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最后提醒“老八房”、王元开后裔

2013-01-23 22:49:35来源:王金礼

打印 字号: T|T

 

“老八房”、王元开后裔:
对于“老八房”及王元开上源世系连接,王字培已经在这里登出过结论了,考虑到考谱一次很不容易,仍然有必要提醒大家慎重。现再次将我与王思德分歧要点整理登在此,供大家参考。
关于世系图中几个节点先祖关键年****证
一. 王百万生活年****证和上源分析、确定、联接。 1.经查有关史料记载:王百萬,生活在宋末元初约(1206----1280)年 间,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忠臣。在(元史列传第四十七)中载有元世祖忽必烈对他的赞述:(王百万,资性刚方,闲居不妄言笑,每奏对,必以正,不肯阿意承顺,帝尝以古直称之,虽权幸侧目,弗顾也)。故王百万生活年代史考确定。
【(王金礼注:王金平家谱中的百万,指的是:王磐百万,其中百万是绰号,意思是王磐能干、富有。我在“元史列传第四十七和元史卷一百六十”中找到这样的记载:“磐资性刚方,闲居不妄言笑,每奏对,必以正,不肯阿意承顺,帝尝以古直称之,虽权幸侧目,弗愿也。” 历史资料已经载明,王磐与王百万是两人。查看元史列传第四十七,得知王磐无子。王磐的上源世系是:王磐,琅琊第六十四世。 元--忠--浑--曜--袭--吉--骏--崇--遵--音--仁--融--览--裁--导--邵--穆--僧朗--粹--奂--秉--柬--思政--仁祐--贞--琚--伦--?--?--?--?--?--?--?--?--?--?--?--?--?--美--映--相--璋--禧--磐。)】
2.我房老谱载(三槐王氏祖王祜-----入播始祖王元开)世系图。祜----旦----素----皓----缙----辅德----百万----如龙----文秀(璋)----泯----福----天荣----千三----骥----应斋----錡----元开。在我房传世图中,王素(1007)年生,到王百万宋末元初(1206----1280)年间。时间(200)余年,传世五辈,平均四十岁一辈,显然不合规,其间缺代多。经查有关资料,王辅德又不是王百万之父。 3.根椐傍系(百万次子,王虎)谱载,我川、黔老八房是三槐王氏王奇的后裔,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和总谱局也意向这样连接,提出以王德用记为王奇之子上挂,尚待考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查阅了清修通谱之三槐卷谱,查到王奇-----王杞这—传世,王杞之后没有记录是否外迁,也无传世记录和其它记录,就此短支。按世系世代平均年率计算法考证,计算出王杞的生活年代在(1200)年前后。又根椐我百万祖子,如龙、如虎,两支系的后裔都认为我百万祖的上源不实,多方求助知情宗亲提供详情,至今无果。查证王百万的生活年代是宋末元初(1206-----1280)年之间。所以王杞、王百万,两者的生活年代上下连接相当正确,故王百万上源就此确定。素----厚----奇----倓----道----辅之----覬----杞----百万。
