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历史胜于雄辩——对修谱资料裁用的点滴浅见

2017-05-12 15:04:08来源:重庆市云阳县 王登明

打印 字号: T|T
历史胜于雄辩
——对修谱资料裁用的点滴浅见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以下简称通讯),对三槐王氏上源之归属,很多问题都未澄清,也不可能澄清的情况下,就匆忙做出结论,迅速把三槐王这一支近代最望的王氏望族,归系到太原王一方去,太原王就变成中华王氏的第一大望族。不是吗?从写《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整个计划安排来看,《通讯》处处都是突出太原王,贬低其它王氏支派。《通讯》用一些近代的家谱资料,错乱又多,世系紊乱,模棱两可的不实之司做衬托,否定历史事实,掩饰太原王跟琅玡王争高论低的实质,把琅玡王“挤上坎”。《通讯》原本写《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现在看来是写太原王氏总谱了,为太原王一家独有。下面,用几则具体事例阐明之。
一、几个典例的分析:其一,对历史的老祖宗不尊重。争论了几个朝代,争论时间上千年的祖宗名录,很多名人名家都未作出争论的结果,而《通讯》则用一些近代又不准确的家谱资料为依据,作出考证总结,否定祖宗的正确归属,甚至把老祖宗说得不像话:一个老祖宗有几个父亲,几个人争一个儿子。对此,过去我说得客气一点,叫做“移位”,现在我要说,他是对祖宗的侮辱,不讲历史是对祖宗的背叛。上次写简评时我已送听兰宗亲两份资料,证明王言的父亲是谁。这次我再送三分资料,一是《三槐王氏通谱》卷一,二是《琅玡王氏宗谱》,三是《琅玡三槐王氏宗谱》。通过这三分史料,证明王言的父亲究竟是谁,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三槐王氏的上源属琅玡、属太原,一目了然。这就该把王言的父亲是谁,划上一个句号。其二,还是过去的一句老话,近代家谱不能替代历史的原始依据。《通讯》为太原王争要三槐王,花费了不少心血,找遍了全国的王氏家谱,只要有称“三槐王的上源是属太原王氏世系”,不管他的来历如何,不加分析的连篇累牍的刊用,大肆宣扬。《通讯》称元代名臣及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宋尚书……王公纪略》中称“王祜的曾祖为“乾”,即王言的父亲谓王乾。这是一个重要的基准点,而记述王言的父亲谓王乾的只有在太原王氏的源流中出现。我几次讲过,改变人家父亲的名字,叫什么基准点?就算王言的父亲是王乾,也不可能成为“基准点”,基准点的含意,就是改变别人父亲的名字,那也太庸俗了。这个词用得极不恰当。另外《通讯》在46期上称:“原来,在王庸敬公在光绪二十年编撰的〈王氏通谱〉(第八卷,第六册第35页)中,第五十二世抟公生四子:倜、倓、伧、言。而在贵州省王显光的邕(加氵下同)江王氏宗谱上,抟公的四子为:倜、倓、伧、亿。两者之差只在:言和亿。究竟谁对呢?我们经过仔细分析,认为:王庸敬公在光绪二十年编撰的《王氏通谱》所载错了。必须按邕江王氏宗谱更正”《通讯》还说:“三槐王氏宗谱中支族最多,族谱规模最大的二套(也是所有王氏族谱中规模最大的),即《三沙王氏统谱》和《上梅王氏通谱》,均记述为是太原王氏系列”。我认为:不管是大族谱或小族谱都是叫族谱,族谱不分大小,大族谱不能代表小族谱,大族谱不是小族谱的上司,我在简评中讲过(不赘言)。尤其是三沙王,他是王巩的三个孙子(易、铎、允),一个住江苏的昆山,叫东沙王,一个住苏获川(可能是现在的苏州),叫中沙王,一个住无锡,叫西沙王,三个合称三沙王。《通讯》把三槐王和三沙王连在一起冠上太原二字,即成太原三槐三沙王,冠他一串串的儿皇帝,如此推理,今后要出现多少个儿皇帝。三沙王的上源是正宗的琅玡王、三槐王。《通讯》这种踏雪我三槐王氏,我决不赞同,坚决反对,三沙王也不会出卖祖宗。请《通讯》将我送的共五份史料,转告三槐王和琅玡王两个编辑部作一翻认真的研读和分析,究竟三槐王的上源是属琅玡王或是太原王。我只能说以史料为准,凡是近代的家谱资料都只能做参考,不能作定论的依据。当然,我说的史料是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也不是。就是说大的方向和总的原则基本上要没有大的出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事情在枝节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其次《上梅王氏通谱》也记述为太原王氏系列,还有浙江《尚儒王氏宗谱》及苏州《皋桥王氏支谱》,浙江东阳《永泰王氏宗谱》,王庸敬的《王氏通谱》中,王威至王通的世系源流……等,各谱记述的源流世系都不是一样的,都不准确。王庸敬的记述较准确,但《通讯》只写到48世王通为止,因为他不认为三槐王氏上源是太原王。有的记述三槐王为太原王氏世系的,一直记述到65世王言为止(中间不知道的世系,用省略号跳过十六世也要记至王言),因为他认太原王是上源。总的来看,这些家谱在世系上的记述是非常乱的,无法确认谁正确谁不正确。所以,我认为具体家谱例子用的越多,混乱越多,不能说出问题的实质。还是要以传史谱综合考证,以传为基础的考核方法,方能考出问题的实质。其三,用划派定介为衬托,掩盖改变三槐王氏的上源归属。