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氏十八公上源世系需重新认正

2017-05-07 11:00:40来源:王志锋

打印 字号: T|T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暨十八公修谱群各位宗亲:
1950年,王庄的王泰和老先生历千辛万苦编修一部《王氏十八公总家乘》。时间过去了60多年,昔日的修谱人和参与者大多已经去世,总家乘记载的王览至十八公父辈计52世。但济源市下冶镇坡池村八公后修的族谱记载:长门王奉,元广东参政,子八;二门王书,元刑部郎中,子一;三门王庭,元江苏长洲参议,无子,六门四公王珂过继;四门王可得,元进士第,子二;五门王可礼,元八部校尉,子一;六门王斌,元光禄大夫,子三;七门王可贤,元内阁宰相,子二;八门王口(京),元冀州刺史,子一。
多年来,笔者曾试图弄清我族上源及其他问题:一、十八公父辈名讳;二、王钦若到底是不是彦祖后人;三、王览至十八公父辈多少世;四、我族是否属于琅琊王氏,等。2011年5月,笔者参加了在浙江湖州召开的“第八届中华王氏文化研讨会”,在王听兰会长的办公室和王氏宗谱陈列室,翻阅了清王庸敬编写的《王氏通谱》、《晋书·王休之传》、《新余王氏谱》。后来又在网上查阅了《晋书·王祥传、王览传、王导传、王羲之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王方庆传、王抟传、《宋史·王旦传、王钦若传》;通过中华王氏网、世界王氏网、琅琊王氏网和《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等,初步对姬姓王氏、子姓王氏、妫姓王氏,及琅琊、太原、三槐、开闽等王氏望族有了初步了解。
几年来的辛勤努力没有白费,当然这与新安县下石井(今温县)王万召的帮助分不开,是他给我提供了有关石井王氏诸多信息。前不久,万召君约我一同赴孟津、济源有关乡镇走访调研我王氏十八公上源信息,所到之处受到王氏宗亲热情招待,尽管互不相识,但只要说起都是十八公后人,莫不满脸喜悦,款待有加。虽然对十八公各支情况有所了解,但收效不大。比如下冶镇坡池村的八公后介绍:原修谱人已经去世,执笔人是他们一个亲戚,对详情并不了解,最后,坡池村的王克学宗亲(原济源市市长)告诉我们,他们的资料来自北荣村,让我们去北荣村了解一下。结果在北荣村也无收获。从济源回来,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初步认为总家乘提供的这条上源世系靠不住,漏洞很多,下面对这个问题一一剖析:
一、关于33世王钦若,据《宋史·王钦若传》:王钦若,字定国,江西新余人(962~1025),父讳仲华,侍祖郁,曾祖闻。王钦若淳化年间进士,官至宋真宗宰相,卒后被皇帝封赠太师尚书、晋国公。一子从益,赠进士及第,终卫尉寺丞,后无子,取其叔子为嗣。北宋临川人晏殊(后任宰相)为王钦若写的墓志铭记载:钦若的先祖是琅琊会稽人,王氏族谱始于王吉,历二十六世至其祖王元寿(唐户部尚书度支使)奉朝廷之命迁新余。其祖郁,父仲华,进士及第,授新余县令。曾祖闻,曾祖母谢氏,祖母魏氏,母亲李氏,钦若妻万氏,继室杜氏生世禄、世隆,孙五人:显、荣、明、烈、孝。《新余王氏谱》载:世禄子三:显、荣、明(生死、后代不详),世隆子二:烈、孝。《王氏十八公总家乘》记载:王钦若,其父有室,宋监察御史,祖父灵,曾祖之师······下传子修德,孙明诚,曾孙相······上下名讳与《宋史·王钦若传》、《王钦若墓志铭》、《新余王氏谱》完全不一样。大家知道:三槐王氏祖王祜,官监察御史,受皇帝之命调查符彦卿谋反一事。王祜经过调查,以全家一百多人口性命担保符彦卿无罪,被宋真宗降职,因此闷闷不乐,手植三槐于庭,言其后必有为三公者。后来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这些都是有史可查的,岂是乱编拼凑就行。如果依据宋史和新余王氏谱,王钦若就不是彦祖之后,有室也不是宋监察御史。
二、王庸敬的《王氏通谱》记载:32世王彦,字士治,子二:舆、商。33世王尚,晋黄门郎,子二:休之、辅之。34世王休之,字子美,东晋将军,子一明之,因兵败奔魏郡(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四十里);王辅之,迁东海郯城县,东海派,子一珍之;35世王明之,字仲脢,元城令;35世王珍之,其父王辅之。而《十八公总家乘》记载:王彦一子为沼,孙作云,曾孙维新,宋熙中元城令。这里所记载和王氏通谱记载也不相同。
