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叔金——一位老华侨的奋斗历程(六)

2015-08-18 16:32:04来源:王叔金——一位老华侨的奋斗历程 王永裕 王建士 著

打印 字号: T|T
    6.1自述
    到马来亚生活了54年,并为社会及教育等慈善工作付出了大半生后,王叔金在1957年3月22日开始动笔撰写自述。他认为,有必要将多年奋斗的感受、感想及反思记录下来,以此协助后人理解无私付出背后的推动力。从他的文字里,不难发现,撰写自述并不是一件自我的事,而是通过事件的记载、走过的历史事件,鼓舞与启发读者: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为值得的事情付出。他不介意公开低微的过去,也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准确评估,绝不自我吹嘘。
    “我出生农村,天资平常,胆小心大。我勤于事、慎于言,以俭朴为宗旨,不赌博、不饮醉、不抽烟。交朋友,择善而从。”
    尽管所受的教育有限,王叔金却写得一手好字(样本可见附件5)。从他的手稿中,不难看出,他始终牵挂原生家庭。
    “我眼睁睁看着父亲的辛劳,他曰以继夜地工作,节俭度日,却仍然没有办法供养家庭。我微薄的薪水也不足以给家里购买足够的粮食。我的早年生活实在很艰辛,为了缓和家里的困境,我决定飘洋过海寻找创造财富的契机。别无选择。”
    在华人的传统里,长兄如父,作为长子,必须分担家里的重担,并确保弟妹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也是继承香火以外,华人家庭希望家中第一个孩子为男儿的原因之一。这或许正是王叔金时时刻刻感受到的压力,他认为身为长子的自己,有责任带领家庭摆脱贫困。
    “20岁那年的冬天,我与友人林亮宝一同离开中国下南 洋,在马来亚的霹雳州落脚。如今,50年过去。总的来 说,我所投资的生意及种植并没有为我带来无尽的财富。 我不懂得如何成为资本家,但这并不表示我很贫穷。我的 孩子们就是我的资本,我订立了效忠及服务党、国家、社 会,同时推动教育普及的方向与计划,我觉得自己已完成 了当初订立的目标,觉得心满意足。我现年74岁,若加积闰,已经77岁了。我写下自传,把过去六十几年的经历都记录下来。这份人生记事,透露了我的人生观,是我给予孩子及孙子们的人生建议与指导。在我认为,若是别人有恩于我们,必当涌泉以报;但若是别人有意加害,我们也没必要以牙还牙。”

    后期的王叔金不再处于贫困,虽说并非大富大贵,却也为立下的善举感到满足与快乐。再说,他子嗣众多,相等于拥有了人生最大的资产,他所秉持的人生观让他不至于迷失在追寻财富里,反之在奉献里获得成就感。
    6.2孝顺父母
    即便已在马来亚落地生根,但王叔金从未忘记留在中国的家人。是家里的贫困促使他远渡重洋,追寻的不是个人财富,而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7年的孔孟教育,为他树立了牢固的孝道观念。他与家人的感情从未被距离分割。
    在最初的几年,王叔金的第一任太太和女儿,及王叔金的父亲王春耻总是在两地之间来回往返。王春耻曾在1920年偕同王叔金的大女儿王清匾到实兆远住了3年。(见第一章)
    1907年至1923年间,王叔金接连9次返乡探亲。1940年,他参加“华侨回国慰劳团”,第10次返回中国。不过,此次回国,只为公务,未返家乡。
    各次回乡行程如下
    行程1
    1907年农历二月,离家3年余后,时年23岁的王叔金,第一次返乡。
王叔金在《回忆录》中,详细记述了初次返乡的情形。他说:“西历1907年,我24(虚)岁,业将摇鼓担生意货底结束,锁落我自己的柴大柜内,邀同义弟林庶安二人整装回家省亲,道经槟城搭船经新加坡则六七天至香港,轮船经汕头到厦门,由厦门乘小火轮(经安海)上泉州,宿源来客栈一夜,雇轿装行李4担,其中一担专挑白银1000元,3天至家,与双亲、姐妹、伯叔、婶姆、侄甥等,相见之下,大家万分欢欣,倾诉离家3年又4个月,在外洋之生活概况,比较祖国风光山水,大有天渊之别。我此回转家,购买手针衫车一辆及很多琐碎洋货,分送至亲戚属,藉以安慰三四年来彼等之关心,而安慰他们亦安慰自己。”
