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金:一个人的故事留传子子孙孙
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所以,过去先辈走过的足迹,岂能忘记。为了整理出父亲王叔金的传记,王永裕和王建士可是耗尽心思把书出版了,王永裕又希望一脉相传的后裔们都能知道先辈曾有的付出及贡献,又开始建立“家族树”。已从职岗退休的他,几乎是一星期工作七天,才慢慢收、集齐全分布在大马、新加坡、澳洲、中国、香港、印尼、爰尔兰等地七百多位家族成员的资料.
追寻昨日 追寻起点

有句话说:今天是昨天的将来,明天的过去,人唯有走过昨天才有今天和明天。一个家族也是如此,它的过去种种其实在影响他跟后代的命运,它的传统教会他们如何把路走下去。
为了追寻、研究与守护家族的历史,有人花了好些年的时间,用文字和图片把一切都记载下来,这部家族史书就是他们最珍贵的家传之宝。
这里所说的有人,正是霹雳实兆远闻人已故王叔金(1884年~1964年)的两名儿子,已移居澳洲的排行第25儿子王永裕和定居中国的第17儿子王建士。
他俩曾在2013年耗时3年才完成的王叔金英文版自传《NoOtherWayOut》,时隔一年,2014年再接再厉推出中文版,记载王叔金从贫困走向富裕,再致力教育及慈善的心路历程。
王叔金逝世已50年,中文版自传《王叔金——一位老华侨的奋斗历程》记录了王叔金从中国福建省永春县飘洋过海南来谋生的经历,也描述他早年从当苦力和小贩做起,艰苦奋斗,运用生意头脑拓展生意,从而累积资金,30岁已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在这段下南洋安生立命的岁月里,白手起家的王叔金在事业有成后,并没有忘了取之社会、用诸社会的道理,因而生前创办了学校、妇产科医院、工会/公会、益智书报社和华人墓地。
王叔金逝世后,他的后人也继承他服务社会的精神,除了定期捐献“纪念王叔金教育基金会”,也创立血液透析中心,为肾脏病患者提供治疗。
把父亲的精神化文字成为子孙典范
已故王叔金家族庞大,其后人曾于2013年在八打灵再也的培才华小举办聚集400名成员的家族聚会,浩大和热闹场面可说是城里少见的。
王叔金与三名妻子,包括养子女在内,共育有44名孩子,目前尚健在的最年长子女是今年82岁排行第六女儿王清香,最年幼的则是现年55岁,排行第29的儿子王天送。
如此人生经历、家族背景,如此庞大后裔,具有远见的王叔金在生时,就已经努力不竭地把上一代人南来奋斗的历程钜细靡遗地记录下来,其儿子们因此出钱出力,把父亲的献身精神化为文字,印制成书,借此激发后代和社会人士。
此重新编辑的中文版自传为求无误,重新对照了王叔金的手稿,并参考其他史实资料,重新整理了各个章节,从原先英文版的6章增加至8章。
“我的初衷是为家族整理出一个完整的通讯录,包括他们的名字、联系号码、住址等等基本资料。”王永裕透露,他早在四年前就着手收集资料了,并且把家族成员的人一个个找出来。”
由于家族人数之多,以致他们亲戚之间很多时候是相见不相识的,所以,这个工作显得特别重要。”
当王永裕一路做下来,他萌生把家族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一一排列出来,并且把家庭结构给编写出来,”包括家族成员里头,有多少男、多少女;哪些家人仍在世,哪些又离开了;又有哪些家人是到了海外落地生根。”
他透露,早在2013年年中,王叔金家族成员就已经多达782人,如今则是在増加当中》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里头的“家族树”成了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此书尤其着重编写第二章王氏祖先及家庭结构。
他之所以与远在中国定居的哥哥王建士联手,并在其第五姐姐的儿子陈昆峰的协助下,出版这本《王叔金——一位老华侨的奋斗历程》,是基于儿子对父亲致敬的礼物,也是一份具有社会意义的文献。
