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坊王氏渊源考
王姓,是当今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姓。三划连中谓之"王"。王字的本义为光,王字的原义乃指大斧。大斧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有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先人作造了以大斧作为权力象征的王字,并有兴旺发达的意义。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笔画简洁明快,涵义却十分丰富、玄妙。西汉大儒董仲舒认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之,非王者孰能当是?];孔子曰: 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儒家对[王] 字的理解,浸润着[天地人合一] 的浓郁哲学思想。上述三种对[王] 字字源的理解,其观察视角与论述虽然不同,但却殊途同归,肯定了[王] 字是至高无上的称号。在混沌初开乾坤的氏族社会里,它指的是执着圣火或大斧(最早是石斧) 的氏族首领; 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它指的是参透天、地、人的最高统治者——君王。这是对[王] 字基本涵义的共识。姬姓太原王氏是名符其实的[王者之后] ,具有极为高贵的身世源流。因为太原王氏是黄帝的裔孙,然后是王姓立族开姓始祖——先秦王室王子王孙的传人。
周灵王太子晋之[姬姓太原王氏]一系,是华厦王姓的主体。除此之外,以王为氏的还有姬姓京兆王氏. 姬姓王城王氏. 妫姓元城王氏和子姓汲城王氏。这四种王氏的来历连同[姬姓太原王氏] ,均出于[王者之后] 。在他们家族史上都出过帝王将相,名标青史,其后裔总是念念不忘祖先的光荣历史,天潢帝胄,以此为荣,遂以[王] 为氏。另外,在古代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改为王氏的,如可频氏之王. 钳耳族之王. 高丽族之王. 阿布思之王和大理白族之王,还有赐姓. 改姓. 复姓之王等等。这种现象不仅王氏如此,其他姓氏也如此,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大姓, 其来历往往都十分复杂,多源复合是中华姓氏的基本特点。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是表明家庭系统的称号,是中华民族相同血缘亲族的代号,是一脉相承骨肉同宗的标志,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根] 的源泉。姓氏不仅是一个血缘符号,又是一个文化符号,历史符号。上古的姓氏主要是一个文化认同符号。经西周分封而产生的姓氏及其后裔有谱为证有据可查而传承下来的姓,则是个血缘符号。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大动荡分裂,谱系散乱等种种原因,越到后期,姓氏来历就越复杂,那些无谱可循,无据可稽的近现代姓氏,主要是作为个人名谓的文化符号。
家谱是了解每个人的根,认识每个人姓的百科全书。夫族之有谱,尤国之有史。族之有谱,所以动木本水源之思;而国之有史,所有明兴衰治乱之由。家谱是记载本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谱,是中国宗法血缘文化的产物;记载着该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荣衰、升沉的全过程,包含了诸如姓氏渊源、世系、演变、人口增减、支脉迁徙、宗族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变故,以及族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等。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系统的家族生命史。
华厦王氏,历来重视家谱文化。从南朝梁代王僧孺的《王氏谱学》,到当代新加坡王秀南教授主编的《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一条追踪家族生命轨迹的长流贯穿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家谱学与姓氏学有着十分亲密而不可分割的关联,从汉朝开始研究至南北朝时期,《王氏谱学》已自成系统,王僧孺等学者当然是谱学的集大成者。据《唐书.艺文志》所载,王姓最早的完整家谱是唐代王方庆(?――七零二年)撰写的《王氏家谱》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经五代十国大动乱,到宋代只剩下一卷,宋以后己杳无踪影。