    他在家中待了4个月,期间,购买了一些田地,也协助父母在田里做农活。他无法忍受无所事事的日子,展现了农家子弟勤劳朴实的本色。
    行程2
    王叔金接获母亲章珠生病的消息,心急如焚,决定在1909年农历二月,再次回乡。距离上一次回乡,已经相隔两年。在处理了万隆号的生意,并交托与义弟庶安照料后,独自上路。他与家人共处4个月。这段时间,王叔金开始筹划和准备在锦斗隔后村兴建住屋事宜。
    行程3
    王叔金在1910年农历四月,第三次回乡,他在家中居留4个月,实施上年的建屋计划,并全面完成了住屋建设。住屋面积340平房,总计4000元。新屋取名"金兴堂"。这个名称别具意义,"金”,意含双关,既指"叔金”,又含珍贵之意。而“兴”则是指兴旺、发达。含义深刻、吉利、完美。该年王叔金26岁。
    行程4
    1911年农历八月二日,27岁的王叔金,为了探望病母,在回马不足10个月后,第四次回乡。待了一个月后,又急忙回马。他遵照母亲的嘱咐,携妻子林月和3岁的长女清匾回到实兆远。
    行程5
    林月与王叔金一同在实兆远的福永安号杂货铺生活,然而,她并不习惯,而且当时她已接近临盆。于是,1912年11月,王叔金带同她与清匾,再次回到锦斗。他待了一星期。林月在隔年初诞下女儿清去。

    行程6
    一年半后,1914年农历四月,30岁的王叔金再次回乡探望病母,这是他第六次回乡。因生意繁忙,然而,他在一个月后返回实兆远。
    行程7
    1916年农历二月,王叔金第七次回乡,探望病母及家人,待了2个月。
    行程8
    1920年农历一月,36岁的王叔金第八次回到锦斗,为母奔丧。因商务承诺,一时无法脱身,他请胞弟荣朝先一步启程回乡,自己随后动身。在家奔丧居留3个多月。同年12月,他邀请父亲春耻及长女造访实兆远。因所乘轮船在汕头发生事故,推迟了出发时间。王叔金按时到新加坡接船,扑空而归。王春耻抵达新加坡后,与清匾乘搭火车到吉隆坡,再转汽车到实兆远。王春耻和王清匾在实兆远居留近3年。期间,春耻时常带建龙、建虎,散步与游玩。

    行程9
    1923年农历一月四日,王叔金应父亲要求,专程陪同父亲及女儿返回家乡。因实兆远繁忙的社会工作及商务,他在家仅待4天,便匆匆离开。王春耻在2年后,1925年3月27日逝世,享年72岁,是其七兄弟中最长寿者。王叔金以父亲的名义给南华中学捐献教室,也在槟城的王氏宗祠为父亲立牌位,花费200元。
    行程10
    1940年3月12日,56岁的王叔金随同“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与东南亚各国华人领袖一起到访重庆等城市,及中国的若干省份,慰问难民、受伤士兵和前线战士兵,兵发送慰问金。是次行程由陈嘉庚带领,一行共40人,包括潘国渠及李铁民,从新加坡乘船至槟城再到缅甸仰光,后经陆路前往中国昆明,接着再转往重庆。团队分成3个小组,分别到中国各地进行探访,整个行程历时4个月。王叔金在7月初回到实兆远。这次行程,共花费了800元。
   王叔金从1907年至1923年的16年间,密集回乡达9次,平均相隔1年8个月返乡一次,在家逗留时间,最长4个月。最短的为7天和4天。在9次返乡中,5次为探望母病,一次为母奔丧。足见,母亲在王叔金心中的位置。为了这些行程,他至少花费在10万元以上。
    王叔金是一名有十足孝心、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在当年交通十分不便,一个行程来回需20天,还得耗费3天的脚程,才能抵家,过程极其累人,对商务及社会工作也有很大影响。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叔金却仍然坚持竭尽全力地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何等难能可贵的品质,这也是王叔金爱心的体现。
    王叔金对自己孝顺父母的所作所为,颇感欣慰。他说:“我出洋后多次返乡省亲,母亲十分满意。”而“父亲至我出洋后,经逐年之赞助,才转危为安。父亲的晚年生活,无忧无虑。我对俸事之责任,未能说是尽责,但除不能亲视永诀外,聊表自慰啊!”
