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着力推动闽台谱牒文化交流

2015-06-17 17:28:54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集

打印 字号: T|T
着力推动闽台谱牒文化交流
林建春
(6月12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借此机会,我就如何推动两岸民间谱牒文化交流作个专题发言,也欢迎大家就此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共谋良策。
一、开展闽台谱牒文化交流非常必要
    众所周知,闽台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谱同牒,加强闽台谱牒文化的交流,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台湾同胞回大陆寻根谒祖活动的开展
    台湾同胞的根在大陆,绝大多数人的根在福建。近年来,伴随闽台民间往来的日趋紧密,“姓氏源流”已成为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拓展了闽台文化交流的新空间,特别是台湾的民众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查找有关谱牒资料,通过谱牒进行寻根谒祖的络绎不绝。显然,进一步开展闽台之间的谱牒文化交流,搭好闽台之间寻根之桥,必将更便利于台湾同胞寻根谒祖活动的开展。
(二)有利于增进“闽台一家亲”的亲情关系
    众所周知,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广东,其中以福建为最多。可见,闽台两地民众是具有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谱牒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准绳而编修的。以血缘关系决定是否入谱,它的最终价值取向是维持父系血统的纯洁性,并形成一个上下左右纵横的血亲网络系统,如果传至那一辈无后代而抱养外姓一养子,要写入谱牒中,必须在谱系交代属于“嗣”,即继承、接续。就是招进女婿入赘成为女家的家庭成员,都要标明其差异性,避免与同辈血亲的混杂,让血缘关系清晰可辨。因此,加强闽台谱牒文化交流,必将促进闽台民众固有血缘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沟通,促进谱牒“敦亲睦族”功能的发挥,进而促进闽台民众之间的团结、互助与共同和谐进步。闽台两地的交流,实际上就象走亲戚一样,亲戚之间越走越亲,越不走就越生疏。
(三)有利于加强闽台有关谱牒资料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工作的交流与协作
    近几年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致力于收集、整理、开发、利用闽台谱牒文献资源,累计已征集115个姓氏的谱牒1650种4670册。其中,林姓、黄姓、陈姓均在80种以上,而吴、李、张、王、庄等姓也在50种以上。根据初步整理,在所有谱牒中,有迁台记录的约有300多种1600多册。据我们了解,台湾方面对谱牒的收藏利用工作也非常重视,不少单位收藏谱牒数量大大超过我馆。如果闽台加强谱牒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促进闽台谱牒资源得到更好的收藏、保护和开发利用。
(四)有利于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民族文化的认同
    台湾闽籍移民的谱牒是福建各姓氏谱牒的延续。由于祖宗相同,台湾许多谱牒几乎完全抄录福建同姓谱牒,甚至直接把福建谱牒带到台湾。大陆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家族也去台湾寻找谱牒进行对接,甚至复制,以供修谱时参考。因此,以开展闽台谱牒文化交流为切入点,推动闽台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对于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近年来闽台谱牒文化交流的主要情况
    福建近些年来,与台湾方面开展谱牒文化的交流主要在以下几个层次进行:一是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宄会牵头主办的海峡百姓论坛,先后已经举办了六届;二是一些博物馆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机构对台开展的谱牒文化交流活动;三是各个姓氏源流研究会或有关市、县(市)、乡(镇)、村等不同级别姓氏宗亲组织对台开展的相关交流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取得显著成效,这里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最近几年来所举办系列活动为例加以说明:
    一是开展谱牒展览活动。从2008年至2014年,在泉州、厦门、台湾台南等地先后举办了10场谱牒展览活动。
    二是开展谱牒文化学术交流。从2008年至今,先后召开了“泉台百家姓渊源学术报告会”、“两岸姓氏文化学术交流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交流大会”、“首届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大会”。
    三是深入台湾开展参访交流活动。如2014年,我馆组织三批次入岛开展谱牒文化、同宗(同名)村续缘之旅交流活动。特别是7月6日至7月14日,组织闽台同宗同名村宗亲200多人在台湾南投县草屯镇燉煌堂进行交流,并在燉煌堂和嘉义市博物馆开展闽台族谱对接服务,先后为600多位台湾各地宗亲提供族谱对接和寻根咨询服务。我们到了台湾开展这些活动,也得到台湾宗亲的大力协助,比如在座的陈炎正先生、林瑞典先生都先后参加并协助我们开展这些活动。
    四是组织台湾宗亲到祖籍地参访。2013年7月,组织台湾同胞30多人参访南安蔡氏古民居、旧馆驿等风情老街巷等涉台文物保护单位,让台湾乡亲看看“家乡泉州”的旧貌新颜。2014年6月,组织台湾中南部宗亲90多人赴晋江、南安、泉港、安溪、诏安、同安等地参访交流,对接成功4对同宗同名村。几年来,我馆接待前来查询的台湾同胞有56批次,并已多次成功对接。
