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浅谈至德文化的发展与促进两岸和谐的现代意义

2015-07-25 17:22:01来源:

打印 字号: T|T
浅谈至德文化的发展与促进两岸和谐的现代意义
吴振宇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3200多年来,泰伯的谦让品德和开拓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中华大地上经济最为发达、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这一方热土。孔子赞叹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也把吴泰伯世家称为“天下第一世家”。自此,泰伯“三让天下”的高风亮节和开发江南的伟绩丰功为后世敬仰。因而,“吴文化”也被称为“至德文化”。至德文化是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载体,至德文化以“谦让、开拓”为核心,在当今社会的新形式下,倡导勇于“谦让、开拓、和谐、务实、奋进的精神”对增进海峡两岸深度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说至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促进海峡两岸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至德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从古代社会开始就有让贤传统,“至德文化”由黄帝开端,泰伯构建,孙子倡导,如胜传承。泰伯奔吴是古代华夏文明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泰伯的“三让”在中国史学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意义重大,泰伯所建勾吴国开创了江南地区文明史的新纪元。泰伯精神,至德文化博大精深,三千多年来,它潜移默化、根深蒂固地融合在吴地百姓的人文思想中。
    “至德文化”又在吴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吴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后被追为周太王),因受西北戎狄苦楚,被迫率领族人迁移到商开垦不到空地一一岐山下的周原做起家计,积德行义,得到国人拥戴。太王能以德为治,周国自此兴盛。太王见商政日衰,贵族倾轧,民心散乱,乱象丛生,知其国运不久,便起翦商之意,以“吊民伐罪,为天下除残贼”号召部属主动出击。太王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太王孙姬昌(后被追为周文王),出世时,有圣瑞出现,季历及其子姬昌皆贤,所以太王就属有意让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两兄弟主动放弃王位继承权,而“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的泰伯则“惟知君臣之义,截然不可犯也”,故不从父翦商。泰伯托辞离幵,即“太王有疾,泰伯采药不返”,而仲雍亦离去,断发文身,示不复用。便一直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最后到江苏无锡梅里村落脚,泰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勾吴”。
    太王顺利传位给季历,季历后来被商王文丁所杀,而昌继位为文王。文王封国,授命泰伯继续治理勾吴,“泰伯则端委以治吴”。泰伯无后,将吴国治理权交由胞弟仲雍之苗裔,故吴之子孙,皆仲雍之后。而尊泰伯为吴氏开姓始祖,仲雍为吴氏传代始祖。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为“吴”,并追封泰伯为吴伯。它承载了江南吴地古吴国的发展史。
    “谦让和开拓”是创建泰伯的至德文化中的精神实质。谦让包含“谦和与礼让”之意。谦和,要谦虚、要中和、要虚心地学习,不断地增加知识。只有谦虚,才能有巨大的胸怀,才能虚怀若谷,有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包容心,善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互相尊重,这样才能达到和平。一个人的修养是这样,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走到一起,只要谦虚,本着一种与人为善,多向对方学习,就可以消除很多隔阂,除去很多纷争,从而达到以和为贵,这是做人的第一步,也是一种文化存在的根基。礼让,让是要讲原则的,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让,让必须是以礼相让,在礼的基础上的让就能平衡各种关系。礼就是理,有理又有礼的让是一种高尚文化的让,这种让能起到良性循环。大家都在和平与公理的基础上让与取,这样不仅公平而且公正。这是人类大同境界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境界,是对那种无理争拗,巧取豪夺行为莫大的讽剌,为人类去邪存正,去恶扬善,给全人类带来福音。开拓包含“开发与拓展”之意。开发,就是说,这本来是一片处女地,或是一座文化的沙漠,你首先进去了,开垦了处女地,开垦出了一片绿洲,这就是开发。泰伯公三让天下,到江南处女地,断发文身,定居梅里,开掘伯渎河,使当地居民由“草棚为居,半生为食”的渔猎生产时代,逐渐地向农业生产过渡,使江南成为鱼米之乡,使梅里成为江南第一古镇,成为开拓者的典范。拓展,拓展就是在开发的基础上,将事业做强做大,使事物发展起来。泰伯由中原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对种植、造房、筑城等一系列生产工具进行改革和创新,使生产工具由石器工具向金属工具发展。同时,泰伯公三让王位,这一重大举措,使泰伯事业得到远大的拓展。即:让出了周朝八百年的铁统江山;开拓出了万古江南、闻名世界的鱼米之乡;同时更重要的是创立了世界公认的至德精神,这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至德文化的内涵还具有“和谐”的特征。和谐包含宽容、开放、协作、融合之意;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兼容并蓄的多种关系。泰伯将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与太湖流域的渔猎原始文明结合渗透,将中原文化和江南土著文化相融合,开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融合的先河。孔子在《论语》中对泰伯评价,说:“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创作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三十世家的第一篇即为《吴太伯世家》,是因为吴太伯具有高尚的道德风范。东汉恒帝御制三让王赞:“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康熙御笔“至德无名”,乾隆御笔“三让高踪”。碑记、碑文自汉至清,代代皆立,所以说至德文化在历朝历代得到较好地弘扬。
二、至德文化的发展现状和传承
    1.谦让和诚信,已形成江南文明的符号与象征。
    公元前584年左右,吴国的第十九代君主寿梦当政,一个地处偏僻默默无闻的蛮荒小国,在华夏大地突然刮起一股旋风,吴国开始在春秋舞台上横空出世,崭露头角,中原各国无不震动。寿梦通过政治上励精图治,广纳人才,国力逐渐强大;寿梦有四子,长诸樊、次余祭、三余睐,四季札。寿梦在位时,“因季札贤,欲立之”,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季札仿效先祖泰伯公礼让王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史称“后三让”。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季札边看边评论,妙语连诛,使得鲁人肃然起敬。季札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高超的鉴赏水平,轰动了周文化的中心。