    王叔金对其父亲1925年过世时,未能回家奔丧,甚感遗憾。他曾在其父过世后说:“从此,我可以安心在此做事了。”明确表明,从此,他将在侨居地,一心一意地做事的决心。此后,他再也没有返回过家乡。直到1940年,因公务,他才再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
    值得一提的是,王叔金在与家人的每一次互动中,欣喜与悲伤总是交替出现。为了改变这种令人窒息的悲伤局面,每当离家时,他总是采取"咬紧牙根,独自悄悄离开”的方式来化解。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但他指出:"《四书》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要远游,必须要有正确的做法。他以此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依据,并从中得到安慰。
王叔金叮嘱他的后代,务必和中国的亲人保持联系。关于这一点,他的遗愿已经得到实现。

    6.3性格特征与人生哲学
    王叔金的性格特征与人生哲学,不仅表现在其务工、创业、慈善、教育、亲情、人际关系等问题上,而且表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1. 勇于破旧立新
    在华人的习俗里,农历正月初一,除了欢庆佳节,探访亲友外,无人嫁娶。但王叔金却敢于冲破传统,树立新风。他的三子和五女皆在1937年2月11日,华人农历新年成婚,既娶媳又嫁女,把家庭盛事与传统佳节,合三为一,喜上加喜。他认为,这是一种变革,但在当时,却是需要勇气的。
    2. 具有冒险精神
    王叔金童年见其6位叔叔,大多在商界求职,家庭经济条件均比自家好,就有长大后从商的梦想。13岁时,他就敢于在离家30公里外的五里街独g务工,独立生活。19岁那年从中国下南洋讨生活是王叔金冒险精神的最好证明。
   在学习骑车、驾车方面,他同样敢于冒险。他在半小时内就学会了骑脚车、跳车,3天内,即可放开把手。他买了摩哆车,随买,随学,随考,第二天就拿到驾照,并在当天驾车驶返昔加里,全程60公里。同样,他刚买一部意大利轿车,即买,即考,即获驾照,并亲自驶回实兆远。其岳母见状,惊讶道:"你真敢冒险!”
    1907年8月,王叔金初次返乡后再度出洋,未到厦门即染病。他中途折回永春养病,几个月后,病情稍有好转,即执意离开,坚持边服药,边上路,确保跟上船期。所幸,路途顺利,2天后安全抵达厦门,并乘上驶往新加坡的轮船。
    3.勤俭节约
    王叔金始终保持着一副农民特有的朴实本色,过着俭朴的生活。13岁离家外出务工,即能体会父母在农村生活的艰辛,把其工资收入的绝大部分交给父母贴补家用,自己则只留少量零用钱,过着节衣缩食的平实日子。
    出洋后,经艰苦努力,事业有所发展,赚了钱,但勤俭朴实的本质,依旧不变。他珍惜来之不易的钱财,从不因为有了钱而贪图享受,挥霍浪费,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他穿普通衣服、吃平常饭菜,还时常参加劳动。日据时期,他亲S制作酱油、编绳、锄草、种花、植果树等,有时还采集蜂蛹、番薯和木薯供家人食用。他坚守“不嫖、不赌、不饮、不烟”的行为准则,"以俭朴为宗旨”,努力实现"勤俭朴实做模范" 。
    王叔金把"勤俭持家”看成是家庭主妇最重要的美德,是衡量家庭主妇是否贤惠的重要标志,是丈夫对妻子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他对3位妻子的评价中,"勤俭持家"是普遍必须提到的重要内容。
    在日常工作中,他总是以一辆老旧的脚车作为代步工具。在外出为学校筹募基金时,他总是选择在当地会所住宿或入住简陋旅馆,以期节省一些钱。他出差时的早饭,常以冬菜和咸橄榄配粥。他指出:"要确保募集的资金,每一分钱都用到公事上,不可造成浪费。”
    王叔金的信条是:“在节俭之外,还得有些耐心。如果你不够努力;还没准备好面对工作和遭受羞辱,或是不准备做出牺牲,那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4.坚持正义
