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金· 马来西亚华人教育家、社会工作者和慈善家
“索取是为了生存,但生命在于奉献” 温斯顿 – 丘吉尔
王叔金 ONG SEOK KIM JP, KMN 1884 – 1964
1964年5月31日, 一位80岁的平凡老人离开了人世。 从马来西亚和其它东南亚国家华人领袖送来的花圈,与对王叔金家属的慰问电函中,可以看到他的事迹与成就,照亮了他光辉的一生。道路两旁成群结队的送葬者,包括他创办学校的师生们,无不深深地表达对老人的敬意。这是一位伟大善良的老人。 50多年来,他将自己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天定区(现在为曼绒区),特别是实兆远的人民,从而提高和改善了华人社区的教育和福利。 他创办了四 所华文学校,并帮助与赞助了许多华文学校。同时,他又是当地社会许多慈善机构的创始人。
先祖
王叔金,又名王荣簪和王丽生,188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锦斗镇格后村。
公元942年, 王审知的曾孙王承信,因内讧逃难至内陆山村--永春锦斗,成为锦斗王氏的开山祖。 王叔金是锦斗王氏的第29代孙, 是王审知的第32代孙。王审知于公元825年,与他的两位长兄,从河南省固始县起义,进军福建,后被唐朝庭册封为闽王。他是福建王姓的始祖。王姓最早起源于周朝的周灵王姬泄心 (前571-545年)及其儿子晋,人称“王家”,至今已超过2500年。
王叔金的父亲叫王春耻,又称王仲节。他的母亲叫章珠。春耻是7兄弟中的年长者, 也是兄弟中唯一务农者。 他 于1925 年去世。而章珠则早于春耻于1920 年去世。他们育有6个女儿和2个儿子, 王叔金为大儿子,排行第三,王荣 朝为小儿子,排行最后。王荣朝于1928年去世,时年29岁。
早年生活
为了生活,从14岁开始,王叔金就到永春县五里街的一家商铺,做厨工和店 员(2)。19世纪后期,年轻的王叔金,不得不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他的家庭十分贫困。20世纪初,东南亚殖民地国家,面临经济发展, 需要大量劳工。
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1903年,19岁的王叔金,决定离开中国,前往被称为南洋的马来亚谋生和发展。 最初,他 来到霹雳州的安顺 (现为 Teluk Intan)。在那里,他为一家水果店当搬运工,每天肩挑从周边农村收集来的水果,如榴莲, 芦菇, 郎杀, 直送安顺。1904年,他到拿哈万益商店任店员及书记。 1905年,他决定做肩挑摇鼓担生意。他在拿哈, 万里望, 布先, 甲板, 端洛等地,摇卖沙珑, 布匹, 鞋子及其他生活小物品等洋货 。1908年,他与人合资在实兆远港口组织商店。 由于他的辛勤工作和商业头脑,生意取得了进展,积累了不少资金。 为了进一步开拓事业,他决定投资开办更多商店,经营杂货及橡胶买卖生意。 同时,购置了许多橡胶园,开展橡胶种植\生产, 并在甘文阁修建一批铅板店面,以及在实兆远十字路购买店面及兴建住屋等。
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奋斗, 30岁之前的王叔金,已是一名成功和富有的商人。
实兆远益智书报社
1913年,29岁时,他参加了柯教诲等人创立不久的益智书报社。 由于他 的大力支持和无限热心,很快被推举到领导岗位。他担任该社社长达40年之久。 这是当地为民众提供的,兼具读书, 看报, 休闲放松,以及沟通交流之多功能场所。日侵期间, 该会所被毁。20世纪40年代中期,日本投降后,该会所得到重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得以恢复。
王叔金当了40年的该会社主席,直到1955年。由于他的长久贡献,1966年,在他去世后两年,该会社追授他终身成就奖。在现负责人苏瑞霖 (Soo Swee Lim), 马胜发 (Mah Sun Fatt) 和其他当地社区领袖的带领下,2012年4月,益智书报社举行了诞辰100周年庆祝。
实兆远中正小学
