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关于三槐王氏上源归属之简评

2017-05-12 15:03:26来源: 重庆市云阳县王登明

打印 字号: T|T
关于三槐王氏上源归属之简评
中华王氏家谱研究通讯(以下简称通讯),就三槐王氏上源的归属,通过几年争论之后,现已作出考证总证。下面就此谈点我个人的意见:先说一下我个人的简要情况,我是三槐王祖王祐的后裔,现湖南省双峰县的同德王氏。湖广镇四川,绾草为业时入川,落户云阳,在云阳已繁衍十一代子孙。我是同德王氏的第二十一代裔孙。今年一月正式加入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是一位新会员,才读过四期通讯,正碰上43期通讯上面对三槐王氏上源之争作出考证总结,我读过之后有些看法,当时就写了五点不同看法,已寄去同德王氏六修族谱工作委员会。上月将五点不同看法寄你们,现又写了四点简要的评述,寄给你们参考。
首先,认准主体。对三槐王氏争论的主题是上源的“归属”。围绕“归属”二字进行剖析,上源归属的主要矛盾方面是三槐王祖王祐爷爷究竟是王抟的儿子或是王乾的儿子,要找准爷爷的父亲(曾祖)是谁,依据只有《王祐传》和《三槐王氏通谱》才能找得到。因此,我个人认为,要以传、史、谱综合考证,以传为基础的考核办法,方能考出本来面目。《通讯》称“一个重要的基准点”,个人认为“错”。名人即是写他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身的简要历史,一写定终身。一个名人,一身就那么几十年光景,一身经历,一写定位。名人的个人历史,又是国史的组成部分。国史就是由这样一些小细胞组成起来的,所以,以名人传为依据,找准“归属”二字是最恰当不过的。名人传在当时是如何记述他个人的简要历史,就是他个人的本来面目。这个是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气。《通讯》上用了十二个例证,全面而有充分的依据,阐明三槐王氏的归属是正确的。但通篇看不到《王祐传》和《三槐王氏通谱》的一个小例子。赵孟頫写的《王公纪略》中称王祐的曾祖为乾,即王言的父亲谓乾。这是一个重要的基准点。什么基准点?把已过几个朝代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人物,即把王言的父亲王抟改写为王乾就是基准点?很可能是作者站的角度不同哟!第二是国史,没有传的名人和普通百姓,国史上有的,以国史记述的为准。国史上找不到的,参考有关通谱的记述。第三,传史无记载的,参照有关名人的著述和家谱的记载,作参考,不为依据。因为家谱一般的是几十年一写,有的上百年写一次。尤其是大族谱的分支多,后裔因年代久远,无法搞清本宗支的来龙去脉,写谱时就只好拼凑,有的就归系到其他的大族谱之下(过去叫合谱)所以宗谱或支谱记述的祖宗名录,错乱较多。虽然不是有意,但由于考查不清楚而错记,其影响和后果就大,历史越长越难纠正,造成误导。至于其它名人记述宗谱方面的史实资料,可作参考,不能作为定论依据。
其次,以支谱考证的依据不实。从《通讯》43期第七页上的考证总结看,不管是琅玡王或者太原王,都是用的六个家谱例子来证明三槐王属于太原世系,不属于琅玡世系。就这十二个例子,那一个例子都有错乱,花样百出。同时这十二个例子都是引用的各宗族的一些支谱的记述资料,正宗的族谱资料用得极少,已用的也不是原始资料。这些支谱,绝大多数又是近代修谱时记述的世系源流,对历史的先祖人物考证依据不充分,真伪难辩,不能作任何一方的定论依据。再说,用这些支谱的具体例证很难说明问题,不是一方撬起,就是一方不平衡。具体例子用多了,反而冲淡主题内容,扯不清楚。