    王叔金生性耿直,办事公道,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他在工作中,为维护公平与正义,从不表现怯弱。
    1955年12月10日,南华中学的学生,为校长与女教员的不正当 关系进行抗议,要求开除该校长。然而,该校长先下手为强,诬指抗议学生参与学潮,无端闹事,并公然开除其中12名学生。
    王叔金不同意,在未经调查,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将这些学生开除,决定追根究底。然而,在他继续跟进事件前,董事长毅然召开了赞助人会议,并以微弱多数票的表决结果,暂停王叔金及常务理事翁诗畅的职务一年。
    王叔金为此事狂怒,深感不平。“第一,作为南华中学的创办人及首任董事长,我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却被剥夺了资格。第二,违法校长和在任董事长,互相勾结,陷害忠良,我和翁诗畅及被开除的12名学生,都是他们的替罪羔羊。”
    1956年,王叔金在《光华建国日报》刊登快邮代电,邀请该校董事长林某假益智书报社篮球场举行公开辩论大会,题为「不信任罢免董事」,并邀请联合邦副教育部长朱运兴和霹雳福建公会会长白成根担任裁判。然而,朱运兴和白成根都极力劝止,希望能在小事化无事的原则下,获得和解。王叔金向教育部门申诉的同时,也在报章上刊登启事,表明辞去该校的一切职务,同时茹素3年,以示抗议。
    随后,事情有了新的发展,真相是同为该校教员的女教员先生煽动学潮,并在上课时间殴伤太太,众目所睹,而视学官非但没有主持公道,反之滥用职权,串通强权欺负弱小,让破坏秩序者反得留任。该校校长掌校7年,风波不断,早受一般有识之士攻击,在此次事件中,一再袒护生事的女教员,被抨击为“实在露骨”。而林某则无法明察秋毫,以致给人出卖,损及声誉。
    1957年4月9日,王叔金为南华中学不信任案写下结局:“(一)主使人林姓男教员因妻子胡姓女教员和校长通奸有据,心怀不甘,煽动学生倒长风潮,后公开与妻离婚。女教员被革职,可耻又复可笑。(二)林某身为学校监理兼董事长,与校长因利私情,冒听校长诡计,赏罚不分,因此在1956年8月被教育局不信任而拒绝注册,并被免职。(三)校长与女教师通奸,其道德人格与不义,罪在不赦,且以诬学生倒长为政治活动证据,又要胁开除,并设计林某罢免有功之士,真相大白后,董事会将其革职,彼尚不愿离去,惟拉拢一派赞助人之计谋难成,被教育局识破,重归失败,才扫兴离校。”
王叔金冤案终告清白,他写道:“可谓天理昭彰,报应甚速,实天之社会黑暗立开一线曙光,被冤柱诬蔑得雪,人心大快。”
    王叔金在1963年4月27日重审这份于1957年写下的回忆录时,用钢笔在原先用毛笔书写的稿纸上,写下了这一句:"有天理昭彰、报应。吾无憾矣。”,并附上签名。
    5. 待人诚实守信
    王叔金把诚实与守信看成是做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
    他主张,与人交往应坚持诚实原则,不可有害人之心,也不可因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他说:
    “心存益己利人,做事将心比心,害人终害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诚哉是言也。”
    由于他坚持诚实做人的原则,因此,在其一生中,凡是与人发生商业纠纷,或商务受到滋事干扰的诉讼中,他都一一胜诉。在一次诉讼中,法官宣布:
    “王叔金你胜诉了,你以后不要同某人交往,他是说话翻来覆去的小人。”王叔金回忆道:“我胜诉了,其实我岂是好讼哉,不得已也。”
    王叔金同时强调守信的重要性。他说:
    “不夸口,守信誉。”讲信用,“欠债一定要还,如不还,失去信用,别人上告,会弄得倾家荡产。”
    他以自己为例说:
    “欠债要十足偿还。30几年来,我借债无数次,但都一一按时还本,而且付息。计银10万元以上。”
    他拒绝与不讲诚信和不清正廉洁的人打交道。主张“交朋友,择善而从。”
    6. 敢与洋人抗争
