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浅谈族谱编后感

2015-07-28 10:35:31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集

打印 字号: T|T
浅谈族谱编后感
张五鹏
 
一、族谱与家族文化
    族谱记载了一个家族人丁的繁衍和事物的发展,把一个家族数百年来的人与事浓缩在一本史册里。让后人随时可了解咱们的祖先是怎样之所由来?又是如何之所而去?咱们的先辈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以及是怎样立身处世?族谱不但有一定历史研究意义,而且有它的文化经济价值。它代表的不但是一个家族而且是华夏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千千万万个家族组成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当今盛世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大力提倡鼓励各大家族重整族谱,文物部门举行族谱展,海峡两岸进行族谱交流活动,推动了族谱文化的发展。作为张家子孙都有一种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的渴望。我们无一不对咱们的族谱视之如宝,引以自豪。它标志着张氏家族的血缘系统,人与人之间的血脉相联,同时也记录了张泉苑茶庄数百年的风风雨雨!
二、编写族谱的动机与目的
    编纂族谱不但是每个族人的权利和义务,而且是一种责任,也是全家族的一件大事,得到绝大部份族人以及长辈们的支持,特别是受到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的认同和重视。上世纪50年代我父亲张一朋想写张泉苑家族人丁的繁衍生息以及茶庄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族谱。但是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严格的制度限制下,根本不能提族谱两字。后来只能写《张泉苑茶庄的回顾》还经过有关部门多次审核修改,以符合当时的形势需要,最后于1961年6月在《泉州文史资料》第二辑发表。
    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今天,在各方面的条件允许和成熟下,我继承了家父的遗愿,把族谱如愿以偿的完成,这是给长辈的一件最好的礼物,也是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他如得知定会含笑九泉!
三、编写族谱的时机
    我决定编写族谱并不是心血来潮,虽然有了动机和目的,但无米之坎是不行的。那么这些米从何而来?我经过三年的社会调査、咨询、摸底,搜集将近50%以上的资料,有一定的把握才决定编写。剩下的一半资料必须发动群众。希望广大宗亲都能参加,哪怕是提供一点资料,付出一份力量,相信任何阻力都能克服。
四、攻克编写族谱遇到的困难
    《泉苑芳记茶庄张氏族谱》在编纂过程中:工作量大、接触面广、历史性强、艰难度髙,因此困难重重。经过梳理归纳后大体有来自客观现实的困难、主观人为的阻力和族谱本身结构等三方面的难度。
    客观方面的困难就是家族所有的资料存藏在社会的某个角落,要怎样把它挖掘出来?由于经过十年告却的“洗礼”所有文史档案严重流失。我是在一张白纸的基础写起的。最重要的是张泉苑茶庄的创始人,也就是祖公、祖母肖像在哪?本来挂在祖大厅墙上两大张的肖像因“文革”被烧毁。怎么办?我记得上世纪50年代父亲在家里开舞会,光临的都是文史、文艺、文教界等社会的上层名流,一定有人拍照留念而背景就是祖公祖母的肖像。这些人士有:许炳基、陈泗东、王冬青、吴文良、吴捷秋、詹旭窗、詹振裕、蔡樵生、黄炳元等数十位。当今他们绝大部份都已去世了,找他们的家人,不出我所料都有拍照留念,但有的被人遮住,有的损坏很利害。我还是不死心,问他们是否有赠送其它人?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黄炳元有送新加坡一位亲友。马上联系,很快就传过来,虽然也有所损坏,但脸部还保存着,我再经过电脑组合制作成完整的像片。此时此刻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激动。就这一过程就整整花了半年的时间。有了祖公祖母的肖像增加了我的信心,同时也得到祖先的托福,我不怕艰辛困苦,马不停蹄的,无数次地跑遍本市各级博物馆、档案馆、文史馆、图书馆以及茶叶加工厂和武夷山.还有走访千家万户。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经过三年时间才把100年前的人与事,特别是泉苑茶庄的概况收集到手。
    那么,100年后至今的资料就得走群众路线,靠全体族人助一臂之力了。我大张旗鼓的公开宣布,同时向国内外所有的宗亲家庭发表格,编写族谱这庞大而神圣的工程正式开始启动。绝大部份的族人都热烈地拥护,并积极的提供各自家庭的资料,甚至捐款捐款物。但是流言蜚语也同时出炉,主观人为的阻力相应伴隋着产生;到处煽动什么编写族谱者要经过家族大会推选才有资格,什么个人的隐私资料不能随便给等等。我发动群众造声势,针对还没上交的人喊话:“你交了没有?大家都交了如果超过日期就来不急,上不了”。在势如破竹强大的压力下,很见效,马上都交上了。同时给他们讲述族谱的重要性。他们都很感动并交代出是某某人指使的。知道幕后者,我还是要团结他,通过三番五次的说服动员,虽然无功而反,但必须找到根源是什么?经过一番的深入调查才得知,有些人掌握一部份家族的资料企图永久控制作为私人财产,加上犯有很多不光彩行为怕被曝光。
