏后拒绝去广州。朝中大臣专门为他“朝议”了一番,结果认为他有功,不应远出,便改为湘州刺史。
后朝廷又征他回京都,任尚书仆射。
时其族兄、丞相王导想用他为外援,于是又出为抚军将军、会稽内史。
苏峻作乱,朝廷任用他为扬州刺史、假节。他无特殊作为,但儿子王允之颇了不起,接连打胜仗。苏峻之乱平定后,朝廷封他为彭泽县侯。
王舒生子二:宴之、允之。
8.三房堂伯父:王邃
王邃,三房会长子。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晋明帝司马绍闻报“王敦病”,乘机遣兵讨伐。在下诏征调的军队中有王邃所率领的一支。但王邃不发兵。待“王敦之乱”平,朝廷将其撤职。后下落不明。
9、四房世系简表
10.父亲:王旷
王旷,字处季,正长子。羲之生父。家谱云:“晋举秀才,为军咨祭酒,迁尚书郎。永兴二年拜丹阳太守。元帝渡江首创其议。历扬州刺史,领中书事,终淮南太守。”
配卫氏,生子二:籍之、羲之。
为四房抚州之临川、会稽之兰亭二支之祖。
1 1.叔父:王翼
王翼,本作王廙。字世将。正次子。生活于公元247—322年间。
“少能属文,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技”。曾任濮阳太守。司马睿渡江镇建邺(后改建康,今南京),他即投奔。与司马睿为姨兄弟之关系,被任为司马,因立功迁冠军将军。
司马睿即帝位后,王翼代陶侃为荆州刺史 ,大诛侃所重用的将佐,失荆州人望。而朝廷却人其为辅国将军,又加散骑常侍迁左卫将军。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其族兄王敦以“清君侧”为名,自武昌举兵东下,威逼京城建康,晋元帝司马睿特派遣其去劝说王敦。不料,他到了目的地,竟听信了王敦的辩解,反而为王敦所利用,杀了起兵讨敦的谯王司马丞。
幸而他在战乱期间就因病而死,人们大都认为他死于奉诏劝敦之行中。王敦退兵后,司马睿并不糊涂,虽听到其未尽职守而起反作用的传闻,但鉴于他是奉诏出行,仍对其追官赠谥。
王翼生子四:颐之、胡之、耆之、羡之。
12.小叔父:王彬
王彬,字世儒。正幼子。生于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四年(公元278年)。
《晋书》卷七十六《王彬传》云:
“与兄翼俱渡江。……豫讨华轶功,封都亭侯。……苏峻平后,改筑新宫,彬为大匠。以营创勋劳,赐爵关内侯,迁尚书右仆射。卒官,年五十九。赠特进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谥曰肃。长子彭之嗣,位至黄门郎,次彪之,最知名。”
司马睿移镇建邺(后改名建康,今南京)第二年(公元308年),王彬相随其兄王翼渡江投奔。初任扬州刺史刘机建武长史,过了二年改任镇东贼曹参军。
司马睿渡江第16年,即皇帝位第二、三年(公元322年)时,为削弱王氏势力,另用心腹,引发王敦以“清君侧”为名举兵东下,京都告急。元帝先后派姨兄弟王翼、王彬前去劝说。王翼未能完成使命,王彬则表现出浩然正气,出色地尽到自己的职责。
王彬第一次去见族兄王敦,是王敦兵马正攻入建康之时。他厉责王敦杀周凯是杀戮忠良,图谋不轨。王敦威胁要把他也杀了,他毫无惧色,严辞警告王敦不可再妄动。
第二次去见王敦,他则苦口婆心,分析王敦如若篡位的种种利害关系。王敦尽管仍扬言要杀他,但内心已被说动。
不久,王敦决定停止军事行动,在与族兄王导共谋朝政时,认为不能不用王彬,也不能任其要职。由是王彬被调出京城,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去了。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明帝司马绍乘王敦患病,遣兵讨伐。乱平后,有人污陷王彬、王籍之为敦同党,要求朝廷罢免二人之职。
王彬自知立功在元帝之时,明帝未必知情。然明帝慧眼,未中小人之计,对王彬、王籍之信任如故。
王彬生子五:彭之、口之、彪之、兴之、翘之。或曰:彭之、翘之、彪之、兴之。
在这一代王氏族人中,对东晋王朝的建立和始政发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七人:王导、王含、王敦、王舒、王邃、王旷、王翼和王彬。当然,他们的正负面作用各不相同,导致自身的人生结局以及对家庭、家族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或为堂兄弟(即从兄弟)或为胞兄弟。对于王羲之来说,有的则是他的堂伯叔父(从叔父),有的则是他的亲伯叔父。而他的生父,即是王旷。王旷乃是“晋室南渡”的“首创其议”者。