    王叔金坚持正义,敢于斗争的品格,在他与洋人的抗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908年,一名长期到王叔金的万隆杂货铺买粮的白人,欠下了约800元的债务,却拒绝偿还。更可恶的是,他竟写了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进行欺诈,意图蒙混。经再三交涉无果后,王叔金对他提出诉讼,他被迫在开庭前还清了欠款。然而,对方内心十分不快,随后回到铺里发泄怒气,恶意伤人。王叔金冷静应对,耐心解释,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既保护了自身利益,又避免火上加油,激化矛盾。
    另一起事件则是1913年,名叫约翰的美国人突然窜入靠近班台(Pantai Remis)的彭卡兰联隆商铺,当时王叔金是该铺的经理,他说:
    “他捉着我的手,要求我用手巾帮他移除身上的虫,我拒绝了,他因此大发雷霆,捉起店员的衣领,还把他的衣服撕破。我于是报警处理,还把他告上法庭。约翰遭到训斥,还被要求道歉,他心怀不满。有一天晚上,他带着一把手枪,到店里来,试图威胁我。我见不妙,只好取出斧头作为自卫,并躲在楼上观察,一旦他敢上楼,则与其作生死搏斗。所幸,他没敢上楼。对峙持续到几名警察赶到,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但,他心有不甘,雇请流氓到铺里捣乱,但最终涉案的15人皆被绳之于法,每人被罚款12元。”

    7.轻金钱重献身
    王叔金反对过分看重金钱,和以金钱看人的行为。他主张,要用德行来教育子女。不要贪富贵,图享受。不要看不起贫困者。不要用势利眼看人,只重视富人。
他说:
    “金钱似土我看透,积德遗孙当自勉。”“不因金钱贪富贵,欺贫重富我无缘。”“戒赌、戒嫖、戒贪财。”
    也正因为如此,王叔金在他创业成功后,总是把自己的财富,拿来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和发展教育事业,反馈社会,造福人民。
    王叔金早在29岁时,即1913年,就投身于公益事业。他参与了创办实兆远益智书报社。当时,他的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并不牢固。在此后的50年中,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社会慈善与教育事业,直至终老。这是他"轻金钱重献身”的最有力证明。
    6.4忠于家庭,热爱妻儿
    王叔金是和蔼且谦卑的人。对孩子们,他并不只是一味地宠爱,而是和他们讲道理,这是他教育孩子的方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不曾大声怒吼,更不曾动手打人。教导孩子不在公共场合谈论家事,同时希望他们学会不抱怨。
    在子女做出傻事时,他总是微笑着说:"腹肚(肚子)比脚肚(大腿)还(实)。”(闽语)意即头脑欠灵活,不善变通。在孩子遭到母亲打骂时,他总是把孩子拉到跟前,安抚他们。当孩子过于吵闹而影响他在大厅做事时,为支开孩子,他总是开个字条,让他们到大门口八哥经营的小摊点要点小食品,以诱使他们离开大厅,换取安宁。
    王叔金有浓厚的"多子多福"观念,不仅自己多生,而且多养、多认。他相信多子会带来更多福气。他对所有生、养子女一视同仁,一样亲切,一样培养和信任。他十分信任养子建龙,长期以来,让二哥建龙主持家政事务,就是例证。
    他相信宿命论,也相信命相"相克”论。为了避免命相“相克”,他不愿意子女叫他“爸爸",只让子女称之"阿伯”。但在子女心目中,"阿伯’’就是"阿爸”,一样可亲、可敬。
    另一方面,王叔金忙于社区工作,实在难以抽出时间陪孩子们进行娱乐活动,于是,他把星期六定为家庭日,全家老幼都必须聚在一起的日子。全家人会围着他坐下,年纪较长的坐在凳子上,年幼的则直接坐在地上。他会说故事,并且向家庭成员灌输家庭价值观。
    作为教育推动者,王叔金也相当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他亲自安排让孩子们上学,即便是日据时期,他也亲自教授孩子们使用算盘和书写文章。日本投降后,他的孩子能够即刻恢复状态,不会因为停课太久而感觉迷失。