【王金礼注:重慶市涪陵區梓裏東流溪【應奇公】王氏宗支谱载:“追溯祖籍自江南先祖王百萬(娶妻陳氏)生二子: 王如龍(文進士,娶金氏);王如虎(武翰林,娶夏氏).如龍于山西太原縣上任知縣,後升太原知府轉升山西總督;如虎先上任山西正台,後平湖廣水賊有功,又升山西提督大將軍,弟兄二人同省有功于山西是也。其後代子孫居江西吉安府太和、吉水二縣王家村數載,又西遷入湖廣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仙人台數載。有始祖王邦福、王邦祿、王邦滾、王邦滔、王邦清、王邦鸾六祖。囗于廣東福祖遇明洪巾賊亂題詩一首曰:“洪兵追散不歸家,聽聞四川好豐華。問我祖籍歸何處,江綦黔蜀是一家"”这一王如虎后裔家谱就没有提到三槐王氏王奇后裔,不要以偏概全,含糊不清,应该指出是那家家谱记载“老八房是三槐王氏王奇的后裔”,不能采用目前已经修改的家谱资料。】
传世考证:从三槐祖,王素,(1007)年生,至王百万约(1206)年后生,时间(200年),传世九辈,平均二十二岁多一辈,合规。但(王杞----王百万是否真正父子传承,有待宗亲进一步论定)。
【(王金礼注:王思德考证的王百万是王磐,并非自己家谱中的王百万,自己家谱中的王百万生活时间没有记载。)王思德考证到的资料是山东王金平提供的“王茂”房的家谱资料,山东王茂是琅琊房,与三槐堂没有关系(但后裔仍然有不同意见),不能混在一起。】
二.关于王福,生、卒,迁徙年考证。 1. 王福祖生、卒年考证:椐山东菏泽市曹县三槐堂王氏家族谱载:(王茂,字伯昌,别号东村老人,又名王领轴、王福、王福建)。王金平先生也在中华王氏网上登载:据我谱上记裁:(王茂就是你们四川谱所称王福,其主要理由就是生、卒年相同)。生于世祖至元壬辰(1292)年,卒于洪武五年壬子岁(1372)年,时年八十寿。该谱又载:王茂成为元朝宰辅的原因和理由故不可稽,但从其曾(高)叔祖,宋末元初的王百万对元世祖忽必烈的杰獒,---------。
上述谱载王茂、王福是一人,暂且不说,又载王百万是王茂的曾(高)叔祖,说明王茂、王福是亲房兄弟,知其生、卒年相同。是符合情理的。故认定王福祖生于世祖至元壬辰(1292)年,卒于洪武五年壬子岁(1372)年,时年八十寿。
【(王金礼注:王福的生、卒时间是南京王耿将王茂和王福认证为同一人时出现的,就是按照王茂的时间(1292-1372)来认证王福的生、卒时间的,王福谱载是没有记载生、卒时间的。按照王金平家谱所载,已经相差三至四代的亲房兄弟,家谱中会记载另外一房兄弟的生、卒时间,可能否?何况王金平家谱中对王茂的上源是没有任何记载的,王茂的上源是王耿从我提供给他考查我的家谱时,王耿提供给王金平他们的,根本没有其他亲房兄弟的记载,如何知其生、卒时间?何来生、卒时间相同?如果口传我相信,但如今已经相隔几百年,这就没有道理了。)】
2.我小八房部份谱载,元朝时福祖奉元英宗旨令南征平寇,后续旨入川平乱。并有元英宗赠王福将军征南诗,诗曰:大将南征胆气毫,腰横秋水雁翎刀。手擂战鼓山河动,闪电旌族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召归来日,朕与将军解战袍。元英宗至治(3)年(1321----1324)年,当时王福祖(30)岁,荣任将军奉命南征平寇符合情理,因父王泯就是带兵指挥作战的军官。 3.我小八房,老八房多数谱载:(元朝时,湖北乱,福公奉旨征之,曲转颖川)。又有谱载:元朝末年因红贼反乱,------福祖于洪武二年(1369)避难迁西蜀古俞州江津仙墀坝。上述谱载湖北乱和因红贼反乱。经查历史,元朝末年,公元(1351)年,北方的韩山童、刘福通率先组织红巾军起义,接着湖北浠水的徐寿辉,安徽凤阳的郭子兴、朱元璋,江苏北部的张士诚等部都以红巾军的旗号组织农民起义反元,至明太祖朱元樟洪武茂申(1368)年建立明朝止。