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大良·王审知与开闽王氏早期历史研究三题

2013-10-20 11:01:35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编者按:作者 王大良: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著名王姓研究专家,出版有《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中国古代家族与国家形态——以汉唐时期琅琊王氏为主的研究》等多部著作,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该篇论文是作者应《太姥王氏文化》会刊约稿的作品,借此对王大良宗长积极支持开闽文化的研究深表感谢!目前第三期会刊已经付梓,并将在本网电子杂志中发播,特将会刊中的精品论文转载于下,让大家共同分享。
 
王审知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开国之君,也是王姓中最著名的四大支派之一“开闽王氏”的重要奠基人,至今还被誉为“开闽第一”。尤为重要的是,他在唐朝末年随王绪、王潮“悉举光、寿兵五千人”入闽之举,不仅为后来的福建开发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使其家族在八闽大地上生根开花,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无论在王姓历史上还是在福建历史上都有突出地位的著名人物。因此,在王审知和开闽王氏研究、福建地方史研究等都不断走向深入之际,认真梳理一下王审知与开闽王氏的早期历史,厘清一些仍然扑溯迷离的问题,对王姓研究和福建历史研究都是不无必要的。
 
一、王审知家族来源及其“固始世代”

如所周知,在整个王姓的发展史上,王审知所在的家族属于王姓的开闽王氏支派,其前身是固始王氏,与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和三槐王氏并称。至于其家族来源,一般认为出自琅琊王氏,或者被认为出自琅琊王氏的分支固始王氏,其在由固始(今属河南)南迁福建以前也被称为其家族的“固始世代”。但固始王氏究竟怎样由琅琊王氏演变而来,其间还有一个让人无法解开的疑团。较为客观的说法是,固始王氏是一个在唐代中叶以后兴起的王姓支派。
关于固始王氏或开闽王氏出自琅琊王氏的说法,大多出自其族人口耳相传或其家谱。而在至今可见的唐宋时期文献中,则多笼统认为与琅琊王氏有关。如在今福州市闽王庙中所立的唐天佑三年(906年)《王审知德政碑》载:“公名审知,姓王氏,琅琊人也。后以大祖就禄光州,因家于是郡焉。”另一通立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 的《重修王审知庙碑》也说:“公名审知,字祥卿,姓王氏,本琅琊人,秦将翦三十四代孙。高祖晔,唐贞元中,为光州定城宰,有善政以及民,因迁家于是郡,遂为固始人矣。”以上两碑所记内容大致相同,都认为开闽王氏出自琅琊王氏,只是在《重修王审知庙碑》中增加了“秦将翦三十四代孙”一句。但在王审知与王翦之间究竟是指那些人,早期文献并没有详细记载,倒是在后人编修的家谱中,不仅有王审知与王翦之间的世系,甚至还有从太子晋到王翦之间的世系。其中在述及太子晋和王翦之间的世系时,大意说太子晋之子宗敬得姓以后,生子凤,凤生覃、石二子。石子翊,世称“鬼谷先生”。覃生渠,渠二子:庄、丰。丰生芝,芝生亿,亿生错。错生贲,贲生渝,渝生息,息生恢。恢封伊阳君,生亢,亢生颐。亢、颐不就中大夫召,由琅琊隐居关中。颐生翦。至于王翦到王审知之间的世系,则是说王翦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告老回频阳,子王贲继承父业,被秦始皇封为“通武侯”。王贲生子王离,统军时被项羽“破釜沉舟”击败后被俘,自殉谢世。王离有王元、王威二子,举家避难于琅琊,世称王元为“王氏琅琊祖”。王元传子王忠,孙王浑,浑三子:曜、晖、皎。