他指出,父亲生前曾分别在1947、1957年及1962年亲笔撰写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并将之印出来分派给孩子阅读和收藏,因此,这本书的内容大致上是采用了父亲的手稿。
通过这本书的出版,他希望,王叔金的子子孙孙知道先辈是怎样打拼生活,又为社会贡献了哪些力量,这都足以成为后代子孙的典范。
退休当超人建立家族树
王永裕本身是一名从事环境与生态规划的工作者,于1988年与家人移民澳洲,并在悉尼经营他的事业与人生,曾为地方政府和新南威士政府服务20年,如今处于退休状态。
为了让读者们更了解他制作家族树的过程,他娓娓道来个中的步骤,首先,他从网络上下载了MyHeritage的族谱软件FamilyTreeBuilder来建立家族树。”接着下来,我从分布在大马、新加坡、澳洲、中国、香港、印尼、爱尔兰等地的七百多位家族成员,一个都不能少的收集他们个人资料。
“在他们当中,有很多是我不认识的,庆幸地,通过亲友们一个接一个的介绍,我才有能力把他们一个个找出来。”他笑言,尽管身处于网络世界,电邮的确帮了他不少忙,但不是每个人都善用电邮的,“尤其他们不懂得把旧相片变成电脑图档。”、
能力超强,只因做好准备功课
为此,他不得不进行登门造访的工作,几年下来,他先后走访了八十个家庭逾上百个住所。
在拜会对方前,他都会事先把该家庭成员的名字和关系都搞清楚,“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我绝不会冒然上门,而对对方的基本资料一无所知。”
所以,曾经有亲戚的小孩对他的掌握能力感到惊讶,甚至把他称作“超人”,他笑说:我不是超人,只是事先做了许多功课罢了。
尽管过程繁琐和艰辛,但这一切都是值得,当那一张张旧照片从封尘中被重新打开来……“在一叠叠的旧相片中,我必须仔细地找出适合用作排版的相片,物色到理想的相片以后,我还得跟对方借过来,然后再送到相片店去作拷贝。”
他指出,由于收藏时间已久,加上疏于照顾,好些相片泛黄了,甚至被虫蚁晈过缺了一角,“所以,重新修饰的工作是当务之急呀!”
他粗略估计,自己花了8000个小时来处理这些相片,“若非退休,我怎么可能有时间完成它呢?”在完成相片的收集后,他一张张地将之输入电脑储存库里头,然后,再利用Photoshop功能修饰大约5000张相片。
随之而来的环节是,从这堆相片中把七百多个人的人头裁剪出来,以制作家族树,目的是让那些不认识的亲人很轻易被辨识出来,除了出生日期和名字,他甚至把对方的结婚年份和日期都给记录下来。
在2013年那场家族大聚会中,他把这份工程浩大的家族树打印出来,全长约莫80尺,不问而知他投入了多少心血在其中。如今,这份呕心沥血之作可以在http://ongseokkim.com的网页中看得到。
克俭生活,慷慨助教育 精神遗产,传给后代发扬
在执行此事时,王永裕不讳言是具有挑战的,现年66岁的他甚至不得不埋首于电脑前,努力地学习起各种相关软件的应用,因为真心诚意和有决心想要促成这桩有意义的事,任何的挑战自然而然迎刃而解,“要知道,没有人会为你而做,除了你自己。”
他悄悄地对我们说,他的太太指他在执行这件事上的态度,比昔日工作时来得勤力,几乎是一星期工作七天,“我想尽快把它完成,因为家族里有许多长辈都已经年迈了,我希望他们在有生之年可以阅读到这本书和这些重要资料。”
对他来说,这个任务给他机会重新认识自己的根与家族,同时促进亲友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他说,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于是寻根成了这个时代里最重要的事。
