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北宋以前福州名宦重教兴学探究

2013-07-29 09:23:03来源: □陈名实

打印 字号: T|T

   福州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而北宋以前福州名宦重教兴学活动起了重要作用。福州学校教育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晋末年,当时中原战乱,士人纷纷入闽,带来中原地区发达的文化,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土壤。到了南朝宋元帝元嘉年间(424~453年),阮弥之任晋安郡(今福州)太守,在任时教民众种庄稼,兴学校,读诗书,改变了福州没有文化的落后状态。阮弥之的善政受到民众的尊敬,人们在乌山麓建祠以祀,称阮公祠,后来移建东关外归善里(今晋安区前屿)。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不久,宋明帝任命学者虞愿为晋平郡太守。虞愿到福州后,即仿照中原地区设立学堂,聘请教授,教育当地士子。这些教育活动为唐宋时期福建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唐朝李椅、常衮兴学
  唐朝建立后,在福州设中都督府,为福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唐朝规定:中都督府应设立府学,设经学博士1人,助敎2人,学生60人,师生定员相当于上州。府学建于唐朝初期,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当时是先建孔庙,然后即庙建学。据《闽都记》记载,府学建于城西北明代布政司右,盐运司左。学校的建立对福州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唐中宗神农二年(706年)福州府长溪县的薛令之考中进士,为开闽第一进士。但由于唐代前期在福建实行南选制度,任官不必到中央吏部铨选注拟,而由选补使在当地选拔任用,因此闽人并不重视学校教育和科举。即使考中进士的薛令之,也由于在北方生活不习惯,很快退隐南方故乡。因此学校教育很快衰落,人们热衷于通过南选在家乡为官而不愿去啃儒学诗书,参加科举。于是后来文人记述时就把这种现象夸张为闽人不知学。
  唐大历七年(772年)冬十一月,唐朝廷任命李椅为福建观察使。李椅为唐宗室,曾任御史、尚书郎、给事中,御史中丞等职,对唐朝教育、科举、任官制度十分重视。他于第二年四月到福建上任,一到福州,就到府学参拜至圣先师。他看到府学狭小,地势低洼,难以容人,且教学荒惰,就把府学移到城南,在兴贤坊扩建府学。对于这次著名的兴学活动,唐代独孤及在《毗陵集》卷九《福州都督府新学碑记》中详细记述这次兴学经过。建造新府学必须有经费,李椅为筹集经费,“躬率群吏之稍食,与赎刑之余羡,以备经营之费,而不溷于民也。”他带头节食省用,而不从民间筹集经费。对于府学规制,他根据中原地区的规模建造,完整宏大。“先师寢庙、七十子之像在东序,讲堂书室、函丈之席在西序,齿胄之位列于廊庑之左右。”府学扩建完工后,李椅制定学规,亲自督导。“每岁二月上丁,习舞释菜。先三日,公斋戒肄礼,命博士率胄子修祝嘏,陈祭典。……是日,举学士之版,视其艺之上下,审问慎思,使知不足,教之导之,讲论以勖之。八月上丁如初礼。”为了鼓励学子读好书,李椅还把兴学与南选仕宦结合起来,把学业优秀者推荐给乡长老,作为地方官候选人。“岁终,博士以逊业之勤惰,覃思之精粗,告于公。敛其才者进其等,而贡之于宗伯。”推荐仪式十分隆重,“将进,必以乡饮酒之礼礼之。宾主互揖,受爵于两壶之间。堂下乐作,歌以《发德》、《鹿鸣》、《南陔》、《田庚》、《嘉鱼》、《南山》、《有台》,以将其厚意。”
  李椅在位期间,以教导学生为首务,他“以五经训民,考教必精,弦诵必时。于是,一年人知敬学,二年学者功倍,三年而生徒祁祁,贤不肖竞劝。家人诛泗,户有邹鲁,儒风济济,被于庶政。”李椅于大历十年(775年)秋病死于任上,民众感念他兴学惠政,十分悲伤。“群吏庶民、耆儒诸生,雨泣庙门之处,若有望而不至。”李椅虽然在任不到三年时间,但他这次重教兴学的影响很大,儒学从此在福州开始兴盛,人们改变以往重利不重学的风俗习惯,“以不学为耻。州县之教,达于乡党;乡党之教,达于众庶矣。”独孤及称颂李椅道:“易俗移风,经始泮宫。百堵皆兴,孔堂崇崇。……我闾我里,讲论资始。比屋为儒,俊造如林。缦胡之缨,化为青衿。公宜难老,为学司南。”李椅死后,同僚、部属将其事迹刻于石,以其功绩明示后世。李椅在福州兴学,不仅推动福州教育的发展,而且对福建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唐建中元年(780年),曾经担任宰相的常衮被贬任福建观察使。由于常衮声望很高,倍受闽人尊崇。他到福州后又进行大规模的兴学活动。鉴于此前李椅已重修府学,常衮就把教育重点放在普及乡校教育上。可以这样认为,李椅抓重点府学,而常衮推行各地的普及教育。他在各地兴办乡校,请名士任教师,教学生做文章,按时考试,亲加讲导。当时乡间人多不识字,且语音与中原不同,难以开导。常衮即作民谣云:“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过,侬仔撑船来接郎。”以土音教民唱。随后写“月光光”等字教之。如能识一字,就以一钱与之,鼓励民众识字。在他苦心倡导下,认字读书的人渐多起来。对于读书人,常衮都以宾客之礼相待,并与之同游同食,相互讲论。在他倡导下,读书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尊师重学之风盛行,风俗大变。