三、关于50世王庭。总家乘记载:50世王庭,长洲参议,长子敬臣,事母极孝,有参议碑可考。今天我在网上搜索到“长洲参议王庭及他的儿子王敬臣”,现择其要点介绍一下:长洲王庭家族原籍浙江金华,其祖先于宋南渡徙居长洲阳城村,元末王庭高祖王俊卿善生产作业,田连数百顷,成为长州一带首富。王庭的曾祖王用行,祖父王珉,父亲王颐,世有明德,长洲王氏渐以儒学起家。王庭之父王颐在明初官处州府学训导,以子王庭贵赠南京礼部饲祭司主事,母俞氏封太安夫人,王庭字直夫,中举后十年36岁时又进士及第,授官许州太守,累官至江西布政司参议。其子敬臣,字以道,号少卿,江苏长洲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殁于明神宗万里二十三年(1595)享年82岁。他为人称道的两件事一是潜心儒家学说,一是以仁孝而闻名乡里,里人称他为仁孝先生。王庭(1488-1571)享年84岁,嘉靖二年进士,授许州知府,改国子博士。我们知道,我王氏十八公是元末人,其中有据可考的是,十六公宗谱介绍:我逢石王氏,从石槽迁来,系十六公之裔也,且逢石村北井岸有石槽一顶,上书十六公之号,系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似有可据。不明的是,究竟是至正十五年迁到石槽,还是说至正十五年十六公已经去世?如果说已经去世,则十八公生年都在宋末元初,这样一来,原谱记载的“我王氏十八公于明洪武二年迁居新安县下石井”这句话就要修改。再一个,所谓50世王庭也不是十八公的父辈。
四、王览至十八公父辈是否52世。世代平均年率告诉我们,一世30年或35年左右。这是千百年来多少人经反复考证得出的结果。十八公是元代人,洪武二年大移民时已经几十岁了,甚至已经去世,他们的父辈肯定也是元朝人,大家知道元朝(1279~1368)89年,三代人足矣。而《十八公总家乘》记载:39世劝贤,元进士第;44世可得,元进士第;45世书,元刑部郎中;46世奉,元广东参政;50世廷,元长洲参议,长子敬臣事母极孝。从39世至52世都是元朝人(计14世)。也许可得之前5世是生于南宋,成长做官于元朝,但还有9代人是元朝人,可能吗?王览生于206年,王钦若生于962年,相距756年,按一世30年计算,26世;十八公生活于元末,他们的父亲生活年代可能在1300年左右,距王钦若生年338年,仍按30年一代,计11代,合计37世,这样就多出15世。《新唐书》记载,自周灵王太子晋到王元19世;《王氏通谱》及王晓家《琅琊王氏世系传承源流考》载,王元至王融12世,合计30世。30+37=67 即太子晋至王氏十八公父辈67世。再一个,任何家族编修家谱,必须要有先祖行传,即生卒年月、字号、配偶、子女情况、官职、居住地、迁徙等。而《十八公总家乘》列的世系只有名无字,更没其他信息可查。说白了,这也许是一个嫁接、拼凑的世系。这样说可能对修谱的前辈不尊敬,但事实的却如此。如是,这个世系就不能用,我甚至怀疑王彦的后代是否与总家乘记载的相符,从琅琊王氏世系表看,王彦之后就是空白,甚至还有的说王彦无后。据此我大胆地说一句,我们到底是不是琅琊王氏之后。如果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一是到山东临沂孝友村彻查,二是通过中华王氏网这个平台查询“寻源王氏”里是否有王氏十八公这个大家族。
济源逢石十六公宗谱“老谱序·三”有一句话:相传先祖有号十八公,我逢石王氏,从石槽前来,系十六公之裔也,且逢石村北井岸有石槽一顶,上书十六公之号,系元朝至正十五年正月,似有可据。从这段文字来看,正应验老谱序之二“元初余始祖十四公,携弟十六公暨侄景忠、景先北渡黄流,卜居王屋石槽村,庐于斯,墓于斯”。元至正十五年即公历1355年,当时十六公约十五岁左右,十四公十七八岁,十四公前还有一公、二公、七公、九公、十二公亲弟兄五人,假设他们的父亲二十岁生一公,至十六公出生时约五十岁左右,因为中间还有女儿,所以弟兄之间间隔三至五岁很正常。据此推算,十六公约生于1341年,一公约生于1311年,其父约生于1291年,其祖父约生于1260年前后。元朝于1279年灭南宋,又应了“金兵乱后迁新安,初居霍崖村”这句话,金兵乱后指元朝于1234年灭了金国,至1279年灭南宋之前,系南宋统治,这就说明王氏先祖于南宋时期迁居新安,初居霍崖村,不久迁居东石井村,后因族繁土狭无法合聚,十八公陆续外迁分居黄河两岸,具体年限说不清楚。
顺便再说一个问题,有的宗亲把我祖上源挂靠到南宋渡琼始祖王居正名下,我认为是不对的。大家可以到网上查一下,据网上资料,王居正又名王悦,生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卒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字刚中,号瑞凤,江苏扬州人。生时为北宋进士,南宋兵部侍郎(从三品),赠观文殿大学士(从二品)兼枢密察院,谥号“文义”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2月渡琼,3月卒于琼,葬琼州府琼山县邕阳都潭谢村 ,为王氏渡琼始祖。居正生有两子,分别是王斗魁、王斗赳。斗魁公,贡士,候选儒学教谕,生有九子:尚仁、尚义、尚礼、尚智、尚信、尚忠、尚质、尚文、尚和。王斗赳生有三子:汝绳、汝胞、汝明。
居正公后裔繁衍甚众,约30万,大多散居琼北及新、马、泰等地。居正公八世孙王克义,明永乐四年(1406年)丙戌科进士。文中并没有提他的儿子又迁河南的,所以认为我祖源自王居正的说法站不住脚。至于济源下冶坡池村八公宗谱考证的十八公父辈名讳及官职,笔者在网上反复查询,无果,因此笔者对此持怀疑特度。
编修宗谱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来不点半点马虎、凑乎、不在乎,世代传承必须准确无误,不能给后人留下模棱两可难以辨析之处。所以,编修宗谱者必须细心考证,决不能给后人留下麻烦,真正弄不清就空下来,留给子孙继续考证。
河南渑池王志锋
2017年5月5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