宋、明时代的王氏家谱,现在所能见到的非常稀少了,尤其是宋谱更少见了。一九五五年六月,新加坡学者王仲厚先生在海外发现了余姚王氏族谱,其中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家谱原件:明代余姚王氏族谱辑存的《宋代老谱》。这是讫今所能见到的中华王姓的最早家谱,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余姚王氏为姬姓太原之王,其世系由太原王氏分衍出王元琅琊王氏、王威太原王氏两支系。琅琊王氏分衍出江左王氏。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传第十七世孙王彻,王彻生王祜、王佑、王祚三子。王祜为北宋丞相,生三子:王懿、王旦、王旭,开创三槐王氏世系。王祚传五世孙王寿,为浙东余姚三槐王氏始迁祖,开三槐余姚王氏世系。
公刘十传到古公澶父。古公是后稷的十三代孙。他又继续从事后稷、公刘的事业,做了很多有德义的业绩,整个都邑的人都拥戴他。
古公有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后又生幼子季历。季历之妻太任,生下了昌,古公认为有圣王的瑞应。太伯、虞仲知晓古公想要季历继承他的王位,以将来传给昌,于是两人就逃到南蛮之地,表示不回中原,以此让位给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继位,公季继续修明古公所遗留的治道,专心致力于义举。因此,诸侯都顺从他。
公季去世后,子昌继位,这就是文王。文王,商末周朝领袖,他遵循着后稷、公刘的事业,效法古公、公季的成规,笃行仁政,尊老爱幼,礼遇贤德之人,一些才士大夫都来依归他。文王还将《易》的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
文王有十七个儿子:伯邑考、周武王(克商建周)、管叔鲜(管氏祖)、周公旦(辅武王摄政)、蔡叔度(蔡氏祖)、曹叔振锋(曹氏祖)、成叔武(成氏祖)、霍叔处(霍氏祖)、康叔封(卫氏祖)、聃季载(沈、聃氏祖)、十一子(郜氏祖)、伯廖(廖氏祖)、雍伯(雍氏祖)、叔绣(滕氏祖)、 毕公高(毕、冯、魏氏祖)、酆侯(酆氏祖)、郇侯(荀氏祖)。
文王在位约五十年,称西伯后七年崩逝,追谥为文王,又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这样,称王的瑞应是从太王开始的。
文王崩逝后,子发即位,这就是武王。武王,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继承其父的遗志,联合庸、蜀、羌、汉等族,率军东攻,牧野之战取得大胜,遂灭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他确立宗法权威,创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诸侯,农业比商朝发达,农产品种类增多,手工业也有发展。武王克商之后过几年崩逝,太子诵代立。这就是成王。
成王,名诵。武王崩逝时,成王年少,加上周朝刚平定天下,周公旦怕诸侯背叛,就摄理国事,主持政务七年,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将政权交还给他。成王东伐淮夷,灭了奄国,废黜殷祀,兴作并考证礼乐,修定各种制度,人民和睦,兴起了天下太平之颂歌,成王赐号荣伯。成王崩逝后,太子钊继位。
康王名钊即位后, 就遍告诸侯, 向他们宣告文王、 武王的德业, 以申诫诸侯, 成王康王都是这般地戒慎恐惧, 所以天下安宁。康王时期,一切刑罚四十多年派不上用场。康王崩逊后,子瑕继立,这就是昭王。
昭王时期,王道略有缺失。昭王到南方巡行,都没能回来,而死于长江的汉水,诸侯拥立昭王之子满为王,这就是穆王。
穆王即位时华年五十, 这时王道衰微, 穆王忧虑文王武王所留下的善政有所缺疏, 就命伯介为太仆, 以国家的政事申诫太仆, 作《介命》,天下再度安宁。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穆王崩逝后,子共王医扈继立。共王崩逝后,子懿王喜继立。懿王崩逝后,共王之弟辟方继立,那就是孝王。孝王崩逝后,诸侯拥立懿王之太子燮继位,这就是夷王。孝王是夷王的叔祖父。
夷王四传到幽王,三河干涸,预兆西周将要灭亡。
平王名宣臼, 是幽王的太子, 即位后公元前七七零年向东迁都于洛邑, 建立了东周王朝. 平王时周室衰微, 诸侯中强的吞并弱的, 各雄踞一方称霸, 春秋时期开始。
平王崩逝, 因为太子泄父早死, 所以立泄父的儿子林继立。这就是桓王。
桓王六传到顷王壬臣。顷王六年崩逝后, 子匡王班继立, 匡王六年崩逝后, 弟瑜继立, 那就是定王, 定王崩逝后, 子简王夷继立, 匡王是简王的伯父。简王崩逝后, 子灵王泄心继位。灵王在位二十七年, 即公元前五七一年至公元前五四五年。灵王崩逝后, 子景王贵继立。灵王太子晋(子乔), 以直谏废为庶人, 谪居太原郡晋阳县。晋公为王氏受姓之始祖。
以上是(良方王氏得姓受氏渊源图)。