1920年,36岁的王叔金和当地社区领袖合作,共同创办了实兆远中正小学(俗称福建学校)(3)。 他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捐赠了 $1,000(4)。他是一个十分能说服别人的人。 他说服了富有的土地所有者林迎(别名Hup Choon Ma)(5),为学校捐赠一块土地。 他在学校董事会工作了30余年。 其中,任董事会主席长达20年(1927-1934年,1936-1939年,以及1945-1955年)。 因此,在中正小学成立的最初35年里,他对中正小学的发展, 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实兆远橡胶贸易商协会
1922年,王叔金建立了实兆远橡胶贸易商协会。规定每生产一吨橡胶,销售协会要征收0.50元。所得款项,用于资 助实兆远和爱大华地区的华文小学,用于建设教室, 校舍和其他设施之用。 他是该协会的关键推动者。 他负责收集\管理和支付所征收的税款。共有10余所华文小学受益。
实兆远华人公墓和华人妇产医院
有感于当地华人缺乏合适的墓地,1927年,王叔金捐 款,并发起收购一块土地,做为当地华人的墓地。 这块土地位于红土坎路的 Pundut。他和他的第二, 第三妻子,都埋葬于此。 面对产妇和婴儿的高死亡率,王叔金设想建立一个产妇接生医院。 1930 年,他建立了实兆远华人妇产医院。1936年,他发动募捐, 并购买了6英亩(2.4公顷)土地,作为新医院的建设用地。他做了20多年的医院理事会成员。
实兆远南华高中
1931年,王叔金发起建立中正小学中学部。 1935年,中正小学的中学部与另外三所学校的中学部,合并成实兆远 南华中学。1936年,王叔金当选为学校董事会第一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南华中学重建(6)(7)。他在1946年,1947年和1948年,连续三年当选为新任董事长,1949年当选为副董事长。他也是南华中学重建委员会主席\募捐主任和信托员。他为南华中学服务, 长达20余年。
1935年,他捐款3千元,为南华中学购买土地,还为学校募款 $3,000(8)。他还分别以其父亲王仲节(春耻), 妻子邱素枝, 岳母杜菜燕的名义,为学校捐建三间教室。
作为校建设委员会主席和募捐主任,他在全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商界及民众中,开展广泛而持久的募捐工作,为学 校修建教室和增补设施,以及重建被日本军队摧毁的校园。王叔金亲自拜访新加坡的胡文虎(9),劝其对学校建设捐款,胡文虎兄弟成了该基金当时的主要捐助者。1940年完成的学校礼堂,被命名为虎豹礼堂。胡文虎亲自飞临实兆远出席开幕式,并成了当时报纸的头条新闻。
天定区和泰国勿洞的其他学校
1940年,王叔金被推选为木歪培青学校副董事长。 1946年,他在泰国勿洞,领导创建勿洞小学,在那里他有一些 橡胶园。他还指导、协助昔加里培民小学、木珍歪群贤小学和红土坎永宁小学的筹办工作,并为其中2所学校捐款,同时担任上述3所学校的校董和名誉校董。他也是实兆远 Simpang Empat 英语学校(又名甘地学校)的董事会成员。
王叔金对教育的推动,不限于红土坎区,也包括曼绒区的其他地方,像Kuok Min Primary School in Kampung Koh, Sitiawan。为它们提供资金,以建设校舍和设施。
红土坎平民免费学校和天定高中
1951年, 王叔金在与苏清楚一起,在曼绒区红土坎筹办了平民小学(10)。他希望为红土坎的贫困儿童,提供免费的华文教育。王叔金为学校筹集资金,指导规划,主持建设,以及任命校长与教师等。他是第一任学校董事长,任期为1951-1956年。此后,他仍是该校董事会成员,直到他去世前2年, 1962年为止。
1954年,王叔金在红土坎, 与平民小学毗邻的地段,创建了天定中学。他同样亲自筹集资金,规划学校,主持建设和管理,并亲自任命校长与教师。 他详细记录了在创建天定中学期间的日常活动。 王叔金亲自找李氏基金会的李光前(陈嘉庚女婿)募捐了很多钱,并以李光前名义建学校的礼堂。 他花了213天,基本完成了学校的筹办工作。他是该校第一任学校董事长,任期为1954-1958年。
其他慈善组织
王叔金还任职于其他慈善组织。其职务是:
当地公立医院委员会委员,1928至1929年
实兆远零售店铺商会董事长,1937年
霹雳华人弱势群体协会,实兆远分会主席,1937 - 1941年
马来西亚华人协会(马华公会),实兆远分会首任主席,1950-1951年
马来西亚中国精武体育会,实兆远分会 会长
霹雳州福建公会 委员 ,1946年-
