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画溪王氏渊源释疑
根据《东阳画溪王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记载,东阳画溪王氏的始祖王安,字安国,“周灵王太子晋之后,祖讳式,唐咸通年间为安南都护使,平定浙东裘甫作乱后授浙东观察使;父讳彦德,为招讨使,彦超、彦章是兄弟,宋兴国时授宣义节度使,迁洪州,统制兵马,移抚于婺,按部东阳,卒于王事,诰赠禁卫大将军”。“夫人刘碧珍,陕西刘孝宽之女,合葬东阳画溪坟园”。王安的长子王望“因父勋补授监军,庐墓而家于画溪,画溪王氏寮兴于此”。由于《宗谱》记载的“祖讳式”中的王式与唐朝末期的名将王式同名,那么,《宗谱》中记载的王式是否就是唐朝末期的名将王式呢?还有《宗谱》中记载的“彦超、彦章是兄弟”的王彦超、王彦章,在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初的名将中也有其名,那么,《宗谱》中记载的彦超、彦章是否就是名将王彦超、王彦章呢?还有始祖王安“移抚于婺,按部东阳”的原因是什么?“卒于王事”后为什么要葬于东阳画溪?这些都是《宗谱》留给画溪王氏子孙的谜!本人经过对《宗谱》反复研究考证并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宗谱》中记载的“祖讳式”就是唐朝末期的名将王式,东阳画溪王氏是唐朝末期名将王式的子孙;而《宗谱》中记载的彦超、彦章只是与五代及宋初名将王彦超、王彦章同名而已;至于始祖王安“移抚于婺,按部东阳”的原因就是从滑州赴洪州上任的途中,绕道到婺州所属的东阳探望自己的家人或亲人,由于自己的家人或亲人在画溪,死后葬于画溪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将有关情况叙述如下:
一、《宗谱》中记载的“祖讳式”就是唐朝末期的名将王式
(一)唐朝末期的名将王式的基本情况
根据史书及相关资料记载,唐朝末期的名将王式,字小年,生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卒于唐乾符初年(公元874年),与唐宣宗同年,是唐宣宗的儿时玩伴。王式自幼节俭,以门荫补太子正字,后应制策贤良方正科,擢升为殿中侍御史。唐宣宗大中初年(公元847年),任晋州(今山西临汾)刺史,当时河曲大歉,老百姓纷纷外流。流民所到州县皆拒绝接纳,唯王式主政的晋州,给逃难的饥民以赈恤,“活数千人”。王式治理晋州,以“严备”闻名,当时特峨胡也发生大饥馑,其人准备抢劫汾水、浍水一带,听说王式在晋州,不敢过境,并告诫其部落“晋州刺史当避之!”年终,朝廷对地方官吏进行考课政绩,晋州被称为“善最”。
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王式调任安南都护、经略使(治所在今越南河内)。王式在安南任上,坚决镇压一些反叛势力和分裂割据势力;另外,他还“归质外蕃”,致使“占城、真腊,皆复通使”,保持了与邻国的友好往来关系,从而保证了唐朝南部边防的安全与巩固。
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12月,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浙东爆发。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罗平,铸印曰天平,引起浙东骚动。唐王朝对裘甫起义军的迅猛发展极为恐慌,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正月,唐朝的宰执大臣,急忙选派“在安南成服华夷,名闻远近”的王式代替郑德为浙东观察使(治所今浙江绍兴),率领忠武 (陈、蔡等州),义成(滑、郑等州)和淮南(治扬州)三镇精兵,又招募从前发配在江淮一带的回鹘、吐蕃人为骑兵前往镇压,力量颇为强大。王式率唐军最终打败了起义军,裘甫被俘送至京师,斩于东市。王式因镇压起义军之功,加检校右散骑常侍。
王式在镇压裘甫农民起义军之后,也意识到奸猾豪吏欺诈百姓,是造成官逼民反的重要原因,所以他对霸占捕鱼、贩盐之利的余姚劣绅徐泽和冒名充任县令的慈溪奸民陈瑊,绳之以法,处以极刑;另外,又镇压了一批为害乡里,州县不能制的土豪恶霸,这些措施多少缓解了一些矛盾。
徐州原有牙兵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非常骄横,唐咸通三年(862年),银刀等军作乱,驱逐节度使温璋,朝廷以王式为检校工部尚书、武宁节度使,率领参加镇压裘甫起义的忠义、义成二军赴徐州镇压叛乱。王式至镇,尽杀银刀部将邵泽等数千人,徐州赖以自安。不久,唐懿宗下诏降武宁节度使为团练使,王式调回中央。后来,王式官至左金吾大将军。