第三,对考证结论的不同看法:《通讯》称“基于上述12个不同记述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典例分析,依据我国仅存的史实资料并参考当代专家、文献对三槐王氏上源的论述,得出本次考证的结论是:三槐王氏上源应属太原王氏世系源流”。这是考证结论开头的一段话。我个人的看法是,主要依据不充分:
1、所用史实资料中,关于王言的父亲是谁的问题上,没有用《王祜传》和《三槐王氏通谱》作为主要依据。传与谱是首创,最具权威性和最有发言权。用一些支族谱和个别名人的只言片语作证据,把王抟与王言父子关系移位,硬是把一个上千年历史、已经分开的太原、琅玢两大系统的历史人物拉到一起为父子关系,拉得太远了,人们不会相信。譬如王乾没有出生时间和地点;没有娶妻生子的记载;王乾与王抟不是同时代的人。王通至王祜十代人,平均一代34.3岁(通生于580年,祜生于923年),王俭至王祜十七代人,平均一代27.7岁(俭生于452年,祜生于923年),太子晋到现在有96代人,平均一代26.6岁。从这三组平均年龄看出,王乾与王抟不是同时代的人。王乾又无个人简述,随便找一个人代替,均可骗外行。又如过去有人争、现在还有人争诸葛亮的出生地和刘备的葬地,并且把彭山县说成专家称“如此好的风水宝地,全国仅有两处,一外是北京的十三陵,另一处就是莲花公墓所处的莲花坝刘备墓。”至今没有争出结果。王庸敬在他编著的《王氏通谱》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王言出自琅玡世系王导的阐述为,太子晋33世:导34世……抟53世:言。《通讯》说,经过考证,发现上述世系传承错误甚多,可能是王庸敬所引用的旧谱的谱系资料不准。同样在《王氏通谱》中记述王威至王通的世系源流为:威(19)、志(20)……通(48)。三十代人中有十代人是空白,十代人的空白,他的错乱有多少说得清楚吗?空白本身就是错。《通讯》则说,虽然只记述到王通,而且有空缺,但对王威、王霸、王通等三位先人定位比较准确。试问,空缺多、世系都未搞清楚,定位准确的依据是什么?这里,我附两份资料:一是王祜传,二是琅玢王氏世系表。有这两份资料,完全证明王言的父亲是谁了。不要再争了。这里,我用王大良的一段话:“远在宋代的汪藻尚能从同出一族的角度来评价太原、琅玡王氏,生活在今天的王姓人又有什么必要去争论二望高低呢?三国初年的曹植对待曹丕的排挤有‘同根相煎’之感,今天用这一词语形容太原、琅玡二望之争虽不甚确切,但也多少有那么点意思。”
2、《通讯》上说:“虽然琅玡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世系源流都存在世系混杂之处,但在琅玡王氏的典例中错误较多……太原王氏的源流中虽然也有混入琅玡王氏的先人,但总体上比较清晰……,因此,三槐王氏归属太原王氏比较合理。”直线祖宗不是归属合理不合理,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决不能含糊,更不能用支族谱记述上错误的多少来决定直线祖宗的名录。中国人最尊重自己的祖先,决不能把祖宗当儿戏。
3、两个多数的提法和做法,在写家谱上是不实用的。这个不是投票表决的事,更不能用大族谱来决定某一个直线祖宗的归属。联合国决定世界大事,除原苏联占两票外,其余的都只有一票。国不分大小,族也不能分大小。全国56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我是湖南同德王氏的裔孙,我不赞成用“多”和“大”即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决定直线祖宗的归属。对先祖的归属,用上述办法好像是新创意,实际上是对祖先极大的不尊敬,说重一点,话就不好听了。