    季札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札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札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己经答应给他了。季札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札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季札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札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札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季札挂剑”典故,诚信重诺,尤为珍贵,突显他的人格魅力。季札淡薄名利,四次让王位被传为美谈;诚信守诺的德行操守更为人称颂。他出访中原各国,观乐评政,见微知著,赢得诸侯的尊敬。他是吴文化在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书》作者班固曾称季札为春秋第二贤人,无疑,季札的谦让与诚信,己经沉淀在春秋时期吴地政治与文化精神中,至德文化己经成为江南文明的象征与符号。
    2.至德文化,对儒家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一一孔子,名丘,字仲尼。生卒于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出生于鲁国。他一生坎坷,却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开创儒家之风,是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区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泰伯的“三让天下”精神,对孔子儒家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在《论语》写道,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无比称赞的。孔子赞叹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对同时代季札交往更亲近,《论语》扉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对季札等朋友来访的欢乐言表。孔子在《论语》中评论“周乐”的许多言论,屡见与季札所评论的观点相呼应。季札逝世后,孔子深切哀悼,曾亲笔出简:“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还特派学生子游赴吴凭吊,后世传为现存唯一孔子书法。体现出孔子“仁政德治”主张,“为过以礼”、“治政以德”,显示出孔子的才干和贤德。
    3.以德建军,奠定《孙子兵法》的重要历史地位。
    孙武,字长卿,生卒于公元前535年至前470年,其祖上都是贵族,曾祖父、祖父都是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军。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大将军。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3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孙武18岁离开齐国到吴地后,潜心研宄兵法,调查吴国的地理环境,观察吴国政治动态,通过结识精通军事谋略的伍子胥后,他们共同切磋军事研究,扩展军事理论,主张以“德”建军,严密军纪律,强调以政治因素作为战争能否取胜的首位。后来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原则与战略战术思想。对楚袭击的实践中,采用疲惫战略取得了以弱胜强的战果,许多观点被军事家采用,至今,《孙子兵法》在中国各军事院校推广,并已经翻译成英、法、俄等多种文字,并在美国各军事院校作为必修课程,广为宣传。
    泰伯、孔子、孙武是至德文化历史上的三位伟人,是时代赋予的三座丰碑。司马迁《史记》把吴泰伯世家列为“天下第一世家”,被誉为至德,泰伯为“德”字丰碑;康熙题词:“万世师表”,孔子为“师”字丰碑;《孙子兵法》被世称兵家韬略之首,孙武为“兵”字丰碑。三座丰碑体现出至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不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也为一个宗族生存和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在江南社会历史发展与“至德文化”的传播中,吴地以自身的人文特征,展现了地域文化的重要价值,吴地的民风也从远古的“尚武”、到中古的“崇文”,至近现代的“兴教育”与“重经济”。
    4.至德文化,在海峡两岸交流中起到桥梁的作用。
    海峡两岸一水相隔,在文化、血缘、历史、语言、宗教、婚姻、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渊源,正所谓“地缘相近、血脉相连、文缘相承、商缘相边、法缘相循”。两岸的历史隔阂,既有外敌入侵的因素,也有内在失和的因素。但只要两岸同胞共同发扬“至德文化”的谦让、开拓、和谐精神,多方面的交流,就一定能够消除隔阂、增进情感、建立互信、共同发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睿智指出:“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习主席又呼吁:“全球华人共筑属于所有中国人的中国梦,共同振兴中华民族;广大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要携起手来,支持、维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前程”。习主席所言正是中华民族先贤所说:“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可大可久,与世推移。”简言之,海峡两岸的互动,大陆要更多地了解台湾,台湾也需要更多地了解大陆,两岸同胞更要携手合作,继续为两岸和平发展相互了解做出努力和贡献,共图“中华民族复兴”。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表示:“回顾两岸这60年来的历史,我们发现两岸之间,可以战,可以和;可以是斗争,也可以是竞争;可以隔绝,也可以交流;可以敌对,更可以合作;就看双方如何运用智慧去做选择。”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受中华文化熏陶的的中国人,理所当然应增进同胞情谊,互助互谅,拒绝分裂,走向融合。发展两岸关系是全民族的事业,也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我们要发挥中华民族整体智慧,互利融合,振兴中华,开创民族辉煌的新时代。”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两岸关系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形势,国共两党要有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两岸应该强化经济关系,深化社会交流,加强文化交流,讨论推动签署教育交流、文化交流协议,为两岸民众创造更多实质利益。两岸同胞有贵任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民族为世界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综上引述,以海峡两岸领导人的睿智和见解,必能带领海峡两岸人民携手合作共筑“中华民族复兴”。
    三、至德文化促进两岸和谐的现代意义
    弘扬和传播“至德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代意义,必须在当代文明的大背景下研究至德文化,才能够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当代至德文化的发展与历史上的至德文化精神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的优势和强大的整合力。在当今新形式下,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要和谐发展,和谐的内涵具有统一性、包容性、共生性,海峡两岸社会的相对和谐,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和谐社会的理念化为两岸人民日常自觉的行为方式,从而积极推进与支撑两岸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1. 弘扬至德文化,有利于发展两岸之间的和谐关系。