先辈故事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他很开心家族里的年轻成员在翻阅《王叔金•一位老华侨的奋斗历程》这本书时欲罢不能,甚至兴奋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分享。听见、看见年轻一代以自己家族故事引以为傲,这已给了王永裕这些年投入心血的最大回报了。
在访问中,王永裕谈起了他的父亲王叔金,他说,父亲在他15岁那年去世,但他留给孩子最深刻的印象是勤奋,“基本上,我们很少看到他悠闲地坐在一旁,或者是无所事事。”
“还有,父亲一直都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据他叙述,王叔金鲜少出外到餐馆用餐,大部分时候都是以番薯粥充饥,尽管早在上世纪廿、卅年代,他已经累积了丰厚的财富,却没有使用汽车的习惯。直至在世时的最后三年,他才为自己添购了一辆汽车作为代步,“他通常都搭巴士或骑摩托。”“可是,说到慈善这件事,父亲却是慷慨解囊,不只金钱上的贡献,同时是时间的奉献,这是他回馈社会的原则与宗旨。”他说,从乡民后来纷纷都把钱捐给父亲,再由父亲把资源投入在地的社会建设,这说明了父亲忠直可靠的为人。
教育一直是王叔金最关注的事,有感于社区缺乏教育机会,他于1920年积极参与了实兆远中正小学的创办,随后又在周边地区创建学校,一直到整个曼绒县都设立学校为止。
他说,在那个年代,当一个人创建了一间学校,就必须负责任到底,必须确保校内的所有开销都得到解决,所以,他的父亲经常不在家,就只为走在筹款的路上。
“当时,出外筹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甚至必须只身前往新加坡向李光前等华人富豪取得捐款,而每一次到新加坡都得从一个镇到另一个镇,辗转换约莫十五趟的交通工具才能抵达。”
“每到一个地点,父亲又会善用机会,停留在当地募款,所以,父亲每一次出外,都是要等到数周后才返回家园。”小时候,他不明白为何父亲经常去新加坡,却习惯了这个属于社会、群众的父亲的角色。
身教,永留孩子脑中
“每一次返家后,他都会到家附近的胶园清理茅草,我们才算有机会接触这个不常在家的父亲。”但,这也是他们的欢乐时光,“到了晚间,我们都会围在他身边,听他讲故事,这些故事内容都围绕在做人谋事的原则。”
这些小小的经历看似不起眼,但最实在的教育却是身教,不管多少年过去了,王永裕依然铭记在心头,永生难忘!所以,他下定决心,要把网络版的家族树做好,并且是世界上最好的那一个,才不辜负父亲对家人对社会投入的心思。
从王叔金的英文版到中文版自传,再到家族树,王永裕体会到,一个人的故事是留给后代和身边亲友最历久不衰的遗产,而其父亲把激励人心的人生故事留给了子子孙孙,他也把它发扬光大了。


为了追寻、研究与守护家族的历史,有人花了好些年的时间,用文字和图片把一切都记载下来,这部家族史书就是他们最珍贵的家传之宝。
这里所说的有人,正是霹雳实兆远闻人已故王叔金(1884年~1964年)的两名儿子,已移居澳洲的排行第25儿子王永裕和定居中国的第17儿子王建士。
他俩曾在2013年耗时3年才完成的王叔金英文版自传《NoOtherWayOut》,时隔一年,2014年再接再厉推出中文版,记载王叔金从贫困走向富裕,再致力教育及慈善的心路历程。
王叔金逝世已50年,中文版自传《王叔金——一位老华侨的奋斗历程》记录了王叔金从中国福建省永春县飘洋过海南来谋生的经历,也描述他早年从当苦力和小贩做起,艰苦奋斗,运用生意头脑拓展生意,从而累积资金,30岁已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在这段下南洋安生立命的岁月里,白手起家的王叔金在事业有成后,并没有忘了取之社会、用诸社会的道理,因而生前创办了学校、妇产科医院、工会/公会、益智书报社和华人墓地。
王叔金逝世后,他的后人也继承他服务社会的精神,除了定期捐献“纪念王叔金教育基金会”,也创立血液透析中心,为肾脏病患者提供治疗。
把父亲的精神化文字成为子孙典范
已故王叔金家族庞大,其后人曾于2013年在八打灵再也的培才华小举办聚集400名成员的家族聚会,浩大和热闹场面可说是城里少见的。
