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略论族谱与海外华人寻根

2013-09-04 10:16:48来源:豫闽台姓氏源流

打印 字号: T|T
林少川
    树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向来珍重“木本水源”,尤为重视自己的祖根。我国又有修史的传统,历代以来有关中国家族历史的私家纪录厂——族谱,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堪称世界第一。谱牒之学,构成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成为极为独特的一个领域。
    族谱是记载家族历史的谱籍,它是几千年宗法社会的特有产物,旨在通过载祖德,立族规,明宗支,分族从,一方面藉以增强“木本水源”、“敬宗睦族”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则带有封建伦理与宗族观念,显然具有双重性质。但由于族谱所载的家族史,包含了家族历史沿革、姓氏源流、民族迁徙,社会变故等,内容丰富,具有其他史籍无法替代的价值。因此,开展谱牒学的研究,对于华侨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寻根,尤其具有独特的意义。
    为了开发中国侨乡族谱这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一行数人(在庄为玑教授的领衔下),以《华侨族谱研究》为题,先后列入福建省社科规划课题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几年来,我们经常走出校门,深入福建泉州的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鲤城、石狮等市县(区),开展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克服种种困难,尤其是在“文革”焚毁、劫后幸存族谱弥足珍贵不易借阅的情况下,经多年不懈努九终于查阅了300多部族谱,其中大部分谱书或多或少都有记载出洋的史料。每部族谱记载出洋人数有名有姓、有生卒日期者由三、五人至数十人甚至上千人不等。总计收录出洋个案资料达一万多人(条)。出洋时间最早的是明朝,出洋地点遍及东南
亚、日本、欧美及非洲等地。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正在出版《中国族谱与华侨研究》一书(全书上下册计100多万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底出版)。
    我们之所以选定闽南泉州地区作专题调查研究,这是因为华侨大学地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又是全国重点侨乡,与海外联系密切,从事华侨华人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同时,重要的是闽南家族又是晋朝以来陆续南迁的中原汉族移民,由于长期聚族而僻居东南一隅,保留较多中古中原家族的遗俗遗制,同时又适应福建山海的新环境独立发展,形成区域性的特色,接着又通过移民到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地。由此可见,台湾同胞以及东南亚侨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中原河南”1。也就是说,闽南,成为窥探近500年来(明清以来)福建家族史演变的一个较为理想的窗口.本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区域性的,也是全国性的,带有普遍意义。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说过:“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然列代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史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当非前代所可比。而今我国史学领域尚有待开发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所知者。”2史学大师梁启超也十分重视家谱的价值,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文称家谱为“重要史料之一”,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我们通过几年来在侨乡族谱的调查研究中,深感顾颉刚、梁启超的论断之确切。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谱牒学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甚至一度被作为“禁区”。“文革”期间,全国各地不计其数的谱牒被做“封资修”付之一炬,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在国外,许多国家则大力搜集我国家谱,注重谱牒学的研究。仅美国家谱学会收集到的我国家谱就达近5000种。日本宗谱学专家多贺秋五郎对我国宗谱经过长期研究之后,出版了大部头的《宗谱研究》(日本东洋文库出版)。
    开放改革以来,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姓氏源流以及寻根认祖、探本溯源的活动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民间文化交流的热点,众多的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华人纷纷回到大陆祖居地探亲访祖,以族谱家乘为引导,对促进中华民族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沟通联系产生了积极影响,“寻根热”不断升温。
    海外华侨华人寻根问祖的事迹十分感人。据《福建日报》报道,美籍华人科学家潘英章博士,80年代应邀来华讲学,临行前其父嘱托他顺途寻访祖地。可父亲只记得老家在闽南,门口有一个大池塘,并告诉他的曾祖父叫捷武,是前清武举人,于100多年前移居台湾,后来才辗转日本到美国定居的。潘博士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在闽南找遍厦门、漳州、泉州、南安等市县,最后在安溪县仅有的潘姓聚居地——西坪留山村,找到了门口有大池塘的祖宇,随后通过查阅该村族谱,终于确证其曾祖父捷武系第14世祖,“为武举人与(弟)捷庄同往台湾”。潘博士完成了父亲的重托,如愿以偿地找到憧憬多年的祖籍地,一时在海内外传为佳话。
