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延政公源流暨子嗣考》连载3

2013-01-24 15:05:20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王文棱著

附上文存疑

延政公上源,琳公至审知公源流存疑:
      一,相关资料

      民间谱碟或书写祖孙父子称谓常见有三种模式:
      1基本模式;2模式二;3模式三。
      基本模式:
      本世至上祖:1本世为己~2世父~3世祖~4世曾祖~5世高祖~6世太祖~“上几世”为“几世祖”,如;l世己~至上7世,则为“7世祖”,如此类推……。
      本世至子孙:1本世为己~2世子~3世孙~4世曾孙~5世玄孙~6世耒孙~7世昆孙或晜孙~8世仍孙~9世云孙~10世耳孙或远孙~“下几世”为“几世孙”,如:1世己~下11世,则为“11世孙”,如此类推……。
       模式二:基本上与基本模式相同。异点:曾祖~太祖,不设高祖。
       模式三:基本上与基本模式相同。异点:曾祖~高祖,不设太祖。
       笔者采用基本模式:曾祖上高祖、高祖上太祖模式。思想依据:探用唐高宗继唐太宗为例。故用“曾祖上为高祖、高祖上为太祖”基本模式。
       二,綝公至审知公,可能七世否?
       (一),从平均每代相隔年龄探讨:
       上文考证结果綝公至审知公为六世。   
       从綝公至审知公:以缣公卒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至审知公生成通三年(公元862年)计算,其间160年。其中间隔年代为5代,每代相隔为32岁。(以审知公卒公元925年计算,多64年,增子孙二世平均计算,每代仍相隔约32岁)
       假定:例1,《罗兜谱》。存疑“儇捝”这世加上,从公至审知公则为七世,平均每代相隔26岁半。
       从綝公至审知公几世较正常?
      “六世”、“七世”平均每代相隔年龄都是可能的。六世平均每代相隔32岁偏高些,如果七世,那么平均每代相隔26岁半,更正常些。
       所以从綝公至审知公七世是可能的。
     (二),一些碑文曾祖至太祖之间世代概念模糊。
       例8,《武肃王神道碑》:
       “以太祖就禄光州,因家是郡。唐赠光禄卿、讳友名之曾孙”。
       例10,《王审知德政碑》:
      “太祖就禄光州,因家于是郡焉。曾祖友,赠光禄卿”。
       上两例太祖皆未书名讳,但以“以太祖就禄光州,因家是郡”通指王晔。因其是碑文,非修谱可以无需逢代必写。如非名人、属布衣、失记载,而太祖至曾祖未点明世序,(如:或1世,或2世。或子、或孙)。太祖直至曾祖亦可,太祖直至曾祖亦可,太祖~高祖~曾祖亦可。
        例9,《唐故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闽王墓志》碑文:
       “闽王……曾祖讳友……。祖讳玉,累赠司空……。显考讳恁,累赠太师。太师嗣子三人,皆卓不群,时号王家三龙。王其季也……”。曾祖以下明确肯定,曾祖之上未文。上源欠参考。 
        为何,例8,《武肃王神道碑》;例9《闽王墓志》;例10《王审知德政碑》未书高祖信息?
        笔者以为有二种原因,一是:其所用的是:模式二”曾祖~太祖”;一是:“曾祖~高祖~太祖”模式。但因高祖史料信息欠缺,碑文非修谱,略去高祖未尝不可。唐末中原纷乱,且闽王三兄弟举家随义军南本,有失谱牒。太祖武周宰相之子,且就禄光州,有德政,自不缺国史方志记载,其余后世皆布衣,无文字可考,后闽王三兄弟治闽政迹显赫,皇上封赠祖宗三代,闽王三兄弟能忆知上至曾祖简略与名讳已是不易。闽王晚年临终前四年(寅明四年戊寅公元918年),命评事王畲集上源资料,着手修族谱,闽王亲作修谱序。可见当时上源资料见缺。
       (三),例1,《罗兜谱》:
       九世之说,多“光世、儇捝、把截”三世。光世、把截上文已证排除。儇捝虽未采用,已存疑待考。以上假设綝公至审知公为七世,较为正常。又,例8,《武肃王神道碑》、例10,《王审知德政碑》、例9,《闽王墓志》碑文:曾祖至太祖之间世代概念不清。綝公至审知公七世,值得探讨。
       假定綝公至审知公为七世,其世序:
       琳公~晔公~[][]~友名~卞公(蕴玉)~恁公~审知公。
       (四),琳公至审知公假定为七世,高祖“儇捝”名字宜否?
       若以例1,《罗兜谱》:“儇捝”之名代入高祖,有些牵强,且看:綝公至审知公为六世:綝公生~晔公。晔公生四子~儇、挽、赞、友。
       綝公至审知公为七世,“儇捝”代入高祖:綝公生~晔公生~儇捝。儇捝生~儇、挽、赞、友。
       儇捝的插入,那儇捝之子则:儇、挽、赞、友。严重范讳,极为不妥。
       三,探讨意见
  ●本人倾向于綝公至审知公为七世。但尚缺有力资料证据。
  ●若例1《罗兜谱》“儇捝”此代成立,那“儇捝”之名有待再考。


王文棱  笔于京2011年7月—11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