1.大房世系简表
堂伯父
(从父)

2.大房堂伯父:王导
王导,字茂弘,大房裁长子。生于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北)。其生活年代在公元276—339年间。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云:“曾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后依琅琊王司马睿,任安东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今江苏南京),他相偕南渡,主动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政权。他官居宰辅,总揽元、明、成三朝国政,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敦乱平,他以司徒进太保,党亲连体,势终不衰。”
王导,是晋室南渡的策划者之一。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起,灾难连年,王导与族弟王敦商议应对之策,时王羲之父亲王旷闯入密室;旷提出劝说琅琊王司马睿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之议,受到他们二人一致赞同.,并一起付诸实施。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晋怀帝任命睿为安东将军,坐镇建邺(后改名建康,今江苏南京)。王导率琅琊王氏举族南迁,成为司马睿的重要拥护者。
相传,司马睿初到南方,名望不高,大半年时间过去,还没有一个南方士人主动求见。王导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与族弟王敦商议,决定利用自己作为北方名士的声誉,辅佐司马睿打开江南局面。三月初三上巳日,王导特安排司马睿坐肩舆出巡,自己和王敦等北方名士骑马簇拥。南方士族顾荣、纪瞻等闻讯大惊,相继赶到路旁拜迎。此后,王导又建议司马睿招揽任用南方重要士人。首批顾荣、贺循等,分别被任命为军司马和吴国内史。之后,南方士族纷纷归附的局面便出现了。
太兴元年(公元318年),西晋已亡,司马睿在相随渡江的北方士人和南方士人的拥戴下继任帝位,是为晋元帝。出于为东晋王朝的长治久安计,王导主持制定并推行了“侨籍法”,即朝廷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专门安置北方来的士族和百姓,使北方流亡者有了新的创业基地和安定生活的环境,同时避免了对南方士族和百姓的利益侵犯。
由于王导及其族弟王敦为东晋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勋,晋元帝司马睿数番特委二人以重职。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以王导为骠骑将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以王敦为大将军;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加王导骠骑大将军,王敦江州牧。自此,晋元帝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的格局形成。时人谣云:“王与马共天下”。
晋元帝司马睿登位受百官朝贺,多次邀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都坚辞不受。他深知历史的教训,一个王朝建立之后,如果处理不好帝室与几个关系密切的强大氏族的关系,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维系伦纪,义固君臣”,王导决意处处以此为准则。
太兴四年(公元321年),王导的“为臣”准则受到严重挑战。晋元帝司马睿听信刁协、刘隗等言,有意削弱王氏势力,匆匆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镇淮阳,名为讨胡,实备王敦。并将王导调职,以疏远彼此关系,弱化王导对朝政的影响。