曜字明德,西汉秦州牧,葬皋虞,二子:袭、舒。袭二子:广、吉。吉字子阳,仕于汉宣帝,官至博士谏大夫。吉子骏,官至御史大夫,封明义侯,二子:崇、游。崇字德礼,大司空,封扶平侯,生遵,字伯业,后汉中大夫,义乡侯。遵生二子:峕、音。音字少玄,生子仁,青州刺史。仁四子:谊、睿、典、融。融,南康尹,子祥、览。王览以下至王审知高祖王晔之间世系,则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相同。上述两段世系的传承情况及其涉及各代名讳是否与《重修王审知庙碑》中所说的“三十四代”一致已无法确知,而同样的世系在不同的开闽王氏家谱中也存在着差别,说明要想理清其中的线索已经颇为困难了。
在不少开闽王氏的家谱中,还把王审知与唐武后宰相王方庆联系起来,说他是王方庆第五子王晔的玄孙。由于王方庆出自琅琊王氏,其家族自东汉以来的世系传承瓜瓞连绵,于史有证;东汉以前的世系也相传与“秦将翦”有关,这也大约就是《重修王审知庙碑》中所谓的“三十四代”中的一些了。但是,我们在此必须指出的一点是,今天许多开闽王氏家谱中所谓的王审知高祖王晔是唐武后宰相王方庆第五子的说法是令人怀疑的,因为它很难经得起推敲。在今天所见反映王方庆家族确切传衍情况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于王方庆名下确实有个叫王晔的儿子,排行第五,并说他官至殿中侍御史,有子名儇。但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他一则官至殿中侍御史,与《新唐书·王潮传》和许多开闽王氏家谱中所说的终于固始令不合;再则殿中侍御史官居从七品下,而固始县令为七品,二者的品级也不相合。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再翻阅两唐书《王方庆传》便可知道,王方庆是个大约生在唐太宗贞观末年又在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去世的人,他的第五子王晔即使是他的遗腹子,也是唐代中叶以前人,不可能像前引《重修王审知庙碑》中所说的那样在“唐贞元中,为光州定城宰”。因为贞元是唐德宗年号,相当于公元785-804年,已是唐代中叶以后。由于生活时代并不一致,所以同为一人的可能性极小,王方庆第五子王晔与王审知高祖王晔不太可能是同一个人。
尽管开闽王氏与琅琊王氏的关系还存在一些疑点,但与琅琊王氏有关的说法仍基本得到了认同,即使是在闽国创建或立国时期,王审知等人从中原王朝那里获得的封爵名号也是“琅琊”,显然也是把他当作了琅琊王氏的传人。而在开闽王氏后裔中,更加认定是由琅琊王氏分衍而来的,一些家谱还说王审知是太子晋的第四十四代孙。此外,许多开闽王氏家谱中都有对琅琊王氏的追忆内容。如福建《岩岭王氏族谱》称,王氏为江左第一著姓,王导十二世孙晔,光州定城令,因家于固始。这里提到的不是前述《重修王审知庙碑》中所说的“秦将翦”,而是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东晋宰相王导,可见对琅琊王氏的认同更进一步了。
从王审知高祖王晔开始,开闽王氏的世系传承是清楚明白的,许多开闽王氏家谱也把王晔到王审知这段世系称作王姓的固始世代,或者称为固始王氏。对此,在王审知长兄王潮于《新唐书》的传记中,说“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五代祖晔为固始令,民爱其仁,留之,因家焉”,明确指出了固始王氏形成的原因。又如前引《王审知德政碑》和《重修王审知庙碑》,也说在王审知高祖王晔家于固始之后,王审知“曾祖友名,赠光禄卿。王父玉,赠秘书少监。父恁,赠光州刺史,继赠太尉。公即太尉之季子也”,或者说“曾祖友,赠光禄卿。祖蕴玉,赠秘书少监。父恁,累赠至太尉、光州刺史。公即太尉之季子也”,其中除王审知祖父的名字有异外,其余几乎完全相同。据此,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固始王氏的历史是:王审知的高祖王晔在唐德宗时任职于光州定城(光州治所,今河南潢川)、固始(在潢川东)一带,因任职期间政绩颇佳,深得民心,期满后为民所请,留居当地,成为固始王氏开基祖。此后,王晔子王友、孙王玉、曾孙王恁生前都没获得功名,玄孙之一即王审知。这五代人生活的时代,是从唐玄宗开始直到唐代末年,固始王氏也因此是一个在唐代中叶以后出现的王姓支派。
 
