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两岸民间谱牒对接交流研究

2015-07-29 16:35:28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集

打印 字号: T|T
两岸民间谱牒对接交流研究
陈耀辉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尊祖敬宗,崇孝积德是我国民间的优良传统。”常言道:“盛世修谱,安邦续牒”,今逢盛世,民间修谱,这是我国民间谱牒文化复苏、发展的规律。因此,今天借闽台缘这样的交流大平台,浅谈一点“两岸民间谱牒对接交流”情况,敬请民间谱牒同仁、爱好者赐教。
    一、接触谱牒、兴趣谱牒、研宄谱牒,第一次对接交流。
    八十年代初,本人对族谱是生疏又感兴趣。当时,本人在基层乡政府工作,偶然看到我乡旅居台湾的族亲带回一本在台编印的《福建省永春县小岵南山陈氏族谱》(以下简称(台湾)小岵南山陈氏族谱)。经翻阅,其内容有我村(塘溪村)第十村民组陈某柴的子孙世系图及一些家族文字记载,而没有我家的任何丁点族谱信息。问之,却被反问,你有提供你的家族世系资料给人家吗?我说,没有啊。所以,那本《(台湾)小岵南山陈氏族谱》没有录入我家及我之外他家大多数家族的繁衍世系情况,我们感到无言以对。
    那我的家族繁衍记载在哪儿?
    有一天,我问我的二叔父。我说:“不久前,台湾有编印一本《(台湾)小岵南山陈氏族谱》,里面没有我们的谱系内容,说是我们没有提供谱系材料给人家,那我们有这方面的材料吗?”我二叔说:“我们祖上不识字,没有人记载下什么材料!不过,‘文化大革命’期间,哪些上祖的神主牌被烧毁前,我有把上面记载的内容抄录在一本薄子上,你拿去看吧。”
    看了我二叔给我的那本神主牌内容抄录,如获至宝,视为家珍。虽然没有族谱式记载,但有这本家珍,我就可以研宄我家族的繁衍世系。凭着这本家珍,我开始按神主牌记载的内容进行排序。
    第一尊神主牌记载:巨轩公,生康熙庚子年(1720年)九月十一日辰时,卒乾隆甲辰年(1784年)十一月初八日未时。暨妣吴氏妈,生雍正癸丑年(1733年),卒嘉庆戊午年(1798年)正月二十九日酉时。男:斯位、斯郷。
    第二尊神主牌:显祖考上齐公,讳斯位,生乾隆丁丑年(1757年)二月十三日巳时,卒乾隆壬申年(1812年)九月初二日寅时。(经查乾隆年代没有壬申年,壬申年在嘉庆年代)暨妣郭氏妈,生卒年月日时无注。男:文圭、文答、文八。
    第三尊神主牌:清显考号既呜公,讳文圭,字尔介,生乾隆戊戌年(1778年)正月十一日巳时,卒道光癸巳年(1833年)十二月十一日酉时。暨妣李氏,讳贱娘,谥贵美,生乾隆庚戌年(1790年)九月十九日寅时,卒咸丰丁已年(1857年)二月初十日巳时。男汀全、世萃、世搃。考妣库财填明。
    第四尊神主牌:清显考讳文答,字尔问,号诗福,生乾隆庚子年(1780年)九月廿三日戌时,卒道光丙戍年年(1826年)十二月十一日酉时。暨妣颜氏妈,讳免娘,谥显懿,生嘉庆丙辰年(1796年)十月初一日辰时,卒同治甲戌年(1857年)八月廿一日酉时。男:世圈、世心。
    第五尊神主牌:皇清显考诗富公,生乾隆癸卯年(1783年)二月廿三日申时,卒嘉庆辛未年(1811年)十一月十四日巳时。在鹏(澎)湖别世。半嗣男:世心、世萃。
