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杨修骏与王德兴宗亲闲谈“苦竹港”

2013-01-23 22:49:02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温馨提示:本文由中华赣鄂皖王氏宗亲联谊会小组整理……...(杨修骏/文)我之前根据江西方志资料草草地写了一篇《新安琅琊王氏故地“苦竹港”考》,分析认为“苦竹港”地名今为浮梁县江村乡沽潭村附近,不过祁门县德兴宗亲坚持认为“苦竹港”在祁西港上。
 
我们都是从“苦竹港”外迁到各地的后裔,对于“苦竹港”今地何处所作的种种分析,只是为了探究历史,并不像某地为了地域利益而抢祖宗,更不能像太原为了招商引资篡改历史,发表“天下王氏出太原”、“天下王出三槐”的结论。无论现居各地的璧公后裔,相信都希望找到真正的祖地“苦竹港”,对于有理有据的论证,不能因为家谱上的“祁门苦竹港”家乡情结而产生的异域排斥心理。
 
一、“苦竹”寻根?
 
苦竹,即唐竹,部分宗亲根据“苦竹”寻根,认为祁门有苦竹子,所以苦竹港在祁门,但不知道竹子是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竹生花,其年便枯。”的记载。晋代戴凯所著的《竹谱》中记述着:“药必六十,复亦六年。”其注解是:“竹六十年亦易根,易根辄结实而枯死”。也就是说竹子有一定周期,开花后杆叶枯黄,成片死去,地下茎也逐渐变黑,失去萌发力,竹子开花后,竹株枯死,竹林衰败。即使生态环境差别很大,如阳坡、阴坡,陡坡、缓坡,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海拔高度,都能同时开花。
 
也就说竹子是有生命周期的,根据种类不同,周期也不同,开完花,整片竹林即枯败而死,要想恢复竹林只能靠天然下种更新或人工培育籽实生苗更新来恢复竹林。虽然竹子结籽可再生,但其在开花结籽时,土壤的肥力已经耗尽或水分不足,一般很难再在原地存活,需要环境恢复原状态。
 
另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全国掀起垦荒造田运动,人民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农民垦荒造田“熟荒三年,生荒五年,不负担农业税”,造成全国各地大量湖泊被填埋、坟墓被平整、山林被毁坏,杂草树根全部连根挖起,大山被翻了个底朝天,造成山林光秃秃的,到处干干净净,房子前的土质地面像飞机场跑道平整,不用铺垫任何东西用来晒谷子,直到80年代初,这种现象还可以看见。像这样的环境还能容留千年苦竹林?
 
苦竹港的竹子岂能千年不败?三槐王氏岂不是要去找三颗槐树了?如果现在还有人凭苦竹子认祖地那是非常可笑的!
 
二、“总祠”寻根?
 
总祠也就是一个家族的总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因此,有宗亲认为总祠即为祖地,根据上面介绍,也能理解,但有谁真正了解过新安王氏总祠的历史吗?
 
明正德乙亥年冬月十二岩镇宗人王宠书写的《新安琅琊王氏享祠叙》:“正德乙亥,谱书既成,诸宗家会议,始祖尚书君肇居徽州之祁门,欲于本县坊庙内外建一祠堂。中为三间,以栖始祖拜九宗子神主;两廊下每边造房四楹,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号,以为子孙往来馆舍;后为寝室三间,祭祀库一间,神厨一间;三门外总题曰『唐兵部尚书王公祠堂恩荣坊』……”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建成。
 
清赐进士第文林郎、汝阳县知县、璧公31世孙王元梅撰写的《新安琅琊王氏新建享祠序》:“敕葬坟苎在祁西二十一都,土名湾坦。墓地一十五亩二角。因族姓窎远,数被侵占。先贤以置祀田、建统祠,以杜其患也。然祀田之置,昔人已躬诚厥志,而统祠益未之及焉。乾隆二十七年,各房乐输银两,建祠于闪上,将告成功因遭盗荫构讼以致停止。迨四十六年,长、二、四、八房续输银两,佥议董事诸人鸠工善葺,至四十八年而告成,乃得安栖。……”
 