二、王审知由“光州固始”的南迁入闽

在开闽王氏前身固始王氏时期,由前引《王审知德政碑》和《重修王审知庙碑》便可知道还不贵显,《新唐书·王潮传》、《旧五代史·王审知传》、《新五代史·闽世家》等也明确记载他们“世以赀显”或“世为农”、“世为农民”,说明固始王氏自王晔以后,最初四五代多衰微不振,无特别功名,到王恁时仍是一介农夫。王潮当初也仅为县吏或县佐,负责县中俗务,也说明其出身并不高贵。只是在传到王恁儿子这一辈、即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三人时,由于固始一带爆发了农民起义,兄弟三人因“材勇”而参加农民军并逐渐坐大,向东南沿海发展,最终成为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的建立者,固始王氏才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名闻天下的望族。
为固始王氏崛起起了关键作用的人物,如所周知是王审知及其两位兄长王潮和王审邽,人称“王家三龙”。其中长兄王潮成名最早,三弟王审知名望最盛、功勋最巨。尤其是王审知,史称状貌雄伟,喜读书,好骑射,常乘白马,号称“白马三郎”。唐僖宗时,黄巢起义爆发,寿州人王绪与刘行全乘势聚众起兵,攻占寿州、光州。王绪在攻占固始县后,为争取固始人支持,任命“王家三龙”中的老大王潮为军正,而王审邽、王审知也随兄入伍。随后,王绪率领光、寿二州兵南下,“王家三龙”也率领固始王氏宗族和乡兵随军,并奉母前行。他们南下的方向先是江西、广东,从光启元年(885年)开始又从闽西的汀州一带从进入福建,以后也在福建发展,成为“开闽”之人。至于王绪和“王家三龙”为何会有这样的军事行动,究竟是事先的深思熟虑还是见机行事,后人对此颇多争议。但通过争论,也越来越揭示了事情的真相。
王绪和“王家三龙”南下入闽的原因其实很复杂。在此之前,王绪和“王家三龙”原只活动在“王家三龙”的故乡光州、寿州一带,《旧五代史•王潮别传》也说“黄巢犯阙,江、淮间群盗蜂起,有贼帅王绪者自称将军”,时间是在广明元年(880年)十月。当时的详情是黄巢率起义军从岭南还师北上,途经王绪和“王家三龙”所在的江淮一带,然后向京师长安进发。由于势如破竹,江淮民间乘时蜂起,时在寿州任屠夫的王绪就是在这时与妹夫刘行全一起聚众起兵的,王绪还攻占了霍丘县,自称镇使。次年三月,王绪攻占寿州,杀寿州刺史颜璋,起义军“有众万余”。同年九月,王绪又攻占了光州,并在境内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于是才有王潮三兄弟在这时加入进来。当然,三兄弟的加入还另有隐情。据《王审知德政碑》记载,王潮当时在光州已经有了一定的名声,他“志尚谦恭,誉蔼乡曲,善于和众,士多归之”,是个颇有威望的人。王绪要在当地站稳脚跟,不可能不借助他的威名。于是,《闽国史事编年》称王绪“闻潮名,乃召徕署为军正,使典赀粮,阅士率,颇信用之。并其二弟亦召置军中”。当时,在光州以北的蔡州是奉国节度使秦宗权势力范围,秦宗权也已经自称皇帝,补署官吏,“恃势侵凌四境”,王绪自知不是他的对手,便派人投靠秦宗权,以求一时平安。秦宗权欣然答应,封王绪为光州刺史。但不久之后,亦即在光启元年(881年),秦宗权突然向王绪发难,迫使王绪另谋出路,从而才引出此后的南下和入闽。
对于秦宗权这次逼迫王绪并引出他和“王家三龙”南下入闽的原因,历史上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中之一是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秦宗权在光启元年正月“责租赋于光州刺史王绪,绪不能给。宗权怒,发兵击之”。王绪由于被逼无奈,只好离开光州,向位于秦宗权军队相反方向的南方发展,最后才在遇到机会时进入福建。这一切都有不得已的因素,看不出任何深思熟虑的色彩。对此,《重修王审知庙碑》也说王绪当时的处境是“及秦宗权窃弄五兵,遍侵四境。绪内乏婴城之计,外无善邻之助,遂率众以作窜,欲辟地而偷安”,不得已的因素十分明显;
