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叔金——一位老华侨的奋斗历程(一)

2015-03-20 17:38:36来源:王叔金——一位老华侨的奋斗历程 王永裕 王建士 著

打印 字号: T|T
第一章 缘起,度洋谋生
另谋出路,摆脱贫困
    “若是你贫困,你将永远贫困;若是你富裕,那也不过是因为凑巧走了好运。”有的人相信命运是注定的,但也有人相信人生是可以创造的。大多数华人之所以从中国移民到南洋,主要原因是贫困,选择离乡背井、另谋出路的同时,也心系家乡,希望藉由向外发展寻找摆脱贫困宿命的机会。王叔金即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唯有出走才有可能改变生活,实现梦想。
    王叔金,1884年11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锦斗乡(镇),隔后村“福程堂”,是一家8□中的长子。祖父王会斜以观风水为业,父亲王春耻务农为生,祖孙三代,分别为,永春锦斗王氏第27、28、29代传人,王氏第78、79、80代传人,是闽王王审知的正统血脉。
    一家人在王叔金3岁那年搬到祖父王会斜三兄弟合建的新屋-黄厝尾"凤林堂”。他的父亲王春耻是一家7兄弟中的长子,以仅有的一块田供养一家30口,一天辛勤劳作14小时,仍无法解决家中的缺粮问题。随后,7兄弟分家自立,春耻一家8口,人多地少,年年缺粮,日子过得艰难。
    王叔金自6岁起,在父亲的带领下,到锦斗王氏祠堂上乡村私墅(私人学校),念"四书五经”,接受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与教诲。每年交学费1元,生活上各生轮流送菜,米则按实际用量计算。
    王叔金描述上课的状况:"教师每天早晨教读新课3遍,温习旧课一段。下午1点写字一页,5点各生依序站立在教师前,背诵一遍。7年间,共读孔孟书籍十余本,背诵无数,只是从未学过算术、书信、应用文,也没写过作文。”
    13岁时,已读7年私塾的王叔金,开始感到厌倦。他不满地说:“只会读书歌,只懂天对地”,"只学道德伦理,不学科学知识”,表示"毫无兴趣”。贫困的生活,让王叔金从小就产生赚钱养家的思想。他目睹在商界任职的5个叔叔,个个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自家好,决心长大后也要走经商赚钱之路。他的祖父获悉他的这一想法后说:"荣簪(叔金),你学商亦好,以后如能开设一家小商店,就吃用不愁,唯要持筹握算,认真学好商道的各项技能。"对此嘱咐,王叔金牢记在心。
    由于经济状况堪虞,他在13岁那年,不得不綴学工作,他所受的7年教育只足够让他在永春县五里街的胜泉号商店担任店员和在厨房里打杂。
    这份工作由他的父亲所安排,一年的工资是10元,接着逐年调升,到第六年时,工资已是一年48元,可见雇主对他的勤奋颇为赏识。他把工资的百分之九十交回家中,日常生活用品和衣服则由家里提供。他以这样的方式,在永春五里街工作和生活了近6年。
 
 
    为了不让光阴白白流逝,他利用夜里的空闲时间自修,努力学习经商的技能,学习记账、算盘,也学写信。他在《1962年备忘录》里,叙述了自己在工作之余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他在胜泉号商店长达6年的辛勤工作,为他换来了总数150元的收入。他记述了当时的物价情况是:大米一斗(16市斤)2角8分(占),即一市斤1.75分。青菜一市斤1.2分。食油一市斤6分。猪肉一市斤7分。(1元=10角,1角=1◦分(占),1分(占)=10文)生活虽然艰苦,但王叔金相信,总有办法改变现状,因此开始汲汲寻找改善家中境况的机会。有一天,他听闻商店经理说,东南亚殖民地国家的经济起飞,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于是,他决定离开中国,到马来亚(或称南洋)寻找新契机。《1962年备忘录》里记录着他的心情:“决定下南洋是为了创造新的人生,也是为了不让双亲失望。”
    19岁那一年,他到邻村蓬壶,游说了另外6名青年,包括林亮宝、陈正楷、林皇丝等,加入他南下谋生的行列。他准备了10元,背着父母,以"奋斗无恐,以善其后”的决心,以陆路行走的方式出发,途经蓬壶、达埔、安溪、同安,走了3天后,抵达厦门。在这3天的行程里,他共花去1.5元,只剩余8.5元。