4、当今姓氏学专家王大良先生对三槐王氏上源的评述最巧妙。他在《中华姓氏通书》(王姓)表五太子晋后裔主要分支表上,把三槐祖王祐划在太原祖王威一边的。文字上没得表述。书的中间,围绕最后一位宰相的争论中,他说:“他的后代,《唐书.宰相世系表》说有子三人,倜、恢、伧。王家自撰的家谱,则说他另有一子王言,唐末任黎阳令,裔孙分支为‘三槐王氏’。又有人说,三槐王氏望出太原,与王抟无关。上述三说互异,令人莫衷一是,由此,还引起一场争论。”清修《三槐王氏宗谱》附载王国栋《修谱辨异》说:“三槐王氏系出琅玡。……褒十二世孙抟,相昭宗,封鲁中,遭兰田之祸,其子言遂占籍魏郡之莘亭,别称太原人。说王抟遇祸之后,有子王言,迁居魏郡莘县,为三槐王氏开基祖。抟望出琅玡……”。除文字表述外,在表十三琅玡王氏世系表上,从王吉、骏……一直到王抟的四个儿子倜、俄、伦、言。王言是王抟的第四子。最后在表十六三槐王氏世系表,第一个名字是王乾,第二是王言。王大良先生对通书的整个安排,既不得罪太原王氏,也不得罪琅玡王氏。更巧妙的是不下结论,他说:“因而关于三槐王氏族源。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在《王祐传》和《三槐王氏通谱》卷一中明确记载“王祐是北周王褒的后代,三槐王氐的始祖。褒长子鼒……及长子岁,岁子抟,抟第四子言,是王祐的祖父。”
王大良先生写王姓这本通书,是代表《中华姓氏通书》编辑委员会著述的,中央计划写一百个姓的《百家姓》通书,王姓是第一本,王大良先生是代表国家写史书,资料来源,决不会采用各个支谱的或者零碎的资料,我认为是查阅的正史和各个名人传的正宗的史料,真实可信。
第四,大姓谱系多,纵横要理顺:王姓是中国的第一大姓,族谱支谱太多太多,要求写家谱时,尽量理顺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我看的十二个典例,都是支族谱,他们在记述上有的差错,作为写书人尤其是搞调查收集资料的本宗族人,要帮助他们查清和纠正。这样,通过一次写谱,搞清一些问题,理顺部分关系,就达到了写书的目的。不是这次写
书去挑前面写书人的毛病,更不是找漏洞作为改变原来归属的源流依据,也不是说写书改变原来的多,新提法多,新创意多,书就写得好。书写出来是要人看的,不要搞得太复杂,提法要做到清淅明白。现在又出现前太原王,后太原王。上次我提过三槐王冠“太原”二字不妥,现在又看到不仅冠三槐又冠三沙,即太原三槐三沙王。家谱的读者对象是谱通老百姓,写得太复杂了叫入看不懂,等于白费劲,达不到要求族人熟悉我族的基本情况,来龙去脉,更说不上宗族的发展状大,人望族望。写谱的目的,是要族人增长宗族知识,鼓舞族人志气,为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为本族争光。
上述三槐王氏的“归属”,应该还原他的本来面目。无论从什么角度讲,他都不属于太原王氏世系:①从历史的角度讲,本来就是琅玡王氏世系。为什么他们要争:②从争论的角度讲,争论的主体不明确,没有用“传史谱”以“传”为基础的考证方法,《通迅》所用资料都是分支谱系,正宗谱用得少。③从家谱资料来源讲,近代修谱的资料特多,没说服力,甚至有的与历史脱节,乱得不可再乱:④从名人著述的角度讲,都是说的个人意见,没有下结论。《通迅》就凭考证结论上的什么:①三槐王氏上源应属太原王氏世系源流;②王抟只有三个儿子(倜、俄、伧);③王言自然只能属于太原王氏了;④因此三槐王氏归属太原王氏比较合理;⑤根据尊重多数的原则也应归属太原王氏;⑥因此以永泰谱的世系为主线,又参考三沙、上梅、后港等谱并进行严格考证而进行适当修正,从而提出了一个比较标准的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就凭此几句模棱两可的语言,把一个历史名人的父亲移位了。我认为,下结论不要盲目,还是慎重点好。
                                重庆市云阳县王登明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