王式原籍太原(据《太原王氏通谱》记载,王式为周灵王太子晋的第52代孙),其祖父王恕曾任扬州仓曹参军,于是定居在扬州。其父王播,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司空,检校司徒,尚书左仆射,封太原郡公;其小叔父王起官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等职位,封魏国公;二叔父王炎之子王铎,官检校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诸道行营都统,太子太保,检校司徒,封晋国公。真可谓一门“三宰相”,显赫一时。其兄王龟(字大年),也官太常少卿,同州刺史,文学家。
(二)《宗谱》中的记载及分析
首先,《宗谱》中对王式的记载是比较简短的,即“祖讳式,唐咸通年间为安南都护使,平定浙东裘甫作乱后授浙东观察使”。从这简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宗谱》中的王式在唐咸通年间担任过安南都护使、浙东观察使并率军平定过浙东裘甫作乱。这与史书中记载的唐朝末期的名将王式的经历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有两点,一是《宗谱》记载的王式任安南都护使的时间与史书中记载的王式任安南都护使的时间相差二年,史书中记载的王式任安南都护使的时间是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比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相差二年。二是《宗谱》记载的“平定浙东裘甫作乱后授浙东观察使”与史书记载的不符,史书所记的是王式先授浙东观察使,而后率军平定浙东裘甫作乱的。这些细微的误差应该与修《宗谱》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有关,因为画溪王氏最早的宗谱修于宋淳祐甲辰年(公元1244年),离王式任安南都护使、浙东观察使的时间已有六百多年,且经历了唐末和五代百余年的战乱及北宋时期的不稳定,《宗谱》记载的任安南都护使时间与历史上的真实时间相差二年,任浙东观察使的时间与率军平定浙东裘甫作乱的时间先后秩序巅倒也属正常。
其次,经查《太原王氏通谱》(太原王氏系的总谱),内有王式的兄弟王龟、王铎等人及子孙的记载,也有王式本人的记载,但无王式子孙的记载;又查各类史书也未发现有王式子孙的记载;在各地的王氏宗谱中,也仅在本族的《宗谱》中发现有王式及子孙的记载。究其原因,应该与王式率军镇压浙东裘甫农民起义和徐州银刀军作乱的经历有关。由于王式在率军镇压浙东裘甫农民起义和徐州银刀军作乱的过程中,杀人较多,结仇甚众,仇敌对其恨之入骨,反过来对其子孙进行追杀,迫使其子孙不得不隐姓埋名或四处逃难。由于信息不通,《太原王氏通谱》也就无法记载王式子孙的情况了。
再次,关于王式与曾孙王望的年令差距问题。王式生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曾孙王望生于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祖孙四代相差155年(王彦德、王安的出生时间无从查考)。虽然有悖常规,但现实中还是有的,如王式与父亲王播(生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8年)就相差52岁。如果王式、王彦德、王安均在50岁左右生育,又有“老夫少妻”的条件,这种特例也就出现了。即使王式不是王安的祖父,而是王安的祖先,在王彦德与王式之间还有二至三代不知名的先人,这也无碍于画溪王氏是王式子孙的事实。
(三)结论
通过将《宗谱》中记载的王式与史书中记载的唐朝末期的名将王式情况作对比,其结论是:《宗谱》中记载的“祖讳式”就是唐朝末期的名将王式,东阳画溪王氏是唐朝末期的名将王式的子孙。因为在唐咸通年间担任过安南都护使、浙东观察使并率军平定浙东裘甫作乱的,在中国历史上唯唐朝末期的名将王式一人。
一、宗谱》中记载的“彦超、彦章”只是与五代及宋初名将王彦超、王彦章同名而已
(一)五代及宋初名将王彦超的基本情况
五代(后晋、后汉、后周)及宋初名将王彦超,生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4年),卒于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大名府临清(今山东临清县)人,少年从军,五代时先后事后晋、后汉、后周,历任蒙州刺史、复州防御使、武宁节度使、河阳三城节度使、河中节度使、忠武军节度使、凤翔节度使等职。五代(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春,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王彦超仍留任凤翔节度使并加中书令。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时,由于王彦超主动交出兵权乞归田园,因而留镇如故,不久又奉命入朝授右金吾卫上将军。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封颁国公。
