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关于海峡两岸寻根与族谱对接有关问题的探讨

2015-06-25 16:59:24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集

打印 字号: T|T
 关于海峡两岸寻根与族谱对接有关问题的探讨

纪谷芳
    寻根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让很多人感到兴奋,感到鼓舞,感到自豪;也让很多人感到困扰,感到迷惑,感到纠结。也许就是因为寻根会有种种不确定的结果,才产生出如此迷人的魅力。也因此,人类对寻根的活动永远不会停止。人们在寻根活动中一般都会运用族谱的记载作为佐证。从台湾回大陆寻根的,有族谱的自然会带上族谱,没有族谱的带上祖上口传信息,意在到大陆进行对接。然而,在实际寻根活动中,有的很快实现了对接,而有的则遇到不少困难,有的甚至毫无结果。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此作一些总结与探讨,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帮助需要寻根的人实现他们的梦想与心愿。

    一、寻根意识的由来与意义

    人为什么要寻根?从理论上讲,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谱牒专家说,人有三种天性,就是食、色、寻根,食、色,好理解,“食”,民以食为天,是人维持生命的需要;“色”与人的本能有关,也是传宗接代的需要。而“寻根”成为人的一大天性,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对此我们可以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图腾习俗中得到启示。
    查《辞海》,“图腾”指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而加以崇拜并用做本氏族标志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图腾崇拜”指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约发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图腾(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属彼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如熊、狼、鹿;鹰、蛇等),即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照例为全族之忌物,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其繁衍。
    《中华姓氏大全集》一书对“图腾”的解释:“图腾”一词来自古印第安语,有“亲属”和“标志”的意思。它是原始人类的祖先和保护神的标志与象征,而这种标志与象征的本身就意味着某一姓的产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进入了具有低级智慧和初级思维能力的“新人”阶段。他们在幽冥想象中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氏族来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或是与某种动植物有着血缘关系,于是这个物种便成了本氏族最古老的祖先,并由此产生了敬仰与膜拜,这个物种即为图腾。
    历史学家认为,母系氏族组织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经历的原始社会制度。因此,图腾崇拜也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习俗。中国同样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图腾崇拜的历史阶段。约在新人初期,聚居于我国的江淮和黄河中、下游流域以及西部的渭河沿岸两侧、南部珠江流域的各个氏族,已有图腾崇拜。考古学的代表母系氏族时代的“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画有鸟、鱼、蛙等图案,这无疑是根据氏族图腾描绘的。
    根据对“图腾崇拜”一词的考察,我们不难看出,原始人类对他们的图腾非常崇拜。但有专家指出,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的确如此,因为一般人都把本氏族的图腾作为自己的祖先了,比如中国人到今天之所以仍然崇拜“龙”,那是因为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我们知道,对祖先的崇拜,那是有仪式的,重要的仪式就更加隆重,而且逐步形成了一种习俗。这种习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强化,特别是随着儒家文化的盛行,祭祀祖先的习俗则更加受到重视。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以“仁”为本,而孝悌又是“仁”的根本。因此,孝悌实际上成为儒家的标志性文化之一。
    《论语》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儒学把孝道与社会风气的淳厚和国家的安危联系起来。《孝经》说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孝的原则被说成为宇宙最高原则。儒家经典著作《礼记》教导家族成员祭祀祖先时要从感情上把死人当活人看待。“斋三日,思其居处,思其意志,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思其所为斋者”。“君子三日斋必见其所祭者”,这才算完成“孝子之志”。古代祭祀活动盛行,以致当今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都是古代人用于祭祀的器皿。
    延续数千年儒家宗亲教化的积淀,使中华民族具有亘古不变的以血缘宗亲为轴心的强大凝聚力。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住,居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也不管他飘泊多远,只要编入宗谱,列入门墙,敬宗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寻根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为争取早日实现这个愿望;对国家、对民族来说,广大民众的寻根,能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人类也是如此,各个人、各个家族都有各自的血脉传承。中国的家谱,导源于上古,延续于当代,上下数千年,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夫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族之有谱,所以动木本水源之思;而国之有史,所以明兴衰治乱之由。意义之广狭虽有别,而所主之功用则无殊。寻根谒祖,实为炎黄子孙数千年来源远流长之雅俗,世界各国,莫与伦比。族谱是寻根的最好线索和最可靠的文献依据。然而,寻找一棵树的根系并不难,但是如果要真正弄清楚一个家族的源流,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中国谱牒文献很早就诞生了,但是由于宋代以前基本都是皇家或王侯贵族才有修谱,宋代以后虽然逐步普及,但也并非所有姓氏、所有家族都有修谱,加上历史上不断暴发的战争、灾荒以及官员的任免交流、学生的求学、商人的经商等等原因,必然出现大量人口迁移,加上原有族谱遭到焚毁、遗失或者原本就没有族谱,以致很多人实际上很难找到自己确切的祖先了。海峡两岸过去由于内战的原因曾长期隔绝,以致现在有很多人很难找到确切的世系对接资料。比如,在我馆目前还有登记的几十件寻根诉求,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希望有更多人来和我们一起帮助他们尽早寻找到他们的根,实现他们的梦想。