其中之二是据《闽国史事编年》记载,“秦宗权召王绪击黄巢,绪迟留不前”,因此“宗权发兵攻绪”。其实,这种说法是与事实不合的。因为早在此以前,黄巢农民军早已离开了江淮地区,引兵向关中,秦宗权已不可能再召王绪发兵击黄巢军。这里的“宗权发兵攻绪”,原因远不如《资治通鉴》所谓“责租不给”可信。当然,尽管这一动机还不足取信,但带来的“发兵攻绪”后果却是一致的,王绪也同样不得不离开光州南下;
其中之三是据《王审知墓志铭》记载:“时秦宗权居淮西以利啖四境,而固陵不从。宗权势不可遏,席卷五陵,三龙于是奉版而南下。”意思是说,王绪和“王家三龙”的南下是“奉版”而为,有受朝廷派遣、奉命南下的味道。其实,这是后来的御用文人为王绪等人的美誉饰词,更加不足采信。因为当时天下早已大乱,各地封疆大吏拥兵自重,朝廷所能控制的地方不过是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西道等数十州,而在淮南有高骈占地为王,宣、歙有秦彦拥兵自重,浙东有刘汉宏独霸一方,东南地区早已不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完全没有派他们“奉版南下”、去统治远在千里之外的福建的可能。
 由上可见,王绪和“王家三龙”的南下完全是在秦宗权逼迫下的无奈之举,是不得已而为之,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加上要“率光、寿兵五千人,并携吏民南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将士都像“王家三龙”一样举家随军,或与父母一道,或拖儿带女,或“违坟墓,捐妻子,羁族外乡为盗”,一点也没有“奉版南下”的轻松和惬意。况且在离开光州以后,王绪的军队进军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尽快摆脱秦宗权从北面而来的追击,快速向军阀割据相对薄弱的南方一带寻求生机。为此,他们迅速离开江淮地区,由江州(今江西九江)指向洪州(今江西南昌),试图假道洪州进入福建,但由于洪州节度使时钟传认为“王绪若得福建,境土相接,必为已患,阴欲除之”,派兵加以阻拦,王绪军只得继续南行,到达吉州(今江西吉安),一度占领虔州(今江西赣州)。在入虔州后,虔州所属的南康县民潭全播起兵“破王潮之众,入据虔州”,王绪只好引兵东向,“自南康入临汀(今福建长汀)”,进入福建,从而才使“入闽”成为事实。
在王绪和“王家三龙”由光州南下到由长汀进入福建的过程中,王审知的身影还不像后来那么清晰,这也是我们不必讳言的。直到王绪被杀、王潮去世以后,王审知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这时已是乾宁四年(897年),即他们由光州南下的17年以后。在这17年中,特别是他们进入福建以后,这批农民军先后在王绪、王潮率领下转战于八闽各地,逐步奠定了闽国建国的基础。加上王潮又远奉朝廷,被朝廷任命为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加检校尚书左仆射,成为今福建一带官位最高的人。同时,王审知的个人才能也是在这17年中逐渐表现出来的,加以出力最多,功劳最大,因此在当朝廷任命王潮为福州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时,他都被任命为副使,成了地位仅次于王潮的人。以后王潮去世,他也顺理成章地接替了王潮的职务。此后不久,朝廷为他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保,封琅琊王,成为闽中最高当权者。至唐朝灭亡、后梁建立后,梁太祖于开平三年(909年)册封他为闽王,加拜中书令。后世称他为“闽王”、“开闽王”或“开闽第一”,便是由此而来的。当然,由于这些问题溢出了本文探讨的范围,不再赘言。
 
三、随王审知入闽将士考