    王叔金传授孩子们逻辑思维,也倡导为人着想的价值观,他时时着重于家庭团结的重要性,强调家人之间良好沟通的必要性,希望孩子们能尊敬长辈,爱护弟妹,并且绝不重男轻女。
    王叔金对妻子十分尊重。对家庭的重大决定,他都要事先征询妻子的意见。如木珍歪出卖125英亩胶园事,就事先征得邱素枝同意后进行的。他在《回忆录》中有清楚的记述。其他如,岳母长兄可行舅夫妇入住实兆远家、岳母杜菜燕请求在外租房居住及治疗,以及16儿建文临时改变返乡读书等事项,也都是尊重邱素枝的建议或意见后作出的决定。
    王叔金为了表现对妻子的尊重,有时也以妻子名义做事。如南华中学捐建教室,其中一间就以邱素枝名义捐献。寄钱回乡,有时就以亚姆(邱素枝)的名义寄出。写信给17儿建士,不忘提醒:“来信未向亚姆及三哥、四哥、五哥、六哥请安。”
    王叔金对妻子(及女性)的尊重还表现在细节上。在13儿建福结婚拍摄集体像时,他把2位妻子及女亲友,全部安排在前排就坐,而满面长须的他,则与儿辈们同站在后排。这是极为感人的画面,也让后人深受教育。
    王叔金对心胸宽阔和有爱心的家人倍加赞赏。他对第二位妻子邱素枝的赞美之词,可见一斑。

    他写道:
    “邱氏性格慈善,举凡公益慈善事业,辄予乐助,殊属难得。”“邱氏与我为夫妻四十余年至今,和睦共处,其治家教儿有方,俭为美德,一家共住四五十人,视侄儿亲戚同仁,且出言谦恭有礼,管理有方,乡邻都敬佩她。”“她量气颇大,此为我所佩服,我虽乏资产无碍,而获其内助禅益,有功在焉。
    管理一个大家庭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1994年,接受马来西亚《风采》杂志的专访时,建龙展示了父亲以毛笔字记录每一个孩子的出生。当他翻阅这份家庭树的纪录时,他说:"我父亲亲自记录,一直到他过世。”他一面翻阅,一面感叹有的兄弟姐妹早在他父亲离世前就已离开这个世界,而今他最小的弟弟只有34岁。“我的长子至少比他年长20岁。他并不称呼对方叔叔,而是直呼名字。”由此可见,兄弟之间的年龄差距非常大。
    建龙忆述,第一任母亲和5个孩子定居于中国,其他两位母亲和所有的孩子都住在同一屋檐下。如此庞大的家庭,实在无法不引人注目,王家在1928年修建的房子占地7英亩,门前有非常大的空间,并且种了许多果树。该房子呈六角形,有11间睡房,8间在楼上,3间在楼下。虽然如此,仍是无法容纳众多的家庭成员,于是为了解决空间问题,楼上的一间大礼堂被改装为卧房,让年幼的兄弟住在里面。
    建龙不讳言,摩擦是肯定会发生的,尤其是20几人同住一屋檐下。一旦兄弟姐妹之间或是妻子之间产生□角,王叔金就会扮演调节者的角色。建龙生动地描述当时的情况:"只要父亲稍微提高声量,说:‘不要吵了’,顷刻之间,大家都会闭上嘴巴。”由此可见,王叔金在家中极有威严。然而,他在孩子眼中,仍是慈爱的父亲。"我从没见他动手打过任何一个孩子。他是深情的父亲,虽然我有两个母亲,却从没见他偏袒或偏爱其中一个,他保持绝对的公平。”从建龙的一字一句里,不难看出他对父亲毫无保留地尊敬。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管教孩子的课题上面对挑战,那的确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拥有那么多的孩子。那究竟王叔金是如何管教孩子?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原来,王叔金每周都召开家庭会议,全家人都必须出席。每一次,他都不忘叮嘱妻子和孩子们相亲相爱,避免沦为外人的笑柄。
    最有趣的是,王家的女人从不踏足市场,她们只向到家里来的供应商购买蔬菜和肉类。由于家里的桌椅有限,因此大家必须轮流进餐。建龙笑说,幸亏一袋米只售4元50仙,否则父亲很有可能为了养活一家人而变成穷光蛋。
    作为马来亚家庭里的长子,建龙每个月必须到商铺购买2袋白米。"我一个月要去买2次米,当年,购买基本的必需品,如柴、米、油、盐等货品,一次购物不会超过20元,我通常会雇车夫把东西运送回家。”
    在家中,王叔金把家务事都分配好,其中一名妻子负责炊事,另一名妻子则负责清洗衣物。庞大的家庭人数让王叔金无法携带全家人一同出游,但占地7英亩的房子已经足够让孩子们自由活动,孩子们能在家门前两个球场大小的空地上打羽毛球或是进行其他能发泄精力的活动。