太子晋被贬为平民, 受姓为王, 传独子宗敬, 徙居太原。宗敬传承父志以王为氏, 成为开族太祖。宗敬生岳起、岳庆二子。岳起生靖康——肃——缵——育——尚德——弼——景——错。王错曾佐魏惠王为相, 错生贲——渝——息——恢——元——颐, 均簪缨相继, 名重一时。王颐生王翦, 王翦是太子晋第十八代传人。此时正是战国末年, 秦国崛起于陇西。秦始皇统一中国, 王翦战功卓著。王翦生王贲, 王贲生王离, 祖孙三代仕秦昭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历三朝为大将军。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作了描述。
王离生王元、王威二子。巨鹿之战,王离兵败自殉后,王氏难以立足于渭水流域。长子王元,在兵荒马乱之中,举家避难于山东琅琊,后徙居临沂,世称为[王氏琅琊祖]。王离次子王威,西汉扬州刺史,其子孙长期不显。王威仍留原籍太原晋阳,传承太原王氏之香火。自太子晋开族之太原王氏分衍出[太原王] 与[琅琊王] 两大系统。王威九世孙王霸, 字儒仲, 太原广武人。王霸称名不称臣。以病归, 隐居守志, 矛屋篷门, 连征不至, 以寿终。见《后汉书.王霸传》。
王霸生殷、咸二子。王殷、王咸分为两系。长子王殷传山西祁县王氏一系,唐时称[乌丸王氏];次子王咸,传太原晋阳王氏一系。王咸子孙长期不显,传八世孙选,选生柔、泽二子。泽字季道,雁门太守,始见史传。泽生昶字文舒,三国魏明帝时累官司空,谥穆侯。昶生浑、济二子,浑字玄冲,晋录尚书事京陵之侯。浑生湛,湛字处冲,汝南内史。湛生承、彦,承字安期,镇东府从事中郎,兰田县侯。承生述,述生三子:坦之、讳之、虔之。坦之字文度,左卫将军,兰田献侯。坦生愉(义)字茂和,江州刺史。愉生三子:绥、约、缉,缉(恺)为散骑侍郎,缉生慧龙(霓),后魏宁南将军,长社穆侯。慧龙生宝兴(忠),龙骧将军,任齐州刺史。宝兴生贡玉字世珍号琼,南北朝齐建武时镇东将军,孝文帝纳其女为嫔,封征北将军。贡玉生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称(四房王氏)。遵业登进士第,任南北朝梁黄门侍郎,官至并州刺史;广业性沉稚涉历书传位大尉祭酒,卒于大中大夫赠徐州刺史。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王泉根教授著《华厦姓氏丛书[王]》。广业生三子:乘、野父(北齐胶州刺史)、义,乘生徽懿——彪炳——昌德——伟俊。伟俊(平章公)为太原王氏第五十五代传人,是太原王氏东郭鼻祖。
以上是(良方王氏之太原王氏世系图)。
良方王氏之太原王氏东郭世系图:
伟俊(平章公),讳武,陇西人, 唐上元庚子第登武进士, 授江西节度使加平章事, 建中四年(公元七八三年), 讨安成北岭白茅洞、 南岭孤源洞, 到日贼首石明横之徒降凯还, 震动朝廷和四省军。伟俊公讨贼有功, 奉旨留镇江右, 择居东郭。伟俊公之先祖魏司空之派由太原徙居河北沧州景城,宦居甘肃陇西巩昌,伟俊公自陇西而宦居安成之东郭。
伟俊生二子:宁(大安,任琼州剌史,徙居琼州)、祥(大福,进士任吉州判官),祥生二子:乐(安右)、仁(德右,唐元和庚子第进士,授大常博士),仁生四子:规、矩、模(生丙顺、丙吉二子, 丙吉徙居庐陵城西桥北湾)、范, 范生五子:丙仁(号迁叟自作迁叟茶园)、丙和(任金州令, 徙金州)、丙智、丙光(号兰斋)、丙华(徙湖南茶陵县前),丙光生五子:益博、益审(徙安成南乡)、益慎、益明、益卞(号烈斋字科言, 任江东县判簿), 益卞生四子:自勉、自正(任龙和县令, 徙居龙和之里南)、 自新(出游)、自奇(号明斋) ,自奇生三子:孟春(容)、 仲斐、 季彬, 孟春生二子:恭(号恭斋)、俭(俭斋), 恭生二子:遵二(徙庐陵沙江)、遵四(名训字怀法), 遵四生道五(讳吉字永庆, 宋时重修东郭王氏族谱),道五生八子:理二(贤者讳尚美)、 理四(贤者讳邦仁)、 理五(贤者讳长省)、理六(贤者讳长修)、 理八(贤者讳长齐)、理九(徙泰和)、理十一(徙永新之城东)、 理十五(贤者讳清字长洁号竹坞), 理十五生二子:允文(任宣谕迁枢密院副使, 后嗣分载安成)、允武(宋时选武举任太子洗马), 允武生四子:朝待(号遁巷, 补承事郎次任国子助教)、 朝佐(授河南府同知司计大夫)、朝仪(任分宜丞)、朝任(初任岳州令,次任国学翰林侍书),朝佐生四子:毅斋(登进士第,任大同府司正,生一子仰霖行忠八,徙安成十九都山寺)、济翁(字独航,纳栗补官巡检次提)、鼎翁(炎午字梅边先生,宋国子监大学生)、福翁(饬午),济翁生二子:志学(行忠七)、志立(行忠九字立峰),志立生三子:文彬、文焕、文奎(三兄弟皆徙迁黄冈),文奎生以观(号东徙),开创良方王氏世系。
平章公十八世孙以观公, 治诗经大学生, 从黄冈徙居良方, 为良方王氏始祖。从以观公上溯至允武, 又上溯至平章公, 再上溯至魏司空昶与汉代郡守泽, 而并及其前本中有本也。
赞曰:
溯厥源头始轩辕, 簪缨迭起后稷人。
太原郡里晋先祖,发祥陇西又安成。
支衍大江南北处,黄冈后裔择良城。
节度使第今更旺,敦叙堂中玉龙腾。
良方王氏二十世孙庚玉 顿首拜撰
公元二零零七年四月十八日
注:本文原载《良方王氏六修族谱》,现少加修改。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