《通讯》在45期称:三槐王氏究竟是挂属在太原王氏还是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中的豫章王氏、庐陵王氏的挂属也存在着分岐等等。〈通讯〉在2009年对三槐王氏的上源归属都作出了考证总结报告,并下了考证结论,为什么现在还说挂属问题未搞清楚呢?由此证明,考证结论是不正确,是错误的。〈通讯〉称:首先我们在考证方法上进行统一,发表了〈中华王氏源流中有关名词的介定〉。将王氏源流中除了子姓王、妫姓王、姬姓王以外的其它源流统称为“融姓王”;对太原郡王氏与琅玡郡王氏,太原王氏中划分为前太原王氏和后太原王氏等进行确切的定义;将零派王氏与别派王氏更名为“寻源王氏”和“和派王氏”等。这些都是用搅混水的办法,掩盖改变三槐王氏上源归属的衬托物。中华王氏近亿人口,已走过几千年的历史,他们自己是什么王和什么派别还搞不清楚吗?需要重新取名?就是需要重新取名,也得由他本宗本派自己决定,何必需要写谱的人多事呢?写小说可以塑造人物,也可以搞艺术加工,写家谱书籍是绝对不允许的。〈通讯〉就是用这些作衬托,达到改变三槐王氏上源归属之目的。不是吗?〈通讯〉的总结报告,就将三槐王氏上源归属,从琅玡王氏手中拿入太原王氏一方。通过转湾抹角,划派定价,进行确切的定议,混淆视线,很轻松的把王言推上三槐王氏为一世祖。后太原王氏以王威为始祖,就顺理成章了。
二、王乾何许人也。《通讯》一说王乾大概是个普通平民百姓,因而文献上只提到他的名字,未提到他的官职;一说因讨黄巢有功,授忠显校尉,转承直朗,淮东道江都邑令,知江南浙西道杭州钱塘邑,娶寇氏,生子一:言。现在看来他的官衔还不少呢?请问!王乾究竟何许人也。你们的资料是谁制造出来的,在那书那史那谱复制而成。是不是又像贵州省的邕江王氏说王乾的四个儿子一样,请公布出来大家见识见识。我在简评中曾说过三点:一是王乾没有出生时间和地点,二是未有娶妻生子,三是与王抟不是同时代的人。现在看来王乾的这些空缺,到一定的时候要全部补上来。《通讯》中的个别编审人员真是“能干”,要什么资料有什么资料,差那种资料补那种资料,应有尽有,这样的人才多储备一点好,中国就“大有希望”。我查过《新唐书卷七十二中,宰相世系二中》,太原王氏出自离次子威,汉扬州刺史,九世孙霸……霸生咸,咸十九世孙泽字季道,雁门太守。威至霸,咸至泽两处空白共二十八世无史料记载。现在一个空白都没有了,通通填补起来了。连唐书都无法找齐的,他们都能填补起来,这其中世系传承究竟是拼凑、是塑造谁能说得清楚。
三、历史胜于雄变。《通讯》在为太原王大书特书三槐王的上源应归属太原世系源流。从整个篇幅来看,在《通讯》中占居重要位置,这些资料源于近代所修家谱居多,起主要作用的史料极少。如像《通讯》在考证总结报告中用的十多个近代所修家谱的例子,错乱多、断代多、拼凑多……。我给听兰宗亲送去的几份史料,基本上对三槐王氏的上源归属,做出了可靠性的结论。不管是说王抟只有三个儿子也好、王言的父亲是王乾也好、《通讯》借邕江王氏宗谱记述的世系源流,说王庸敬著的《王氏通谱》所载错了也好、王抟没有王言这个儿子也好、十二个典例中说王庸敬编著的《王氏通谱》可能是王庸敬所引用的旧谱的谱系资料不准也好……等。在王祜传、《三槐王氏通谱》卷一、《琅玡王氏宗谱》、《琅玡三槐王氏宗谱》,外加王大良先生编著的《中华姓氏通书•王姓》上的表十三,琅玡王氏世系表。凭这几份史料,对上述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上能回答清楚。所以,太原、琅玡之争该划上一个句号了。要是不相信的话,你们再也找不到这样翔实的史料,这是非常明白的事情。要找还是找一些近修家谱材料,这个不足为证,不仅不是纲,连目都算不上,不如不找。我给你们提供的史料,才是写谱的纲目资料,既是族史,又是国史,历史不会逆转,现在不会逆转,将来不会逆转,永远不会逆转。
四、不能把写谱“当战场”,我给《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送资料,其目的是为了编篡好《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尽量做到不失误或少失误。写出来的书要有可读性,要让人读书得实惠,学到一定的知识。不要把写谱“当战场”,今天我写谱就骂前面的写谱人,说他这样也不是,那样也不是,这也错那也错。明天别人写谱又来骂我们。这样骂来骂去,就没有个完。我是姓王,又是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成员,是三槐王氏一方的裔孙,《通讯》是为王姓人写谱出力,理顺王世家族的世系源流,是王氏宗族的光荣和骄傲。我们有责任维护研究中心的荣誉,维护老祖宗的尊严,维护老谱的真实性不受侵犯,对用错乱甚多的近修家谱来诋毁原始的正确史料,应予驳斥,我写的建议、简评和不同看法,都是为维护本中心及其上述内容的尊严的一种手段,没有任何疑异,更不想在此一举出名。我是一个年过古稀有五的人,根本没有那样的奢望。我给你们送的史料虽然不多,都是关键性的材料,是可作定论依据的材料,供你们研究参考。
远在宋代的汪藻尚能从同出一族的角度来评价太原、琅玡王氏,生活在今天的王姓人又有什么必要去争论二望高低呢?历史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永远发光,历史永远是胜利者。
                               重庆市云阳县  王登明
                                   2010年11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