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父究竟是谁
王言之父究竟是谁
王言之父是王抟或是王乾,争论上千年了。这场争论,已经引起中国几个朝代有关谱牒学专家学者的关注。如宋代的汪藻、元代的赵猛頫、清代的王庸敬、当代的王大良、王全根等。这场争论的焦点人物,就是王抟和王乾。谁是王言之父?本人谨以史料予以论证。(一)
王言之父是王抟,不是王乾。其依据有历史文献为凭:其一、《王祜传》(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载:王祜是北周王褒的后代,三槐王氏的始祖……抟第四子言,是王祜的祖父;其二《三槐王氏通谱》卷一。卷首的第一句述“唐相抟四子”即唐宰相王抟的第四子言,是太子晋的五十三世孙。五十四孙王彻,五十五孙王祜。谱上把他们的生殁葬及其生平,都记载得清楚明白;其三、《琅琊三槐王氏宗谱》,自周灵王太子晋受姓十八传至武成候离生子二,长曰元,次曰威,避秦乱,元居既墨为琅琊王氏,威居晋阳为太原王氏。太原之后自另有传谱。琅琊自元四传至汉谏大夫王吉,为临沂之祖,吉九传至晋丞相导,为江右之祖,导十一传至唐石泉公綝。家咸阳为渭南之祖,綝九传至唐黎阳公言,居莘县为大名之祖,言之孙宋晋国公祜,自大名而汴梁,手植三槐於庭,为三槐王氏之祖……从王氏宗谱的题目看,亦可肯定三槐王的上源是琅琊王,不是太原王;其四《琅琊王氏宗谱》(王氏历朝先正事略)始祖从王览起为一世祖,二世祖王裁,三世祖王导……十四祖方庆,本名王綝……,二十三世祖讳祜,字景叔,庭植三槐,知子孙当为三公。上述二、三、四项资料均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查来的。据查的人王畅顺听馆内老专家讲;这几种史料皆系原始资料,准确性高。但被虫蛀,只许照相,不让复印。王畅顺在来信中讲;《三槐王氏通普》卷一这份资料是古籍书,全国就这一部,可靠性高。
最可靠的参考资料有:如《中华姓氏通书•王姓》是当代姓氏学专家王大良先生所著,他在本书中表述琅琊王氏,特别是袭表十三,从王吉……王俊……王导……王褒……王綝……王及—岁—抟生四子—倜、 倓、伦、言三十二代人是清楚的。王泉根著《白家姓书库•王姓》中述三槐王氏出于琅琊王,系太子晋一脉所传。清修《三槐王氏宗谱》附载王国栋《修谱辩异》说:“三槐王氏系出琅琊”。大量史料,足以佐证三愧王氏上源,就是琅琊王氏世系,而不是什么归属问题。
另据温州瓯海《李浦王氏家谱》南宋嘉泰二年(1202)十月所修宗谱载为唐末昭宗宰相王抟之后:王褒(517—580)—王鼒—弘直—綝—曒—宠—仲速—绍—玙—及—岁—抟—言(869-930)确是史实,该谱今尚保存完好,为周必大于南宋撰写谱序(王瑜臻发表)。二是《三沙统谱》记载为隋儒文中子王通之后,世系如下:通—福效—元暕—景肃—政—仲舒—哲—言。王通生于580年或584年。王言生于唐咸通十年即869年。王通至王言间隔七代,共289年,平均每世41年,比每代28.2年似乎偏离得有点远。且仲舒生于762年至王言生于869年,隔两代共107年,平均每代54年,那就更远了。三槐王出文中子之后似乎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考证(王金礼发表)。从两组数句看,第一组是正确的,第二组是错误的。
三槐王氏上源世系考再索取两例:《三沙统谱》对三槐王上源世系排列是不正确的,我赞成王耿教授的观点,《三槐堂》属“琅琊世系”。我的家谱中有这一记载。说《三沙统谱》对三槐堂世系排列不正确,用两处世系排列来证明:一是《中华王氏家谱研究通讯》10期登出的三沙统谙排在四十世的王琼,生卒时间(454-527),而排在44世的王琳,出生时间(?-702),四代人之间相差200年左右。二是11期登的三沙统谱排在五十五世的王通,出生时间(580-617),他与四十世王琼相差15代,时间只隔136年,与44世王琳晚11代,确出生在王琳100多年之前。因此,本人认定三沙对三槐堂上源世系排列是错误的(王金礼发表)。评《通讯》的这类例子,网上太多太多,不列举了。
我们和《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对三槐王氏上源争论的症结点,就是王言之父究竟是谁?从上述史料不难看出,王言之父就是王抟,不是王乾。
(二)
说王言的父亲是王乾的依据有:据北图所藏《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宋尚书兵部待郎晋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称,王言的父亲叫王乾,而非他谱所称的宰相王抟。王乾大概是个普通平民百姓,因而文献上只提到他的名字,而未提他的官职。据《通讯》49期载:“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补充参考要点是,首先,我们肯定编辑部于2008年11月公布的《关于三槐王氏上源世系考证总结报告》是基本正确的,主要是三槐王氏系姓始祖王言的上源连接是正确的。因为尽管在王言的父亲问题上,有属于琅琊王氏世系王导后裔的“王抟”说,王羲之后裔的“王冕”说;也有属于太原王氏世系的“王乾”、“王哲”、“王彦英”等说。由于在我国《二十五史》中无记载,比较有权威的还是“史料”中的元代重臣赵孟頫在《宋尚书兵部待郎晋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记略》中称王祜的曾祖为“乾”,即王言的父亲谓王乾。而王乾是太原王氏王通的后裔,因此三槐王氏上源为太原王氏源流是无可非议的。所以可以说在王言父亲结点的考证是清楚的。