又根椐我部份原谱载:王福,原籍江西,顺帝至正二十年(1361),从江西入山西再入川,虽说记述不详细,但也能正实上述谱载情况属实。 4.又椐我老八房民间野史传记:元朝未年,我福祖成了战犯入狱,后有贵人刘基相救而出狱,决定八房分散外迁。(传记略)。经查历史刘基概况,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是元朝官员,因对元朝政治腐败不满,被解职反乡。后被朱元璋请来当谋士,由于刘基谋略好,又精通天文。朱元璋在当吴王时,江南大旱,朱元璋问刘基,怎样才能求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是因牢里关押的人有冤枉。朱元璋就派刘基去清理放人。不几天,乌云密布,下了场透雨,朱元璋十分高兴。此时刘基趁机劝朱元璋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明太祖即位后,就提刘基为御史中丞,负责
司法工作。刘基负责司法工作,宰杀、关、放的建议和行使权在手,再加上刘基和王福是青梅竹马的同窗汐交,可证实上述民间野史传记的情况是有可能的。 5.福祖徙江津后,老八房、小八房嗣孙修谱时所作诗句,有的称福祖遗诗,有的称汉鼓遗诗,其诗句前四句如下:(平地干戈大乱兵,红巾闯散八房人。吾家本是太原郡,夕阳江西徙江津)。(后几句写老八房分居住地大体相同)。这四句作,把前面情况总结得恰如其分。平地干戈大乱兵,指元末红巾军起义反元。红巾闯散八房人。指红巾军取胜,元朝灭亡,福祖八子分散迁居各地。吾家本是太原郡,指八房分迁各地后,须牢记本族是太原郡三槐堂人。夕阳江西徙江津。指福祖当时己七十七岁了,避难迁西蜀江津。以上情况完全可以确定王福祖洪武二年(1369)徙江津正确。王福祖上源:王百万----王如龙----王璋----王泯----王福----天荣----千三-----王錡。传世考证:王百万(1206)年后生,至王福(1369)徙江津,时年王福(77)岁,有曾孙王錡出生。时问(160)年,传世八辈。平均(20)岁—辈,合规。 6.王福祖迁徙年代确定后,可能有族人要问,王福祖之父王泯,祖王璋之谱载情况又如何解释呢?我小八房、老八房多数谱载:元朝时,湖北乱,福公奉旨征之,曲转颖川。有记元末明初,有记洪武二年(1369)徙江津。又载:王泯永乐二年(1404)辞徙湖广。王璋洪武戊申(1368)年为阁老升南京礼部。把王璋----王泯----王福祖孙三代的生活时段说得颠去倒来,把视谱者搞得莫明其妙。祖、孙记述,谁实谁非,确属难言。针对这一记载,我们查历史,找资料,借谱牒,查记载,汇规类,细分析。最后根椐王福祖各时段业绩记载,确定王福祖洪武二年(1369)年徙江津正确。 (1),对于王璋祖,有谱载:洪武茂申(1368)年为阁老升南京礼部。有诸截:永乐二年(1404)年,璋祖而立,难逃迁徙之厄运,迁至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居住,--------等。就阁老而言,洪武茂申(1368)年,朱元璋刚建明朝,王璋不可能是明朝的阁老。如是元朝阁老,明太祖朱元璋建朝组阁,不可能提升王璋为礼部,那时是一朝天子一朝丞的时代,不杀你就是好的。再则,王璋子,王泯,孙,王福都是元朝的军臣,王璋不可能和儿子,孙子是你死我活的对敌,明太祖朱元璋又怎能提升王璋为礼部这—要职呢?王璋升礼部之说,可能是前人修谱时查到了明史有载的那个王彰。简言之,两个(璋、彰)字就不同。其简历是:王彰,字文绍,郑人,洪武二十年(1388)年举于乡,永乐五年(1407)年召为礼部侍郎,后改户部,再改右副都御史。仁宗即位,河溢开封,命彰与都指挥李信往振恤。宣德元年五月又命彰自良乡抵南京巡抚军民,-------。简约分析,王璋洪武茂申为阁老升南京礼部有误。永乐二年徙江西更错。