    在王叔金去世后,那栋房子被拆除,大家庭也从此解散。最令建龙后悔的事,便是不常有机会举办家庭聚会,一直到1994年。在王叔金的第三任太太去世后,只有不到一半的家人回家祭拜,再说,当时已经没有祖屋可住,即便回乡,大家也必须住在酒店里。
    如今,王叔金的后裔散落在马来西亚各地,包括吉隆坡、太平、北海、昔加末、芙蓉、江沙等城市,也有的到了国外,定居于澳洲、加拿大、新加坡和中国(见第二章)。建龙坦诚,自己无法记得所有人的名字,也只有当他们称他为"叔祖”时,他才知道他们是王叔金的子孙。
    6.5关心中国亲属,帮助家乡亲人
    王叔金不仅孝顺父母,也关心、帮助其他亲人。
    王叔金对他的胞弟王荣朝关怀备至。早年帮助其到马来亚,并安排他在自己的商店做管理工作。荣朝染有吸毒恶习,因病于1928年在家乡早逝,时年29岁(与家人同住"金兴堂”屋18年)。其续弦改嫁后,年仅8周岁的儿子王建馨无人照管。王叔金以培养侄儿为己任,特请外甥章存沂,将其带至实兆远培养。经小学、中学及上海暨南大学肄业,在新加坡走上就业之路,成为当地一名金融工作者。他是王叔金培养的第一名大学生。

    荣朝过世后,王叔金还把他的2个儿子:六子建凤和17子建士,过继给荣朝为子。
王叔金对堂弟荣苯亦是照顾有加。在荣苯被辞退失业时,他出资500元助其在双溪完宜开设粮食、杂货铺。还以他的名义,寄钱给他在乡下的父母,以报平安。荣苯商店生意失败后,王叔金安排他到木珍歪橡胶园当工头,协助管理胶园。此外,还出资并主持,在实兆远住家,为他与来自乡的李锦兴姑娘举办婚礼。王叔金对这场婚礼十分满意。他说:"不收聘礼,计开费二百余元,而成一场美满之姻缘。"婚后,荣苯在木珍歪胶园职工宿舍安家。在荣苯去世时,王叔金还为其主持丧礼。

    王叔金对他的七叔更是敬重如宾。七叔王春豫(王仲师),为清朝末年的秀才,是当地有名望的社会人士,60岁时,独身来到实兆远,欲为家乡学校募款,长住实兆远家近年,后欲返回中国,王叔金为其提供路费帮助。七叔行至昔加挽,传闻曰本进攻厦门,便中止行程,在当地谋得私塾教师职位度日。因冲凉不慎,染上重度感冒,王叔金闻讯,特前往探视。不料,在抵达其住所时,七叔已先期去世。王叔金为他办理后事,亲自上街,“为其购买棺木,将他安葬于昔加挽公墓,并委托亢泰堂侄雇人为他做坟墓风水,总计花费近千元,并飞信祖国通知其妻子知悉。”
    他说:“我为侄(儿)之责任到一段落耳。”
    王叔金还接待和帮助许多来马来亚谋生的乡亲,为他们提供临时食宿,并协助他们寻找工作,或提供务工信息及建议等。
    王叔金把暂时在家食宿的乡亲,称之为“共同吃饭之亲戚。”在谈到他们在此之后的去向时,说:
    “以上诸人与我均有好感,有的已回家乡过世,有的在南洋建立家庭,子孙满堂,有的在南洋死去。”并指出:他们之中,“除荣毓属文化人外,其余所受教育不多,只宜经商或做其他工作。”


    6.6帮助在马亲人
    王叔金还为家住实兆远城外亲戚的孩子,提供交通和食宿帮助让他能到实兆远的中学上学,王国良就是其中的一人,他是家住木珍歪堂弟王叔实的儿子。
    王叔金对其岳母及小舅的关爱,更是无微不至。他将岳母杜菜燕和她11岁的儿子邱椿萱,从槟城接到实兆远与他同住,和谐共处长达30年。王叔金将邱椿萱看作自己的直属亲人,十分重视培养他,并有意让他到怡保专科学校造就,只因其母杜菜燕
    不舍孩子离开身边而作罢。王叔金还亲自到槟城为邱椿萱介绍对象,随后,又亲自到槟城为其安排结婚事宜,并出资1000元为他举办婚礼。婚后与新娘同住在实兆远家。当邱椿萱走入社会后,王叔金甚至卖掉仅有5年车龄的意大利轿车,帮助邱椿萱另买一辆新车。王叔金在此之后,直至退休的30年中,都不曾再拥有轿车。当邱椿萱准备搬离王叔金家,独立居住时,王叔金还亲自为他在建筑的新房做监工。

    王叔金是尽孝的女婿。岳母晚年多病,久治未好,基于对长辈的尊敬,他从不埋怨。对岳母提出的外地治疗请求,他都一一答应,并支付全部医药费。在岳母于1940年7月1日病逝家中时,王叔金刚参加"华侨回国慰劳团",返回实兆远。但他仍毫无怨言地亲自为其主持丧礼,并负责全部丧费。他说:"尽女婿之义务,聊以自慰矣!”为了纪念岳母杜菜燕,王叔金以她的名义为南华中学捐建了一间教室。
