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力作力作(杜鹃鸟)丨【元】王祎《五禽言次王季野》01

2024-02-20 20:04:46来源: 王纯鸿 福宁府赤岸文化研究

打印 字号: T|T
       近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前来南方越冬,休憩于霞浦牙城虎屿岛附近滩涂(照片蒙鸟类摄影家王乃珠先生提供),被有关媒体报道(见下),今天就赤岸史料中有关王畛的诗文写一篇“鸟文”吧!
【作品原文】
 
  五禽言次王季野(其一)
[元] 王祎
 
    力作力作,人言田家乐,谁识田家苦?养蚕一百筐,种田一百亩。田蚕非无收,不了输官府,但愿官府不我亏,田家力作非所辞。
【创作背景】
 
      古诗中有一类以鸟鸣声起头,以其鸣谐音之意展开想象和描写的诗词,读起来颇具意趣。元代金华王祎(字子充)为王畛(字季野,号云浦,王都中长子)所写《五禽言次王季野》就属于此类。王祎的这组诗很有特色,共五首,每首以一种鸟鸣叫声开头,故曰“五禽言”。这五种鸟类多为杜鹃科鸟类,分别是“力作力作(某种杜鹃鸟)”“提葫芦(提壶鸟)”“泥滑滑(竹鸡)”“脱袴脱袴(布谷鸟)”“行不得哥(山鹧鸪)。”本文为《五禽言次王季野》第一篇,借鸟鸣声“力作”抒写农家之苦。
 
      这组诗大约创作于至正十年(1350年)王畛生日宴上,从诗题“次王季野”看,王畛先写了一组《五禽言诗》,王祎为之和诗作乐。此时,王都中已病逝十年,王畛之弟王㽘刚刚洗刷冤屈出狱,为营救王㽘,本就不太富裕的苏州王都中家族元气大伤。而农民起义纷起,江南地区逐渐陷入动荡不安之中,作为族长的王畛责无旁贷要为家族谋出路,日子自然不复从前的闲适快活,无法优哉游哉地去隐居了。
 
【译文】
 
    鸟儿鸣:“力作!力作!”,用力耕作吧,诗人们都说农家耕作闲适快乐。可谁能体会农家之苦?养了一百筐蚕,种了一百亩地,粮食蚕丝并非颗粒无收,但是大部分都要上缴官府。但愿官府不会让我白白吃亏,那咱农家用力耕作绝不推脱。
 
【鸣叫声为“力作力作”的是什么鸟呢?】
 
      “力作力作”是一种鸟鸣的谐音,笔者查了好一番资料,也弄不太懂是哪种鸟,只能确定是杜鹃鸟的一种,很可能是八声杜鹃,也有人说是小杜鹃。杜鹃鸟的叫声因品类不同、各地方言不同,谐音表达形式五花八门,正如北宋苏轼《五禽言五首并叙》提到“春夏之交,鸣鸟百族,土人多以其声之似者名之”。苏轼的《五禽言》第四首写到“力作力作”,从诗文中可推知此鸟完整叫声:“力作力作,蚕丝一百箔”:
 
    力作力作,蚕丝一百箔。
垄上麦头昂,林间桑子落。
愿侬一箔千两丝,缫丝得蛹饲尔雏。

【苏轼自注】此鸟声云:蚕丝一百箔。 
 
      南宋赵蕃有诗可以应证:
 
蚕丝百箔旧曾闻,未说新丝价尔分。
卒岁我无裘褐计,早知劝尔勿多云。

【赵蕃自注】“蚕丝百箔”亦鸟名,乡民谓初闻此鸟声,可以卜丝之贵贱。
 
      从苏轼和赵蕃诗注中,我们可推知“蚕丝一百箔”应该是江南养蚕人家幻听某类杜鹃鸟叫声而得名,这种谐音称呼没有流传到今天。
      南宋王质的《山水友馀辞·婆看蚕》则称此鸟名叫“婆看蚕”,显然同种鸟类另是一种谐音:
    一百箔,二百箔,千百箔,遍村落。官绢不厌厚,私绢不厌薄。婆看蚕,婆看蚕,蒲桶荷包共作田,晚豅秋秋风摇稻髯。
 
      王质最用心,还具体描述了婆看蚕鸟的样貌与叫声:
 
    婆看蚕,色黑,似屈陆儿,雄者先如云:“婆看蚕,一百箔丝车转辗”,雌者次如云:“作田作掘又来掘”,初夏多鸣。
 
     屈陆儿,即鸜鹆(qú yù),俗称八哥。但同文“色黑”另有文献记作“色黄”,又让人迷糊。“作田作掘又来掘”笔者感觉用闽东方言读起来更像杜鹃鸟鸣叫声。王质描述最为完整,但于我而言,依然一头雾水,看样子只能仰望鸟类爱好者的研究了。
 
 
      王祎作品显然用的是综合了雄鸟“蚕丝百箔”——引申养蚕人家,和雌鸟“作田作掘又来掘”——引申耕种人家,利用谐音意义作诗,活跃王畛生日宴上的气氛。可以想象宴会上一片鸟鸣声。  
 
【王畛诗友简介·王祎】
 
      王袆(1322~1374),字子充,号华川,浙江义乌人,师从元四大家之柳贯、黄溍,与宋濂为同门师兄弟。至正八年(1348)王袆北上大都(今北京),建言万字上呈朝廷无果,广交文人学士,两年后回义乌青岩隐居。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召其为《元史》总编辑之一。洪武五年(1372)时任翰林院待制的王袆出使云南劝降元军残余,不幸遇难,后追谥忠文。跟王畛曾祖王伯大、南宋状元王十朋一样,被后世尊称为“王忠文公”。
 
      王袆是王畛的挚友之一,与王畦、王㽘交情也不浅。王袆王畛两人北游京城,南聚苏州,“春嬉并游鞭,夜宴接歌袂。时时发吟咏,倡和忘梦寐”,斗酒唱诗,不亦乐乎。后张士诚攻破苏州,王畛携家带口一路南逃,曾驻足金华一段时间,两人交情更笃。王畛率家族前往福建时,王袆还写诗赠别。不过,王畛因主母陈氏(王都中继室)于途中突然病故,加上张士诚厚待文人,王畛等又辗转返回苏州。
 
【后记】
 
      王畛(约1314年-约1372年),字季野,号云浦,荫补成都路判官,福宁州(治中今福建省霞浦县)赤岸村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书法家。王畛出身于官宦世家,其高祖王万全为青田县令,曾祖王伯大、祖王积翁、父王都中均为宋元时期名臣,皆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元代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梈曾写诗赞美道:“诗礼传家德望隆,一门三世拜三公”。      
 
      王畛身为王都中长子,却无意仕途。在文化氛围浓厚的苏州长大,他热爱写诗、作画、跋涉山水、广交朋友。因其特殊身份,与其交往者多为名流,如倪瓒、陈基、虞堪、陈植、郑元佑、张雨、高启、王祎、贡师泰等,他们“春嬉并游鞭,夜宴接歌袂。时时发吟咏,倡和忘梦寐”,可谓潇洒纵横。
 
      然而父亲王都中死后,又逢时局动荡,烽烟起,到处兵荒马乱,“乾坤满眼纷干戈,荆湖骨如山,江淮血成河”。王畛身为王都中长子,要费心操持家族事务,不复潇洒恣意,顿感自己“生成无根蒂,飘忽寄此身”。
 
      本系列《王畛的朋友圈》主要分享王畛与朋友之间的诗词唱和之作。每篇一诗或一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