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致宗亲

2017-05-12 15:00:10来源:重庆市云阳县王登明

打印 字号: T|T
    宗亲:
    最近我看了中华王氏家谱研究通讯总第43期至46期,其中争论最大的是“三槐王氏”上源是属于太原王或是属于琅玡王。这个问题多年来争论不休。发起此争论的是山西太原、河南密县等地王姓人为代表,认为王抟后人无闻,三槐王氏出于太原王氏,乃隋文中子王通之后,原属河汾龙门王氏,与王抟及其琅玡王氏无关,就此分歧,我有五点不同看法:
    一、《中华姓氏通书》(王姓)上说,王抟望出琅玡,而琅玡又出太原,故三槐王氏,一日琅玡、一日太原,史书两称,各有所据。且谱中所附辩异及源流,皆于史有证,并非访间卑俗之人故意伪造,因此具有较强的可信性。
    《百家姓书库》七十八页上称,这位名显宋代的“三槐王氏”之始祖王祜,本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十世孙。……三槐王氏出于琅玡王氏,系太子晋一脉所传。经查,三槐王氏祖王祐不是王羲之的后裔。他们俩都属于王览的直系裔孙。
    上述世系是清楚的,王羲之属于琅玡王,三槐王始祖王祜,不言而喻,自然就是琅琊王了。
    二、王抟有没有王言这个儿子。《宋史》卷二六九《王祜传》和《三槐王氏通谱》卷一都记载有王抟第四子言,是王祜的祖父。至于说他的名字没有特定的部首定律,即王抟的前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单“亻”旁,王言的“言”字没有单“亻”旁,这个不是依据。太原王氏神念的六个儿子尊业、僧辨、修、略、智、惜,其中尊业就没有单“亻”旁;僧辨的八个儿子的名字,有七个的名字都有“页”旁,唯老七没有“页”字旁,叫王显。(王凯、颁、頠、顒、颇、支页 、显、颋);琅玡王氏后裔王十朋有三个儿子,闻诗、闻礼、孟丙。从以上三例完全能够证明,取名字是否非要有统一的偏旁部首不是依据。父子关系不是相对关系,不能移位。
    三、三槐王氏的上源问题有争论是正常的,基点必须正确。三槐王氏的争论,必须以《三槐王氏通谱》和《王祐传》为基础。有王祐才有王祐传,有三槐王才有三槐王氏谱,传和谱属于正宗,他们最具权威性和最有发言权。王祐传和三槐王氏谱是首创,最早的撰记,对当时的历史,比后裔要清楚,所记事实,他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要大得多,特别是王祜的上源至曾祖王抟相隔只有几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当时写书的人是搞得清楚的。后来几个朝代的人写书,提出不同的记述,甚至连人家的父亲都移位了,依据何在?真实、可靠吗?又是如何知道后者是正确的。现在刚逝世的伟人,什么传、理论、思想等等都出来了,他个人的上下辈份,祖宗名录相信是准确的,不能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其次,后来人即现在写书的人,完全否定前面写书的人是否合理。当然,原来写书的人多数已过逝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会出面反对和争辩,可现在还有健在的写书人,他们会赞同吗?个别有误之处是不可避免的,可以纠正。但我们要尊重人家的劳动。例如,现在有人争诸葛亮的出生地,一日南阳,一日襄阳。还有争刘备的葬地,一日彭山县,一日成都。刘备是在奉节县白帝城托孤的,都没有说刘备是葬在奉节的,没有争论,为什么彭山县要提出葬在该县呢?目的不言而喻,争利!至今没有任何结果。
元代的赵孟兆页  在《宋尚书兵部侍郎晋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中称王祐的曾祖为“乾”,即王言的父亲谓王乾。这是一个重要的基准点?而记述王言的父亲谓王乾的只有在太原王氏的源流中出现。这是不是重要的基准点?前面已讲过,这里不重述。至于其它谱志都是《三槐王氏通谱》及《王祐传》之后的记述,可作参考,不能以投票的多少来决定《三槐王氏谱》及《王祐传》的定位。我国姓氏学专家王大良先生对三槐王氏有诸多阐述……唯一共同的是:都承认三槐王氏为太原王子晋之后裔,开基始祖是王言。……各种说法互相矛盾,因而“关于三槐王氏族源,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对此,我认为要尊重历史,以事实为依据,如果说不要历史,就是对祖宗的背叛。
    四、三槐王冠太原的提法不妥。现在写谱书的提法要讲求科学,如太原王、琅玡王、三槐王、闽王、江左王……等,不要提太原三槐王,也不要提琅玡三槐王。这种提法是把我王姓人二十一望族中最望的三槐王氏贬低了,成了太原、琅玡王氏的附属,望族不望了。如果所有分支都冠上“太原”二字,就不存在望族之称了。写谱是要把各支族上下源流世系搞清楚,或者基本清楚,这是起码的要求。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考证的,一时搞不清楚也是难免的。因分支太多太多不可能一一列举。全国几十个望族,都是太原王支衍出来的,是太子晋一脉所传。现在没有必要去争论各分支的归属问题,他们自己知道,由分支自己去查,不搞捆绑夫妻。现在要多总结各分支的发展壮大,人望族望,为国为民,尽忠效力,给后人留一分珍贵的遗产,这是写谱的目的。
    五、行传世系混乱。从王晋至王离的二十代,他的垂线祖宗世系,绝对是一致的,不能含糊。但现在记述的行传不一致,有的记掉两代,只有十八代,漏掉的弼和景,即九代和十代。究竟是二十代,或者只有十八代,现在还有待继续查清的必要。有的谱从三代到第十代,各谱记的名字又不一致,如三代有记为(岳起),有的记为(凤),四代有的记为(覃),有的记为(靖康),六代有的记为(丰),有的记为(缵),七代记为(芝)和(育),八代记为(亿)和(尚德)。上述几代,谁记述的正确,谁也说不清楚。现在有很多的谱系,特别是有少数的分支,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祖先的来龙去脉。现在尽我们的力量去查找,搞清楚多少算多少,搞得清楚的尽量搞清楚。实在查找不到的,就只好算“零派”,或者写隐约一点,或者征求他本支系族人的意见,归系到他愿意归属的派系之下。
    我的文化很低,仅初中毕业,不懂历史,对家谱也不熟悉,只是听长辈口头传诵,我们是什么王、什么派系等。最近几年写家谱,我读过我支族老谱书,找了一些资料, 主要是以老谱志为兰本,学习王氏族人的修谱经验,借鉴他族的谱志精华,实际上的“拼凑”而成。老谱书上明确表示,我们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即太原王、支衍有琅玡王、乌衣巷王、三槐堂等闻名全国的郡望堂望。
    我提的几点不同看法,是我个人的初浅认识,没有表述清楚问题,不代表任何支派。错误和不当之处,请指正,词语不妥的望多包涵!
谨颂近祺!
                             重庆市云阳县王登明敬上
                                 201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