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羲之家世第三篇第八章王羲之的七子一女及后裔(35—)

2014-04-10 08:27:03来源:绍兴名士家世丛书 王云根著

打印 字号: T|T
     王羲之与夫人郗璇生有七子一女。史载,王羲之晚年给好友、益州刺史周抚写信说:“吾有七子一女……内外孙十有六人,足慰目前。”据此可知,王羲之夫妇共同生活过的直系子孙至少有24个。
    《琅琊王氏宗谱·卷之十三》序言云:“右军有七子……七子之后散居四方,或居临川,或居豫章,或居会稽,或居剡溪。居吴兴之乌程者,右军四子肃之之后也,守云门而望萧山者献之之后也,徙如皋迁睦州,而后有山阴之清江、会稽之蛏浦,以及上虞、新溪、义乌、绣川、山栖、石里诸望,皆出于豫章太守操之之后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王羲之的后裔辗转迁徙,支派繁多。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支派失去了历史记忆,故全面记述其后裔世系已没有可能。对于传至当代身世明确的王羲之的后裔群体,本书亦因体裁所限不能全部录载。恐怕要另写一本专著《王羲之后裔》才行。
     故本书以录载王羲之七子一女的传略为主,七子一女的后裔一般记载至南北朝,个别延载至隋唐,史曰“兰亭王氏”一支列表至南宋,其世系排行至当代。
1.长子王玄之及嗣孙世系简表
 
 
 
 
2.长子王玄之及后裔
    王玄之,一作元之,字伯远。羲之长子。据推算,生于晋明帝司马绍太宁二年(公元324年),35岁左右卒。《晋书·王羲之传》云:“玄之早卒”。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王献之……兄玄之……善草行。”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兰亭修禊时,年当30岁。据宋代桑世昌《兰亭考》,玄之出席修禊作有五言诗一首。诗云:
       “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
   玄之配妻庐江何氏。亦早卒。无子,继弟凝之长子蕴之为嗣。
   王蕴之,凝之长子,玄之嗣子。
   家谱云:“晋举秀才,为秘书郎。”按《兰亭记》,右军诸子若孙,唯蕴之攘臂肆坐。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蕴之亦参与其祖父主持的兰亭修禊,作有五言诗一首。诗云:
      “散豁情志畅,尘缨忽以捐。仰咏挹遗芳,怡神味重玄。”
   蕴之生子一:抚之。
   抚之生子一:懿之。
3.次子王凝之一支世系简表
 
