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叔金——一位老华侨的奋斗历程(七)

2015-08-21 14:59:49来源:王叔金——一位老华侨的奋斗历程 王永裕 王建士 著

打印 字号: T|T
晚年与临终嘱咐 第七章
    7.1晚年
    王叔金在后期放弃打理生意及管理种植,超过20年的时间全心投入于教育及慈善的推动。献身教育及社会福利,加上日本占领马来亚,让王叔金的经济状况受到极大的拖累。有好几次,他甚至没法缴付孩子的学费,亲戚在知晓他的困境后,也都纷纷出手帮忙。他写道:
    “我不是资本家,亦非穷光蛋,爱做社会事,弄至老年,‘家伙了,秀才无’,徒呼奈何。”
    在晚年生活十分艰难的条件下,王叔金仍然义无反顾地义务服务社会教育,直至78岁高龄,方告退休。虽是感慨,但对于过去50年投放在社区工作的时间与精力,王叔金无怨无悔。他怀着乐观和平衡心态说:“为仁不富,为富不仁。故余义务四十余年,天天清闲,天天平安。”为此,他特意写下:"为仁不富”和"义无反顾”两幅题词,作为自己义务服务社会数十年的沐切体会。王叔金将马来亚视作充满机会的土地,1950年1月30日,他取得马来亚居留证,当马来亚在1957年宣布独立时,他自动获得公民权。他同时也取得泰国居留证。然而,在晚年时期,他将马来西亚视作自己的家园。他说:“爱你的国家,就必须成为它的公民,否则就失去了资格与权利。”
     王叔金是务实的人,他改变思想以顺应时间的推移及环境的变迁,当他发现英语将成为帮助国家发展的重要语言时,毅然放弃了把孩子送到华校的念头,而把年幼的孩子送到英校。在那个时代,他是根据现实状况,作出了务实的决定,一如他初抵马来亚时,即刻开始学习当地语言。
    在王叔金年轻时,他主张不喝酒,但在晚年时,他的态度有所软化,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更具弹性。他把标准降低,把“不酒”改为“不醉",社交饮酒,对晚年的他而言,是被允许的。
    晚年的王叔金,特别担心后代数典忘祖。为使后代不忘祖先,他对祖辈情况特别写有小史专页,详细加以记载。此外,还特别设计出一种,保留先辈头像与身世记录相统一的方法。他把其父亲王春耻的相片,贴在一张纸上,并在纸的四周,写上相片本人的身世说明,制成复印件后寄返中国故乡,以期长期保存。他的苦心让后代对自己的家族历史及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也借此维系了中国及马来西亚家庭成员的感情。
    安排年仅11岁的17儿王建士返乡读书,是王叔金晚年为恢复和维持与故乡亲人联结纽带的最重要决定。
    晚年的王叔金尤其怀念和关注在中国的子女情况。他关注早在1957年前,就已失联多年的第三女儿清佃的情况。经多年多方了解未果,三女儿的近况始终悬挂他心头。1961年,意外接到三女清佃来信,让他喜出望外,他情不g禁地回信道:“这些年来,你音讯全无,我东西南北中,无处寻觅你,让我十分痛苦。可是,今年我已是77岁了……”表现了父女情深,又无可奈何的悲伤心情。
    他也十分牵挂17儿建士的状况。曾分别于1952年(初中毕业)和1955年(高中毕业)时,两次要求建士重新申办返回马来亚的手续,由于种种原因,上述要求都未能如愿。1961年,建士因忙于工作,较长时间未写信请安,他即来信查询,并关切地问道:“你是否已经结婚?如未结婚,应找一位志同道合的女性结为夫妻,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岁。一旦确定结婚,可来信通知我,我将帮助你人民帀500元。”
    此时的王叔金,尽管已疾病缠身,写字开始显得有些吃力,笔划不再工整、流畅,字体开始变形,并有明显的颤抖痕迹,但他仍坚持写信,不忘尽为人之父的最后一份责任。

    此前,王叔金还曾给17儿建士寄来手表、旧派克钢笔、词典、拖鞋、新旧衣服及牛油等物品。1960年,中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他给大儿建鹊寄来洋参、布匹、短袖纱衣、英雄钢笔、梅花手表、疳积散、阿士匹灵、693药片、日本膏药等物品,还特别嘱:“洋参要与媳妇共用,切切”。表现了对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晚年的王叔金,有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鉴于国内外的长久隔绝,和后代对故乡的极端生疏。为了帮助子孙了解故乡、认识故乡,他特写下了题为《永春县况》的文章(见附件3),介绍故乡的山水风光、历史古迹、名人事迹,以及当地特产等。