    1988年春,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夫人,通过《鸿渐美许门族谱》寻到祖根,确认其曾祖许寰戈即许玉寰,系原同安鸿美村人(今属漳州龙海),于是上任总统后访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鸿渐村,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我是菲律宾的总统,又是鸿渐村的女儿,回到这里,就是回到娘家”。
    1992年11月3日,第四届世界林氏恳亲大会在新加坡召开期间,来自文莱的林氏宗代亲代表团在报到时就向菲律宾代表团询问:有祖籍晋江马平的宗亲代表出席吗?原来,他们是从金门列屿分派文莱的,而据宗亲谱记载,他们的共祖勤公是从晋江马平徙居同安马巷田边,再从田边迁居金门列屿的。这是难得的一次聚会,他们想从晋江旅菲宗代表中了解勤公的祖居地——马平,抄录原始资料。旅菲六兰堂名誉会长林光赡特地请泉州《比干文研》主编林树丹先生讲述这段历史,文莱甲必丹林德甫听后非常高兴,并向树丹先生求赐《九牧二房.锦马大宗谱》,翻阅之后,并加以核对,认为两地记载完全吻合。文莱宗亲连声感谢,称赞说:“毕竟是祖家来的,才有这样珍贵的原始资料”。
    在海外宗亲的寻根热中,有一支唐末播迁韩国的林氏宗亲,事隔1088年之后,他们不远万里寻根来,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促成这次寻根圆满成功的是一位佛心道文大法师(俗名林允华),他七岁出家,其祖父生前告诉他:韩国林氏祖先八及公,乃唐邵州刺史蕴公之玄孙,于唐末渡海到新罗国。原来,八及公,列闽林21世,仕唐掌兵权。唐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大肆杀戳异己。八及公为避难,从福建彭城(今惠安东岭)渡海出国,飘泊到新罗国江华湾登岸,居于平泽,在该地繁衍生息,历经千年,人丁达120万人,称海东林氏。他们按中国传统修谱牒,以炎黄子孙为荣,寻根谒祖的观念非常浓烈。中韩建交后,他们多次派人来中国寻根。可是“彭城”在哪里?从福建地图上找不到.于是有人认为很在古彭城(江苏徐州),但查证仍无结果。1995年5月3日茌卫辉举办比干诞辰3087周年纪念时获得机缘,从《比干文研》获知武荣文研会成员属九牧二房,而韩国林氏属九牧六房,于是组团来泉州寻根,终于找到“彭城”所在地——今惠安东岭彭城,又从族谱确证史实,终于完成千年寻根任务。同年12月16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日),韩国各地林氏宗亲联合组团一行16人,飞抵泉州南安内厝——比干公古画像保存地;举行纪念比干殉国3024周年祭典。这一盛事,在中华民族的播迁史上写下新的一页。
    近年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回中原寻根祭祖者络绎不绝,他们当中,既有个人,也有全家,还有的是庞大群团。这些有的是按地区组建,有的则是某一姓氏的专门组织。例如,1991年重阳节来郑州的一个回国旅行团,来自欧洲的英、法、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全由居住在当地的中国各(家)属侨眷组成,团员多达200余人,他们专程到洛阳市王城公园“根在河洛”纪念碑前举行隆重的寻根祭祖仪式;世界林氏宗亲会曾多次组织林氏后裔到卫辉、淇县寻根祭祖;世界陈氏宗亲会曾多次组团到固始、淮阳寻根祭祖;世界郑氏宗亲会曾多次组团到荥阳、新郑寻根祭祖;世界谢氏宗亲会曾多次组团到唐河、南阳寻根祭祖;世界叶氏宗亲会曾多次组团到叶县寻根祭祖,等等。他们如此热衷于寻根祭祖,最根本的原因,如美籍华人浩生所说的:“一千句一万句并作一句话说就是:我是个中国人,身体里流的还是中国人的血”。
    翻开族谱,我们每每可以看到这样的序言:“家之有谱,犹邑之有志,国之有史”。谱牒学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姓氏源流、风俗习惯等诸多学术领域。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家谱、族谱与姓氏源流及其发展变迁的记载,这些资料正可以补正史所缺,是研究我国社会厉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往往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致使族谱资料不断遭焚毁、遗弃,尤其是“文革”浩劫,更使大批族谱遭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以来,拨乱反正,谱牒之学古老的学科才又枯木逢春,焕发生机。
   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等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某些工作有重大参考作用”。31988年,山西省社科院发起和组织的中国家谱研究会确认:谱牒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料库,它为我们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方言学等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开展谱牒研究,是总结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精神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正史方志一样,应给予充分重视。这几年,广东、福建等广大侨乡,在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下,在政府有关机构的指导下,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运用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陆续新编修一些新型族谱族史。这些谱志都坚持以学术研究为主,摒弃旧族谱陋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乡土教材。
    当前,随着世界性的华侨人寻根热的兴起,谱牒之学正在重新被时代所重视。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有关重要家谱、族谱等文献资料,必将会重新编纂、延续。
    注:
    ①黄典成:《寻根母语到中原》,载《河南日报》1981年4月22日。
    ②林文豪:《林氏蕃衍迁徙渊源谱》序,1993年版。
    3庄为玑:《论我国一部较大的华侨族谱》,载《华侨华人史研集》(一),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福建省泉州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