(二)五代时期的名将王彦章的基本情况
五代前期(后梁、后唐)的名将王彦章,生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卒于五代(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字子明,寿张(今山东阳谷县)人。早年从军,性耿直,有勇国,军中号为“王铁枪”。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夏,末帝以彦章为招讨使,攻德胜渡,彦章许以三日成功。行军至滑州,彦章“置酒大会”,暗遣甲士断河上浮桥,彦章麾军急攻,一举攻克德胜南城,出师至破城挫敌,前后不过三日。末帝听从赵岩等谗言,令彦章回洛阳,令其率新募骑兵五百名,以张汉杰为监军,出兖州迎击晋军,进至梯房,与晋军战,因兵单失利,彦章伤重被俘。晋王令人为之医创,劝其降晋,不降,遂被钉,年六十一。
(三)《宗谱》和义乌《凤林王氏宗谱》中关于“彦超、彦章”的记载及分析
《宗谱》中关于“彦超、彦章”的记载只有短短的十五个字,即“父讳彦德,为招讨使,彦超、彦章是兄弟”,这个记载只能说明彦超、彦章是始祖王安的叔父或伯父,无法说明其他问题,但义乌《凤林王氏宗谱》对“彦超、彦章”的记载却比较详细,凤林王氏的子孙中对“彦超、彦章”的传说也比较多。从《凤林王氏宗谱》的记载及传说中可知,王彦超、王彦章是兄弟,为避乱(难),于宋之季年(公元962年)的前几年,离开会稽(今浙江绍兴)向西而行,根据算卦相士的建议,一个见坎可歇,一个遇凤可居,于是王彦章在东阳王坎头(画溪)落脚,王彦超在义乌尚阳(属赤岸镇)凤凰山一带落户。从《宗谱》和义乌《凤林王氏宗谱》及传说中可以看出,王彦超、王彦章兄弟俩是为避乱(难),于宋之季年(公元962年)的前几年,来到东阳王坎头(画溪)和义乌尚阳落户的。而五代时期的名将王彦章却早在五代(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就已不在人世;此时的五代及宋初名将王彦超也还在凤翔节度使任上。同时,义乌《凤林王氏宗谱》记载的始祖王彦超的长子王棣、次子王标的出生日期分别是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二月和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六月,而五代及宋初名将王彦超的出生日期是五代(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4年),儿子的年纪比父亲的年纪还大,显然是不可能的。
(四)结论
通过《宗谱》和义乌《凤林王氏宗谱》及传说中关于“彦超、彦章”的叙述与史书中关于五代及宋初名将王彦超、王彦章的记载对比就可以看出,《宗谱》中记载的彦超、彦章只是与五代及宋初名将王彦超、王彦章同名而已。其原因是与五代时期的取名特色有关。五代时期取名最常见之字(时髦字)是"彦"字,"彦"是知识分子的美称。据统计,自唐末至宋初,史书所载以彦为名的大小人物有140余人;且有不少同名,如有 11个彦超, 7个彦章, 7个彦威,7个彦卿,4个彦进等等。
三《宗谱》中关于始祖王安本人及家人的记载应作正确解读。
根据《宗谱》记载,始祖王安“宋兴国时授宣义节度使,迁洪州,统制兵马,移抚于婺,按部东阳,卒于王事,诰赠禁卫大将军”。而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所修《画溪王氏宗谱》中却将此段文字解读为“宋初任宣义节度使,统兵南昌,兼管金华,出巡时殉难于东阳画溪并安葬于此,诰赠禁卫(又称禁阵)大将军”,显然是有失偏颇的,这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有关的。
(一)《宗谱》中记载的"宋兴国时授宣义节度使,迁洪州,统制兵马,"应解读为始祖王安从宣义节度使(驻滑州——今河南滑县)的任上调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担任“统制兵马”的官职。其理由是:(1)“宋兴国(应为太平兴国——公元976至984年)时授宣义节度使”,说明始祖王安在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担任宣义节度使一职,经查五代至宋初的节度使驻地可知,宣义节度使的驻地在滑州,即今河南滑县。(2)迁洪州的“迁”字,《辞海》(1979年版——以下对字、词的解释均以此版《辞海》为据)将其解释为迁移、迁居、升迁——古时候调动官职叫“迁”,一般指升职。洪州即今江西南昌市。(3) “统制兵马”可解读为担任主管和控制军队的官职。统制指主管、控制,兵马泛指军队。