  常衮还力图改变闽中闭塞的状况,他注重选拔优秀的学生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他在任四年,推荐、选拔不少优秀学生,使福建的“岁贡士与内州等”,这就为后来唐朝废除南选制度奠定基础。常衮死后,福州人在府学内建常公祠,春秋配享,后与李椅合祀。
  李椅和常衮在福州的兴学活动,使儒学教育深入人心,人们开阔了眼界,改变了风俗,大大提高了文化水平。唐贞元七年(791年),莆田人林藻中进士,第二年,晋江人欧阳詹中进士,贞元十年(794年),闽县人陈通方中进士。闽人接二连三中进士,表明福建的文化教育水平已达到较高的阶段。于是在贞元十二年(796年)十一月,唐朝敕停福建选补司,规定泉、建、福州官吏都要赴长安依例称补。唐开成三年(838年),福州有李滂、萧膺等四人进士及第,震动朝野。当时有人作诗云:“几人天上争仙桂,一岁江南折四枝。”开成五年(840年)七月,漳、汀州也停南选,实行吏曹注官。福建南选制度的取消,是福建文化教育水平提高,许多人进京考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闽人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逐鹿中原,扬名当代,垂名后世。所有这些,都同李椅、常衮两次大规模兴学有重要的因果关系。
  二、五代王潮、王审知兴学
  唐朝末年,爆发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中原一片混乱,军阀互战,民不聊生。福建地处东南一隅,受害较少,但也卷入战乱之中。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起义军经闽北到达福州,所过之处,“城壁公府学校,焚荡几尽。”(见《福建通志·陈岩传》)而此时的中原战乱,促使士人大量南迁,掀起福建历史上的又一移民高潮。其中最大规模的就是王氏兄弟入闽。
  王潮、王审知兄弟是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唐末随王绪起兵,后随王绪率数千人,扶老携幼,南下寻求避难所。途经安徽、江西、广东,进入福建汀州、漳州、泉州,最后攻克福州。在福建南安,王绪因陷入困境而滥杀无辜,军中政变,拥戴王潮、王审知兄弟。而王氏兄弟也因势利导,东上福州,以便对福建全省的控制。唐景福二年(893年),王潮攻占福州后,唐朝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随后,王潮即占有福建五州之地。王潮知文习武,对教育十分重视,他在稳定福建局势以后,即于唐乾宁元年(894年)在福州置四门义学,恢复被战乱破坏的学校教育。
  原来福州旧有府学,而王潮所置为何称四门学呢?这里有政治方面的因素。首先,四门学的规格高于府州学,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是福建的最高学府。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设小学于国都四门,为四门学的开端。北魏时四门小学与太学同在一处。唐代在中央设四门学,为全国最高学府之一,与国子学、太学同隶属于国子监,所学儒家经典,程度与国子学、太学相同。在政治上看,四门学是中央政府才有权设立的,王潮设四门义学,其政治用意可见一斑。其次,四门学具有强烈的平民化色彩,这也符合当时福州的实际情况。唐代中央政府开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中,国子学招生对象为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太学招生对象为五品官员以上的子孙;四门学招生名额为1300名,其中500名招生对象为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800名招收平民百姓中俊秀之士,没有身份限制。王潮出身寒微,福州地方也大多是下级官吏,因此兴办四门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再者,王潮兴办的是四门义学,由政府出资对学生进行免费教育,这也是从当时的实际状况出发的一种措施。当时福州经过战乱,百姓流亡,诗书散佚,迫切需要政府来兴教劝农,安定社会。《新唐书·王潮传》中说,王潮“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把兴办教育作为稳定社会,安定民心的重要措施。
  唐乾宁四年(897年),王潮病死,王审知接任。唐朝以福州为威武军,王审知为节度使,后又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保,封琅琊郡王。唐亡,梁太祖于开平元年(907年)加封王审知为中书令,翌年封闽王,成为割据福建一方,但名义上从属中央政府的地方政权。