    在看到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识问题;政策问题;人才问题;资源问题;谱牒编修“乱象”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待我们共同努力,逐步克服。
三、进一步开展闽台谱牒文化交流的思考
    我们认为,今后闽台谱牒文化交流的开展,要着重抓好“三化”:即规范化、基地化、网络化。
(一)规范化
    举办谱牒文化活动实际上就是组织宗亲活动。健康有序的宗亲文化活动有助于促进地方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历史上的宗亲活动,由于受封建人伦关系与封建礼教的影响,有些人借族权的影响力拉帮结派;解放初期有的地方受到敌对势力的滲透,形成一股超越政权的力量,可能削弱基层政权。但当今的社会环境己经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文化素质与政治觉悟有很大的提高,抵御封建愚昧与反渗透的能力有很大的增强。再者,加强宗亲联谊,增进乡情亲情,己成为闽台同胞的共同诉求。因此,我们根据基层民众的呼声,在此也提出建议可在对台工作重要省份的福建省,实行先行先试政策,调整宗亲组织不能得到合法登记的政策,消除政策壁垒,以维护闽台宗亲和谐团结,促进闽台宗族共同修谱、续谱,促进闽台谱牒文化活动合法化、常态化、规范化。
(二)基地化
    文化基地建设,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文化阵地建设。搞好谱牒文化基地建设,就是搞好谱牒文化阵地建设。闽台谱牒文化交流的意义,它绝非一般文化活动交流的意义可以比拟,因此,把加强闽台谱牒文化交流基地建设列入国家扶持的文化基地建设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紧迫性。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近100万人,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目前馆内设有谱牒文献资料收藏室100多平方米,配有香樟木古籍书柜和全钢书架,内有恒温恒湿条件,一般性的谱牒资料都可以完好保存,馆藏品库房则可以较好地保存珍贵旧谱。数年来,博物馆致力于闽台谱牒的收集、整理、研究、交流工作;先后多次举办、承办、协办闽台谱牒展览活动;2013年还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海峡闽台谱牒文化交流大会,成果显著。今天我们又在此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我们这个平台得到了国台办的有力支持,今后还将持续办下去。但目前馆内谱牒资源总量还很不适应需要,相关的软、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我馆将积极争取上级以及各方的支持,建设集收藏、研宄、查询、展示、交流、服务为一体的“海峡两岸谱牒文献中心”,使其在闽台谱牒文化交流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
(三)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带来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社会文化的全方位开放。不论背景如何、表现形式如何,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机会在网上获得展示交流的空间。在此背景下,运用网络技术推动两岸之间的谱牒文化的交流势在必行。目前我馆初步建成了族谱仿真查询系统(限于在馆内查询),今后的设想是建成网上族谱查询系统,实现在网上可以查询网络族谱的功能。
四、配套措施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谱牒文化人才培养与使用。发展谱牒文化,推动闽台谱牒文化交流,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只有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为谱牒文化的持续发展与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要建立专项扶持基金。通过争取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设立谱牒文化专项基金,对于充分发挥政府在谱牒文化交流中的引导、扶持、推动和调控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要扶持谱牒文化科研项目。我们建议国家以及省上有关部门对涉台谱牒文化的研宄要给予大力扶持,在安排有关科研项目上给予适当倾斜。
  (四)着力推动闽台共修族谱。我们建议今后要着力推动闽台共同修撰族谱,以达共同尊祖敬宗、敦亲睦族、携手互助、共同进步。
  (五)要重点推进同宗(同名)村谱牒文化交流。推进闽台同宗(同名)村谱牒文化的交流,对加强两岸基层交流、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两岸血缘关系的沟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开展闽台同宗(同名)村之间的族谱对接、展示,枳极支持同宗(同名)村之间共修族谱、共祭祖先等宗亲交流活动。
    总之,谱牒文化虽属民间文化范畴,但它发展的历史悠久,影响非常广泛,特别是在闽台文化交流中有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因此,在政府层面必须给予关注、扶持,并适当加以引导和鼓励,促进闽台民间谱牒文化的交流。当前要特别支持闽台年轻人积极参与到谱牒文化交流工作中来,以促进祖国传统优秀民间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作者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
(责任编辑:陈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