明朝提议修建总祠的目的是“栖始祖拜九宗子神主”、“以为子孙往来馆舍”,选址为“县坊庙内外”,也就是说因为各地子孙来祭祀祖先,常住本地宗亲家一来不太好,二来本地宗亲离祖墓也有一段距离不太方便,所以大家建议在街市上(古代街市大多以庙而兴),一来离祖墓近,二来在街市上也方便外来宗亲寻找。但后来因担心“每年各房俱至,不无有骚扰生事之嫌”,因此把“乃修谱所剩银两若干,增置田租四百秤,立为王大献户就令高塘三房,轮流收租。”
 
清朝修总祠的目的是族人都外迁他乡,15.2亩墓地数度被侵占,为了解决此事,杜绝其患,防范于未然,所以当时的先贤们修建总祠、置办祀田,安排专人看管。
 
通过上面资料可知,明朝修统谱后,大家商议再建总祠,由于资金、诉讼等各种原因至清乾隆四十八年才建成。所建总祠主要是出于墓地不被侵占,其次是方便外地宗亲来访,总祠选址也是离祖墓最近的附近街市上,族谱上并没有说此处是祖居地苦竹港。像总祠不是建在祖居地的例子很多,各个姓氏都有。前人都没有说祠堂是修在祖居地上,今人却说总祠是苦竹港?
 
三、“风水”寻根?
 
中国传统住宅文化尤其是易经堪舆理论学说,博大精深,数千年来传承不息,及至今日,依然为世人乐道和运用。历来强调“临水而居”、“背山面水”,从中国古代人们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逐渐南移至长江流域,可见“水”的元素在居所环境里具有不可或缺的分量。
 
因此,“临水而居”、“背山面水”的生活习性是中国人的传统,但没有王德兴宗亲所说的“居水的源头”那样的习俗,要知道水的源头毕竟有限,如果真有“居水的源头”那样的习俗,早就被祁门本地土著人民所占有,也轮不到一个外来的王璧。再说,中国人特信风水,如果发现一块宝地,有的人宁愿牺牲生命去占有,这样的例子很多,照这样来说,那岂不是中国人天天为了居住水的源头而打架啊?纵观历史,也未见有人抢着长江、黄河的源头居住啊?
 
另外,王德兴宗亲说璧公是用风筝迁飞落地之处决定了家族的居住地,上次去祁门祭祖,也有宗亲说璧公用的是孔明灯,像这些传说,我村也有类似的,为了选择居家地,先人把铺盖等财物用草绳捆好,挑着走,当挑着的担子在走到什么地方断了就以某地为家。像这些做法,并不是风水,风水是人为选择,那些非人为选择是宿命。那些说璧公放飞孔明灯,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孔明灯飞入天空,最后落入何地,人为根本无法控制,祁门、浮梁一带都是山区,等它落地后,要找那孔明灯,犹如大海捞针。所以我觉得王德兴宗亲说的风筝比较合理,风筝牵在手上,随着人的路线而行,在那山区,人们出行一般是沿着河流、溪流等水路或山脚下,璧公一不是神仙,二没有法术,就算看到一块“宝地”,他的风筝能落地吗?就当他风筝落地了,此处就一定是“宝地”吗?所以很难选择真正的“风水”,最多只是心理安慰而已。再说,也没有哪里有资料记录风筝落入何地啊?
 
四、“迁徙路线”寻根
 
王德兴说闪里港上“此处风水极佳,地处交通要道,四向通达”,不知道依据是什么?何为风水极佳?现在的交通等于以前的交通吗?祁门多山区,祁门县志上也全是“贼人”频频占山为王的记载,要真是“四通八达、交通要塞”,当时战事不断,那祁西能成理想的隐居之地?小小“贼人”在此地能有市场?
 