【(王金礼注:关于“王璋--王冺--王福祖孙三代的生活时段说得颠去倒来,把视谱者搞得莫明其妙”一说,我认为很不妥,正因为这里出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考查,查出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我们自己没有把原因搞清楚,就说“说得颠去倒来,把视谱者搞得莫明其妙”,实在不妥,根据本人查到的相关资料(弼、志、伟的参考资料)和本人探讨认为、并有王伦华家谱印证。王福及其八子是客观存在,不能否认,我们的不同认识是:“1、王福应该是王如虎之子还是王冺之孙?;2、王璋与王福是堂兄弟还是祖孙关系?”王思德不应该有颠去倒来之说。如果按照王思德今天改变王璋、王冺原有家谱记载时间往前推算的做法,假如后人考查的结果与王思德考证结果不符时,后人又将如何来看待今天王思德颠去倒来之说呢?更何况,只要我们将“王福、王帮福、王领轴”认定为一人后,在这里产生的所有疑问都解决了,王千三就只有一人,王千三父亲、祖父只有一人。我认定“王福、王帮福、王领轴”为一人的主要依据,不是在王千三三兄弟,而是有相同的一首诗。同名者有之,相同一首诗绝对没有。只有首先解决相同一首诗是王千三一人所作,王福、王帮福、王领轴就是一人;只有没有相同诗的才是另外一人。当我们认定王福、王帮福、王领轴为一人后,这里发生的所有纠结都解决。)】
(2),对于王泯:我老八房,小八房部份谱载:至王泯时,为靖州挠乱,统兵征剿,扫荡群苗。于永乐二年(1404)年军拨民产,婚娶南京之姐不醮之妹,二十年军囤时,户迁湖广宝庆。 有的谱载:王泯,刘氏,仕途之昶,于明宣德四年(1439)年,荣升武戎,驾前指挥,克定边苗,后辞官黄州麻城孝感乡仙人台居焉。 有的谱载:王泯,刘氏,宣和(1119年)封侯,于靖康二年(1126年)军拨民产,户迁湖广。 又有多谱记载泯祖迁徙诗,诗曰:自古湖麻祖先基, 红巾闯散北东行。 先到黔省理大业, 后转江西置华庭)。---------------, ---------------。 从以上泯祖的迁徙时间看,都在子,王福的生活年代(1292-----1372)年之外,是不妥的。再从泯祖诗,(红巾闯散北东行)之句讲,不论是永乐二年1404)年,还是宣德四年(1439)年,或是靖康二年(1126)年,都是不妥的。那时那里还有红巾军,自朱元璋建明朝起,红巾军就是明朝国军了,怎能谈得上红巾闯散北东行呢?所以说,王泯迁徙时间有误。 三.关于王茂、王领轴、王福、王福建是一人之说 山东荷泽市曹县三槐王氏谱载:王茂,字伯昌,别号东村老人,又名王领轴、王福、
王福建。《其依椐是:王茂、王福同生于(1292)年,王茂、王福、王领轴同卒于(1372)年》。 我西南老八房少数谱以汉鼓山王氏宗祠卧碑记为椐,载王福,讳领轴,王天荣官印匣于谱。 由于山东菏泽曹县三槐王氏谱载:王茂、王福实为一人。又我西南老八房少数谱载王福、讳领轴。故而导致王茂、王福、王领轴是一人之说。 王福、讳领轴,来自汉鼓山王氏宗祠卧碑记,摘录于下: 《汉鼓山王氏宗祠,其来久也,我王氏落籍陕西。我房自起山东,入籍江西,新入川黔,明朝(应是元朝)时,王福 讳领轴,奉明(应是元)皇圣旨挂帅统军,平息两湖,征服川东,落居四川忠州。