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鼻祖王鉷与六世祖王潜之间世系断层问题的探讨
迁梅鼻祖王鉷与六世祖王潜之间时跨487年,按世代平均年率推算应传承十六世,而《旧世系表》仅传六世,这是至今有人作为王鉷为北宋人之争的主要原因。针对质疑,我们查阅了史、志、谱资料,并请教专家学者,还请教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博士李晓溪先生,他们都认为:因历经朝代更替,多次兵燹战乱,子孙避难四方,流离奔波,艰于生济,尔后时隔久远,谱牒尽失,以致始祖上溯世次和始祖支下断层世系无人知晓,令人痛心疾首。正如宋欧阳修所云:“近世士大夫氏族,不明迁徙,世次多失其序。”显而易见,出入兵火流离之际,抱残守缺之难,不独鼓角王氏。
近期我拜读了《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第57期上刊登的“三明”先生文章,深受启示,领悟了一些世代平均年率的道理和计算公式,联系我鼓角王氏家谱上未记载先人的出生时间的实际,着重解决问题有三:一、以出生年,推算世代平均年率;二、用出仕、中进士年推算出生时间;三、用同派字同辈兄弟之间出生年差,求出兄弟间平均年率。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推算族史中,做到既合理、而又科学地解决涉及世次断层的历史问题。也为回答质疑问题提供了依据。
以出生年推算世代平均年率。
所谓世代平均年率,李道生先生论述:“世代平均年率是指以父系后裔各代之间的出生的平均年差。”世代平均年率对整理、考察、审核各代之间的年代真实与否,有着重要作用。特别对我鼓角王氏现存谱牒的远古先祖世系的考证,更好地掌握人类繁衍的基本规律,采用世代平均年率进行测验,是相对准确也是十分必要的。
经史考宋、元、明时期,出生的我鼓角王氏,漋善户先祖如下:
十一世善一公生于宋景炎元年(1276);十二世彝义公生于元大德四年(1300);
十三世居安公生于元至顺元年(1330);十四世广沛公生于元至正十年(1350);
十五世同肇公生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十六世祖九公生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
本组例五代人年差140年,平均年率为28。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常数三十年为一代人。又古谓“三十年一世,为谱法一世一修,故三十年为率,盖父子相总世”。
二、用出仕、中进士年推算先祖出生年代。
经查阅宋代王姓进士名录,具有出生年和中进士年号者计58位,总岁数为1648岁,平均中进士年概率为28.4年,入为30岁,即为中进士年率常数。验证一:王鉷,开元初,贤良方正科(714年)进士,减去了30年率,约出生于公元684年,与出生于唐中宗甲申年(684)相吻合。验证二:从鉷祖与六世祖王潜公之间世系断层487年的族史,用每代平均年率三十年计算,断层了十六代,除谱载六代外,尚缺十代。也就是说其代次应增加十代次。
得出上述结论主要依据为下列二组例的数据:
一组:
(1)祖考鉷公生于公元684年;
(2)五世祖王仲瑄,北宋崇宁二年(1103)进士,减去中进士30年,约出生于1073年;
(3)五世祖王大有为大用公嫡兄,约生于1075年;
(4)五世祖王大用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部试省元登进士第,推算1108年减去30年,出生为1078年。
以鉷公至仲瑄公出生时间段推算:五世祖三人平均为1075—684=391年,断层了13代,除谱载五代外,应补上8代。鉷至今约距1328年÷48世=每代年率为27.7年,与人类繁衍规律相吻合。