 
4.王凝之、谢道韫夫妇及后裔
    王凝之,字叔平。羲之次子。按其卒年推算,生于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
    27岁时参与其父主持的兰亭修禊,作有四言
  诗、五言诗各一首。诗云:
   “庄浪濠津,巢步颖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
   “氤氲柔风扇,熙恬和气淳。驾言兴时游,逍遥  映通津。”
    隆安三年(公元399),孙恩自舟山起兵,占上虞,逼会稽郡城。时王凝之任会稽内史,年已74岁。僚佐劝其设防,他却人内室祈祷,宣称会有“鬼兵相助”。结果城破被杀。其诸多诗文遭毁,今仅存《风赋》等文。一起遇害还有两个儿子:三子亨之,四子恩之。
    凝之配妻谢道韫。
   道韫,祖籍陈郡阳夏,生长于会稽。系谢安侄女。
   道韫自幼聪慧,在谢氏族中出类拔萃。相传,某年冬雪初下,谢安戏问族中子侄:“白雪纷纷何所拟?”侄儿谢郎答云:“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接答云:“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为赞赏,一时传为美谈。后道韫被世人誉为咏絮才女。
    道韫一生作有诸多诗赋。原有集2卷,已佚。今存《登山》、《拟嵇中散咏松》等。《艺文类聚》有载录。
    相传,孙恩兵攻陷会稽郡城,谢道韫在家中闻报丈夫遇害,仍镇定自若指挥家人疏散。最后剩下她与贴身仆人,正待离开府宅时,众兵丁已冲人。她索性端坐堂中,泰然面对刀枪剑戟,说:“要砍要杀随你们!不然,我要离开了!”说着,她就不慌不忙地起身朝大门走去。
     众兵丁从没见过这般气质高雅、清癯脱俗的老太太,谁也不想伤害她,谁也不敢阻拦她,就眼睁睁地看着她走出大门,消失在视线里。
     时谢道韫年已60有余。后她隐居山村。
    道韫生四子:蕴之、平之、亨之、恩之。长子蕴之。继于大伯玄之为嗣。家谱云:“晋举秀才,为秘书郎。”按《兰亭记》,右军诸子若孙,唯蕴之攘臂肆坐。蕴之生子一:抚之。抚之生子一:懿之。
     次子平之。家谱云:“仕晋为骠骑长史。平之死,未葬。并恩寇会稽涪,剖其棺,以其头为秽器。”平之生子二:禹之、口之。次子佚名,字伯宗。
     三子亨之。家谱云:“字公干。死孙恩之难。
     四子恩之。家谱云:“死孙恩之难。”
     王凝之一支,或随凝之一起遇害,或从此隐姓埋名,不再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
5.谢道韫:在谢氏家族世系中
    谢道韫所出身的家族,亦东晋望族。世称“陈郡阳夏谢氏”。
    与王羲之同时代的谢安、谢万等著名人物均出自这个家庭。
    王、谢两族在东晋时代姻亲关系密切。联姻结缘是古代世家大族的共同需求,王、谢联姻正是这种特点的典型体现。
    在谢安兄弟辈中,王氏女嫁与谢氏弟子的共有3人:王韬女儿绥嫁与谢据,王临之女儿(佚名)嫁与谢铁。王荃嫁与谢万,王荃系太原王氏王述女儿。因“琅琊”、“太原”同出太子晋,故这三位王氏女儿耍系同宗。
     在谢安子侄辈中,王氏女嫁与谢氏弟子的似只有1人:王胡之女儿(佚名)嫁与谢朗。但谢氏女儿家与王氏子弟的达3人:谢奕女儿道韫嫁与王凝之、谢安女儿(佚名)嫁与王珉:谢万女儿(佚名)嫁与王珣。
     王、谢两族联姻的状况,包括谢道韫与谢氏家族中的一些著名人物的辈份关系,可在下列“谢氏世系表”中一目了然:
 
 
 
 
6..王羲之女儿刘王氏及后裔世系简表
 
 
7.刘王氏——王孟姜
    刘王氏,王羲之的女儿。嫁与刘遐之子刘畅。一说嫁与刘柳。按古人惯例称“刘王氏”。刘王氏生于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其年龄小于凝之,长于涣之。
    收藏在昭陵博物馆的《临川郡长公主李孟姜墓志铭》中有一则关于刘王氏的史料:“……朕闻王羲之女字孟姜颇工书艺,慕之为字,庶几齐踪。”墓的主人临川公主是唐太宗的第十一女。墓志铭的上下文意是:临川公主经常上表太宗问候起居,太宗对她的文笔及书法非常赞赏而告诉长孙无忌说:我听说王羲之的女儿字孟姜,书艺很好,仰慕她,因此让女儿也字孟姜,使之能够与羲之女儿比美。
    当代学者王汝涛先生根据周郢先生检获的上述史料,论证认为:唐太宗谈话中涉及到王羲之女儿的名字,不是为了供千余年之后有人考证羲之女儿的名字而特意提供资料,因此绝不可能是伪造的。
    刘王氏——王孟姜,嫁余杭刘畅约在晋穆帝司马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时年19岁。生子一,名瑾。生女一。女嫁谢瑍。外孙:谢灵运。
8.三子王涣之一支世系简表
    王涣之——王淳之
    其后子孙居暨阳。诸暨派。
9、三子王涣之及后裔
    王涣之,一作焕之,字子肇。生于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29岁卒。参加其父王羲之主持的“兰亭宴集”时24岁,写有五言诗一首。诗云:
     “去来悠悠子,被褐良足钦。超迹修(一作“趁作循”)独往,玄契齐古今。”  涣之亦工草隶。仕历秘书郎、海盐令。
  生子一:名淳之。
10.四子王肃之一支世系简表
 