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与其他中国移民一样,王叔金强烈期待中国的富强。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对祖国忠诚,为其提供不懈的支持。1911年,他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他当众剪去辫发,发誓推翻满清的腐败统治 。在同盟会改称国民党后,1922年,孙中山先生任命他为实兆远评议长\分部主任和宣传委员等职。在那里,他担任了几十年的领导职务,直到 20 世纪50年代中期。
为救济当时祖国各省, 一次又一次发生的旱灾,他屡次担任“实兆远筹赈祖国灾民委员会”主席,为祖国灾民募捐援助资金。他还为故乡永春县的学校捐款,并帮助锦斗格后村修建道路,同时,划出90英亩胶园, 以其收益, 为家乡培养师范生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保卫祖国,抵抗日本侵略者,他屡次发动华侨,开展各色的募捐活动,并组织开展抵制日货运动。他亲自购买为数可观的“拯救中国债券”。他还担任“福建省建设委员会”委员,并为其推销建设债卷。
1940年3月,王叔金代表霹雳州实兆远地区华侨,参加了陈嘉庚(12) 为首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访问了重庆和中国的其他省、市、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人领袖一起,会见了当时的中国最高军、政领导人,并发放钱、物慰问战争难民、受伤军人和前线战士。在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华人领袖的合照中,他被尊为德高望重者,被安排在陈嘉庚右边。该相片现保存在中国厦门陈嘉庚纪念馆和陈嘉庚陵园陈列室。
奖章
为了表彰王叔金对社会的重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初,霹雳州苏丹授予王叔金“正义和平”奖章(JP)。1964年,在他逝世之前数月,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授予王叔金 Kesatria Mangku Negara (KMN) 奖章。
1962年,年届78岁的王叔金,因健康原因,宣布辞去一切社会职务。此时,他已服务社会50多年。两年后,1964年5月31日,王叔金逝世,享年80岁。
曼绒纪念王叔金教育基金会; 血液透析中心
王叔金逝世后,1966年,当地社会名流黄国泰 (Ng Kuok Thye), 苏清楚 (Saw Seng Chor) 和 王文池(Ong Boon Tee) 等社区领袖,为纪念和弘扬王叔金无私奉献华文教育与慈善事业的精神,决定建立 《纪念王叔金教育基金会》,以王叔金的名义,为当地各民族学生,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积极进取。 基金会从小做起,最初以微不足道的金额 $2,840,提供给各中小学校。该基金会在过去十年中,平均每年提供约 $64,000,援助包括公开招生计划,以及激励学生的各项奖厉。几十年来,当地领袖和华人教育家,如柯锦取 (Quah Gim Choo), 马胜发 (Mah Sun Fatt) 和林明亭 (Lim Ming Teng) 等,不知疲倦地管理基金。他们与王叔金有着同样的愿景。
王叔金后代全力支持《纪念王叔金教育基金会》。在过去的十年左右,王叔金的第28儿子王一少 [Ong It Shaw (David)],屡次给基金会大笔捐款。王叔金的一个孙女Ong Siew Bee,多年来,每年以可观数额,捐款给基金会。
为了继承和弘扬王叔金的无私奉献精神,王一少还筹集大量资金,建立了曼绒血液透析中心,并亲自管理。透析中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肾病医疗机构,它致力于无偿地为当地肾病患者, 提供医疗服务。
个人资料及后代
从1907年到1923 年的16年间,王叔金共返回中国家乡探亲 9 次。在1925年其父亲去世后,他再没回过中国。然而,1940 年 3月,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他随同“南洋华侨慰劳团”,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人领袖一起,第10次回到了中国。
