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加强谱牒建构与闽台社会传统研究

2015-07-24 16:41:18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集

打印 字号: T|T
加强谱牒建构与闽台社会传统研究
(台湾)陈炎正
 
    闽台文化是一脉相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为加强对两岸同宗同名村文化活动的探讨,服务闽台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亦颇受两岸人士所重视。
    闽台文化根源,同文同种,无不是血缘、地缘相连,正启示着同宗同名村关系的最佳注释;慎终追远向称我国传统的美德,更是民族精神所在,为作好追根溯源的工作,加强谱牒建构,进而促使闽台源流历史背景,发挥宗族亲情,其意义非常重大。
    本文企图透过台湾早期移恳社会的观点切入,来诠释同宗同名村的关系,为文化历史见证,更可稽古而今用,为两岸和平发展服务,作出更大贡献。
    一、台湾早期移垦社会的建立
    台湾与中国大陆仅为一衣带水之隔,在地缘上则密不可分,然汉人之大量移民来台,乃十七世以来之事。在十七世纪前后,中国人口几乎达到饱和点,到海外谋生的不计其数,其中以到台湾和南洋者为多。当年流传着移民的“过番歌” (1),可见对家乡生活困苦,无奈飘洋过海远走他乡谋生,对思乡愁绪,涌上心头无时或释。
    尤以到台湾开发者,历经台湾海峡,险恶无比,所以早期民间流传一则俗谚,有所谓“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也可见当时渡海来台,并非一件平常事。
    二、同宗同名村的形成
    台湾早期移垦社会的建立,特别重视血缘、地缘关系,因彼此间的关系形成同乡聚居的村落,他们不仅团结力量象征为其特色,并把思乡情绪寄托在新开拓聚落地名上,使台湾出现不少冠以大陆原乡的地名,即所谓的籍贯地名,而产生保有地缘特性,在这些乡亲聚落的地名,多数以泉州厝、同安寮或形成聚落存在一大特色。
兹依据《重修台湾省通志,地名沿革篇》统计,以及《堂号姓氏考》比例举出,台湾各地冠祖籍地名,约有一三十处之多,并散见于台湾各地,由此可见台湾同宗同名村地名攸关原乡情怀,并富有其特殊关系与文化历史背景。
    三、加强谱牒建构与宗亲会联谊
    家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谱牒记载着姓氏源流,家族世系,以及衍派播迁重要记录,向为国人所重视。谱牒是民族精神得以世代传承的重要基础,其丰富内容不仅为血缘文化重要图腾,亦为两岸同胞追根问祖最直接的依据,易言之,谱牒研宄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核心,具有相当的凝聚力。
    近年来,闽台两地对族谱积极从事编修工作,本是一件令人兴奋之事,惟新旧版本复杂,阅读费时,应有网络联宗修谱构想。至于各地宗亲会,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对于迁台始祖,因早期历史因素及基层农垦社会文盲不少,祖源断层混淆交待不清,而形成对接困难情形很多,一时无法厘清祖地为何处?
    至于编修族谱,本是宗亲会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但大而言之,却有广泛社会意义,加强联谊,促进文化交流,应有持续性的作法,正有待两岸同胞多所关注。
    注(1):过番歌:家乡讨赚无头路,又无田园甲田租,赚食生活无法度,不得己离开某子甲父母,来去海外真艰苦,为着生活三餐饿,担贩买卖罔暂度,那有赚钱好照顾,赶紧寄钱给父母,免得三餐受寒饫,离开厝内有五冬,吩咐阮某相痛疼,勿會愿给人笑无尫,人人讲阮出洋婆,番平赚钱有应数,衣锦还乡起大厝,番仔楼人人喝咾敖,过番名声有过透,有谁回想说渡头,惜别当年泪屎流。
【参考文献】
[1]   《同安县志》清道光版。
[2]   《台湾采访册》清光绪本。
[3]   《重修南陈店顶宗祠记》同治五年十月,孝廉陈骏三撰。
[4]   《南陈侯亭大宗谱》同治十二年,陈辙金编。
[5]   《封侯亭陈氏族谱》民国十七年四月,陈珠蔗编。
[6]   《台湾德星堂陈氏大宗祠专辑》民国六十二年印行。
[7]   《南陈台湾侯亭五大派大宗谱》1982年陈庆余编着。
[8]   《南陈山侯亭族谱》1991年,台中县文教协会印行。
[9]   《台中神冈陈荣利族谱》1991年3月,台中县文教协会印行。
[10] 《族谱文献学》2003年5月,廖庆六编着。
[11] 《厦门陈氏》2004年10月厦门陈氏编委会印行。
[12] 台湾源流(全套)台湾省姓氏研究会印行。
[13] 《台闽文化概论》2013年9月,五南图书出版。
(作者系台湾省姓氏研宄会顾问)
(责任编辑:杨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