 
1 1.四子王肃之及后裔
    王肃之,字幼恭。羲之四子。生于咸和八年(公元333年),卒年不详。
    家谱云:“仕晋为骠骑谘议、历太子左中允,徙居吴兴郡。”肃之曾任中书郎。
    参加兰亭修禊时为2l岁,作有四言诗、五言诗各一首。诗云:
   “在昔暇日,味存林岭。今斯期游,神怡心静。”“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吟咏曲水濑,绿波转素鳞。”
    肃岁配周氏,生子一。
    肃之子名佚。
    肃之孙儿有二:道迄、道隆。
    王道迄,家谱云:“涉学善书,为始兴王世子师,补中书令史。”
    王道隆,家谱云:“仕宋为南台御史,历员外散骑侍郎、南兰陵太守。泰始二年,兼中书通事舍人。以破晋陵功,增邑百户,并前六百户。废帝即位,自太子诩军校尉迁右军将军。元徽二年,领羽林守朱雀门,为贼兵所杀。赠辅国将军,益州刺史。”《南史》有其传略。
    道隆生子一:法贞。
    王法贞,家谱云:“宋嗣爵齐国受禅国除。”
12.五子徽之一支世系简表
 
 
 
13.五子王徽之及后裔
     王徽之,字子猷。羲之五子。
     徽之生于咸康二年(公元336年),享年51岁。《晋书·列传第三十五》有其小传,称其“性卓荦不羁。”
  徽之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经常不修边幅,不管府中事务。后担任车骑将军桓冲的骑曹参军。一日桓冲问他:“你管辖哪个部门?”他竟说:“好像是管马的。”桓冲接着问道:“那么,你管着多少马匹?”他更荒诞地回答:“我不知道有关马的事,从何知道有多少马呢!”桓冲仍认真地问他:“马匹近来死了多少?”他说:“我不知道活马的事,怎么知道死马的事!”又有一日,他骑马随桓冲出行,忽然天下大雨,就下马挤进桓冲的车子去坐,边挤进去边还说着一通理由:“公岂能一人独占一辆车。”
    桓冲曾对徽之说:“你在我府中的时间也很久了,也该帮我料理公务了。”当时,徽之好久没回答,只是直视前方,用手板撑着脸颊,半晌才文不对题地说出一句话:“西山潮气过来了,总算有了一些凉爽!”
    当时,吴中有一位士大夫家中长着一片秀竹。徽之想去观赏,便出门坐轿,来到那竹园中。他吟咏良久,主人见了便洒扫庭院,搬出凳子请他歇息。他却又没有耐心了,毫不理会急于要走。主人连忙关住院门,徽之这才领主人之情回身入座,直至尽欢方散。
    徽之曾寄居一座空宅内,刚搬到就吩咐仆人种竹,有人问其缘故,他就吟诵啸咏起有关竹子的诗句,说:“怎能一日无此君呢!”
    徽之曾居住山阴,一日夜雪初停,月色清朗,举目四望一片皓白。他独坐庭院赏雪,一边自酌自饮,一边吟咏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朋友戴逵。戴逵时住剡地,他便夜乘小船去寻访。船行了一夜才到达目的地,来到戴逵家门口他却不进去,转身而返。别人问其缘故,他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一定要面见安道(安道,戴逵字)呢!”
    徽之生性放诞,喜好声色。曾与其弟献之夜读《高士传赞》,献之欣赏井丹的品性高洁,徽之说: “井丹比不上长卿的慢世!”徽之喜欢傲达。当时,许多人钦佩他的才能,而对他的行为不赞赏。
    后来,徽之任黄门侍郎。辞官东归(回到会稽山阴)后,与其弟献之同患重疾。当时有术士说:“某个人的l生命该终结时,如果有活着的人愿意替代,这个人便还可以活下去。”徽之就对他说:“我的才能和地位都不如弟弟,请用我的余年代之。”术士说:“代替快要死的人,该是自己的寿命尚有余,可以补足要死去的人。如今你与弟弟的寿数俱尽,怎么替代呢!”不久,献之病逝。徽之奔丧,没有哭泣。他径直走到灵床边坐下,取过献之的琴弹奏起来。弹着弹着,琴声变了调,徽之叹息道:“呜呼,子敬(子敬,献之字),人琴俱亡……”就这样,顿时昏厥过去。以前,他背部就有疾,于是疮疾溃裂。过了一个多月,他也逝世了。
    家谱云:徽之为“晋黄门侍郎,元嘉初拜廷尉,寻出为交州刺史。”他是在交州任上辞官回会稽山阴的。
    徽之18岁时参加兰亭修禊,作有四言诗、五言诗各一首。诗云:
   “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秀薄粲颖,疏松笼涯。游羽扇霄,鳞跃清池。归目寄欢,心冥二奇。”
   “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未若保冲真,齐契萁山阿。”
    徽之的书法成就,在其父羲之和其弟献之之后,尤长行草,存世书帖尚有多种。
    徽之被后人称为魏晋时期浪漫文化人的代表人物。《世说新语》记述有他的不少遗闻逸事。《隐逸传》亦载有他的事迹。
    家谱载,徽之“葬嵊县金庭山。”
    徽之配贺氏,光禄大夫贺循孙女。生子三:桢之、宣之、靖之。
   《晋书》靖之作静之。
    宣之继与弟操之为嗣;靖之继与弟献之为嗣。
    长子桢之,《晋书》有小传。
    王桢之,字公干,历任侍中、大司马长史。桓玄任太尉时,一日朝臣齐集,桓玄问桢之:“我与你亡叔(王献之)相比,怎么样?”当时在座诸大臣皆屏息无声,都不知桢之该如何回答这个难题。桢之却不慌不忙道:“亡叔是一时之楷模,公是千载之英杰。”满座朝臣皆喜逐颜开。
14.六子王操之一支世系简表
 