    为了方便子女日后返乡省亲谒祖,王叔金还特地写了《回国水陆道程》一文,详细记述了返乡必办的手续和行程路线,供子女参考(见附件4)。(编按:当时往返中国和马来亚的唯一通道是海路。)
    王叔金对故乡的爱是永不止息的,他通过在马来亚的报章刊登照片的方式介绍新中国的领导人,这个举动诠释了他对祖国的爱与支持。在晚年时期,王叔金也编辑了传统中药的清单,供后代作为参考。他本人曾经试用这些草本配方,也因而认为有流传的价值。
    晚年的王叔金,同样十分怀念早年在其商店及胶园服务的“伙友”(员工)。他经常回忆起,曾经协助他打理杂货铺和经营橡胶种植的员工,记得他们的名字和许多细节,包括他们的去向、住址、事业和子女等;并指出其中一些人,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在事业上、社会服务上,以及培养子女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高兴地说:"渠等(他们)飞黄腾达,使我无限欣慰。”但"其资产之多,不足为羡。”表现了一个年长者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宽阔胸怀。
    王叔金喜爱记录和写作的习惯是促成这本自传的最大功臣,若是这本书不成形,他所有的记录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遗忘,他的苦心也将付诸流水。晚年的王叔金,十分注重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体会。他是一个喜爱思考、阅读和写作的人。早年,他为所创办的学校写过许多短文、工作总结、体会文章和校志等。大约50岁以后,他逐步转向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习惯用中国的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每天孜孜不倦地伏案写作,用坚强的毅力和耐心,仔细回忆着50年来所经历的每一件事,终于完成了他的《五十年回忆录》和《备忘录》等文稿,为子孙后代保存了一份保贵的、完整的人生历史记录。这是王叔金用血汗铸成,并留给后代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使多年来所记述的历史资料做到真实、准确,不出差错,在年近80岁时,王叔金仍抱病坚持对其手稿,作一次全面的审阅和订正。他一丝不苟地校阅了每一个字,并对少数内容作了补充。在确认无误后,他手执钢笔(此时的他已不适用毛笔),用其颤抖的手,重新签上O.S.K的英文缩写名字和审阅日期,以示最后确认。其细心、执着与认真的态度,堪称楷模。
    王叔金以俚诗总结了自己赴马半个多世纪来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杂感)
余立霹雳六十年,回国十次省亲然。
劳苦商植二十载,公益义务四十年。
功罪任由人判断,是非冤屈我寒蝉。
金钱似土余看透,积德遗孙当自勉。
莫夸上帝会赦罪,利令智昏作老千。
不仁不义奸同事,害人害己报眼前。
教育慈善身模范,唆弄奸淫罪自肩。
为师为董心若正,何怕狗计害前贤。
三秋持斋慰自己,实心所愿恢复然。
孟雄题书我鼓励,玉光安慰心更坚。
不因金钱贪富贵,欺贫重富我无缘。
违亲背戚卖同事,徒使辜负学生焉。
(信教)
信教自由无厚非,劝凭心定莫问谁。
耶稣天主回教美,阿弥陀佛更光辉。
(做人)
勤俭朴实做模范,戒赌戒嫖戒贪财。
孝梯忠信传家宝,敬长慈幼阖和谐。
(兄弟)
兄弟姐妹同根生,手足情谊互相敬。
难兄难弟人钦佩,阋墙外侮实忘形。
(治家)
教儿不分男和女,治家积德孝为先。
安份守己爱邦国,子孙荣华胜良田。
    注:诗节中提及的陷害计划指的是被南华中学董事部停职的事件,那可说是王叔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他眼睁睁看着自己一直以来所相信的公平、正义和真相,因学校管理的内部斗争而崩塌。“三个秋天”是指,他为揭开真相茹素3年所做的抗争。
    7.2临终嘱咐