    王叔金的父亲王春耻获知此事后,在堂兄王荣相的陪同下,急忙赶至厦门,欲将他和另6名青年劝回。但,王叔金心意已决,他以无比坚定的语气对他的父亲说:"我在五里街工作,年薪只有48元,杯水车薪,无补于家庭。欲挽救家庭的经济危机,到南洋谋生是唯一的出路,作为儿子,我定不会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望父亲准我放洋。”
    同行的荣相认为,王叔金所说不无道理,便顺势说道:"荣簪(叔金)有文化,又学会作账,还有多年的从商经历,若肯努力,能吃苦,说不定会有出头天。”听了这番话,父亲王春耻似乎改变了主意,他静默了一会儿,无奈地说:"养子如养莺,生翼便飞去。”王叔金敏锐地感受到父亲已默许,便从剩余的8.5元中,取出4元,交给父亲,作为他和荣相回乡的路费。王叔金在他的《1962年备忘录》中表示,父亲的应允让他心安无虑矣。
    在厦门等待了8、9日后,他终于登上了开往新加坡的轮船。在汕头,经身体检查健康无病后,海关随即放行离开中国。然而,以仅有的4元,王叔金无法上船,幸运的是,该船务公司允许他以赊账的方式购买船票,但必须在半年内还清本金和利息。
    从厦门到新加坡的船费是6元,而从新加坡到马来亚霹雳州安顺(TelukIntan)的费用则是3元,加上利息13元,也就是说,王叔金必须在半年内还清22元。
    轮船在航行了7天后,停泊在新加坡港口,乘客们纷纷上岸,走其后,先行到马的堂哥荣倩(也称永青)邀他到矿场担任书记,但他因一心想要创业,无意担任文书工作,因此拒绝了对方的好意。当然,他也明白,创业需要一定的从商经验,他在1904年2月,经林亮宝推荐,到拿哈(Lahat)的万益杂货铺担任业务员兼记账。
    他利用商务活动的机会,学习当地的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同时也学习多种中国方言,如客家话、广东话和潮州话等。几个月后,从商店买卖到火车站领货,再到外埠办货,以及全店账目,他都能应付自如。他从早上6点半开始工作,直到晚上9点半,每日工作15小时,每月工资却仅仅10元。
    一段时间过去后,商店结账盘点,王叔金大吃一惊:自己承担店铺的双重职务,店铺一年赚取上千元利润,每月却只给自己10元工资,此时的王叔金,心情难以平静。他急于早日摆脱目前的打工状态,努力建立自己的产业。
    他把在杂货铺工作13个月所积存下来的钱做了清算,除还清拖欠的船费及零星生活借支,所剩余的80余元,全部投入到摇鼓担生意中,决心一搏。他认为,这门职业资金少,具有独立经营的特点,虽有挑战性,但有发展前景,只要能吃苦,善经营,就能赚到钱。他希望,这笔为数不多的血汗钱,通过流动小贩的运作,能让他获得事业上的突破。
    他肩挑重达72公斤的担子,手举玲珑鼓,不顾面子,不怕议论,每天负重行走在九洞矿区周边的城镇乡村,如拿哈、万里望(Menglembu)、布先(Pusing)、甲板(Papan)、布地(Seputeh)和端洛(Teronoh)等地,挨家逐户,高声叫卖。所售货品,包括布匹、沙笼、玩具、珠子、金线、饰品和鞋子等琳琅满目的洋货日用品。为了招徕生意,他笑脸相迎;为了刺激货品的销量,还特别学会了鞋面画花技术。
    不顾烈日当头,每天负重行走在乡道长达12小时,王叔金的健康很快就被拖垮了。他肩烂皮破、腰酸背疼,苦不堪言。特别是他还借住在万益职工宿舍内,作为回报,他必须在晚上9点半后,帮助万益收店,之后方能休息。如此一天的劳作,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几个月后,终于有了转机。他得到槟城南安籍批发商梁栋的同情和赏识,让他避开怡保,直接从槟城进货,做头盘生意。这使他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成功地跨越了中介商。他辛勤工作,同时洁身自爱,坚持"不赌、不嫖、不烟、不酒"四不犯。营业2年3个月后,共获利2700元,是当店员时的9倍。
    就在此时,离乡4年的他开始思乡,基于经济状况有所改善,1907年2月,王叔金回乡探亲。然而,他也不曾忘记到马来亚的原因,在家休整4个月后,他重返马来亚,与梁栋见面。梁栋鉴于对他人品的了解和赏识,表示若他有意重操旧业,可以从他那里先取货后付款。于是,王叔金挑选了珠子、服饰、金线、干货等总值千元的货物到拿哈售卖。然而,身体频频出现状况,体力显著下降让他意识到挑担子兜售货品并非长久之计,于是他把生意转让义弟林庶安接手,自己转为商店经营。