 
 
15.六子王操之及后裔
    王操之,字子重。羲之六子。生于咸康五年(公元339年),享年60岁。
    一生无大起大落,亦无风流传闻。《晋书》对其只有数语记述。
    操之没有参加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那时他15岁,陪同母亲在家。
    东晋初,朝廷鼓励北方士族在南方购置田产,王羲之置有山阴、上虞、剡县多处田庄,其中剡之金庭分给操之经营管理。相传王羲之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在金庭度过,其时操之21岁跟随父母由山阴迁居剡县。
    操之成年后离开金庭,携妻带子游宦他乡多年。再回金庭当为“告老还乡”。
    家谱云:“工草隶。仕晋为中书舍人,迁司徒左长史,历吏部尚书,领秘书监,拜侍中,出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
    操之配戴氏,生女一,嫁与侍中阮宁为妻。
    继兄徽之次子宣之为嗣。家谱主要记述宣之这一支。
    操之另有一子,名慧之。相传是继宣之为嗣后所生。这一支在《金庭王氏宗谱》中有记载,但只记数代便失记,其原因:一为此支后代迁徙他乡;二为混记在了宣之一支中。
    王宣之一支既是徽之的嫡传,亦是操之的嗣传。这一支的后裔一部分定居金庭,一部分建庄落户在各地。其中一支传至南宋绍兴十八年出状元王佐。王佐一支世称“兰亭王氏”,其“一线谱”如下:
 
 
 
 
 
 

 
    按:时至公元2002年12月底,“兰亭王氏”绍兴中王山庄分支“其字辈”至“启字辈”共有6代男女老幼并存于世。计240户,合计1149人。
16.七子王献之一支世系简表
   
 
 