虽然第一尊、第二尊神主牌没有记载昭穆字辈,但从第三尊至第五尊就出现“尔”字辈。这与小岵南山陈氏校尉公第十四世“公”字辈起的“公、国、德、茂一保、佑、尔、后一_”的昭穆与《世界陈氏宗亲大族谱》第422页有记载的小岵南山陈氏的昭穆:“公、国、德、茂,干、宜、克、希,子、兆、伯、仲,保、佑、尔、后,云、扔、相(世)、承……”是相同的、一致的。对照小岵南山陈氏的昭穆表,从“尔”字辈,往上推二代,我上祖巨轩公的辈份就体现为“保”字辈。然“保”字辈的上辈应接“仲”字辈。那“仲”字辈要接谁?我们没有族谱材料,就靠世代口传。平时我二叔说,“我们的上祖是尊任公,与我们的旁支‘四落’厝尊爵公是兄弟。”依此我们查找1999年永春小岵南山陈氏移居浙江苍南等地新修的《陈氏宗谱》,里面有记载“仲”字辈的尊爵公、尊任公的信息。以此资源共享,我们的家族谱往上接到了校尉公第十四世公茂公了。为此,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尔后,我就把这些资料按族谱的要求一代对接一代,整理成家族谱纪事,编制成上接血缘始祖舜帝、得姓始祖陈胡公、中连颍川始祖陈实公,后到我们的南陈(太傅)开基祖陈邕公,再到我们入永开基祖陈弘元,号校尉公;再下就是我们小岵南山陈氏校尉公第十五世孙优道公长房雍睦公第九世孙尊任(仲字辈)公,是我支房祖巨轩(保字辈)公的父辈,对接很顺序。据此,我把我家族的世系顺序图送给优道长房雍睦公后裔于2003年10月编的《小岵南山陈氏优道公长房雍睦公宗志》(本人是该志编委第二副主任)入志之用;也送雍睦之二孙崇德公后裔于2001年5月编的《小岵南山陈氏崇德宗志》(本人是该志顾问)入志之用,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次实现了两岸民间谱牒成功对接的一个实例。
    二、拜读《世宗谱》,对照《永春小岵南山陈氏谱志》,发现两岸民间谱牒世系内容对接得很好、很顺。
    经宗亲倡议,1996年小岵南山陈氏宗亲联谊会开始组织筹备修《永春小岵南山陈氏谱志》之事宜。但要编修一部谱志,不是易事,上祖是谁?中祖是谁?上、中祖如何对接都是难事。根据我族各支房谱的记载,中祖一一小岵南山陈氏入永开基祖校尉公是清楚的。如校尉公第十五世孙优道公三房(永春榜头)古谱《桃源南山陈氏族谱》、校尉公第十七世孙真发公《桃源南山陈氏北墘(永春桃城)族谱》和《桃源小姑南山分派泉南诗山林柄陈氏族谱》等都是以校尉公为开基一世祖的。但上祖是谁?没有体现。如何接?更没有可靠的参考资料。恰在这时,经辗转后,我们得到一部1983年台湾陈立夫主编的《世界陈氏宗亲大族谱》(简称世宗谱)。里面在太傅派(南陈)世系图中记载:“忠公一邕公一夷则一俦公一闻公一丞公一喜公一仲寓一元达一征公一蠲公一洪义一弘元(分居小岵山)”之内容。接着没有下文,既没有说弘元是谁,也没有提弘元之后裔是谁?然在同一世系图中,却体现“仲寓一元通(元达之兄)一黯公一仁煦一光宪一仕恭一全公一有明一福寿一瑊公一彦圣一礼公一模公一晋接一需光一德尚一真佑一君泽一公茂”的世序。而我们小岵南山陈氏几个古谱都记载弘元之后裔是:“弘元一居安一天保一福寿一域公一彦圣一礼公一模公一晋接一需光一德尚一真佑一君泽一公茂一优道一雍睦一……。”对照一下,《世宗谱》记载的仕恭公的后裔除全公一有明一,二代不同外,其它从“福寿一碱公一彦圣一礼公一模公一晋接一需光一德高一真佑一君泽一公茂”都是相同的。
    也因为此,“族人认为重修《谱志》时机己成熟,经多年的酝酿筹备,1996年元月小岵南山陈氏宗亲联谊会成立《族志》编纂筹委会,下设文秘资料等组。1999年4月11日联谊会调整充实人员,成立《族志》编修组。”本人也为编修组成员之一。
    2003年3月,以陈丙丁为主编的《永春小岵南山陈氏谱志》编辑出谱了。该志有第111页(七)校尉公上祖源流考证(以下简称考证)和第115页附:校尉公上祖源流考证记(以下简称考证记)两篇文章。
    《考证》“考查证明吾族开基祖名号和上祖源流派系。启开‘校尉陈公祖坟’,取出《墓志铭》,正文开头曰;‘公号校尉,自后周显德三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抵永春,先住居儒林街。’这充分证实‘校尉’是小岵南山开基祖的‘考号’,不是‘官衔’或‘名字’。