王叔金与三名妻子,包括养子女在内,共育有44名孩子,目前尚健在的最年长子女是今年82岁排行第六女儿王清香,最年幼的则是现年55岁,排行第29的儿子王天送。
如此人生经历、家族背景,如此庞大后裔,具有远见的王叔金在生时,就已经努力不竭地把上一代人南来奋斗的历程钜细靡遗地记录下来,其儿子们因此出钱出力,把父亲的献身精神化为文字,印制成书,借此激发后代和社会人士。
此重新编辑的中文版自传为求无误,重新对照了王叔金的手稿,并参考其他史实资料,重新整理了各个章节,从原先英文版的6章增加至8章。
“我的初衷是为家族整理出一个完整的通讯录,包括他们的名字、联系号码、住址等等基本资料。”王永裕透露,他早在四年前就着手收集资料了,并且把家族成员的人一个个找出来。”
由于家族人数之多,以致他们亲戚之间很多时候是相见不相识的,所以,这个工作显得特别重要。”
当王永裕一路做下来,他萌生把家族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一一排列出来,并且把家庭结构给编写出来,”包括家族成员里头,有多少男、多少女;哪些家人仍在世,哪些又离开了;又有哪些家人是到了海外落地生根。”
他透露,早在2013年年中,王叔金家族成员就已经多达782人,如今则是在増加当中》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里头的“家族树”成了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此书尤其着重编写第二章王氏祖先及家庭结构。
他之所以与远在中国定居的哥哥王建士联手,并在其第五姐姐的儿子陈昆峰的协助下,出版这本《王叔金——一位老华侨的奋斗历程》,是基于儿子对父亲致敬的礼物,也是一份具有社会意义的文献。
他指出,父亲生前曾分别在1947、1957年及1962年亲笔撰写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并将之印出来分派给孩子阅读和收藏,因此,这本书的内容大致上是采用了父亲的手稿。
通过这本书的出版,他希望,王叔金的子子孙孙知道先辈是怎样打拼生活,又为社会贡献了哪些力量,这都足以成为后代子孙的典范。
退休当超人建立家族树
王永裕本身是一名从事环境与生态规划的工作者,于1988年与家人移民澳洲,并在悉尼经营他的事业与人生,曾为地方政府和新南威士政府服务20年,如今处于退休状态。
为了让读者们更了解他制作家族树的过程,他娓娓道来个中的步骤,首先,他从网络上下载了MyHeritage的族谱软件FamilyTreeBuilder来建立家族树。”接着下来,我从分布在大马、新加坡、澳洲、中国、香港、印尼、爱尔兰等地的七百多位家族成员,一个都不能少的收集他们个人资料。
“在他们当中,有很多是我不认识的,庆幸地,通过亲友们一个接一个的介绍,我才有能力把他们一个个找出来。”他笑言,尽管身处于网络世界,电邮的确帮了他不少忙,但不是每个人都善用电邮的,“尤其他们不懂得把旧相片变成电脑图档。”、
能力超强,只因做好准备功课
为此,他不得不进行登门造访的工作,几年下来,他先后走访了八十个家庭逾上百个住所。
在拜会对方前,他都会事先把该家庭成员的名字和关系都搞清楚,“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我绝不会冒然上门,而对对方的基本资料一无所知。”
所以,曾经有亲戚的小孩对他的掌握能力感到惊讶,甚至把他称作“超人”,他笑说:我不是超人,只是事先做了许多功课罢了。
尽管过程繁琐和艰辛,但这一切都是值得,当那一张张旧照片从封尘中被重新打开来……“在一叠叠的旧相片中,我必须仔细地找出适合用作排版的相片,物色到理想的相片以后,我还得跟对方借过来,然后再送到相片店去作拷贝。”
他指出,由于收藏时间已久,加上疏于照顾,好些相片泛黄了,甚至被虫蚁晈过缺了一角,“所以,重新修饰的工作是当务之急呀!”