    务实是王叔金最鲜明的个性,他始终认为,凡事必须先有周详的计划,即便是老一辈最忌讳谈论的后事,晚年的王叔金,也预先做了周全的安排。除立遗嘱,对身后的区区财产,作了处分和提出实施要求外,还特别增补了,"弥留前份咐话”一节,对其身后的一些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的交代。
    在1957年4月12日一个降雨的早晨,他写下了几项吩咐,包括:出葬费按一千四、五百元之额;2个月内做完坟墓风水,约五、六百元,2项的开支总额不可超过2000元。他预计,他所参与的8间互助部将捐出1000元左右,不敷之款项,可先向内弟邱椿萱借贷,稍后再把遗产卖掉归还予他。他也特别叮嘱要在限定时间内,寄"特别家信二封”,通知长子建鹊、十七子建士,并附上具体地址于后。
    王叔金还预备有25个红包(以后加6包),作为"手尾纪念物”,计划分发给2位妻子及部分儿孙,他在红包上,写好各自的名字,同时作如下说明:
    我身后,无盈余款项积蓄,故未能发给全部儿女及孙子各人一包手尾纪念物,仅平时积存,计25包封固,每封写名,须照名字检交,在我身后30天内发给,至于很多不能得我之身后纪念物者,我以万分诚意认为不对,但我无钱,无办法呢!应请全体子孙,多多原谅我之苦衷和做不到的。
    此外,他还不忘叮嘱:对身后事,要坚持"改良风俗”,并从2个方面,列出需要改进的10条意见。
    改良风俗(一)
    1. 禁止妻子儿女开声啼哭。
    2. 禁止男女儿穿戴麻布衫帽。
    3. 禁止猪头、脚、肉三牲祭棺前。
    4. 禁止在棺前燃烧银纸。
    5. 禁止请暹(逻)或本国僧尼法师诵经。
    改良风俗(二)
    1. 接受清茶。
    2. 接受烧香。
    3. 接受燃烛。
    4. 接受祭文。
    5. 接受生果。
    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王叔金特有的“智园行方”的品格:一贯做事严谨,一贯认真负责,一贯追求完美,始终坚持如一。
    王叔金于1964年5月31日病逝,终年80周岁,以受人敬仰的姿态,走完了光辉的一生。马来西亚和其它东南亚国家华人领袖送来了花圈,对其家属的慰问函电亦纷来沓至,道路两旁尽是成群结队的送殡者,包括他创办学校的师生们,纷纷表达了至深的敬意。


    投入社会工作超过50载,王叔金将自己的大半生,无私地奉献给天定区,特别是实兆远地区的居民,有效地提高及改善了华人社区的教育水准及福利。为了表彰王叔金对社会的重大贡献,1963年,霹雳州苏丹授予王叔金"太平局绅”勋章(JP)。1964年,在他逝世后数月,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授予王叔金KesatriaMangkuNegara(KMN)動章。
    陈嘉庚曾说:"……有能力服务于社会前,必须建立一个企业。”这一点王叔金确实做到了,但后期的他,确实忽略了商业经营和种植活动,并导致财富日渐缩减,以致晚年时期,为了维持大家庭的生计,必须出售大部分的土地与财产,甚至造成家庭经济的某种拮据。这也许是王叔金数十年如一日,潜心而忘我地服务于社会,留给家庭的一点小小遗撼吧。
    已故当地社会名流黄国泰,在表达对王叔金的敬意时说:
    “像王叔金先生这样,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义务社会教育而忘我者,至今尚无第二人。”
    7.3结语
王叔金的一生艰苦奋斗,是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一生;是爱国、爱家、爱邦的一生;是勇于奉献、服务人民的一生;也是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道德精神的一生。他所走过的道路,是成千上万老一代华侨,在海外艰苦奋斗历程的缩影。他在其精彩人生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思想作风、言行举止和人格风范,是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必将深深影响着后人。所有王叔金后代,都将为先辈的优秀品质、铮铮铁骨、民族正气和对社会的无私奉献,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