面对这一局势,王敦内心之中的“异志”受到激发。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侧和替王导诉冤为旗号,自武昌举兵东下。消息传到建康城里,朝野震惊,形势对居住在乌衣巷的整个王氏家族极为不利——王氏面临灭族之灾。
其时,王导每天率族人数十,到台府衙门前下跪“候罪”。相传,作为王导的堂侄子王羲之亦一连数天待罪在族人中。王导以非常之举动终获朝廷宽恕。时王敦攻入建康,杀了刁协、戴渊。王导对“清君侧”是赞赏的,但对族弟王敦再有动作表示坚决反对。由是王敦得不到支持,无奈自领丞相,借口追捕刘隗,率兵退回武昌去了。
不久,晋元帝司马睿忧愤崩。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王导辅政。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晋明帝司马绍视王敦为心腹之患,遣兵讨伐,王导辅佐起兵。其时,王敦病,无法亲自应战,派胞弟王含迎战。王含父子败死,王敦病亡。大乱平。
王导赢得帝室信任,由司徒进太保。
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晋明帝病死,年仅8岁的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王导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庾亮以振作帝室为名,杀逐大臣,排斥王导。时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乘机举兵谋反,攻入建康,王导竭力护卫幼主,维护司马氏政权。“苏峻之乱”后为刺史陶侃、温峤平定。
王导卒于咸康五年(公元339年)。
生子六:悦、恬、洽、协、劭、荟。
3.二房世系简表
堂伯父
(从父)

王含,二房基长子,敦胞兄。东晋开国初,由于其胞弟敦和堂兄长房导立有功劳,王含亦被朝廷委以要职,为光禄勋。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其弟王敦以讨刘隗为名,自武昌举兵东下,攻打建康。王含闻讯逃离建康,投奔其弟,成为其“清君侧”重要帮手,由卫将军迁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五月,其弟敦病,王含将自己的次子王应过继敦为嗣。
时晋明帝司马绍闻悉王敦病重,遣兵征讨。王敦在病床上委派王含领兵迎战。王含领兵直奔建康,战于越城,大败。王含、王应、钱凤、沈充合兵渡秦淮,攻宜阳门,大败。
王含父子败走,投奔族弟王舒,被王舒沉之于江。
王含生子二:瑜、应。
5.二房堂伯父:王敦
王敦,字处仲,二房基次子。生于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北)。其生活年代在公元266——324年间。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云:“东晋大臣。王导从兄。晋武帝之婿。永嘉初任扬州刺史,两晋之际,镇压荆湘流民起义,官至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六州诸军事。东晋初建,拥重兵屯驻武昌。因元帝引用刘隗、刁协等为心腹,排挤王氏势力,心怀不平。永昌元年(公元322年)自武昌举兵东下,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杀刁协等人。回师不久,又自武昌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威逼朝廷。太宁二年(公元324年),晋明帝乘其病危,发兵讨伐,他死于军中。”
早在西晋初年,王敦就已大名赫赫,被选为驸马,尚晋武帝女襄城公主。到了西晋末年,任朝中宰辅的王衍——王敦的远房堂兄,面对“八王之乱”的局面,施行自全之计,在推荐胞弟王澄出任荆州(治在今湖北江陵)刺史的同时,让王敦这位远房族弟当上了青州(治在今山东东阳县)刺史。王衍对其二人私下说:“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这是王敦初居要职。
不久,果如王衍所忧,西晋王朝遭灭。但没有料到他的“狡兔三窟”亦很快自毁。流民杜套起义,晋将王冲、袁遂反叛,荆州刺史王澄无力控制局势,只得应司马睿之召赴任军咨祭洒而放弃荆州之职,在途经江州时跟王敦发生争执,竟被王敦杀死。