(二)《宗谱》中记载的“移抚于婺,按部东阳” 应解读为始祖王安发檄移(信函)给婺州官署,告诉婺州官署,本官要在赴洪州上任的途中绕道到婺州所属的东阳探望自己的家人或亲人;而后遵照朝廷的调动命令,将各项工作安排部署完毕后,即带着自己的眷属、随从及行装,从滑州出发,直奔东阳而来。其理由是:(1)移抚于婺的“移”是檄移、移文,是旧时公文的一种,一般行于不相统属的官署之间;“抚”是安抚、抚慰,也就是探望。安抚、抚慰、探望谁?作为一个滑州或洪州的官员,到不相统属的婺州来,只能是安抚、抚慰、探望自己的家人或亲人。那么,为什么一个官员去探望自己的家人或亲人还要发檄移(信函)给自己家人或亲人所在州的官署呢?原因是从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为了预防兵变,朝廷对各地军事将领的行动有严格的限制,不允许各地军事将领到不相统属的州县随意走动,各地军事将领如果有事要到不相统属的州县需经朝廷批准,并要发檄移告知官员所去州的官署。(2)按部东阳的“按”是按照、遵照;"部"是安排、部署。意思是说,始祖王安遵照朝廷的调动命令,将宣义节度使任上的移交事务和赴洪州上任及绕道探亲的各项准备工作安排部署完毕后,即带着自己的眷属、随从及行装,从滑州出发,往东阳而来。
(三)《宗谱》中记载的“卒于王事,诰赠禁卫大将军”应解读为:始祖王安是为皇帝的事情而牺牲的,皇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就诰封他为禁卫大将军。其理由是:(1)卒于王事的“卒”是死亡,卒同“猝”,还有突然的意思,即突然死亡;“王”是帝王、皇帝,“事”是事情;意思是说,始祖王安是为皇帝的事情而突然死亡的。(2)诰赠禁卫大将军“诰”是诰封,“赠”是封典、荣典;“禁卫大将军”是官名,禁卫指宫禁的防卫、帝王的卫兵,即保卫皇宫及皇帝出巡时随从护驾的军队。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就将禁卫大将军的荣典诰封给他。从皇帝诰封给始祖王安“禁卫大将军”这个荣典可以看出,始祖王安的突然死亡应该与护驾、勤王等护卫皇帝或皇室的事情有关,突然死亡的地点应该在始祖王安从滑州赴洪州上任绕道东阳探亲的途中。
(四)《宗谱》中记载的“夫人刘碧珍,陕西刘孝宽之女,合葬东阳画溪坟园”。长子王望“因父勋补授监军,庐墓而家于画溪,画溪王氏寮兴于此”。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始祖王安“卒于王事”后,遗体被安葬在东阳画溪坟园,夫人刘碧珍是跟随丈夫或先于丈夫从北方来到东阳画溪的,死后也被安葬在东阳画溪坟园。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说,长子王望由于父亲的功劳被补充任命担任监军一职,为了守护父母的坟墓,就将家安在了东阳画溪,画溪王氏从此如燎原之火,逐渐兴盛起来。因父勋补授监军的“监军”为官名,是专掌稽核功罪赏罚的官;庐墓而家于画溪的“庐墓”是指为父母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房居住,守护坟墓,家于画溪是指以画溪为家;画溪王氏寮兴于此的“寮”通燎、燎原之意,“兴”是兴盛。
纵上所述可以确定,东阳画溪王氏的始祖王安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唐朝末期名将王式的子孙。由于王式于唐朝咸通年间率军镇压了浙东裘甫农民起义和徐州银刀军作乱,结下了很多仇敌,致使其子孙受到仇敌的长期追杀,迫使其子孙不得不四处逃难,各奔东西,其中的一支,即王彦章首先到王坎头(画溪)落脚。由于王坎头(画溪)是个三面环山(西面、北面是高山,东面原先是小山岗),一面靠溪,既适宜居住又不易被人发现的好地方,其亲属也陆续来此居住。始祖王安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任宣义节度使,驻滑州,后因朝廷调其到洪州“统制兵马”,他就利用赴洪州上任的机会绕道到婺州所属的东阳画溪探望自己的家人或亲人。由于从滑州到婺州有千里之遥,路途险恶,不幸为了皇帝的事情而突然死亡,死后葬于画溪,其夫人刘碧珍也合葬于东阳画溪坟园,长子王望为守护父母亲的坟墓就将家安在了东阳画溪,一直延续至今。
东阳画溪王氏子孙王洪良2009年8月撰写于金华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