    查阅台湾1983年出版的《世界陈氏宗亲大族谱》(以下简称世宗谱),在太傅派(南陈)世系图中记载:忠公一邕公一夷则一俦公一闻公一丞公一喜公一仲寓一元达一征公一蠲公一洪义一弘元(分居小岵山)。查阅香港出版的《中华陈氏源流》和台湾德星堂120周年‘纪念特刊’(以下简称特刊),均记载:洪义子弘元,分居小岵山。由此可见,世宗谱、特刊等记载的弘元即校尉公。”
    在《考证记》中,第115页:“……1983年台湾出版的《世界陈氏宗亲大族谱》刊发,该谱406—410页世系图之七,有二处与我校尉公源流世系、名讳有关。简图如下:
    仲寓一兀通一黯公一仁公一光宪一仕恭一全公一有明一福寿一瑊公仲寓一元达一征公一蠲公一洪义一弘元一:分居小岵山”
    根据搜集资料,“开始对校尉公上祖源流进行全面考证。至2002年夏校尉公《墓志铭》出土,历三年多时间证实:始祖弘元号校尉,系舜帝106世孙,陈胡公73世孙,实公之后南陈鼻祖忠公,始祖邕公之12世孙弘元,支承元达一征公一蠲公一洪义一弘元,号校尉,分居小姑山。”实现历史上的上、中祖第一次准确对接。然《世宗谱》对弘元的后裔没有记述。而把我古谱所体现的源流世序,接到弘元的高祖父元达公之兄元通公的后裔与弘元之父洪义同一辈的仕恭公的名下,这也就造成我入永开基祖校尉公与后裔对接的难点。
    对此,主编陈丙丁、副主编陈文添等族亲又是如何去对接的呢?修志者,广博闻知,采取资源共享,花大力气,用“排除存疑,分清混同,纠正差错,澄清误传”的方法,深入调查,得出分居小岵南山的校尉公,讳弘元,号校尉。其子孙后裔依我们的古族谱的记载,“弘元一居安一天保一福寿一瑊公一彦圣一礼公一模公一晋接一需光一德高一真佑一君泽一公茂一优道一雍睦一,”正确无疑。
    然仕恭公的真正后裔又在哪里呢?听说仕恭的后裔在同安柯西丙洲时,主编陈丙丁及几位副主编、编委等族亲就驱车到那里去找我们同为漳州南山寺出来的丙洲宗亲翻阅古族谱对照。
    根据《闽南日报》2003年11月13日登载的《南山等后裔寻踪》文章报导指向,2005年11月23日,《永春小岵南山陈氏谱志》主编陈丙丁会同几位副主编、编委的族亲,赴厦门向陈慧续宗亲借阅由忠公三十八世孙大韶于1902年编辑的《颍川陈氏族谱集成》。在慧续宗亲的鼎力帮助下,将《族谱集成》全文影印回来。“经过认真核对,再次证实2003年编撰的《永春小岵南山陈氏谱志》认定弘元,号校尉公为小岵南山陈氏开基祖,准确无误。”而仕恭公的后裔全公一有明一福庆一均名,分居同安丙洲等到地,也准确无误。尔后,2006年11月,主编陈丙丁又根据该影印本编辑成《漳州南院南陈族谱辑录》。该《辑录》概述:“‘仕恭与妣合葬在厦门白云岩左边。’吾族古谱记载:校尉公与妣郑氏同葬于永春石鼓头右畔山麓。两者的墓地完全不同。校尉公《墓志铭》仅有‘始祖考号校尉陈公’及‘公号校尉’的记载,而没有提及‘仕恭’之事。再细查才发现差错出自将邕公八世孙元达公的玄孙弘元连接到同为邕公八世孙元通公(元达公之兄)派下。从而分清了‘校尉公’与‘仕恭公’两者的混同,纠正了‘仕恭(校尉)’与‘校尉,讳仕恭’之差错”。实现了两岸民间谱牒第二次成功对接的范例。
    三、《中华陈氏》记载多处有误应纠正,看第三次对接。
    去年以来,笔者阅到《中华陈氏》谱牒,发现其中对记载我们福建永春小岵南山陈氏的上祖漳州南院忠公后裔多处有误。
    例如,《中华陈氏》第554页“(六)福建省永春小岵南山陈氏(一)胡公之七十三代孙,忠公之十三代孙仕恭公,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其高祖全喜公(忠公之七代孙)于唐宪宗时,官至仪同三司,迁居开封府。仕恭公,仕五代后周柴世宗御前校尉。时藩镇雄据,朝政不振,将有更替之兆。公乃弃官引退,于后周显德三年(公元九五六年)携眷南下,择居于永春(桃源)之小岵南山,是为小岵南山之开基祖。
    (二)入永开基祖优道公,系胡公满八十七代孙,其父公茂(汝霖),其高祖真佑。”