他粗略估计,自己花了8000个小时来处理这些相片,“若非退休,我怎么可能有时间完成它呢?”在完成相片的收集后,他一张张地将之输入电脑储存库里头,然后,再利用Photoshop功能修饰大约5000张相片。
随之而来的环节是,从这堆相片中把七百多个人的人头裁剪出来,以制作家族树,目的是让那些不认识的亲人很轻易被辨识出来,除了出生日期和名字,他甚至把对方的结婚年份和日期都给记录下来。
在2013年那场家族大聚会中,他把这份工程浩大的家族树打印出来,全长约莫80尺,不问而知他投入了多少心血在其中。如今,这份呕心沥血之作可以在http://ongseokkim.com的网页中看得到。
克俭生活,慷慨助教育 精神遗产,传给后代发扬
在执行此事时,王永裕不讳言是具有挑战的,现年66岁的他甚至不得不埋首于电脑前,努力地学习起各种相关软件的应用,因为真心诚意和有决心想要促成这桩有意义的事,任何的挑战自然而然迎刃而解,“要知道,没有人会为你而做,除了你自己。”
他悄悄地对我们说,他的太太指他在执行这件事上的态度,比昔日工作时来得勤力,几乎是一星期工作七天,“我想尽快把它完成,因为家族里有许多长辈都已经年迈了,我希望他们在有生之年可以阅读到这本书和这些重要资料。”
对他来说,这个任务给他机会重新认识自己的根与家族,同时促进亲友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他说,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于是寻根成了这个时代里最重要的事。
先辈故事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他很开心家族里的年轻成员在翻阅《王叔金•一位老华侨的奋斗历程》这本书时欲罢不能,甚至兴奋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分享。听见、看见年轻一代以自己家族故事引以为傲,这已给了王永裕这些年投入心血的最大回报了。
在访问中,王永裕谈起了他的父亲王叔金,他说,父亲在他15岁那年去世,但他留给孩子最深刻的印象是勤奋,“基本上,我们很少看到他悠闲地坐在一旁,或者是无所事事。”
“还有,父亲一直都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据他叙述,王叔金鲜少出外到餐馆用餐,大部分时候都是以番薯粥充饥,尽管早在上世纪廿、卅年代,他已经累积了丰厚的财富,却没有使用汽车的习惯。直至在世时的最后三年,他才为自己添购了一辆汽车作为代步,“他通常都搭巴士或骑摩托。”“可是,说到慈善这件事,父亲却是慷慨解囊,不只金钱上的贡献,同时是时间的奉献,这是他回馈社会的原则与宗旨。”他说,从乡民后来纷纷都把钱捐给父亲,再由父亲把资源投入在地的社会建设,这说明了父亲忠直可靠的为人。
教育一直是王叔金最关注的事,有感于社区缺乏教育机会,他于1920年积极参与了实兆远中正小学的创办,随后又在周边地区创建学校,一直到整个曼绒县都设立学校为止。
他说,在那个年代,当一个人创建了一间学校,就必须负责任到底,必须确保校内的所有开销都得到解决,所以,他的父亲经常不在家,就只为走在筹款的路上。
“当时,出外筹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甚至必须只身前往新加坡向李光前等华人富豪取得捐款,而每一次到新加坡都得从一个镇到另一个镇,辗转换约莫十五趟的交通工具才能抵达。”
“每到一个地点,父亲又会善用机会,停留在当地募款,所以,父亲每一次出外,都是要等到数周后才返回家园。”小时候,他不明白为何父亲经常去新加坡,却习惯了这个属于社会、群众的父亲的角色。
身教,永留孩子脑中
“每一次返家后,他都会到家附近的胶园清理茅草,我们才算有机会接触这个不常在家的父亲。”但,这也是他们的欢乐时光,“到了晚间,我们都会围在他身边,听他讲故事,这些故事内容都围绕在做人谋事的原则。”
这些小小的经历看似不起眼,但最实在的教育却是身教,不管多少年过去了,王永裕依然铭记在心头,永生难忘!所以,他下定决心,要把网络版的家族树做好,并且是世界上最好的那一个,才不辜负父亲对家人对社会投入的心思。
从王叔金的英文版到中文版自传,再到家族树,王永裕体会到,一个人的故事是留给后代和身边亲友最历久不衰的遗产,而其父亲把激励人心的人生故事留给了子子孙孙,他也把它发扬光大了。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