王敦败了远房族兄王衍的“谋划”,却为东晋王朝立了大功。他仗着盛气,派遣陶侃、周访等出兵荆州,灭掉了流民杜套的起义部队。由是,王敦以元帅进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安汉侯。不久又升荆州刺史,掌握了镇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上游的重权。此乃王敦以莽横“杀澄“而成为东晋功臣的一个重要事件。
相传,初渡江时,王敦的影响就远在朝中任何大臣之上。其族兄王导谋助司马睿立足江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王敦商议。王导曾这样对王敦说:“琅琊王现在名声不大,我们应该利用你在士人中的威名,帮助他扩大影响。”王敦爽快地答应,在三月初三上巳节,趁江东士人按习俗纷纷到江边活动时机,与王导一起骑着高头大马,簇拥着坐乘肩舆的司马睿,前呼后拥地来到江边,给人造成一种江北名士十分敬重和拥戴司马睿的感觉。其时早有人在前头吆喝开道,闻悉消息的江东大族纪瞻、顾荣、贺循等人大惊,纷纷赶到路边跪拜。之后,这些江东士人相继归附司马睿,成为东晋王朝的坚决拥护者。
在王导以计谋为东晋开国立功之际,王敦不仅立下拥戴之功,还创下战绩。东晋初建,势力所及只有长江下游的三吴地区;长江中游的荆、湘、江、交、广等州,还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是王敦利用手中的军队,用数年时间平定各州,使东晋势力达到江南全境。
由是,东晋初期,王导在朝中身居宰辅,王敦在重镇手握兵权,琅琊王氏家族成员几乎占据了东晋朝廷的所有重要官职,而在皇族司马氏中,除皇帝外,其它亲王宗人皆无行政权也无军事权。在国人心目中,司马氏家族只是皇室的象征,掌握实权的是琅琊王氏。
这种被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如能为双方认可和维护,对于当时社会来说并非是一件坏事。但是晋元帝司马睿由初期的感激王导、王敦相助其登上帝位,演变为要采取措施削弱王氏的势力了。造成这种心理转变,既有他个人认识转变的因素,亦有谋士刘隗、刁协、戴渊等人鼓动的因素。总之,司马睿于太兴四年(公元321年)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镇淮阴,名为讨胡,实是扼制王敦;同时,他还将王导调职,疏远彼此关系。
王敦的秉性脾气,跟族兄王导截然不同。王导能容忍,他不能容忍。他已经习惯于“用兵”解决问题。做了半年时间的准备,时值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便打出“清君侧”和为王导诉冤的旗号,自武昌举兵东下,直逼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王敦全然不顾居住在建康城中乌衣巷的王氏族人会遭受灭族之灾,倒是对胞弟王含潜逃出城来投奔感到精神大振。其时,王敦56岁,这的确是一个使人无太多顾虑的年龄。
王敦挥师攻入建康,杀了刁协、戴渊,只是让刘隗逃走了。
王敦似乎有能力结束这个王朝。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要看族兄王导的态度。武官打江山,文官坐天下,如果王导没有坐天下的意愿,他打下江山又有何用。王敦有野心,但他并非想自己登帝位。
王导对“清君侧”表示赞赏,但反对动摇司马氏的政权。这就使得王敦不好再有什么动作,只得给自己找一个台阶,自领丞相职,借口追捕刘隗,率兵退回武昌。
王敦这一“退兵”,就给东晋王朝拥有104年的天下提供了一个可能,也给他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悲剧性人物打实了基础。
晋元帝司马睿在王敦退兵之后忧愤而死,太子司马绍即位第三年就遣兵讨伐王敦。其时,王敦正患重病,其下属见其气数将尽,逃奔京都,向晋明帝禀报王敦的病情,以及其子侄仍心存异心的情况。晋明帝司马绍抓住这一时机要消除心腹之患了。
王敦患病不能亲自应战,只得派胞弟王含和大将钱凤出征。
王敦本人“幸运”的是:在病床上断气之时,还未听到全军覆灭的消息。
王敦本来可以成为一位名垂千古的人物,由于其“清君侧”的那次“用兵”被时人认为是对正宗皇室的“不忠”,后又因寿命原因成为战败一方,故在历史上的地位大减。
王敦无子,生前继兄王含之子王应为嗣。王含、王应父子后因兵败皆死。
6.三房世系简表
堂伯父
(从父)

王舒,三房会长子。