二组:六世祖王潜生于(1171)年减去王仲瑄(出生1073年)=98年,应补三代,除谱牒载一代外,在王仲宣与王潜之间补断层两代次。
为了避免造成新旧谱牒世系混乱,我们规定只在大成总谱世系中作象征性地表述,不作实质性代次调整或纠正。仍然坚持旧谱世系记载不变。尔后,凡鉷祖后裔子孙,每代人在原世系中加上10代次。久而久之,形成族众们口碑就可以了。这样做,也是为与国谱接轨(即:53世+48世=101世),保持与全国王姓大支系世次基本相一致。
三、用同字派同辈兄弟之间年差,求出兄弟间平均年率。
验证例:22世友顼公,生于康熙丙寅年(1686);友尼公生于康熙乙亥年(1695);友姬公生于康熙戊寅年(1698);友唐公生于康熙辛巳(1701);友常公生于康熙辛卯年(1711)。该组兄弟辈5人,从出生年查出年差为25,除5=5岁为同辈兄弟平均年率。可作为考证是否是同辈兄弟的依据。
最近我与李晓溪博士、焕柳先生查阅了鼓角王氏《安仁户》于光绪二年编修的宗谱。该谱记载了:明洪武初(约1369年)时,十一世祖安仁公,仕淮庆卫,七十七岁归作《箴诫文》曰:“盖闻立宗鼻祖王鉷,乃为大唐肃宗至德年间学士,后因布福,家有五百余人。年发九旬有六,身葬鼓角狮子之山。迨及吾身已十一代。自宋元以后,并不知中间起祖始因的确事迹。后至兵革,子孙避地逃窜,被强猎者破墓,盗去铁梁、供器、钱物、遗下墓志碑文在内,方有年代可证。”按常理说,鉷公至安仁公仅传十一世,约三百余年,时间不是很长,怎么可能安仁公不知道鉷公的确事迹呢?这就再次证实鼓角王氏六世祖之前世次断层,而且鉷公至安仁公之间不止间隔三百余年。
鼓角王氏自始祖鉷公隐居以来,经历了多个朝代更替和多次兵燹战乱,是造成世系断层的重要原因。经查找史料证明,有七次大的战乱,但主要是前三次,每次都重创了王氏。
一是唐僖宗乾符三年(876)至乾符五年(878)时,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与唐军曾先裕决战于今黄梅县西北,起义军5万人战死,在突围中王仙芝战死于今柳林鼓角回旆岭。这一次灾难空前,差点亡族。当时王氏仅传四世,人口约30人,有的直接死于战争,有的四处避难,客死他乡,有的流落异地,随后定居,家园尽毁,世系无存,人口降至始迁时。哪有时间与精力续修宗谱或保存宗谱呢?
二是后周显德三年(956)五代十国时后周与南唐的战争。破舒州(今安徽潜山县),南唐蕲州(时黄梅北属蕲州),黄州一带渡江进攻江西。此时,王氏仅传三世,人口减到始迁时。子孙饥死、病死、战死或被屠杀、或客死他乡。
三是建炎三年(1129)南宋初金兵侵宋的战争及其引起的战乱。此次战争与战乱对王姓影响较大,几乎遭灭门之灾。此时,王氏再传七世,人口约70人左右,子孙饥死、病死、战死或被屠杀,或避异地,战后仅10多人幸存鼓角,家园尽毁,谱牒无存,致使王氏六世祖潜公、富公之前数代世系已无人能知全面,仅凭记忆或墓地碑志略知几代。
从所断层世次年代来看,又恰好是唐末至宋初,北宋末至南宋初这两个时间段。据鼓角王氏七户宗谱载:元初的幼学公和明初的安仁公以个人名义整理过《世系表》。因时隔久远,裔孙们只凭记忆或墓志碑文来整理《世系表》,因而安仁公在其《箴诫文》中说:“自宋元以后,并不知中间起祖始因的确事迹。后至兵革,子孙避地逃窜,被强猎者破墓,盗去铁梁、供器、钱物、遗下墓志碑文在内,方有年代可证。”综上所述可以确证始祖鉷公是唐代人,出生于唐代、生活于唐代、出仕于唐代。宋王鉷(洪)之说应被排除。
2009年6月,王义林先生在《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第39期刊上发表了《黄梅鼓角王氏确系太原王氏》一文,作出了鼓角王氏上源归属的考证结论。报经研究中心、大谱总部编辑部考证审定结果,确认鼓角王氏为太原“晋阳四房王氏”。现已编入中华王氏渊源示意图,这正是:“千年纷争解心结,历史结论释前疑,王氏文化传千古,鉷祖德泽润后裔。”族人宗亲皆大欢喜,迎来了全族团结和谐的大好局面。
黄梅王记龙敬撰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