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化族谱与修谱现代化
论现代化族谱与修谱现代化
江艺平
【摘要】系统介绍现代化族谱的特征和现代化的修谱方法,指出运用先进的电子族谱软件修谱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是姓氏文化传承的发展方向。 江艺平
【关键词】族谱;修谱;现代化;网络化;软件。
宗谱、房谱、世谱、谱牒、家谱、家乘等虽略有差异,但都可统称族谱,是以一种专有的图文格式记载同宗同族成员世系关系的档案文献,与国史、方志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传统的族谱基于历史原因,造成了诸多限制,如:
观念因素:过去的族谱男丁入谱女丁不入谱,有的是已故者入谱在生者不入谱,有的身世富贵显赫者入谱而出生贫贱者不入谱,配偶只写到姓氏、生卒,其他资料都没有。
地域因素:由于交通不便,过去一般都局限在同一居住地修谱,对于远祖的追溯都是靠口口相传或道听途说,有时会存在一定的谬误,且不便交流,相对封闭。
技术因素:在远古时期,族谱只能靠口传、结绳,或在甲骨、青铜器、石碑等载体来记叙本族谱传,发明造纸术后的纸质族谱也主要靠人工抄写,即使有了木刻本后其数量也非常稀少。因此只有个别身份地位较高的族长等少数人才能拥有本宗的族谱。
文化因素:过去人工抄写的族谱都是繁体字,而且文字较不规范,有很多不通用的异体字,格式也是五花八门,各成一体,比较随心所欲。
政治因素:族谱虽由来己久,但兴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朝,并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开展,起着维护门第,选才任官的作用,成为封建世袭制度的工具,因此也出现了许多弄虚作假、攀龙附凤之事;而现代,在文革期间,族谱被视为封建糟粕,列入“破四旧”之列,许多民间珍藏的族谱被大量烧毁,私藏族谱被发现要被批斗,修谱更是为极左政客所不容,党员参与修谱就要被开除党籍,终止政治生命,荒唐到了极点。
过去的族谱管理是比较严格的,首先入谱人是有选择性的,阅谱也很严肃,有的要沐浴更衣后烧香祭祖才能阅谱,而外族人更是不能看本宗的族谱。
由于这些原因,现在拥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华民族目前所保存的族谱可能还不到10万册,要看到本宗的族谱还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即使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族谱的通用性和普及率还是很低的。
中共第十七届六次全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所以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因此,使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族谱实现现代化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现代化族谱的特征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族谱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根据笔者的修谱经验和见解,现代化族谱的特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入谱对象:现在只要是同宗族人一般都有入谱,其中就包括过世的长辈和刚出生的婴孩、在本地工作生活的人和在外地工作或定居的人等;男女也都入谱(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更为重要,但个别地方有的还只是男丁入谱),不过一般女丁只要求写到其本人的基本情况(名字、生卒、世传和夫家的姓名、生卒、世传和居住地等),其所传子女已属夫姓,再入谱就较为不妥;对于招婿者(男方入赘)则要以女性为主线,入赘的男性只能列在配偶的位置,这样也是体现族谱的血缘属性和男女平等的体现。
(二)世传内容:保留原有的生卒时间(现代可以公元为主,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有农历可在括号中以汉字数字注明),墓地、坐向如在旧谱有仍按原有资料,但现在一般改为公墓或灵骨塔、骨灰存放处等,淡化了风水的概念。此外还可以简历形式增加现代资料,如:毕业学校、工作单位、专业特长、成果业绩、社会贡献、荣誉奖励等内容,兴办企业的还可以加入企业名称、产品或业务简介等,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充实丰富一些。
(三)名号:要严格以身份证名字为准,但有按昭穆起名的尽量按昭穆名字,其他的写别名、乳名、笔名、艺名或曾用名等,而较少有字、号、讳;一般同宗的族谱姓氏是统一的,入谱人的姓可以略去;但如有参插外姓(如有的女儿的子女也要按夫姓入谱)就要同时注明姓氏。
(四)称谓和排行:按现在的习惯应该称“妻”、“夫”、“子”、“女”;如果出生时间完整最好子女混排,如:长子、次女、三子等,当然现在多独生子女,只称“子”、“女”就行。
(五)文字:在中国大陆编纂的族谱都应该采用标准的第二次简化汉字,而台港澳和海外的族谱可以按照其阅读习惯用繁体字。现代族谱不单只有文字,还可以配上入谱人的彩照,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六)载体:过去的纸质族谱依然可以保留,便于收藏和供年纪较大的长者翻阅,但在当今社会应向多元化发展,如:电子化、网络化、视频化,因此现代化的族谱应同时能以电脑、手机为载体,更容易查询,互动性更强,也比较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和关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七)修谱周期:过去因条件限制,修谱一般是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更新率很低,要适应现代的发展步伐,结合电子族谱,不断续谱,时时更新,成为常态化的家族事务,有必要时随时可印制成纸质族谱。
