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世系渊源争议论述要录
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时期的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人物,无论从史书或谱牒资料上看均比较完整和详尽,这与当时北宋政权社会稳定,三槐王氏处于鼎盛时期有关。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后。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政权更换频繁、门阀显贵乱套、多数姓氏世系出现断层。三槐王氏世系上朔虽有延绵,但存在二个分歧要点。一部分是认为三槐世系要挂在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认为应挂在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至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于许多后裔随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迁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处搬迁,枝繁叶茂,史书难于记述,各方谱牒纷说不一,所以至今约900年历史的三槐世系也难于理清。
三槐世系的介绍
三槐是琅琊王氏的一衍派。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王佑,字景叔,大名莘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卒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佑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佑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王佑有三子:长懿,字文德,励志为学,举进士,太宗至道年间为袁州知州,有政绩;次旦;季旭,字仲明,真宗咸平年间为殿中丞,因兄旦官居宰辅,避嫌不任,后由判国子监出知颍州,卓有成绩。旦卒,由兵部侍郎出知应天府。
王旦,字子明,佑公次子,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旦公幼时沉默好学,有文采,深为乃父器重。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后历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太保太尉兼侍中。旦公辅弼真宗,竭忠尽智,事嫂爱弟,深致众望。三槐王氏自旦公而始显。
旦公亦有三子,长雍,仕为两浙转运按察使;次冲,宋赞善太夫;季素。
王素,字仲仪,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以父遗恩为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官至屯田员外郎。后因事败,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贤敏,擢知谏院,迁天章阁侍制,淮南郡转运按察使,旋为龙图阁直学士。后知成都,为政务合人情,蜀人号其为“王公导断”。复知开封。治平初,西夏寇边,召拜端明殿学士。熙宁初以学士知太原府,入知通进银台司转工部尚书,卒谥懿敏。素公承秉家风,侍从仁宗三十余年,颇有名望。
素公有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其中巩公采风流,为一时所宗。与苏轼友善,苏轼因之作“三槐堂铭”,铺陈其事,极言三槐王氏枝繁叶茂,槐荫满庭。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足迹遍于浙东之宁、绍、温、台等地。
宋代以后的三槐王氏
宋代三槐王氏历任朝中要职,元时虽然蒙古人排斥汉人,规定不任汉人为正职,但三槐王氏在朝中亦不乏其人,如王因的曾孙王约被元仁宗帝敬为儒师,官至太子副詹事、河南省右丞、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赠梁国公、文定公,官从一品,为三槐王氏元代官职中最高者。元廷推恩三世,赠王约的父亲王松年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文惠 ,母成氏,追封梁国夫人;王约的祖父王通,赠资善大夫、中书右丞、上护军,追封汴梁郡公,谥庄穆, 祖母陈氏,追封汴梁郡夫人。王约的曾祖父王因 , 赠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护军,追封汴梁郡公,谥敬懿 ,曾祖母张氏,追封梁郡夫人。