在王审知入闽时,跟随他前来的将士大约有5000人,也就是史书所谓“光、寿兵五千人”。加上同时前来的“吏民”以及他们的家属,据估计应不少于万人。这些人习惯上被从姓氏上相区分,一向流传着“十八姓入闽”或“十八姓随王”等说法。这些说法的大意是说,在王审知入闽及后来的建国过程中,于所率领的5000人中涌现了18姓的功臣,其中陈、张、李、王、吴、蔡、杨、郑、谢、郭、曹、周、廖、庄、苏、何、高、詹等姓的功臣都各有建树。他们还在王审知建国后被派往州县要地,子孙在各地繁衍生息,发展成为望族,如今还是闽台一带的大姓大族。
事实上,随着研究的越来越深入,人们发现当年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人远远不止18个姓氏,除此之外还有多人多姓见于记载。但要确切回答具体数字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只要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深度有所不同,或者研究视角和资料占有程度存在差异,所得出的结论就很难一致。目前较为客观的说法是:“十八姓入闽”之说不过是一个流行的说法和最低数目,真正数量实际上并非如此。仅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在“十八姓入闽”或“十八姓随王”之外,至少还有“24姓说”、“25姓说”、“27姓说”、“34姓说”、“40姓说”、“46姓说”、“50姓说”、“60姓说”等7种说法:
1、“24姓说”:一般指随王审知而来的姓氏,但也有人认为,是指王审知部将张睦带来的姓氏;
2、“25姓”:说见于福建《柘荣溪坪谢氏族谱》的记载,称当时有吴、萧、卓、林、陈、周、何、刘、郑、孙、黄、缪、姚、阮、郭、赵、李、高、程、杨、詹、朱、薛、施、谢等姓随他们入闽;
3、“27姓说”:出自《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所指姓氏有陈、张、李、王、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寥、庄、苏、何、高、詹、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等;34姓说见于新修《固始县志》,所指姓氏即王、陈、李、张、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骆、蒋、黄、包、袁、赖等;
4、“40姓说”:出自福建一些学者的考证,其所涉及姓氏除“27姓说”中的姓氏以外,又从新旧《五代史》、《八闽通志》、《闽书》、《福建通志》、《泉州府志》等书以及姓氏谱牒中考证出严、邓、柯、吕、湛、虞、庾、邹、孟、许、戴、连、释等13姓;
5、“46姓说”:出自河南省一些学者的考证,所指姓氏有王、尤、邓、丘、卢、刘、吕、孙、庄许、余、吴、张、李、杨、沈、苏、连、邹、陈、周、林、郑、侯、施、柯、洪、涂、郭、高、商、康、曹、黄、龚、傅、彭、曾、游、董、谢、詹、赖、廖、蔡、戴等;
6、“50姓说”:也是福建学者的研究成果,所指姓氏即王、陈、林、刘、郭、谢、吴、张、黄、周、许、杨、苏、邹、詹、薛、姚、朱、李、郑、程、严、董、吕、孟、连、湛、虞、庾、戴、蔡、庄、邓、柯、沈、萧、卓、何、孙、缪、赵、高、施、曾、卢、廖、马、傅、韩、释等;
7、“60姓说”:见于福建的一些研究成果中,所指姓氏是王、林、陈、刘、张、郑、郭、程、周、黄、朱、连、李、谢、吴、杨、许、苏、邹、詹、薛、姚、严、董、留、吕、孟、虞、叶、戴、蔡、邓、柯、沈、释、庄、湛、庾、韩、翁、萧、卓、何、孙、缪、赵、高、施、曾、卢、廖、马、傅、路、蒋、包、袁、赖、徐、汪等。
综合以上各家之说,涉及姓氏多寡的原因大约是所见不同所致,并且随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对于这些说法中哪一种说法更接近事实,我们可以暂且不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传统的“十八姓入闽”或“十八姓随王”之说远远没能包括当时入闽的姓氏数量。即使另外还有“五十姓随军”之说,也无法作为当年随军将士及其家属姓氏的确切数字。