目前主要的疑点是太原重要历史人物王通有几个儿子?王言之父王乾应该挂在哪个儿子上?……
其次,说王言的父亲是王乾的,主要是近代所修家谱资料记录的多,历史文献记载的少。
第三,通过做工作,统一认识的一些族谱资料和世系源流。比如邕江王世谱和同德王氏谱,都是通过做工作后,统一认可的世系源流。
《通讯》口口声声说有《二十五史》在手。除上述资料外,请告诉哪一书、哪一史、哪个谱记载王乾是王言的父亲。近修家谱资料只可以做参考,不能作为定论依据。由于历史的原因,家谱资料的局限性,所以记载有误或不全面,这是众多家谱存在的带共性的问题,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现象。就拿我同德王氏来说吧!过去已写过五次家谱,对他的上源世系也是不清楚的。《通讯》为写《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收集资料,即制定了“关于考证办法的几个原则”,提出了国史、方志、家谱综合考证方法。《通讯》把近代所修家谱提升到各民族各族谱,经国家认可的“通谱、族谱、宗谱、统谱、氏谱、通史”等高度,来与历史文献媲美。这种用近修家谱资料来底毁原始的正确史料,应予以驳斥。比如《通讯》用邕江王氏宗谱推翻王庸敬著的《王氏通谱》说他所载错了。用上梅王氏、同德王氏的谱系来推翻《三槐王氏通谱》卷一和其他几部《琅琊王氏宗谱》所载历史祖宗名录的事实。现在,社会上有争诸葛亮的出生地和刘备的葬地,都是无结果的。太原王争三槐王,肯定不会有好结果。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会逆转。《通讯》在49期刊文说:“求同存异,尊重历史。各谱系老谱上的历史除非发现非常明显的谬误外,一律保留原貌”。王言的父亲王抟,是古籍书上所载的历史名人,《通讯》发现他的明显谬误在哪里?依据何在?近修家谱,绝不能替代历史文献!王氏家族谱系,被人搞得乱糟糟的,什么前太原王、后太原王、和派王氏、融派王氏,乱改、乱删、乱添、乱补,三番五次作考证总结报告,究竟哪一次是正确的,谁都摸不着。东一棒子,西一锒头,没有个准头!三槐王氏的后裔,决不会出卖祖宗。尊祖敬宗,敦孝敦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光荣传统不能丢。
(三)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是个民间组织,写《中华王氏大成部谱》仍是这个民间组织。他与各族主要是王氏宗族不是上下级关系。宗谱与宗谱之间,是平等关系。现在《通讯》总部到处做工作,统一对“三槐王上源世系应归属太原王”的认识,以更好的听从他的指挥。我看,他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指挥其他族谱服从他的安排。民间组织,没有权威机构授权,无权要求其他族谱服从他的指挥。比如,他故意弄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登在《通讯》上,过一段时间,就说△△谱上有△△人、△△世系等。我曾在简评中对王乾说过三点:一无出生时间,二无娶妻生子,三与王抟不是同时代的人。现在《通讯》47期上登出王乾不仅有出生时间,娶妻生子,还讨黄巢有功,封了四种官职。《通讯》49期上又登了王音至王仁中间的两个人。有的资料介绍王音、王仁是两弟兄,有的说是父子关系。中间的两个人连名字都不知道,可是他们的出生时间就登出来了。他还说:下表应以总谱局最新考证为准,即以《通讯》登的为准。《通讯》49期登的同德王氏的上源世系图,不知情的,认为这是同德王氏族谱的老谱记录,是历史依据。知情者就不是《通讯》上说的那样。他是经过《通讯》总部及另外几个说客做工作做过来的。我是同德王氏二十一世孙,我对同德王氏前五次修谱,在我手里有二修、三修族谱两部(每部两册)。同德王氏几次修谱,对上源都未记录源流世系,只记录有“系出琅琊”、“吾姓系出周灵王太子晋,食采太原,易姬而王”等语。同德王氏六修谱总编,在2010年8月30日给我来信说:“在上次寄给您的信中,我写了一张“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同德王氏世系图”。这是根据《中华王氏网》和《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及有关王氏姓氏书上的资料编成的,是经过谱牒专家们考证了的。2010年10月21日又给我来信说:关于“三槐王氏”上源的探讨,我还来不及涉足。