王约的政绩颇丰,《元史》有传。元蒙史有评价“元朝前期的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逝世。四月,铁穆耳从和林到达上都(今内蒙古多伦东北),在重臣伯颜、玉昔贴木儿的支持下,由宗室诸王会议推立为帝,是为元成宗。 成宗在即位诏书中宣布自己将奉行先朝的‘成规’,但实际上还是对忽必烈晚年的一些政策做了调整。中书右司员外郎王约的上书则较为具体地表达了成宗的守成政治方针。 王约建议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停止所有非急需必需的土木工程,免除历年积欠的赋税,重新核实纳税的民户,以减轻民众负担,与民休息;同时设立义仓,赈济贫苦孤独之人,开放打猎等禁令,实行有利于农业的措施,以安抚民众,发展生产。在政治上,整顿吏治,打击贪污受贿,革除多年的积弊;慎重地选择官吏,尤其要慎重地选择直接治理民众的府、州、县长官;重新修订律令,严明赏罚;裁减多余的官吏,精简机构;减省烦琐的条文,改革不合理的制度,以提高办事效率。在对待周围邻国关系上,不要斤斤计较于要求别人朝贡,甚至为此动武,应该以恩德招抵远方之人。此外,王约还主张办好学校,以培养人才,以及朝廷上下都应该了解民情等等。王约的建议实际上成为成宗一朝,特别是元朝前期的施政大纲。”
王约的儿子王思诚官奉议大夫,秘书监著作郎,为《宋史》30名编撰史官之一,王约的孙元末明初避乱沿运河迁山东滕州薛城境内,后因水灾曾孙王让迁到滕阳郭河边,其裔孙后又分支江苏沛县王菜园村、司安村(司庵村)、丰县谢村等地,现代较著名的有中国书画泰斗王学仲。
元代蒲道源有诗《寿豫斋王大学士》赞王约:
清时名德细推排,海内于今数豫斋。
官历圣朝凡四叶,泽流家世自三槐。
人间胜日居仙府,天上文星近泰阶。
红颊霜髯眞寿相,川增坐见福无涯。
(《闲居丛稿》 顺斋先生卷之六)
元代著名词人张野在王约寿宴时赞“三槐堂”后继有人,写下了《沁园春· 为王彦博尚书寿》:
佳气葱葱,喜事重重,福禄叠来。
记秋官重任,去年显擢,春闱宠渥,今岁安排。
寿算绵绵,班资衮衮,迆逦相随到上台。
人都道,不调和鼎鼐,岂尽其才。
眉间阴德纹开,应只为,惟刑之恤哉。
看门闾高大,堪容驷马,儿孙昌盛,已种三槐。
唤起琼姬,满斟玉露,官事无多且放怀。
年年醉,对春回柳眼,雪晕梅腮。
在王约任仁宗太子詹事时张野还写下了《水龙吟 为王少傅寿》: 画堂佳气葱葱,玉梅迎腊香初度。
人生可庆,官居极品,年登上寿。
一代风流,三公仪范,四朝耆旧。
算世间除却,东山谢傅,问谁是,调元手。
眉宇阴功何厚。看富贵荣华长久。
金章照眼,彩衣戏舞,桂枝联秀。
尚父规模,武公勋业,亨衢尽有。
愿年年剩把,普天霖雨,酿长生酒。
揭傒斯在王约任枢密副使时有《寿王枢副》 【 四部丛刊本、海山仙馆本题作寿王副枢。】:
七秩悬车两府稀,五朝遗老百僚师。
寒梅看足行吟处,旧史评来生叹时。
身退已将心共远,名高转觉世堪遗。
且陪嘉客沽春酒,政待武公歌抑诗。
揭傒斯在为王约的著作《史论》中的《宋史论》作序时评价说:“.........集贤大学士、枢密院使大梁王公,.......作《历代史论》 ,一本陈均《宋编年备要》作《宋史论》,凡十数万言。.........以公文学、行艺、才识、器度,直内而方外,忧国如忧家,身事五朝,位历二府,雄名硕望将五十年........。”
其他,还有魏初、刘敏中、程钜夫、刘唐卿等许多好友有诗曲相赠,可见历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天顺七朝,曾为仁宗帝儒师,并居军、政要职的三槐堂后代王约在元廷中的才德、威望和地位。
三槐王氏的崛起
三槐王氏以入居莘县的王言为第一代,或称始祖。其前世来历如何,其说不一,此后家族的奋斗、发展脉络则非常清晰:王言虽为黎阳令,但史籍无名。其子王彻,状元及第,但王彻虽有文才,却无官运,仕止左拾遗,在五代的史书上,也未能占有一席之地。可他毕竟为三槐王氏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直到第三代,王彻之子王祜,家族才得到了发展的良机。这固然因为王祜本人所具备的才能和品格,同时,宋朝的统一。战乱的勘定,也是家族发展的契机。王祜抓住了这个时机,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又在无意中保护了宋太宗的岳父符彦卿,给太宗留下了深刻印象。太宗即位后,王祜被重用。他虽受卢多逊排挤,但最终回朝任要职。他在首都开封建立家宅,成为三槐王氏的真正创始人。
王凌云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