(八)谱志体例:自从宋代欧阳修、苏洵创建欧式、苏式体例后,欧苏体逐渐成为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而现代化族谱可在此基础上加以革新,发扬光大。比较科学的体例是图谱分离,即先有“世系图”,由入谱人的名字(或可附有配偶名、居地名、性别、排行等部分信息)按照世系关系牵连成图,主要用于体现其世系关系;再者辅以“世传谱”,按照世代排列,比较详细地说明每个入谱人的世传资料。但过去的图谱不能相互呼应,要查找也很难,现代人不易阅读。因此现代化的图谱都有注明相应的页码,在世系图中的入谱人注有所在世传谱的页码,在世传谱里面注明与何页的世系图对应。且因书籍是靠翻页衔接的,世系图跳页时也有注明连接点所在的页码,一翻到所注页马上可以对接。
(九)格式结构:包含世系图和世传谱的谱志内容是族谱最核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但其他内容也是一部完整族谱所必需的。按照欧式、苏式为主的旧式族谱体系的结构一般为序言、宗规、字据、服制、图说、传志、世系、其他八部分,这种结构已经成为传统谱界的经典。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局限性显得越来越突出,有的内容比较不适合现代族谱的需求。根据笔者修谱的体会,现代族谱的格式可由以下篇幅组成。
谱序篇(或称卷,下同):各个时代族谱流传下来的旧谱序和新编撰的谱序和凡例等。
源流篇:介绍本姓氏的形成、迁徙和各派分支情况,一般可从受姓始祖开始。如果可以,最好溯源到黄帝、炎帝,以体现与其他宗派的相互关系,最后连接到本宗暂告一个段落,再阐述本宗支的来源和分衍情况。本篇一般可分以下小节:1.先祖圣像;2.本宗源流概述;3.远祖世系图谱。
谱志篇:这是一部族谱最核心、最主要、最基础的部分。有的族谱将其放在最后或者穿插衔接,有些让人不知所云或产生阅读疲劳,因此应该紧随源流篇之后就进入主题。对于人数比较多或房派比较复杂的可以分解为分谱、支谱、子谱、房谱、村谱等,一般以1000人左右为宜。
文化篇:一般有两方面。其一是带有普遍性的内容,如:名人论谱、姓氏文化、孝道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其二是与本姓氏或本宗支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如:图腾、家规祖训、郡望、堂号、昭穆等。特别是在“名人论谱”章节要摆脱“文革版”的把“最高指示”放在最前面的做法。避免把文化“政治化”,尽量把“政治化”的内容做为普通文化来看待。
乡貌篇(或称居地篇):主要介绍本宗支居住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风土民情(这部分有时候放在文化篇)和自然状况等方面的内容。这部分可包括宗祠、祖墓的保留、建设情况。
宗贤篇:介绍本宗的历史名人和现代比较优秀的人物,具体标准由本族制订。
捐赠篇:展现本宗在修祖坟、建宗祠、编族谱等宗族事务捐献善款的情况,以资表彰,流传于世。
附录:一般有后记、跋、备忘录、大事记、通讯录及相关文件等。
二.修谱方法的重大革新——现代化修谱
传统的修谱方法全靠人工,现代化的修谱系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专业修谱软件进行电子化修谱。电子族谱是编修族谱的一次伟大革新,是对传统族谱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升华,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从印刷版本到无纸版本的一次质的飞跃,其优越性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省时省钱
传统修谱工序多花费大耗时长,一般方法如下:
资料收集→绘制吊线图→房派、世代排列→个人世传编辑
此过程最难的就是绘制吊线图,专业性强,工作量大,入谱人越多难度越大,有的根本没法完成,只好草草只编辑个人世传了事,成为不完整的族谱(如《南安后楼洪氏族谱》)。过去族谱靠手抄(现在有的也还是这样)保存量很少,现在虽然大多用电脑排版,可以批量印刷或打印,但在排版过程中,多数不是用专业的族谱编辑软件,而用通用软件,实际上也是“电脑化的手工操作”,仍然存在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的问题。一般是用文字编排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 Word、Wps等排版软件)或是图文混排软件(如:Corel DRAW)、图形处理软件(如:Adobe Photoshop)等,这些软件要做好吊线图也很难,而且一有出错要修改基本上都得重做。
而电子修谱只需三步走:收集资料→录入电脑→印刷成谱。同时,一次录入可同时获得电子版光盘族谱、网络族谱和纸质族谱。省时省钱,一次录入,多种回报,既有新颖的电子族谱又有传统的纸质族谱。
(二)方便续谱:传统修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修谱后即使当日的新生儿也要等到30或60年后再编入谱,时间跨度大,资料保管困难,且每次修谱2/3的工作量都用在旧谱翻修上。用电子修谱,旧谱资料一次录入,永久利用,新谱资料可实时入谱,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并节省了大量旧谱重修的支出。