  王审知采取保境安民、轻徭薄赋的政策,饱受北方战乱的士民纷纷南下福建避乱。王审知设招贤院,款待到来的名士、学者,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当时不少著名人士,如黄滔、韩偓、徐寅、王涤、崔道融、王标、夏侯叔、王拯、王倜、翁承赞等,都到福州依附王审知,王审知都予以量才重用,并利用他们发展文化教育,使福建的文化教育提高到新的水平。特别是福州,被称为“海滨邹鲁”。
  王审知把王潮兴办的四门义学迁往九仙山(今于山)鳌顶峰麓,请福州乡绅进士吴勖为教授。王审知按期亲临考阅,论才授职,后人把它称为九仙山书院。他还扩大教育规模,号召各地广设学校,由政府拨专门经费供给师生膳食,采用民办公助的形式发展教育。曾任国子监四门学博士的黄滔辅佐王审知,对王审知重教兴学政策起了重要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各地培养大量学子,福州士民文化程度迅速提高。梁龙德元年(921年),王审知采纳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留晖门外建四门学,招纳福州各地优秀学子入学,聘请著名文人陈郯、黄滔等人任四门博士,教导学生。学业优良的学生,可通过铨叙任官,使福州文风大振。唐末礼部侍郎于兢所撰《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中,对王审知的重教兴学政策给予很高评价:“兴崇儒道,好尚文艺,……岂须齐鲁之变,自成洙泗之乡。……尝以学校之设,足以教化之源。乃令诱掖蒙童,兴行礼让。幼已佩于师训,长皆置于国庠。俊造相望,廉秀特盛。……又拓四门学以教闽中秀士。”福州的教育在王审知统治时代得到重大发展,这在战火连天的五代时期是十分难得的,它为宋代福建教育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北宋时期福州名宦兴学
  王审知死后不久,福建又陷入内乱,教育也随之衰落。宋朝建立后,注重科举取士,不重视学校教育,福州官学处于凋弊状态。太平兴国中(约980年),福建转运使杨克让在福州建孔庙,但无经费兴学。至景祐元年(1034年),福建经济已取得较大发展,可以支付教育经费。于是权知州事谢微上书,请求在孔庙立州学。朝廷下诏同意时,谢微已离任。郡守范亢、许宗寿具体筹建,历时5年方成,共用去库银千万钱,建筑屋宇60楹,有九经阁、三礼堂、黉舍、斋庐等。并赐学田五顷,作为学校经费。康定二年(1041年)四月,沈邈任福州郡守,落实学田之数,聘请儒学教授,订立学规,以侯官尉吴及兼管州学。于是远近学子纷来求学,学风重振。庆历四年(1044年),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兴学,诏令各州县皆设立学校,规定士子必须在学300日以上方准许参加科举考试,于是掀起宋代第一代兴学高潮。福州最早建立的县学是长乐县学,于唐乾符四年(877年)建立。入宋以后,景德二年(1005年)建古田县学,景德四年(1007年)建闽清县学,大中祥符四年(1071年)建怀安县学,庆历三年(1043年)建长溪县学。这次兴学建立的有闽县学、侯官县学、罗源县学。到嘉祐三年(1058年),连江县学、宁德县学也相继建立。福州州学兴办后,馆阁校勘蔡襄撰《福州修庙学记》,对杨克让、谢微、范亢、许宗寿、沈邈振兴州学事迹给予充分肯定。
  熙宁三年(1070年),福州州学毁于火灾。郡人韩昌国、刘康夫等200多人请求自筹重建。在郡守程师孟主持下,由民众集资200万,建房120间,比以前规模更大。这次重建州学,恰逢王安石变法,朝廷第二次大规模兴学,下诏各县普遍设立学校,设置地方学官,并令各州拨给每所学校10顷学田,将收入作为学校祭祀和师生俸廪经费。福清县学即在这次兴学中建立。元祐八年(1093年),郡守王祖道扩建福州州学,斥东西序之北240尺,增置10斋房。又于中门外左边为小学,中门外右边为客舍,直中门以南为外门,岁补生员增至500人。
  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第三次兴学,规定州置教授2员,县亦置小学。县学生选考升州学,州学生每三年贡太学。考分三等:入上等补上舍,入中等补下等上舍,入下等补内舍,余居外舍。诸州学生以三分之一充贡士。崇宁三年,又定县学养士人数,大县50人,中县40人,小县30人。并于同年罢停科举,诏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于是,学校大兴。崇宁二年(1103年)三月,王祖道再任福州郡守,再次扩建州学,增至351区,有御书稽古阁二座,养源、议道、驾说堂三间,斋室28间。县学也有扩充。如闽清县学增至41区。州县官学达到鼎盛。南宋时朱熹在《福州府学经史阁记》中说:“福州府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即是记述当时盛况。
  崇宁兴学不久即以失败告终,三舍法被废弃。南宋以后书院兴起,官学成为科举的附庸。然而唐至北宋福州名宦重教兴学,对福州成为宋代文化名邦,科举大州,有宋一代人才辈出起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