如不是因祁西是山区之地,除了个别掉队士兵或借黄巢起义军名义欺负老百姓,你以为郑传与王璧真的能率领几百个乡亲抵御的了黄巢的30万大军?人家只不过从附近过境而已,根本没有停下来作战。
 
因古代交通不发达,除了马车代步,就是走水路了,隋朝不是大修大运河吗?王德兴宗亲所说的迁徙路线不知道出于哪里的资料?我希望不是根据现在的交通路线而分析的,因为现在的交通不是古代的,古代主要以水路为主。如果凭臆想,我认为是:
 
因杭州(临安)以前很发达,从南宋以临安为都就可以看出,越是发达,越是有人窥视,所以璧公避浙江境内战乱顺钱塘江(浙江)而上迁徙至歙县,后因歙县也有战乱继续西迁至祁门,祁门也是“贼人”兴起之地,如方清就自立阊门县,因而再顺昌江而下至小北港,由小北港顺港而上,才到了苦竹岭下面,从而“临水而居”、“背山面水”。
 
在五代十国至宋初,由于社会不稳,各种势力不断吞并,加之浮梁昌南镇盛产瓷器,由于瓷器出名,所以宋代景德年间,昌南镇更名为景德镇,那人员往来肯定频繁,那些政治家自然要控制景德镇了,璧公的子孙为避乱,自然又北迁至祁门远离景德镇,从迁徙的路线看,也大多是以水路为主或者以山凹为路。
 
五、“传说故事”寻根
 
王德兴宗亲甚至根据老人传说来确定祖地,对老人传说非常迷信,把老人的话当作历史教科书,像这样的传说,在每个村庄都有,不同人讲的细节均不相同,以前中央电视台不是玩过传话的游戏吗?最后通过好几个人传话,所得的话语意思与原话大相径庭。老人传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线索,而不是定论。
 
还有什么翠姑与大笋的故事,现在各地都发现有毛主席山,以前皇帝是龙,皇后是凤,人是女娲用泥巴捏成的,还有三清山有巨蟒石头、庐山天桥、福建的武夷山等等均有神话故事,均与神仙有关,你还真以为苦竹岭是翠姑与大笋而来的吗?以前讲讲也就罢了,现在再用神仙故事来作为历史说事,不觉得很愚昧无知吗?
 
另外闪里不等于闪上,闪里是闪上与里桃源的合称,就像安庆与徽州首字合称安徽一样,虽然新安家族家传来自苦竹港,但没有说苦竹港是港上。
 
江河的支流都可以称“港”,那么苦竹港必须有“水”。不过,这个也不一定,因为在地方方言中,“港”指山凹或山沟,多用于地名,如:前头港、上港、下港。如果苦竹港是这个“港”,那么这个就不一定有“水”。
 
往事过去千年,我也不百分百确定苦竹港今为何方,我只是找了《读史方舆纪要》上面的资料,毕竟上面记得很清晰,只要根据上面的地名,在地图上找一下就明白了,如果王德兴宗亲不认同这个,那么请拿出比这个更具说服力的历史史籍出来,任何猜测和臆想都是无意义的。德兴宗亲说新安琅琊王氏迁徙祁西苦竹港已在祁门县志中查找到,但我只在祁门县志上查到“祁西”、“苦竹港”字样,县志上并没有告知祁西是哪里?苦竹港今地何处?“祁西”太广泛了,可以指县域里面的祁门县西部,也可以指县域外的祁门县西边,如浮梁、鄱阳、东至等,还请告知您看的祁门县志版本和页码,好让大家拜读。
 
附:《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五 江西三:苦竹港,源出浮梁县北百二十里之苦竹岭,东南流,合北港水,至县东北入昌江。《志》云:北港水出县西北百三十里梁禾岭,东流合桃树岭水,又东合苦竹港,入昌江。

转载自华夏王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