(三)容量大功能强:电子版族谱的介质不受印刷成本限制,可录入更多的信息资料,如个人照片、音像等多媒体信息,而且保管和交流方便。
(四)查询便捷,世代清晰:传统族谱收藏受地域限制,如查找祖源需要到当地查看族谱,很不方便。做成电子族谱或网络族谱,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查阅,便于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等外迁宗亲寻根问祖,并以“一键寻祖”清晰显示世代和祖源信息。
(五)容易实现“横排世系,纵贯时间”:电子族谱或网络族谱一旦建立,很容易统计各个地区或各个世系和年代的繁衍情况,对研宄人口迁徙、世代变迁和了解某一年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六)同宗联谱:电子谱实现千百万族亲同在一张谱牒已不是梦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姓氏大联谱。
三.现代修谱软件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和正在研发的电子族谱软件有上百种,但比较成熟的还是屈指可数。由厦门谱盛网络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KFA电子族谱软件是目前唯一获族谱方面的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编号:软著登字第068907号,登记号:2007SR02912)的高度专业化族谱软件。采用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化手段使古老的族谱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在网上只要输入姓名或点击谱名、支系、房派或输入关键字就可查找到相关入谱人信息和溯源信息,查看族谱世系脉络,可浏览“我的一家”、“五服九族”,能“一键寻祖”、“查找共祖”。
KFA修谱软件的主要功能有:
(一)修谱简便:只要将《入谱登记表》内容录入电脑,即可自动排列成谱。
(二)查询方便:输入待查者之名或关键字,数秒内可在几百万入谱人中查找到您要的资料。
(三)资料相关紧密:点击鼠标可同时看到被查者一家三代资料并逐代溯源,点击“一键寻祖”可看本代起到开基祖的各代信息和各代的兄弟信息,嗣子、承子、祧子信息以及个人世传、创办企业等相关信息。
(四)续谱灵活:可适时续谱,并按您录入的资料自动填加到相关支系、房派、世代中。
(五)收录内容丰富:除传统族谱内容外,可顺应时代的发展,填加现代人的信息,如收录能人企业信息入谱和添加个人照片、音像等多媒体信息,使您的音容笑貌世代流传。
(六)方便祖源对接:①族谱数字化后方便查找祖源;②区域之间只要开基袓与祖源对接,开基祖以下成员的资料将自动做相应衔接,方便港澳台和海外族亲对接祖源。
(七)输出格式多样:①保留传统族谱逐页翻看习惯和格式,有仿真印刷本的效果;②可按个人所需要的资料打印输出;③可按族谱格式制作成电子书;④可按闽、浙等地区旧谱竖排格式打印成册;⑤可按用户的需求定义打印格式。⑥可直接打印成菲林供印刷用。
(八)旧谱保存完整:将旧谱资料影印入谱,保留旧谱原貌,更有效地传承旧族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操作简单:软件设计人性化,只要会动鼠标,就可查到您所要的信息。
(十)方便取名:利用电子族谱信息查询,可有效的减少同姓氏的新生儿取名出现同名。
(十一)保密性强:对族谱信息分多个等级管理,不同等级向不同的人群开放,保密性极强。同时,对网络上的信息资料,设立用户登陆权限和密码管理,实行实名制登陆查阅,只有实名登记后方可查阅经管理员所审批权限的个人世传信息资料、志谱资料、旧谱资料,并对所查阅的内容和查阅人IP地方做了记载,避免了族谱信息资料泄漏。
运用KFA修谱软件还可以在线修谱或离线(脱网)修谱。在线修谱软件挂在网站上,只要有电脑且能上网的就可随时随地修谱续谱和进行修改;而离线软件可在网站免费下载,安装在专用电脑上,一般用于数据量比较大的族谱录入,避免了由于网速慢时数据交换造成的堵塞,可先不上网进行修谱,在完成一定数据量录入后再上网自动打包上传。
综上所述,族谱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要使族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世代代得以普及、传承和发扬光大,就要搭乘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快车,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族谱也进入大数据管理,即可按照传统的办法收藏和阅读纸质族谱,还可通过云端,在电脑、电视机、手机上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场所都能查阅族谱,使古老的族谱实现现代化,这也是姓氏文化传承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千忠,论家谱的种类及其功能〔C〕,海峡两岸姓氏文化论坛论文集(第2辑),厦门:厦门市姓氏源流研宄会,2013:P76-86。
[2] 方港水,浅淡修谱的注意事项〔C〕,海峡两岸姓氏文化论坛论文集(第2辑),厦门: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2013:P87-103.
(作者系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黄旭苑)
(责任编辑:黄旭苑)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