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元】赵孟頫书丹/元明善《王积翁·赤岸锦祠堂记》③丨霞浦赤岸史料裒辑丨王积翁

2024-02-20 20:47:57来源: 王纯鸿 福宁府赤岸文化研究

打印 字号: T|T
闽国公王忠愍祠堂记
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国史/制诰-清河元明善撰 
制诰/兼修国史-吴兴赵孟頫承旨书丹并篆额
正文03(第三节)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天兵压闽境,公时为制置使①,单骑见大师军中,撼之曰:“将军入闽若血一刃,将军之众宁保万全乎!将军固闽王者之师者矣?”②乃约束诸军如制置言,违者以军法论。明日,军中咸凛然自持,市不易肆。闽人呼制置为再生父母③。
 
【译文】
      至元十三年(1276年),蒙古兵大军压境包围福州城,王积翁时任福建制置使总管全城兵马。(眼见兵力悬殊),王积翁孤身一人进入元军大营(与唆都谈判),言辞震撼:“将军您率军入闽但凡只杀一个百姓,还能够保证众位将士都毫发无伤离开吗!将军率领的可是王者之师,想要长久统治福建的!”(唆都听后信以为然),下令约束各部军士按王积翁要求行事,违者以军法论处。第二天,元大军入城,兵士们都严格遵守军纪,福州城内市场照常营业。福州人感恩尊称王积翁为再生父母。
 
【注释】
      ①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元军攻破南宋首都临安,谢太后抱宋恭帝出降,南宋灭亡。七月,张世杰等拥戴宋端宗在福州登基。十一月,元军攻福州,张世杰等人与宋端宗率绝大部分兵力逃亡海上,福州城中只余老弱病残之军和一方百姓。宋端宗加封兵部尚书王积翁为宝章阁学士、福建路制置使(统兵大臣的加衔,任者一般为官衔二品以上),守护城防空虚的福州城,拖延元兵进军的脚步。
      ②元军首领为唆都,以嗜杀闻名。至元十三年(1276年/宋德祐二年)其进军福州之前,已攻破建宁府(今建瓯县),逼降邵武军(今邵武市),设下埋伏击败文天祥军,随后进击南剑州(今南平市延平区),都督张清守城失败,兵部尚书王积翁撤回福州禀报军情,张世杰急忙携宋端宗及大军逃离福州城。面对来势汹汹的元军,手中近乎无兵无将的王积翁徒呼奈何。打则生灵涂炭必败无疑,降则背负降臣之名但福州老百姓还有一线生机。自己一个人逃?王积翁也许想过,但那结果老百姓一样遭殃,于心何忍!
        王积翁内心十分纠结。怀着“葵藿有心终向日,杏桃无力漫随风”心情,王积翁孤身一人赴唆都军营谈判,以其三寸不烂之舌,与唆都达成条件:元兵进城不扰民,王积翁献八郡图籍为交换条件。元明善文中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实际谈判过程应该异常艰难。回城后,王积翁劝说知府王刚中同降。降元之后,王积翁开初只担任了建宁知府,可能是他内心终究有愧,不愿借献城之机谋取高官厚禄,所以离开福州城赴任建宁府(今建瓯县)。
        面对必死之局,王积翁若舍身成仁,确实会让王积翁以忠义之名流芳百世,可又置福州城内广大无辜老百姓于何地呢?因此,南宋遗民、著名理学家熊禾也认为王积翁开城降元之举只是“为清议不容”(“清议”激进例子:宋遗民王午炎标榜爱国,认为文天祥被俘后应赶紧自杀以全忠义之名,于是写《生祭文丞相文》在押送文天祥的路上到处张贴催死,但自己却在元朝治下混了将近五十年)。
      熊禾更纠结的是,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兵北撤张世杰密信招降,王积翁承诺兵至则降之举(张世杰未至福州,就被刘深击败逃走),认为王积翁既然降了就应忠于新朝,如此“反覆变诈”,不合儒家忠义精神。
      实际上王积翁此举出发点还是保全百姓、避免兵祸。事后军帅刘深收缴到有关书信,弹劾王积翁与张世杰勾结,王积翁很淡定地辩解道:“兵力单弱,若不暂从,恐为合郡生灵之患。”元世祖宽宏大度,不予治罪。在这事件中,王积翁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但为百姓计,他貌似真不在乎这些名节。
     即使忠义之代表文天祥也十分开明,其二弟文璧在元军攻广东惠州时开城投降仕元,三弟文璋终身不仕。文天祥怎么看呢?他在1281年写给继子文陞的信中说:“汝生父(文璧)与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英志矣。”意思是每个人肩上都担负着一份责任,或是为国,或是为家,尽到了则问心无愧。由此可见宋元之时人们的观念跟后世又有大不同。
      ③闽人称王积翁为“再生父母”是因为王积翁多次化解了福州的兵灾。当时以残暴闻名的元兵来袭,福州城内老百姓惊惶不已,人人自危,能平安过渡,自是感恩,后王积翁平定了福州城两次内乱,故王积翁被闽人列入福州文庙名宦祠,死后在乌山或于山上还设庙供奉为神。不过两百年之后,曾被王积翁极力守护的福州人后代,断章取义地以熊禾的评价为由将王积翁迁出文庙。可见时代变迁,人心亦变。
 