邱素枝(1901-1974年)
彭亚荫(1915 -1993年)
像其他许多中国移民一样,王叔金在中国有一个家庭。 来到马来亚后,又建立起另一个家庭。 他的中国妻子林月(1885-1923年)和2名马来亚华人妻子:邱素枝(1901-1974年)和彭亚荫(1915 -1993年),共为王叔金生,养子女44人。其中,儿子29人,女儿15人(包括领养子女5人, 义子1人)。历经百余年的繁衍生息, 王叔金现有子孙后代, 共计五代740人。大部分人居住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许多人还移居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加拿大、美国和中国香港等世界各地。
实兆远和曼绒区的50年社区服务
王叔金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20世纪20年代初,他通过橡胶种植及买卖,建立了自己的产业。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生命和财富,用来服务社会, 造福人民。他在教育, 卫生, 阅读和社交活动场所,乃至墓地等,涉及民生的领域,始终走在前列,为曼绒区,特别是实兆远地区的民众,真诚服务。 五十多年来,他不仅慷慨解囊,出钱出力,而且还亲自走遍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八十余区的角角落落,埃家逐户地募集钱款,为建设学校和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数额可观的资金,并监督这些资金有效使用。
他服务社会的热情,使他在实兆远和曼绒区的早期发展中,成为一名真正的先驱者,特别是华文教育事业。 王叔金是一位突出的社区领袖。陈嘉庚说: “….有能力服务于社会之前,必须建立一个企业。”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忽略了他的商业经营和种植活动。这导致了他的财富日益缩减。在他的最后岁月中,为维持他的大家庭生计,他出售了大部分土地和财产,以致造成晚年经济上的拮据。 已故当地社会名流黄国泰 (Ng Kuok Thye),在表达对王叔金的敬意时说:
“像王叔金先生这样,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义务社会教育而忘我者,至今尚无第二人。”
“你的故事,是你留给朋友的最大财富。 也是你留给后人的永恒遗产。” - 史蒂夫 .圣
注释:
1. 实兆远中正国民型华文小学校史
2. 中正小学,1948,校刊,实兆远
3. 中正小学,1951,校刊,实兆远
4. 中正小学,1977,扩校开幕式纪念刊,实兆远
5. 中正小学,1990,70 周年(1920-1990)纪念刊,实兆远
6. 天定中学,1961,校刊,实兆远
7. 国民小学校史,校刊,实兆远
8. 王叔金–华人教育家与慈善家,Li Tian Xi,1994,吉隆坡
9. 南华中学校史,实兆远
10. 南洋 华侨中学,1936,校刊,实兆远
11. 南华中学,1986,50周年(1936-1986)校庆, 校刊, 实兆远
12. 南华中学,2006,校刊,实兆远
13. 南华中学,2011,75周年(1936-2011)校庆,校刊,实兆远
14. 南华中学校友会,2011,50周年校庆,实兆远
15. 王叔金–献身教育40年, 南洋 Siang Pau,1990,吉隆坡
16. 南华中学校史,Nga. T.C. Rev. 实兆远
17. 王叔金回忆录,1947
18. 王叔金回忆录,1957
19. 王叔金备忘录,1957
20. 王叔金简介
21. 纪念王叔金教育基金会,1981,15周年纪念刊物,实兆远
22. 纪念王叔金教育基金会,1994,28周年纪念刊物,实兆远
23. Shih Toong Siong,2004, The Foochows of Sitiawan,Sitiawan(英文)
24. 王叔金精神永存,Sin Chew Jit Poh,1995,吉隆坡
25.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给王叔金等委任状
26. 厦门陈嘉庚纪念馆相片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