王天荣,官印匣,公居重庆储奇门 至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年),嗣孙曰伦、光蜀、世翼同侄纲,又率族等控回祀田,复建祠堂,续被旁姓越占,叠讼三代,始得清洁。庶不废先人之遗,且以续祀事於不替也。爰纪其略,勒石碑以遗后人,其祀田界及历控案,俱刊刻于后。千秋万世,为吾门上八房,千祖三大房之幸矣》。 从卧碑记末段载和我谱录,大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合族之载,可以清楚地理解,乾隆十八年(1754年),族人曰伦、光蜀等,准奋复建汉鼓祠,但被旁姓越占,不准建,于是开始打官司。当时由于王姓人分散,势力弱,官司难胜,故于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合族,合族后继续诉讼至(1770年)后,历经三代,官司取胜,才建其祠,勒石碑以遗后人,并把祀田介及历控案俱刊刻于上,千秋万世。由于碑大,不于竖立,故成卧碑。合族时,由于谱牒资料极少,记述欠实,难以考证准确,故误把王福和王领轴两支入蜀始祖合为一支,导致王福讳领轴,王天荣官印匣之说刊刻于碑。再则,王天荣是王福长子,为何不合成王领轴长子王金,而合成王领轴三子王匣,其由是:王匣和王天荣都生三子,都名千一、千二、千三。这就是极大的误作。
【(王金礼注:前面已经说过,认同王匣的千一、千二、千三与王天荣的千一、千二、千三是同一人,不是在他们是同名,而是相同一首诗。至于王伦华家谱中的王兴荣与王应奇,他的家谱中确实记载有父子之说,但详细了解他家谱中八次字辈变更,都没有将“兴”字辈与“应”字辈连接在一起的记载,)而“应”字辈从他家谱记载分析,应该出现在1600年后;但对王帮福的记载有1361年和红巾贼一说,同时记载王帮福有八字(龙、虎、凤、麟、荣、华、富、贵),同样有一首与王千三一样内容的诗,只是记载是王应良(千)的,这里认定这首诗是王千三所作,并非王应良所作,理由是这里有二百多年的断代面,仔细推算他的家谱记载和八字字辈变更,断代面正是在王兴荣与王应奇之间,王兴荣与王应奇完全不是父子关系。所以,王伦华家谱记载有对有错,就看我们如何来理解和对待了。)】
乾隆二十九年合族,事隔三十年后,嘉庆(1796-----1821)年间,各支后裔都陆续修谱,而王福和王领轴两支裔孙在族谱谱名栏上都只载各自的先祖,王福和王领轴,而不载王福讳领轴。这说明两支后裔都认为合族有误。 查王茂、王领轴、王福,各支谱载记录如下: 1.生、卒时间、葬地,记载。王茂:山东菏泽市曹县三槐堂王氏家族谱载:(王茂,字伯昌,别号东村老人,又名王领轴、
王福、王福建)。生于世祖至元壬辰(1292)年,卒于明洪武五年壬子岁(1372年),时年八十寿。卒葬:山东菏泽市曹县王老林。 王领轴:四川江津汉鼓山房系多谱记载:吾祖领轴,元簦宰相,元亡明兴之际,因避难同妣杨氏携三子,长王金,次王银,晚王匣入蜀,居忠州龙王沱,公与妣洪武五年壬子岁(1372年)卒,葬:忠州龙王沱。 王福:我老八房,小八房多谱未载生、卒时间和葬地。只有山东菏泽曹县三槐王氏谱载和王茂生、卒年相同,故为同一人。 2.住地、职业、迁徙 记载。 王茂:山东菏泽曹县三槐王氏谱载:王茂,字伯昌,曾籍浙江山阴后江苏金陵,其父王泯携家在曹县为官,父故后,王茂便定居于此。(职业,文职,福建行省左丞)。元末进士,曾历任台谏、户部尚书、至正丙午年(公元1366年)调福建行省左丞、光禄大夫,弟二年福洲攻克,逃到建康。)。 王领轴:四川江津汉鼓山房系多谱记载:吾祖领轴,( 职业,文职,宰相)。