17.七子王献之及后裔
    王献之,字子敬。羲之七子。生于司马岳建元二年(公元344年),卒于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时年43岁。
     献之出生时,其父羲之年为42岁。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称其“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年幼时,曾观看门生赌博,见某方将输,点破道:“南风不竞。”一门生道:“此郎亦能管中窥豹,偶见一斑。,’献之感到此人低看自己了,便生气地说:“从远的说,我只渐荀奉倩,近的说只愧对刘真长。”乃拂袖而去。
    献之曾与兄徽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二位哥哥言谈多为生活琐事,献之只在见面时寒暄了几句。他们离开后,在座有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欣赏献之,说:“小者佳。”客人问其理由,谢安说:“吉人言辞寡。因为他说话少,所以我知道他佳。”
    献之曾与徽之同居一室,忽然屋子起火,徽之急忙离开,连鞋子都顾不上穿。献之则神情镇定,从容地喊侍从将自己扶出屋。有一次夜宿书斋中,有一伙小偷入室来偷东西,可以偷走的物件都拿了。献之看着不紧不慢地喊道:“偷儿,那条青毡是我家的祖传物品,可否开例留下!”群偷闻声大惊,急忙逃走。
    献之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其父羲之悄悄地在他身后突然抽夺他的毛笔而抽夺不得,高兴地说:“此儿日后当会有大名!”他曾在墙壁上书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羲之认为这很了不起。当时围观的有数百人。
     一次,桓温让献之在扇子上题字。不料一笔误落,他就势画成了一头玄黑色母牛。
    献之曾路经吴郡,闻悉一个名叫顾辟疆的有一座名园,虽然以前同顾并不相识,仍乘着轿径直进入。其时顾辟疆正在那里会集宾客,而献之只管自己游览,至游毕一直旁若无人。顾辟疆忍不住暴发怒火,数落他道:“你傲视主人,没有礼貌;恃贵骄士,    不合道理。丧失这两种品德,就是不足挂齿的粗人!”说着便驱赶他出门。献之的傲慢就是这样,根本不把所遇到的尴尬事放在心上。
    谢安非常欣爱献之,请其担任长史。谢安进号卫将军,仍任其为长史。太元年间,皇宫中的太极殿新建成,谢安意欲请献之题写匾额,作为流传万代的墨宝,但感到难以直言,就试探着对他说:“魏时凌云殿有块匾额,还未题上字工匠们便把它误钉上去了,不能再撬下来,只得让韦仲将高高地站在凳子上题写。等到题写成功,胡须和鬓发全白了,仅剩下喘息的力气。回到家里,他对晚辈们说,看来还是没有这种本事的好。”献之领会到了他的意图,一脸正色地说:“仲将,是魏朝的大臣,怎么可能会让他做这样的事!如若真让他干这等事,从这里也就可知道魏朝为什么不长久!”谢安于是不再进一步劝说献之。谢安以另一个话题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的书法相比怎么样?”献之回答:“原本就不同。”谢安说:“外人议论不象你这么说。”献之答道:“别人哪里知道!”
    不久授官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后被征召回朝担任中书令。
    及至谢安逝世,朝臣们对他的追赠礼仪意见不同。只有献之和徐邈一同竭力辨明谢安对朝廷的忠诚和功勋。献之特为此上疏孝武皇帝,使年轻的皇帝对谢安这位朝中元老的历史功绩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孝武皇帝提高了对谢安的赠封等级。
    后来,献之患了病。家人替他起草了向朝廷上报的奏章。按当时习俗,请来道士主持他的忏悔仪式,道士问他:“平生可有什么过失?”他说:“不记得有什么过失,只有一件,就是和郗家离婚的事。”
    献之初娶郗昙的女儿郗道茂为妻,生有一女,但只几个月就夭折。    、
    献之后尚新安公主。新安公主是简文帝第三女,名叫司马道福。公主初嫁桓温次子桓济。桓温病重临死前将兵权交与其弟桓冲。其时,温、秘、冲三兄弟中的老二不服,老二桓秘联合老大桓温的长子桓熙和次子桓济欲夺取兵权。此事引起桓冲高度警觉,待桓温死,他便隐其丧讯,一举拘捕秘、熙、济三人,其中桓济被迁往长沙。公主由此而与桓济离婚,被告知可以自主择婿。公主早就爱慕献之,表示愿意嫁给他,献之借口足伤待治欲逃婚,结果不成。按当时规矩,尚公主者须同前妻离婚。献之离婚与再婚时30岁。
    献之41岁时,新安公主为献之生下一女:神爱。
    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王献之卒,年43岁。
    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年仅13岁的王神爱成为太子司马德宗的妃子。
    是年九月,孝武帝归天,司马德宗即位,王神爱成为皇后。
    其时献之虽已过世,因是安僖皇后的父亲,又被追赠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追谥为:宪。
    在王羲之的七子中,献之的书法成就最大。尽管在当时和唐代多有对献之书法的微词,但瑕不掩瑜。后世书法家将羲之、献之并称为书坛“二王”。
    在献之成长和辞官后的归隐之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流传有许多献之学书的民间传说。
    献之曾继兄徽之三子靖之为嗣。
    靖之,一作静之。生一女一子。一女嫁谢涛。一子:悦之。
    悦之后代,在诸多王氏谱牒中失记。
    相传,献之另有二子:尚之、榛之。榛之,一作雅之。
    尚之的后代居住在新昌一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