    二、族谱对接的主要路径

    现在的两岸宗亲中有不少人因为不知道如何实现族谱对接,因而常常为此而纠结;有的由于受资料以及其他各种条件的限制,族谱对接经常受阻。实际上,族谱对接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要实现两岸宗亲之间血缘关系的对接,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找好对接的路径。如何寻找到正确的对接路径?依笔者考察,族谱对接的路径主要有三条:
    一是世系对接。要进行世系对接,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姓氏谱系。寻根的终南捷径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所谓世系对接,就是要查看某一迁台始祖与祖籍地之间的同宗世系是否可以直接连接,如果能直接连接,那就是实现无缝对接了。这种对接最好找相应的宗亲会进行对接。许多台湾同胞为了实现这种无缝对接,花了很大力气。台湾陆炳文先生在参加首届海峡两岸谱牒文化交流大会时就讲了一个找“谱”寻根的有趣故事,这里予以转载如下:
    故事犮生在1987年中秋节前夕,台湾一位客家徐姓青年徐先生代表他这一迁台届满两百年的徐氏一族,也代表了久居台湾的客家人,在离开大陆这么多年以后,返回台湾客族当初迁出的祖地。当他在今蕉岭(古称镇平)挨家挨户探访,好不容易才从一位87岁的徐氏父老处,找到一本谱牒。这本在“文革”期间私下藏起来的族谱,始终没有人再碰过,等送到了徐君手上,他如获至宝。他一个字一个字仔细核对,终于有段触及祖先的名讳:“十四世祖日万公三子宏珂公,于乾隆五十二年,偕房族多人,往台湾谋生。”宏珂公,即徐先生这一系徐氏家族渡台祖。
    陆炳文先生说到,他很替台粤客籍徐姓庆幸,在离谱失联百余年后,仍可靠谱而接上祖根,找回可靠且值得相信的“谱”,这种根深蒂固的亲情才得以体现。实际上,此类故事还有很多。
    又如,根据一些姓氏文化专家或者两岸有关人员多年考证,台湾一些名人的世系对接早就己经呈现人们面前:
    李登辉:祖籍龙岩永定县湖坑镇奥杳楼下村,生于台湾台北县三芝乡。李登辉在大陆的祖先世系:保珠公[福建宁化石壁村]一一火德公[上杭丰朗村]一一朝文公一一千三郎公[永定县大溪乡莒溪]一三五郎公[永定县湖坑乡岭下]一一椒良(五三郎)公一一千五郎公一一大六郎公一一德玉(万九郎)公[永定县湖坑乡奥杏楼下村李氏开基祖]……荣仕公(13世)一一嵩文公、崇文公(14世),移居台湾淡水县三芝乡。其中崇文公便是李登辉的来台直系祖先1。
    陈水扁:祖籍漳州,出生于台湾台南。按照漳州陈氏族谱记载,陈水扁为陈氏元隆系。其族入漳开基首站为平和国强白叶,诏安白叶、磁窑、溪南陈氏系由平和白叶衍生支系。其旧谱谱系为:十九世景肃一二十世肇一二十一世植一二十二世元隆,由宁化徙漳州平和白叶一二十三世君寿……三十四世乃悠一三十五世乌(迁台祖)2。      .
    萧万长:祖籍漳州南靖金山镇下湧村,出生于台湾嘉义县。其祖籍谱系为:一世孟容……十二世元清一十三世胜官(迁台)一十四世必定一十五世钦一十六世贤一十七世寿、万成、万长、万益、万德、万富3。
    赖幸媛:祖籍漳州府平和县心田乡赤岭(今平和县坂仔镇),出生于台湾台中市。赖幸媛世系:一世卜隆(心田始祖)……十四世振瑞一十五世云从(五美派渡台祖)一十六世天在一十七世分声一十八世德轩(人)一十九世应魁一二十世绍俊一二十一世英杰一二十二世镇成、幸媛4。
    二是祖源对接。如果两岸宗亲之间的具体世系无法对接上,可以寻找共同血缘始祖来实现对接,这就是祖源对接。祖源对接,实际上也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与迁台始祖祖籍地同祖对接;第二种,就是在未知迁台始祖祖籍地情况下与同一衍派始祖对接,具体要找到某一区域某一衍派宗亲会对接。实现祖源对接的例子有不少,如第一种情况的有:
    2015年3月29日,台湾琉球乡的蔡氏宗亲寻根谒祖活动在晋江市内坑镇吕厝村隆重举行,显示两个同宗村实现成功对接。这两个同宗村之所以能够成功对接,除了有吕正钟宗长等人的努力寻找、沟通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有共同的祖源依据。因此,他们虽然没有把具体的世系对接上去,但祖源的对接是非常成功的。据吕厝蔡氏族谱记载,明末清初,为躲避战乱,吕氏族人遂改为蔡姓。到清朝中叶,有些蔡姓族人到台湾小琉球开垦谋生,并因此定居下来,至今在小琉球的蔡氏宗祠里仍有石碑记载着当年吕氏先祖改姓蔡的缘由,因此俩村蔡氏同祖同源确切无疑。实际上,此类同祖同源的姓氏、村落在等待对接的应该还有不少,只是还需要双方进行互相沟通与联系,相信成功对接的消息会越来越多。
    三是同姓共祖对接。这就是指未知祖籍地,也未知属哪个衍派的,只知道是二、三百年前从闽粤迁去台湾的,那么就只能与福建、广东同姓共祖对接。同姓不同派,完全可以通过分别录列世系图和其它有关资料,实现同姓共祖对接,具体要找福建或广东的某姓氏宗亲总会进行对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大陆这边还没有正式依法登记的宗亲组织,暂时只能找某一姓氏源流研究会或某一姓氏文化交流协会进行对接。