    上录显示多处错误。主要错误一:把“忠公之十三代孙仕恭公”作为小岵南山陈氏开基祖完全错误。经多方查对,小岵南山陈氏开基祖是陈弘元,号校尉。后周显德三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抵永,宋初择居小岵南山的。至于仕恭公经查对是同安丙州陈氏的开基祖,系陈弘元的堂叔父。错误二:“入永开基祖优道公”。不对。永春小岵南山陈氏入永开基祖是陈弘元,号校尉。优道公是入永开基祖陈弘元,号校尉的第十五世孙。
    所以2014年12月,笔者与《永春小岵南山陈氏谱志》主编陈丙丁等族亲一起给予撰文纠正,并把正确表述的“永春小岵南山陈氏源流世序”文章寄给新近正在筹备出版的《世界陈氏通谱》编委会,给予纠正。也因此,正在期待实现第三次两岸民间谱牒对接成功之中。
    四、几点建议。
    由于历史原因,直到大陆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才开始正常交流往来,这时包括两岸民间的修谱活动也才开始联系起来。就说上述本人最初阅到的《(台湾)小岵南山陈氏族谱》的编谱者,八十年代初,就来人到我们小岵磘溪村陈氏角落抄录陈氏支房的人丁信息。有抄着的就入谱,没抄着的就无法入谱。所以两岸民间谱牒如何对接交流就成了问题。
    要搞好两岸民间谱牒对接交流,首先,应敞开交流门路,实行两岸民间谱牒能对接交流的大环境。其次,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加强沟通交流渠道,深化两岸民间谱牒内容对接,更好造福两岸同胞,寻根谒祖,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一要构建像闽台缘这样的交流大平台,让有志之士,有谱牒之人能经常到闽台缘这样的大平台,经常接触、互相交流民间谱牒信息。
    二要采取资源共享,不断完善谱牒内容。上接远祖,中连己宗,下衔后昆。使各姓氏分支派,血缘清,源流明,传承确。避免“是祖不认,不忠、不孝;不是祖乱认,背祖、离宗”的乱象。
    三要构建对接环境,畅通交流路径,培养兴趣角色,造就精通人才。
    1.    对接应有个良好的环境。俗话说:“盛世修谱,安邦续牒。”有了良好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认真研究谱牒之事。
    2.    畅通交流路径。支持、鼓励有活动能力的各较大姓氏的宗亲联谊会、恳亲会、家族会牵线搭桥,使交流路径畅通无阻。
    3.    培养一批对谱牒知识有兴趣的人。如果对谱牒知识不感兴趣,别说是研宄,就连免费拿给他看,有的也都懒看。
    4.    造就一批精通谱牒知识的人材。有了这样的人,修起谱牒来才会认真下力气去做,这样要修一部翔实、准确、完整的家族谱牒才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1983年版《世界陈氏宗亲大族谱》。
[2]   2004年8月版《中华陈氏大族谱》。
[3]   1988年1月编(台湾)《福建省永春县小岵南山陈氏族谱》。
[4]   1999年6月编《南山陈氏浙江支裔陈氏宗谱》。
[5]   2001年5月编《小岵南山陈氏崇德宗志》。
[6]   2003年3月编《永春小岵南山陈氏谱志》。
[7]   2004年8月编《小岵南山陈氏优道公长房雍睦公宗志》。
[8]   2006年11月编《漳州南院南陈族谱辑录》。
[9]   2014年12月编《小岵南山陈氏文史研宄文集》(第一集)。
(作者系泉州永春小岵南山陈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杨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