    接下来的困难是族谱本身,因为族谱专业性很强、学术性很特殊、族系性很严格;张泉苑家族约500人,新增的300多人的出生日期应清楚,己故的历代前辈的生卒日期也需准确。解放前每个人都有三种称乎:名、字、号。娶了好几个老婆,生了一大群儿女。要怎样对号入坐?一点都不能马虎,必须有二方面以上的数据互相印证才能确定。一个家族好比一棵大树;有树根树头,还有主干分干、主枝分枝、直到红花绿叶,甚至开花结果。
    经过三年的走访、咨询、搜集。二年的编写,见证了200年来曾引领古城茶业风骚的泉苑茶庄及其张氏家族的商业传奇、兴衰沉浮和人生春秋。泉苑茶庄兴旺于严格的企业管理和合理的经济分配,衰败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改名于公私合营。张氏家族人才济济,髙宫、学者、艺术家、企业家、社会名人不计其数,能有这样除非自身的努力奋斗外,还有家族良好的传统教子理念,更重要的是祖先聪明能干和高智商的遗传基因,如果没有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只要环境条件一成熟,即可发挥出高素质的才华和智慧去服务于人们,去贡献于社会。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好的人与事:比如争权夺利、虐待佣人、包办婚姻、装鬼作怪、和窃骗色等丑恶行为,这些只能作为负面题材内部收存,必要时可以作教育和鞭策后人之用。
    过后,我全面浏览分析了整个家族的繁衍生息,即发现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虽然大部份的家庭都平安无事,但有的是有财无丁或有丁无财,有的是财丁都没有,还要提醒的是整座祖厝由于乱围墙、乱搭盖,加上镇宅的木雕石刻被偷走,风水全被破坏了,如果没及时整改,必然会再带来隐患。以上所存在的一切问题敬请宗亲们引起重视,想办法相互帮助及时拯救。希望家家户户人丁兴旺、富贵吉祥、世代传承。
五、编写族谱须具备的条件
    编纂族谱经详细全面总结,必须具备五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一股为人作事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可应付一切开支费用。三是要有超凡的文化底蕴,不但要精通历史,还须懂得古代的人文称呼。四是要有髙超的外交手段,用良好的口碑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去寻找和说服他人。五是要有一种科学的创新的制作包装技术。
六、族谱的特色与创新
    正常编族谱都是一个团队各取所能,分工合作纂写。一般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完成时大家都己精疲力竭了,最后只是简单的印刷订制成册,最多是精装本。很少人想去如何把族谱制作包装成具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甚至有观赏性的工艺品。
    本族谱最大的创新特色是:为了方便观看,使它一分为二,把繁衍图制成轴卷,一展开即一目了然。把族史订制成书本,为了永久保存不生蛀虫用樟木箱把书本和轴卷装在一起,同时配有白手套和放大镜,大家都以为手套和放大镜是古玩收藏的意识,其实不全对,为什么呢?我们都清楚当每个人活到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多岁时,自己觉得人生里程将终了,自然而然的回忆起往事,同时不知不觉地拿起族谱去寻找,找谁?所以手套和放大镜就是为年老者准备的。
    为了把族谱作为工艺品观赏,特地在樟木箱的外表进行精雕细刻成了一件华丽秀美的高档锦盒。它不但可供收藏者作为藏品收藏观赏,而且可为族谱编写商档样本推广,还可以为正在或今后想编写族谱的各大家族采纳的模式。由于各方面的合理性,这种创新马上受各阶层的人群所接受。在2013年7月我作为泉州一个家族的代表参加首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交流大会,在会上发表论文传播族谱独特的制作与包装。把族谱推向社会,使之市场化,商品化,从而对提高族谱的历史意义和经济价值作出一定的贡献。会后闽台缘博物馆朱副馆长亲临寒舍取经,我详细地介绍制作过程以及具体费用。
七、编后感言
    为了族谱的诞生,这五年来经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在这过程中不知付出多少时间和楕力,不知耗尽多少心血和智慧。说不辛苦是假的,少吃、少睡、少体重是真的。虽然废寝忘食,身体瘦了十几斤,但是得家族、社会、特别是专家、学者们的一致认可并且获得很多荣誉,这就是付出的回报。再艰辛也值!
    今天我带着感慨激昂的成就感,发出我最深刻的编后感言:我怀着无限的热情,自己承担起编纂族谱这项光荣而繁重的任务。经过咨询、搜集、编写、策划、监制、印刷、裱褙、雕刻、包装等复杂而艰难的程序。虽然因难重重,但我总感觉到一方是张家的历代祖先时刻在指点着我,是他们给我的情感和信心,是他们给我的智慧和才华。他们好像伴随着我度过了这几年的每一个日日夜夜,走完了所有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是99%的宗亲的密切配合,是大家给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家族空前的大团结和史无前例的大团聚,也就是这股强大的凝聚力攻克了所有的艰难困苦,并且把一切不正确的行为统统地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从而使族谱顺利诞生。这就是集体的力量,应该感谢的是大家。所以我必须向广大宗亲以及所有帮助和支持我的有关单位和社会人士说声谢谢!这是我真心诚意的表达,也是我发自内心肺腑的坦然感言!
(作者系张泉苑家族理事会会长)
(责任编辑:王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