    三、族谱对接的主要方式方法

    族谱对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台湾同胞通过寻根对接;二是大陆宗亲通过寻亲对接。
 
 

 
    族谱对接的方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里仅对台胞寻根对接的常用方法略加总结,以利借鉴。
    族谱对接,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寻根时要依靠族谱对接情况来证实双方存在血缘关系;二是通过其他可以证明的信息证明了双方存在血缘关系,但有可能一方族谱或双方族谱没有记载,或双方原本就没有族谱,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经过一定程序把有关证明信息在编修族谱时给予录入或补充录入族谱,从而实现族谱对接。最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关键环节:
    首先,先做好寻根前的资料信息准备:一是查找自家族谱,看看有没有迁台始祖的记录。二是查找本家族神主牌,看看有没有迁台始祖的记录。三是查找有关史籍、方志、地方文献,看看是否有与本家族迁台历史有关的记载。四是访问本家族尚在世的老人,听听老人有没有有关本家族迁台历史的传说。五是调查两岸有关或可能有关的宗祠或家庙、宗庙等,看看是否有本家族迁台历史的记载与传说。
    台湾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保护做的相当好,因此,台湾地区的宗祠不但建得好,宗祠文化也传承得非常好,宗祠里必定有大量有关迁台信息。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这里列举若干实例如下以供参考:
    台湾陈氏大宗祠,有三大支派,分别来自开漳圣王陈元光派系,大傅陈忠派系,南朝陈霸先派系,前二支来自福建泉州、漳州,后一支来自广东潮州。
    台湾林氏大宗祠,有五支大派,其中三支来自福建漳州、泉州、汀州,二支来自广东潮州、惠州。
    台湾黄氏大宗祠,也有五大支系,其中二支来自福建,二支来自广东,一支来自内陆各省份的人。
    台湾张氏大宗祠,有四大支系,其中三支来自福建漳州、泉州、汀州和一支广东潮州府。
    台湾李氏大宗祠,三大支派,全部来自福建泉州,漳州、永春等府人。
    台湾王氏大宗祠,有三大支系,皆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八闽各地。
    台湾吴氏大宗祠,主要有四大支系,有二支来自福建泉州和漳州,二支来自广东惠州,潮州。
    台湾刘氏大宗祠,一支来自福建漳州,二支来自广东嘉应州和潮州。
    台湾蔡氏大宗祠,有三支派系,二支来自福建泉州和漳州,一支来自广东潮州。
    台湾杨氏大宗祠,有五大支系,其中四大支系来自福建泉州、晋江、同安、南安,其中一支是广东等地入台者。
    第六届海峡百姓论坛论文集中有一篇来自台湾学者蔡相辉先生的《碑铭奇缘一一石狮、马尼拉、北港峰山堂族亲相认记》,此文讲述了蔡相辉先生到泉州石狮灵秀镇灵狮村参访蔡氏家庙时看到了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几篇碑铭以及仅此地才有的七王爷馆(七王爷为北港峰山蔡姓专有祀神),因此找到了北港峰山蔡姓祖源。蔡相辉先生之所以可以找到本宗祖源,那是因为他在此之前已经对自己家族文化作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积累了许多重要信息。
    在做好信息收集工作中,认真筛选信息很重要,而在筛选信息工作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原则。具体可以参考各地最近一些年来修谱时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比如:尊重历史,理清世系,各归所属;谱以最早为断,祖以知者为断;知者续之,不知者宁缺勿错,不强其所不知,不略其所以知;不盲目为追求“源远”而杜撰、冒认先祖;不依附名门望族,不谬接外系;不盲目统宗统系,不随意丢宗失祖;重开基祖,重最早的坟墓碑记,重最早的祠堂神主牌,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谱,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谱中收录的最早的谱序,以各世系第一个写谱人所溯之始祖为血缘始祖等5。