去年我到西安旅游,在黄帝陵买了二本王姓书:一本是王大良先生所著的2000年12月版《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一本是王泉根先生所著的《百家姓书库•王》。我且仔细研读了。正如你所说,王大良先生只在书中罗列了北方与南方两种不同的说法,未作结论。既然王大良先生这样具有权威性的谱牒学专家,不能作出肯定的结论,何况我们呢》?《百家姓书库•王》虽然以几幅世系图证明“三槐王氏”源出琅琊王氏,但缺乏有力的史料依据。无论“三槐王氏、琅琊王氏”反正都原出“太原王氏”,历史上并无争论。近年因“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编辑《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和《三槐王氏总谱》工作的展开,经总谱局(主要是王汝珊先生)的考证,肯定“三槐王氏”源出“后太原王氏”,而非“琅琊王氏”,于是引起了一场争论。我读了“同德王氏”历届五修族谱上的几十篇序言,只初修族谱的首序,当时湘乡县丞何量在首序中说:“王氏为湘乡之望族,系出琅琊”。其他多篇序言则说“吾姓系出周灵王太子晋,食采太原,易姬而王”。现在争论的关键是:王言是王抟子还是王乾子。登老您提出的五点论据,我也赞同,如果能获得大家(尤其是总谱局)的认同,就可一锤定音……。2011年2月22日又给我来信说:“年前,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王听兰先生打电话给我,说因编纂《三槐王氏总谱》的需要,催我寄去同德王氏世系有关情况。于是我寄去了《迁居浏阳起祖橘甫公世系图》和《迁湘鼻祖斯瑜公世系图》等有关资料,并写了个面这些话的信给他…………”。
从上述几次通信往来和电话联系,完全可以看出“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上所载之谱系是不真实的,是拼凑的,是假的。带有严重的倾向性,通过做工作,统一的认识。凡承认上源世系是太原王的,不管他的世系如何,经过一番整理,差的可以补齐。再通过“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过渡,便成为该谱的谱系资料。古人云:“谣言三遍就成真。”《通讯》就是奉行的这一诡辩逻辑。养儿不朝老子,娘心里明白,你们扪心自问过吗?这样拼凑起来的东西,把黑的说成白的,良心不会自责吗?慎信!慎信!
同德王氏前五次修谱,没有提上源是太原王的记录,找不出一个属“后太原王”的字。《通讯》真是打得虚,造谣不打稿子。现在,把同德王氏的上源归属到后太原王,是从何谈起。只能说明不真实,是假造。
三沙王氏、同德王氏内部认识都不是一致的。如我就是持异议者,三槐王氏绝大多数人持有不同的认识。现在,有的人还蒙在鼓里不知道,知道了是会醒误的。经过《通讯》乱做工作,把一个宗谱无矛盾挑起矛盾。如此看来,其他那些宗谱何常不是如此结果。《通讯》对其他谱系也是如法炮制。《通讯》到处找依据、造依据,其目的就是用若干多的近代所修家谱的例子,来证明三槐王的上源应归属太原王氏世系,岂不是昭然若揭吗?
(四)
《通讯》吹捧王听兰先生,吹得太高了,已吹昏了他的头脑。《通讯》49期载文说:“中华王氏修谱,早在几年前,由浙江湖州的王听兰先生的倡导,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开展统修统编家谱工作”。因此,我们△△就在大气侯的影响下,组织续修统编家谱工作。”有今天轰轰烈烈的修编家谱,是王听兰的倡导吗?不,不是王听兰的倡导。文革前他没有倡导;1984年国家三部局发出七号文件之前他没有倡导;2000年前他都还未倡导。三槐王氏后裔云阳的王本仲,从1988年开始,经过十年的艰苦工作,到1997年就完成了修谱任务(已给王听兰寄去一本)。全国搞得轰轰烈烈,这是国家提倡写县志、修部门志、写家谱,是国家重视的结果。怎么搞的,一夜之间便成了王听兰的功勋!《通讯》吹捧王听兰先生,凡是我看过的《通讯》,几乎每期都有,只有49期吹捧得最露骨。王听兰是以《通讯》为台阶,吹捧自己。王听兰是《通讯》的主编,又是《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太原王氏总谱》、《三槐王氏总谱》、《琅琊王氏总谱》的主编。身兼数个主编的王听兰先生,深知自己吹捧自己,目的一定能达到。通过编篡《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一举出名,成为谱牒学专家,扬名中外,何乐而不为。
据山东族人王传友讲,听兰先生有些固执已见。建议反复研究史料,多与族人研讨,尊重历史,实实在在的为族人多作贡献。人生一世,草生一春。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重庆市云阳县 王登明
二O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二O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