    邱椿萱的次女邱清妮,在谈到姑丈王叔金的为人时,满怀感恩的心情说:
    “姑丈王叔金亲切仁慈,他对我的祖母(王叔金的岳母)尽孝,也对我的父亲非常照顾。我的祖母和父亲从槟城搬到实兆远与姑丈一家同住,直到1931年父亲结婚后,也仍继续住在同一屋檐下。我们很感激姑丈一家人对我们的关爱与照顾。我会将他的慷慨与慈爱铭记在心。”
    王叔金胸怀宽阔,乐于助人。他的慷慨,并不局限于近亲,而且惠及其他人。当他获知岳母的胞兄(可行舅)及嫂嫂,晚年处境艰难时,二话不说,便把他们接到实兆远住家。对他在妹夫去世后,真诚关心和帮助其妹杜菜燕度过难关的举动,深表敬意。对其愿同住一屋过日养老,表示赞赏,称其“能入风随俗,平易近人”。他们在那里同住了近8年。当可行舅不幸去世时,王叔金一如往常,为其办理丧礼,并担负全部丧费。
王叔金年复一年地帮助过无数亲人,他的房屋犹如公屋一般。王叔金善举无数,时至今日,实兆远还有许多人仍记得他的善良。
    王叔金对他人的帮助,完全出于他的真诚与无私。他说:“吾帮助别人无数,从不望其报答。”“俭朴自己,帮助别人,利益人民,可以安慰自己。”
    6.7对儿女的期盼
    王叔金希望留给孩子的不只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协助他们塑造性格的人生价值观。他对家人的关爱在1947年写给孩子们的信里表露无遗,他也在信中对子女的学习教育、品德修养、职业选择和奋斗方向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期望。
    亲爱的儿女们:
    忆自日本占领马来亚,至联军收复马来亚时,你们过着三年八个月非人的生活。有的无辜被捕,刑中不招。面对残忍,不屈不服,坚矢贞操。而敌人汉奸,蓄意陷害,数度危险,卒均全家侥幸平安。虽经济破产,至堪自慰。
    窃念你们兄弟、姐妹三十余位,昔设有家庭周会,屡对你们训话。惟幼年弟妹听我藐藐,年长者或则(者)到社会服务,年纪小的尚在读书,复有幼年弟妹在襁抱中。予年老迈,感慨之余,常怀隐忧。又恐在弥留的我,遗产区区,既不敷培养你们的弟妹,理应欠资无他。预志《五十年回忆录》,聊作遗嘱纪念品。尚望你们,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我们是黄帝子孙,绝对拥护真正之三民主义的中华民国,实践新生活之礼、义、廉、耻。在居留地,遵守地方政府法律,赞助政府及地方公益。
    做一个人,对父母要孝顺。对兄弟、姐妹要敬爱、互助。对子女要培养、教育。对教师、长辈要尊敬、礼让、谦卑。对同学、平辈要友爱。对戚友、邻家要互惠。对各族要和平。
    至你们兄弟、姐妹,原为同气连枝,传统血脉,骨肉至亲。应互相提携,互相帮助,下敬上,上爱悌,谦逊礼让,彼此和睦,时常互通音讯,互相问安、敬礼,而表示团结、亲爱。
    再者,你们子女,宜乎七岁入华校读书。由小学而初中、高中,计十二年毕业。英文程度八级。足以应对社会谋生。
    现代各国,科学进步,非求高深技术,实无以应付环境。升学电器工程或学习电车、机器等,发展更未可限量。
    假如投身商店,学习商业,要能刻苦耐劳,做事负责,勤俭朴素。业精于勤,荒于嬉,或劳心或劳力,专心致意,谦恭有礼。生财大道,学陶公,师晏子,鸿图大展,利溢无穷。
    若说马来亚目前经济,如开发锡矿、金矿、种植树胶、哥丕(咖啡)、果子、椰、槟榔等。如有持筹握算,俱可发展,获得巨利。
    最后,你们互相勉励,莫赌博,勿嫖妓,戒奢华,崇节约,多运动,重卫生,毋夸口, 守信誉,不欺贫,不谄媚,自力更生,常与祖国兄弟通讯,定期回去祖国观光,
暨考察祖国实业,醵资建设新中国,是予之所厚望焉。
    同一年,王叔金写下了1947年回忆录(另有2本,1957回忆录及1962年备忘录)。他把长子建鹊、17子建士(作者)送到新加坡,以搭船前往中国。在新加坡,他与其他的儿子建龙、建虎和建豹及侄儿建馨会面,并留下了极具纪念价值的合影。
    这之后,建士在中国定居,也成为王叔金在中国的家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散落世界各地家人之间的关键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