后记
   至治元年(1321年),正议大夫(正三品)、饶州路总管王都中因生母张普贵患病,“念母清苦,且寿寖高,亟弃官归养”,辞官回到苏州蜀山(今苏州光福古镇玉屏山一带)照顾母亲,“煮粥尝药,不违膝下。”
      当年王积翁出使日本海上遇难,妾室张普贵悲痛而遁入佛门,虽曰万事皆空,心中始终放不下王积翁。大德七年(1300年)张普贵卸任苏州妙湛寺住持后,在寺内设“敬愍侯祠”以解相思之苦。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下诏加赠王积翁为荣禄大夫(从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上柱国(正一品),追封爵闽国公(正二品),改谥号为忠愍。但因王都中一直忙于公事,王积翁敕封闽国公新祠堂迟迟未能开建,这也成为张普贵一直念叨的事。
      王都中钟孝于母,自谓讨得母亲欢心足以解忧。此时张普贵病情稍有缓和,在母亲再三催促之下,至治元年(1321年)王都中此生初次踏足家乡——福建霞浦赤岸,携皇帝谕旨,大张旗鼓为父亲王积翁建坟立祠。
      王积翁衣冠冢选址赤岸西边华峰山下的建善寺之东,风水名“狮子拖球”。祠堂则建在王积翁赤岸故居地基之上,附近有一处地名“东岩”位于赤岸村东边马仙岗下,为王积翁孩童时玩乐之所。祠堂华丽且寓意王积翁死后衣锦还乡,按《霞浦县志》记载,当地人称之为“锦祠堂”。锦祠堂碑记由元代文章大家、翰林学士元明善撰稿,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奉旨书丹并篆额,苏州名工匠吴德言镌刻,三人均为元代行业翘楚,此碑可谓“元碑三绝”,可惜碑于特殊年代抛沉霞浦赤岸村东长坑村南面芦苇荡(芦烛洋)中无踪可寻。据说在明代祠堂损毁后,改建为乡贤祠。
      赤岸锦祠堂碑记全名《闽国公王忠愍祠堂记》,作者元明善(1269年-1322年),字复初,大名清河(今属河北)人,以文章名于时,与张养浩、曹元用并称“三俊”,为官政绩出色,可谓德才兼备,卒赠资善大夫、河南行省左丞,追封清河郡公,谥曰文敏。本文或许是元明善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在流传下来的元明善《清河集》中失载。幸运的是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福宁王氏修撰族谱时,从旧资料或赤岸祠堂石碑上抄录而得此文,今见于1930年编撰的《霞浦凤城王氏家谱》。
      至治二年(1322年)王都中又在寓居地苏州选址白莲桥为王积翁另建祠堂,由黄溍撰写碑记,即《故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国信使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追封闽国公谥忠愍王公祠堂碑》,笔者简称之《闽国王公祠堂碑》【见拙文~黄溍《闽国王公祠堂碑》1-20】。为与苏州祠堂区分,元明善为赤岸锦祠堂所撰碑文,笔者特加注“赤岸”两字,重命名为《王积翁·赤岸锦祠堂记》。
      笔者整理原文,逐节翻译并根据文献资料适当补充,其中错讹与不足之处,还请见谅与指点。 ——王纯鸿2024年元月
后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