元簦宰相,元亡明兴之际,因避难同妣杨氏携三子,长王金,次王银,晚王匣入蜀,居忠州龙王沱,也有谱记载:一世祖 讳领轴,妣杨氏生三子:金、银、匣。元宰相,至正庚子(元•1360年)入川忠州龙王沱居住,大明洪武五年壬子,祖与妣卒,俱葬于斯,公为入蜀鼻祖。 王福:我小八房、老八房多数谱载:王福祖住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此地膏腴肥沃,更有文江曲折,状若吉字。是时同住有十大姓人也,即江杨王夏李,曹董卞白周。又载:元朝时福祖(职业,军职,将军)奉元英宗旨令南征平寇,并有元英宗赠王福将军征南诗。又载:元朝时,湖北乱,福公奉旨征之,曲转颖川。又多数谱载:元末明初,福祖避难徙江津,也有谱载,元朝末年因红贼反乱,福祖于洪武二年(1369)避难迁西蜀古俞州江津仙墀坝。 3.配氏、生子,记载。 王茂:山东菏泽曹县三槐王氏谱载:(王茂,配杨氏、李氏、刘氏,子八:王荣、王华、王富、王贵、王龙、王虎、王麒、王麟)。 王领轴:四川江津汉鼓山房系多谱记载:(王领轴,配杨氏,子三:长王金、次王银、晚王匣)。 王福:我小八房、老八房所有谱载:(王福,配李氏,子八:天荣、天华、天富、天贵、
天龙、天虎、天风、天麟)。 按:从以上记载情况看,王茂、王领轴、王福三人只有王茂、王福同生年(1292)年,王茂、王领轴、王福同卒年(1372)年。除此而外,住地、任职、迁徙、配氏、生子、葬地。均不相同,能说:王茂、王福、王领轴三人是同一人吗? 四.关于入播始祖王元开入播时间和上源世系考证 1.关于王元开入播时间,已于2010年9月18日,在遵义市召开的遵义(黔北)王氏谱碟文化研究会上作了专题论证,与会宗亲对入播始祖王元开入播时间进行认真讨论,达成共识后,作了正确认定。《入播始祖王元开是明正统四年(1439年)奉旨平蛮入播》。 2.关于老八房王福----王元开传世考证,我小八房原谱载老八房王福祖至入播始祖王元开传世一线图是:王福----王天荣----王千三----王骥----王应斋---王錡----王元开 我小八房原谱载:千三,字梅引(王匣 子),登宣德进士。又载我元开祖,字民康,官居总戎,明宣德初,大败云贵叛逆,战阵有功。千三祖(王匣 子)和元开祖相传五世,不可能同时在明宣德初有名望,成了我谱载中一大凝团。针对这一特传,我们下决心,考证关于王千一、千二、千三的实情。 (1).经查四川省、江津县汉鼓山千一祖房族谱记载.(抄录王领轴十七世孙王曰俊谱序中有关部份和有关传世部份)。 谱序述:吾姓王氏,灵王之后,山西太原人也。始祖文项先迁江南乌衣,继迁江西宁州。吾祖领轴公元登宰相,元亡明兴之际,因避难同妣杨氏携三子:长王金、次王银、晚王匣入蜀,居忠州龙王沱,公与妣在洪武五年壬子岁卒葬龙王沱。金、银二公同我祖匣公移徙渝城,金公住朝天门巫丘坝,银公住合川学堂门兜(东)溪李市坝,我祖匣公妣黄氏,生千一、千二、千三祖,千一公、字淑祥、号鸣古,永乐二年甲申岁科进士,任湖广武昌府。千二公字菊引,明宣德二年丁未岁科进士。千三公字梅引,明宣德二年丁未岁兄弟同榜进士, 。末送巴县,刻字箸禄津城明伦堂明经碑。 又查四川省江津县领轴祖王匣房,第18世嗣孙王文科、字占魁,在嘉庆癸亥年(1803年)所纂谱记载:
一世祖,讳领轴,妣杨氏生三子,金、银、匣。元宰相,至正庚子(1360年)入川忠州龙王沱居住,大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年。祖与妣卒,俱葬于斯,公为入蜀鼻祖。 二世祖 讳匣,字妙真,妣黄氏生三子:千一、千二、千三,徙重庆储奇门居住,明举人,宧升奉政大夫。匣祖葬:储奇门仓背后,黄氏葬:车亭子王家坝。” 王领轴十七世孙王曰俊和十八世孙王文科在各自编撰的谱序中记载基本相同,传世无误。 (2)王领轴房有关传世:领轴---王金