    海峡两岸文化经济的发展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也就是要发展好两岸之间的和谐关系。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海峡两岸人民应该登高望远,看到时代发展、民族振兴的大趋势,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明确振兴中华的共同奋斗目标。两岸关系发展是大势所趋,应该据此确定自己的路线图,继续往前走。应该以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和谐的理念,汇集两岸中国人智慧和力量,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抚平历史创伤,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崭新的篇章。
    2. 弘扬至德文化,有利于推动两岸更加良性互动、务实进取。
    海峡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点过去没有改变、现在没有改变,将来也不可能改变,两岸同胞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两岸要“和平发展”,不但彼此之间要相互尊重、增进互信、互相谦让的精神,而且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要不断地维护两岸关系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本着同舟共济的精神,发挥智慧,聚集和扩大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共识,妥善处理和管控分歧。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循序渐进,稳步向前,不因遇到困难而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困惑,防止和避免出现倒退。两岸关系进入巩固和深化的新阶段,更需要两岸保持积极进取精神,以更大勇气和决心面对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两岸要共同努力,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取得更多积极成果,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
    3. 弘扬至德文化,是推动两岸同胞精神支柱的纽带。
    海峡两岸同属于中华民族,闽台同根同宗,一脉相承,两岸同宗同名村镇共有2693个,充分展示了闽台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着共同的文化和信仰。然而长期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呈现出经贸“物质化”倾向,双方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弘扬方面做得还不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没能直接带来两岸同胞认同感差距的缩小。要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包括“至德文化”在内的两岸共同的传统文化,作为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作用,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维护两岸利益共同体,巩固和深化两岸经贸交流的成果,并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长足进展。要高瞻远瞩,宽阔包容,通过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努力提高两岸同胞精神生活的水平和质量,逐步形成共同的中华民族价值观,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中共同建构起面向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新文化。大陆的发展离不开台湾,台湾的发展更需要大陆。大陆与台湾是命运的共同体。每年举办的海峡百姓论坛,海峡两岸吴文化论坛,海峡两岸吴文化节,为海峡两岸的宗亲寻根谒祖搭建交流的平台。只有弘扬“至德精神”,两岸才能和平发展,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是顺应两岸民心的最佳选择。
    4.弘扬至德文化,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实行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福建自贸区设立,对台交流合作成为福建省的最大优势,同时福建省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省份,闽台交流合作起步早、发展快、成效多。多年来,福建一直发挥地缘、血缘、文缘优势,积极充当对台“先行者”和“探索者”的角色。新形势下,更要全面把握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大势和地缘政治战略需求,积极探求“两岸共同家园”先行先试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应。在推进海西建设当中,充分发扬“至德文化”精神,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积极探索“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的合作新模式,努力把平潭打造成环境美好,吸引更多台湾人才来工作、生活、定居,并发挥辐射效应,把海峡西岸建成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同时在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的基础上,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有着广阔空间。两岸双方应该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从合作中采取更多积极举措,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创造更加便利条件,以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产生更大效益。我们要努力增进两岸民众福祉,让更多民众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积极促进两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进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维护骨肉情谊,凝聚同胞心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振兴中华的共同信念。
    总而言之,至德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两岸同胞应崇尚至德、学习至德、践行至德、弘扬至德,让至德精神成为修身之要,齐家之本,处事之道,同时在海峡两岸广泛深入地传播至德文化,使之成为推动两岸和谐发展,促进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强大动力。所以说,我们今天研究至德文化,不仅有利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作者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宄会吴氏委员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杨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