由族兄王敦表其为荆州刺史,监荆州沔南诸军事。系王敦镇长江上游的一支重要力量。
王敦“清君侧”举兵时,未动用王舒。及病亡,王含、王应父子兵败投奔王舒,王舒审时度势,将含、应两位族人沉之于江。从客观上来说,此举使“王敦之乱,,不再留下后患。由是,王舒受朝廷擢用,进位都督江州,平西将军,假节。
但不久,晋明帝司马绍听说王舒所任荆州刺史系乱臣王敦所安排,便下诏迁其为广州刺史。王舒接诏后拒绝去广州。朝中大臣专门为他“朝议”了一番,结果认为他有功,不应远出,便改为湘州刺史。
后朝廷又征他回京都,任尚书仆射。
时其族兄、丞相王导想用他为外援,于是又出为抚军将军、会稽内史。
苏峻作乱,朝廷任用他为扬州刺史、假节。他无特殊作为,但儿子王允之颇了不起,接连打胜仗。苏峻之乱平定后,朝廷封他为彭泽县侯。
王舒生子二:宴之、允之。
8.三房堂伯父:王邃
王邃,三房会长子。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晋明帝司马绍闻报“王敦病”,乘机遣兵讨伐。在下诏征调的军队中有王邃所率领的一支。但王邃不发兵。待“王敦之乱”平,朝廷将其撤职。后下落不明。
9、四房世系简表

10.父亲:王旷
王旷,字处季,正长子。羲之生父。家谱云:“晋举秀才,为军咨祭酒,迁尚书郎。永兴二年拜丹阳太守。元帝渡江首创其议。历扬州刺史,领中书事,终淮南太守。”
配卫氏,生子二:籍之、羲之。
为四房抚州之临川、会稽之兰亭二支之祖。
1 1.叔父:王翼
王翼,本作王廙。字世将。正次子。生活于公元247—322年间。
“少能属文,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技”。曾任濮阳太守。司马睿渡江镇建邺(后改建康,今南京),他即投奔。与司马睿为姨兄弟之关系,被任为司马,因立功迁冠军将军。
司马睿即帝位后,王翼代陶侃为荆州刺史 ,大诛侃所重用的将佐,失荆州人望。而朝廷却人其为辅国将军,又加散骑常侍迁左卫将军。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其族兄王敦以“清君侧”为名,自武昌举兵东下,威逼京城建康,晋元帝司马睿特派遣其去劝说王敦。不料,他到了目的地,竟听信了王敦的辩解,反而为王敦所利用,杀了起兵讨敦的谯王司马丞。
幸而他在战乱期间就因病而死,人们大都认为他死于奉诏劝敦之行中。王敦退兵后,司马睿并不糊涂,虽听到其未尽职守而起反作用的传闻,但鉴于他是奉诏出行,仍对其追官赠谥。
王翼生子四:颐之、胡之、耆之、羡之。
12.小叔父:王彬
王彬,字世儒。正幼子。生于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四年(公元278年)。
《晋书》卷七十六《王彬传》云:
“与兄翼俱渡江。……豫讨华轶功,封都亭侯。……苏峻平后,改筑新宫,彬为大匠。以营创勋劳,赐爵关内侯,迁尚书右仆射。卒官,年五十九。赠特进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谥曰肃。长子彭之嗣,位至黄门郎,次彪之,最知名。”
司马睿移镇建邺(后改名建康,今南京)第二年(公元308年),王彬相随其兄王翼渡江投奔。初任扬州刺史刘机建武长史,过了二年改任镇东贼曹参军。
司马睿渡江第16年,即皇帝位第二、三年(公元322年)时,为削弱王氏势力,另用心腹,引发王敦以“清君侧”为名举兵东下,京都告急。元帝先后派姨兄弟王翼、王彬前去劝说。王翼未能完成使命,王彬则表现出浩然正气,出色地尽到自己的职责。
王彬第一次去见族兄王敦,是王敦兵马正攻入建康之时。他厉责王敦杀周凯是杀戮忠良,图谋不轨。王敦威胁要把他也杀了,他毫无惧色,严辞警告王敦不可再妄动。
第二次去见王敦,他则苦口婆心,分析王敦如若篡位的种种利害关系。王敦尽管仍扬言要杀他,但内心已被说动。
不久,王敦决定停止军事行动,在与族兄王导共谋朝政时,认为不能不用王彬,也不能任其要职。由是王彬被调出京城,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去了。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明帝司马绍乘王敦患病,遣兵讨伐。乱平后,有人污陷王彬、王籍之为敦同党,要求朝廷罢免二人之职。
王彬自知立功在元帝之时,明帝未必知情。然明帝慧眼,未中小人之计,对王彬、王籍之信任如故。
王彬生子五:彭之、口之、彪之、兴之、翘之。或曰:彭之、翘之、彪之、兴之。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