    其次,就是在掌握有关信息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方式与对方有关方面或有关人员进行沟通,有时要通过多次、反复沟通。根据以往的经验,两岸寻根常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由于祖籍地经过上百年或数百年的变迁,一些旧地名早已变更,有的甚至变更了多次,由此必然造成寻根的受阻。面对这种情况,寻根者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坚持细心、耐心调查,才能拨开云雾见月明。因此寻根的确不是一件容易办的事。比如,上述的小琉球蔡氏与晋江吕厝蔡氏的对接,据说前后历时6年时间,两地双方经过多次往返沟通与协调,最后才得以成功。台湾纪氏宗亲为与大陆宗亲对接祖源,经历的过程也异常艰辛。他们在《闽台高阳纪氏宗谱》编后记中是这样写的:“觅祖迹之经历,寻族源之维艰,喟不言而喻。寻根至建谱历经五年光景,涉足之处计有福建省安溪、石狮、蚶江、青阳、浙江省丽水市、温州、平阳、文成、苍南等地,几许走访与查勘。”可见,寻根对接是一件快乐的事,更是一件艰辛的事。因此,艰苦努力自然是族谱对接的一种最基本方法。

    四、结语

    台湾蔡相辉先生说:“如候鸟、鲑鱼、海龟都有返回物种原生地的本性,人类亦有这种生物的本能,但可能会一时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不能返乡溯源,但也会在新居住区以故乡为模型建立街肆房屋甚至庙宇以为纪念。”人类的寻根情结自古就有,而且将来也不会停止。
    两岸之间的寻根,我们的先辈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仍然还有大量没有找到对接的情况,因此仍然需要我们后辈继续努力。这里提几点建议:一是建议大陆民政部门尽早让宗亲组织合法登记,同时还要尽可能帮助还没有成立省级的姓氏宗亲会予以尽快成立,为两岸宗亲组织开展互相对接工作创造必要条件。二是建议各地宗亲组织或相关组织把两岸族谱对接事宜摆上突出位置给予更大的支持,比如可以组织有关人员主动到台湾寻亲、主动对接;再比如,对台湾回来寻根的宗亲要尽可能提供方便条件和给予热情接待。三是希望一时未对接上的台湾同胞不要气馁,依本文的建议,凡是可以确定从大陆迁去台湾的,那么,就算不能直接对接上具体世系或具体祖源,也一定可以对接上同姓共祖的祖源。
    族谱对接,寻找到祖源和祖根是关键,可是最后也别忘了一定要把所找到的祖源与祖根补录进自家的族谱或录入新修的族谱,这样才能算族谱对接的最后完成。
——————————
    1吴陈耿:《李登辉祖籍地和宗族渊源关系考证》,载《地缘•根源•家园一闽台地缘关系研究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2江玉平:《漳州与台湾族谱对接指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3江玉平:《漳州与台湾族谱对接指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页。
    4江玉平:《漳州与台湾族谱对接指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5参考邱家儒:《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分列并存的修谱方法在【中华丘氏大宗谱】中的成功实践》,载《中国家谱论丛》,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347页。
(作者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陈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