-------王银-------王匣----王千一------王受武------国通、国达、国进、国遐。----王千二------王让恭------迁合川,未考。----王千三------王(马直)-----王骅-----王骥------应湖---应斋------尚光------迁陕西---于国------迁陕西 (3).王福祖房有关传世: 王福----王天荣----王千一----王昌伦----王命来---王万----书、卿、里、香 --王千二----王让恭----王太祖---王禀----金、银、辖。
--王千三----王 錡——王元开。 —王元佑。 从以上传世看,王领轴和王福不属一个人,他们应是元末至正庚子(1360)年和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避难入川的两大始祖,不能混为一支。王匣,娶黄氏,生千一、千二、千三,和王天荣,娶张氏,生千一、千二、千三。两人配氏不同,只是子名相同,再则两个千一、千二、千三的后裔传承完全不同,所以也不能混为一谈。正因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合族时,把两支合为一支,才出现王福讳领轴,王天荣官印匣之说。又因王天荣和王匣都生子,千一、千二、千三,所以才把王福祖长房王天荣合为王领轴三房王匣。导致在我谱中出现(王骥----王应斋)和(王錡----王元开)重复传世的大误。查清汉鼓山王领轴多房谱载史实,才解除了我谱载中的一大凝团。故此,在我谱载传世中,(王骥----应斋),这二传世,不属我元开祖之上源传世,应在原传世中舍去。 王元开的上源为: 王福----王天荣----王千三----王錡----王元开。
【(王金礼注:上面王福祖房有关传世中,家谱记载是“王福--王天荣--王千三--王骥--王应斋--王锜--王元开”,王思德在“2.我房老谱载(三槐王氏祖王祜-----入播始祖王元开)世系图”。同样有“王骥--王应斋”两世,为何在这里要减少“王骥--应斋”这两世的记载呢?是一时大意漏掉还是有意而为之?根据目前已经出现王伦华家谱记载:“王百万--王如虎---王邦福六兄弟--王兴荣八兄弟”和上文中提到的(2)王领轴房有关传世:王领轴--王匣--王千三--王骥--王应斋--尚光、于国”,记载,正好说明王元开上源对“王福--王天荣--王千三--王骥--王应斋”这几世的记载错误,因为王应斋的后代不是王錡,而是王尚光、王于国。而王邦福又是王如虎的儿子。所以,本人仍然认为,王福至王应斋几世是王元开上源记载错误。除去这几世外,王璋、王泯的时间记载就是正确的,与王元开1381出生时间基本一致。因此,我个人仍然坚持“王百万--王如龙--王璋--王泯--王錡--王元开”世系连接完全准确。)】
传世考证:洪武二年(1369)年,福祖徙津(77)岁,曾孙王錡己十岁以上,至元开祖明正统四年(1439)年,率八子平蛮入播时,元开祖五十多岁,应有孙子出生,但孙子不大。历时(70)年。传世四辈,按(3.5)辈计算,平均(20)岁一辈,合规。 王思德 住址:贵州省仁怀市振兴北路 电话:0852 2224836 手机:18985257866 201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