    王叔金一直希望能拥有一家杂货铺,因此,他在1907年,与人合资在端洛开设一家杂货与服饰店,取名万隆。然而,在商店临开张前,主要合伙人却突然违约退股,不仅只拿出一部分资金,还阻止继续从槟城发来货物,从而破坏了生意的经营。如此一来,王叔金为展示柜、家具和货物运输费等投入的资金,全都化为乌有,共损失数千元。他把首次合作的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以此安慰自己。
    但,王叔金并没有因此泄气,他再接再厉地于1908年,与几位朋友共同创立了另一家商店,商号仍为万隆,地点在实兆远港口(KampungSitiawan),售卖干粮、衣物及提供裁缝服务。王叔金担任管理及财务的工作,该店在2年内赚取了5500元,但因合伙人众多,他最终只分得80元红利。1910年,他独自创办了另外两家商店,万胜商号和隆森商号,专营橡胶生意。接着,他退出万隆号,与义弟庶安合作,开设了更多的商店,计有永裕号、福永安号、万胜和号、万隆号、金安号,另有15家公司,包括华商公司、万利公司、丰发公司和永裕公司,这些商店和公司,分布在实兆远十字路(实兆远市中心,SimpangEmpat)、甘文阁(KampungKoh)、实兆远港口、木珍歪(ChangkatKeruing)和红土坎(Lumut)等地,全在天定(曼绒,Manjung)县内,后远至泰国勿洞(Betong)。

    多年的合伙经营,让王叔金和林庶安赚取了超过41万元的利润,也是两人经商的黄金时期。然而,就在此时,林庶安的母亲从中国南来,在其母亲的鼓动下,两人决定分开经营,各自发展。王叔金欣然接受林庶安托人提出的地产划分方案,使拆伙十分顺利。
    同一时期,王叔金在橡胶领域愈发活跃,他先后购买土地及橡胶园达390英亩,分别是木珍歪224英亩、勿洞125英亩、爱大华(AyerTawar)11英亩;2至8英亩则在新甘光(KampungBahru)、甘文阁、三条路(SimpangTiga)或熟知为格尼市(PekanGurney)、昔加里(Segari)和实兆远港口。在当时,白手起家的他可算是相当富裕。
    王叔金还参与了其他的房地产投资,他在十字路购置了2间店面及含园内洋房的2亩橡胶园,并在甘文阁建造了10间店屋。另外,还购买了7英亩地,建造橡胶园,同时在园内兴建一座可容纳数十人居住的新楼房。1910年,他在家乡锦斗隔后村,建造了一座面积340平米的旧式住房,取名“金兴堂”,意即叔金兴旺发达之意。此时的王叔金年仅26岁。如今,这座被后代称之为"阿公的厝(房屋)”的百年古屋,成了后人根脉的象征。是后人与故土及国内亲人联系的重要纽带。
    至于众多的商店、公司,也许由于发展过快,管理跟不上,自与林庶安拆伙后,发展均不太顺利,各家商店、公司,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平均一家商店、公司,一名股东要亏损500至3000元不等,最后只得纷纷收盘。唯有王叔金独自拥有,并亲自经营的木珍歪永裕号商店,得以维持正常的商务活动,并带来可观利润,成为王叔金最为满意的一家商店。
    王叔金在总结他取得成功的经验时认为,自己的成功来自于辛勤、节俭和自律,并且远离当时许多中国移民沾染上的恶习。他相信,安份守己并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反之,放肆必将招来报应和恶果。他亲眼见到许多无法自律的人,逐步走向堕落的事例,因此,格外警惕自己,以免步他们的后尘。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立志以刻苦耐劳和勤与俭为基础,以不嗜好(不嫖、不赌、不酒、不烟)为宗旨,不偏不倚,不被人左右,不接受别人的花言巧语。因此,我入息左右逢源,货殖财丰,进步千里。而其他同行者,则同途殊归。”
    王叔金对自己在商业领域和种植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得十分低调,他以宿命论的语气,谦卑而风趣地说:“此非我之本事,时也,运也,命也,非人所能为也,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