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政公源流暨子嗣考》连载3
王文棱著
附上文存疑
延政公上源,琳公至审知公源流存疑:
一,相关资料
民间谱碟或书写祖孙父子称谓常见有三种模式:
1基本模式;2模式二;3模式三。
基本模式:
本世至上祖:1本世为己~2世父~3世祖~4世曾祖~5世高祖~6世太祖~“上几世”为“几世祖”,如;l世己~至上7世,则为“7世祖”,如此类推……。
本世至子孙:1本世为己~2世子~3世孙~4世曾孙~5世玄孙~6世耒孙~7世昆孙或晜孙~8世仍孙~9世云孙~10世耳孙或远孙~“下几世”为“几世孙”,如:1世己~下11世,则为“11世孙”,如此类推……。
模式二:基本上与基本模式相同。异点:曾祖~太祖,不设高祖。
模式三:基本上与基本模式相同。异点:曾祖~高祖,不设太祖。
笔者采用基本模式:曾祖上高祖、高祖上太祖模式。思想依据:探用唐高宗继唐太宗为例。故用“曾祖上为高祖、高祖上为太祖”基本模式。
二,綝公至审知公,可能七世否?
(一),从平均每代相隔年龄探讨:
上文考证结果綝公至审知公为六世。
从綝公至审知公:以缣公卒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至审知公生成通三年(公元862年)计算,其间160年。其中间隔年代为5代,每代相隔为32岁。(以审知公卒公元925年计算,多64年,增子孙二世平均计算,每代仍相隔约32岁)
假定:例1,《罗兜谱》。存疑“儇捝”这世加上,从公至审知公则为七世,平均每代相隔26岁半。
从綝公至审知公几世较正常?
“六世”、“七世”平均每代相隔年龄都是可能的。六世平均每代相隔32岁偏高些,如果七世,那么平均每代相隔26岁半,更正常些。
所以从綝公至审知公七世是可能的。
(二),一些碑文曾祖至太祖之间世代概念模糊。
例8,《武肃王神道碑》:
“以太祖就禄光州,因家是郡。唐赠光禄卿、讳友名之曾孙”。
例10,《王审知德政碑》:
“太祖就禄光州,因家于是郡焉。曾祖友,赠光禄卿”。
上两例太祖皆未书名讳,但以“以太祖就禄光州,因家是郡”通指王晔。因其是碑文,非修谱可以无需逢代必写。如非名人、属布衣、失记载,而太祖至曾祖未点明世序,(如:或1世,或2世。或子、或孙)。太祖直至曾祖亦可,太祖直至曾祖亦可,太祖~高祖~曾祖亦可。
例9,《唐故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闽王墓志》碑文:
“闽王……曾祖讳友……。祖讳玉,累赠司空……。显考讳恁,累赠太师。太师嗣子三人,皆卓不群,时号王家三龙。王其季也……”。曾祖以下明确肯定,曾祖之上未文。上源欠参考。
为何,例8,《武肃王神道碑》;例9《闽王墓志》;例10《王审知德政碑》未书高祖信息?
笔者以为有二种原因,一是:其所用的是:模式二”曾祖~太祖”;一是:“曾祖~高祖~太祖”模式。但因高祖史料信息欠缺,碑文非修谱,略去高祖未尝不可。唐末中原纷乱,且闽王三兄弟举家随义军南本,有失谱牒。太祖武周宰相之子,且就禄光州,有德政,自不缺国史方志记载,其余后世皆布衣,无文字可考,后闽王三兄弟治闽政迹显赫,皇上封赠祖宗三代,闽王三兄弟能忆知上至曾祖简略与名讳已是不易。闽王晚年临终前四年(寅明四年戊寅公元918年),命评事王畲集上源资料,着手修族谱,闽王亲作修谱序。可见当时上源资料见缺。
(三),例1,《罗兜谱》:
九世之说,多“光世、儇捝、把截”三世。光世、把截上文已证排除。儇捝虽未采用,已存疑待考。以上假设綝公至审知公为七世,较为正常。又,例8,《武肃王神道碑》、例10,《王审知德政碑》、例9,《闽王墓志》碑文:曾祖至太祖之间世代概念不清。綝公至审知公七世,值得探讨。
假定綝公至审知公为七世,其世序:
琳公~晔公~[][]~友名~卞公(蕴玉)~恁公~审知公。
(四),琳公至审知公假定为七世,高祖“儇捝”名字宜否?
若以例1,《罗兜谱》:“儇捝”之名代入高祖,有些牵强,且看:綝公至审知公为六世:綝公生~晔公。晔公生四子~儇、挽、赞、友。
綝公至审知公为七世,“儇捝”代入高祖:綝公生~晔公生~儇捝。儇捝生~儇、挽、赞、友。
儇捝的插入,那儇捝之子则:儇、挽、赞、友。严重范讳,极为不妥。
三,探讨意见
●本人倾向于綝公至审知公为七世。但尚缺有力资料证据。
●若例1《罗兜谱》“儇捝”此代成立,那“儇捝”之名有待再考。
王文棱 笔于京2011年7月—11月
——完——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